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抗震救灾精神座谈发言

抗震救灾精神座谈发言

同志们: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7周年的纪念日,我们以集中收看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的方式来纪念党的生日,具有特殊意义。

5月12日,发生在汶川地区的特大地震灾害,举国震惊、举世瞩目。震级之高、裂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给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6个省区市,417个县、4624个乡镇,灾区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624.9万。其中,四川省灾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重灾区12.5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961万。到目前为止,已确认因灾遇难69195人,受伤374171人,失踪18403人。倒塌房屋652.5万间,损坏房屋2314.3万间。震中地区周围15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宝成线等5条铁路中断,电力、通信、供水等系统大面积瘫痪。地震导致江河阻塞形成堰塞湖35处,2385座水库一度出现不同程度险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

经过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救治、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受损设施正在抓紧修复,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得到安排,灾区社会治安秩序保持总体稳定,恢复重建工作正在全面展开。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巨大制度优势,充分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政策优势。

第一,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充分显示中国共产党坚强的执政能力,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核心力量。面对特大地震灾害,我们党及时应对、果断决策、有力指挥,迅速凝聚起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在第一时间调动起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力量,组织起规模空前、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受灾地区各级党的组织,及时组织起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奋力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模范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所展示的坚强的领导力、强大的动员力和高效的行政组织力,得到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党,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

第二,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救援速度之快,动员范围之广,投入力量之大,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正是有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迅速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正是有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形成举国上下一切为了灾区、一切支援灾区的生动局面;正是有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抗震救灾斗争的实践有力证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抗大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强大的制度优势。

第三,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充分显示人民军队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中坚力量。人民军队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在人民生命安危的关键时刻,强大的人民军队再一次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以英勇顽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战斗作风,生动诠释了我军听党指挥、保护人民的伟大使命。抗震救灾斗争有力证明,人民军队不仅是一支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捍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而且是征服任何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强柱石。

第四,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充分显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条件。抗震救灾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检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30多年持续改革开放发展铸就的强大实力,为抗震救灾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持;30多年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了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管理能力。抗震救灾斗争有力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强大国力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的基础所在、力量所在、信心所在。

第五,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充分表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抗震救灾斗争又一次激发和释放了中华民族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中华儿女同舟共济、生死与共,凝聚成一个休戚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表现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的民族团结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的民族奉献精神,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民族价值精神,临危不惧、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精神,在挫折中拼搏、在逆境中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精神。抗震救灾斗争有力证明,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发奋进取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伟大精神力量。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水利厅在第一时间就开展了向地震灾区的援助活动。5月14日,向四川省水利厅汇出了10万元的捐赠款。截至6月21日,全省水利系统共向地震灾区捐款1021万元,省水利厅系统捐款138.91万元,其中广大党员缴纳特殊党费74.9万元。5月21日晚,按照国家防办发来的紧急调度指令,连夜调拨钢丝网兜10000只、野战帐篷110顶支持抗震救灾工作,这批物资在堰塞湖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水利部的有关要求,从全省6个甲级水利水电勘察设计单位紧急抽调业务骨干14人,组成两个设计小组,随时待命赴四川灾区工作。省水利信息中心高级摄影记者缪宜江同志主动请缨,成为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的一员,在灾区一线艰苦的环境中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前不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由李亚平副厅长带领4名专家赴绵竹市开展修复受损水利设施的前期调研工作。

特大的地震灾难,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是这扬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也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要弘扬在特大灾难面前“无所畏惧、英勇抗争”的伟大精神。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我们从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和刚才的英雄事迹报告中,为灾区人民面对从天而降的特大灾难,表现出来的坚毅勇敢和信念,与天灾抗争、与死亡抗争的英勇壮举,受到极大的震憾和深刻的教育,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要勇敢地面对自然灾害的考验,当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守护神。

要弘扬在特大灾难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精神。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领导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指挥抗灾斗争;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消防部队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实施救援;全国各条战线迅即组织的各类施救队伍在第一时间支援灾区;全国各族人民紧急动员起来,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以各种方式向灾区人民伸出援手;形成万众一心、共赴困难的生动局面,特大地震灾难把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再次充分表明,任何困难都吓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任何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要弘扬在特大灾难面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那种短暂但却是最危急的关头,许多人为了他人的生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爱,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弘扬在特大灾难面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的伟大精神。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最艰难的岁月,我们听到总书记和总理在救灾斗争一线发出的特别震撼人心的号召:“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受灾群众的庄严承诺,这是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紧急动员令,这也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极端负责精神的充分体现。正是中央领导的身体力行,在全国人民中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激发出巨大精神和物质力量,为战胜灾害损失、重建美好家园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

要弘扬在大灾难面前“为大家、舍小家,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精神。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刻,组织灾民转移、救治受灾伤员、安置灾民生活,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人民群众主心骨的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帮大家,在抗灾救灾斗争最为艰险的岗位上,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了抗震救灾斗争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我们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做好支援灾区的各项工作。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进一步动员起来,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继续全力做好支援灾区的各项工作。中央决定由我省对口支援重点受灾的绵竹市的重建任务,省委、省政府亲临灾区调研,并且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前期对口调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规划、政策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援助工作,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以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异成绩为灾区重建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援。今年水利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今年工作的主要任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当前是主汛期和太湖防藻护水应急治理的关键季节,一定要突出防洪安全和太湖应急治理的两大重点任务,努力做好工作,为全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水利基础保障。

我们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水利行业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任务,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一步理清思路,深化改革,创新实践,改进作风,着力提升水利行业兴水利、除水害和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