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镇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

镇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

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适游宜居新都可都可镇位于多法县东北部,辖7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2万,耕地5.1万亩。224省道纵贯全境,潘谢铁路煤炭专用线穿境而过。历史上是个农业乡镇,原名都可乡,1999年撤乡设镇,2009年更名为都可镇。总面积58.8平方公里。一、做法及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创造新生活,建立新机制”。都可镇在一个“新”字上做文章,1995年以来,都可镇抓住煤矿塌陷区移民和改造的机遇,开拓思路,超前谋划,在构建农村新的生产、生活、管理方式上努力探索,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相继被列为市、县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也即将挂牌。先后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园林城镇”,以及荣获省、市、县多项荣誉称号。多年来,都可镇坚持科学发展规律,用市场机制推进农村结构调整,重视当前,兼顾长远,走以产业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制为突破口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都可镇在建设小城镇的起步阶段,即把“以市兴镇、以市活商、以商聚财”作为突破口,推动跨越式发展。从l997年到1999年,先后筹措资金6000万元,相继建成了服装、农贸、鞋类三大市场,年营业额9650万元,市场辐射半径超过60公里。都可经济开发区至2009年底,累计引进外资近4亿元,入驻项目达22个。其中,总投资达1.2亿元的安徽涉外旅游职业学院第一期工程,今年7月份全面竣工,暑期正式招生,在校生规模达1800人左右,开设4个系8个专业,将为都可镇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基础。都可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抓住农村产业、工业、设施、人口等资源优化配置整合。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农村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全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二、三

产业从业人员显著增加,从事一、二、三产业人员的比例由1992年的60:18:22转变为34:26:40,外来人口和从业人员达6000人左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都可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保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收入长期稳定增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都可农村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都可农民是向城镇居民过渡中的农民,这个进程现已大规模展开并加速进行。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都可镇的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旅游产业。近年来,都可镇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绿化带22900平方米、街头休闲绿地4800平方米,城镇林草覆盖率达到54%。l999年以来,都可镇还结合中心村建设和村庄改造,建成集生态、旅游、环保为一体的竹音寺、生态园两个大型公园,不仅改善了自然环境,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提供了656个就业岗位。使都可镇在原来皖西北煤矿塌陷区基础上初步变为现代新兴城镇。都可镇作为皖西北煤矿塌陷区,生产型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如何盘活用好有限的资源,谋划好都可镇的可持续发展,这就离不开新的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一是建立高效的土地管理和流转机制。土地是都可的稀缺资源,在发展生产中,都可建立了高效的土地管理和流转机制,以达到集约开发利用的目的。l997年以来,都可通过对全镇原17个村83个自然庄的“旧宅基、旧村塘、低湖洼地”实行综合整治,新增土地5000多亩。目前,都可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6750亩。这些土地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①1958年遗留下来的小农场国有土地400亩;②改造利用农民废弃的两片宅基地900亩;③4个煤矿塌陷区移民安置小区建设用地l295.5亩;④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的杨庄、卢圩两个中心村建设用地l20亩;⑤2009年特大水灾之后,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的灾民建房用地248亩:⑥在大东村复垦荒地130亩;⑦谢桥煤矿西风井占地229亩。二是建立严格规范的城镇管理机制。①组建城管队伍。设立城镇建设办公室,组织城管监察大队和环卫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②改革户籍制度。凡是在开发区有固定住所、固定收入的,都给予办理城镇户口。③规范管理秩序。实行环保保洁、经营分布、有序停车、门前五包等管理措施,改变农村集镇脏乱差的落后习惯。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给都可镇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在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都可逐

渐形成了四种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即:一是市场带动,二是整治优化,三是生态旅游,四是移民建镇。经过l0多年的奋斗.一个城区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人口2.13万的现代化小城镇已具规模。这些都为都可的“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规划,到2020年,都可将实现全镇80%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目标(城镇人口届时为5万人),以城镇化为龙头,带动现代工业、环保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五年,都可镇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好三个平衡:①生态环境平衡。扩大生态规模,把生态园建设与塌陷区治理相结合,与村庄整治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利用塌陷形成的2万亩水面发展网箱养鱼和蛋鸭养殖,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全方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壮大旅游经济。同时,总投资为2662万元的都可国家湿地公园,定位为阜阳的城市副中心和向皖北地区乃至更大区域辐射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19平方公里的第一期建设已经开始,重点是湿地生态修复及开发利用。②土地占补平衡。结合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总投资为l509万元的土地治理项目、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安置工程项目建设,在扩张城镇的同时,保证耕地总量不变并略有增长。③经济发展平衡。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优质粮生产、蔬菜生产、禽畜饲养、水果生产、水产养殖等,壮大无公害林下养鸡、养鸭规模,通过农副产品深加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可镇新农村建设不仅注重生产发展、环境改善,也重视提高村民现代文明生活的质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构建村组道路、水电、文化、社保体系,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和文艺队伍,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目前,全镇实现了“六通”:广播、电视、柏油路、电话、供电、移动通信村村通。解决了“三难”:建成全镇公路网,解决了行路难;建成七家镇级医院、7个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4%,解决了看病难;建成高标准的中小学校18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条龙的教育体系,解决了上学难。建设了“两场两中心&r

dquo;:即占地45亩的农民文化广场和8个篮球场;容纳1200人的科技培训中心,和以生态园、竹音寺为主体的旅游休闲中心。这些全都免费向全镇群众开放。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都可镇还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一是认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在每年元旦和农历二月十九庙会期间,开展多种形式文体活动;二是认真开展普法活动,经常到中小学校和村组有重点地宣传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加强综治工作,深入开展“扫黄、打非”等活动,开发区成立了由l0人组成的治安巡逻大队,各村成立治安联防队,增强农村的群治群防能力,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平时做好调解工作,及时化解民事纠纷。l995年以来无一起“民转刑”案件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四是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开展以人为本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个千分点,2000年以来,连续荣获市、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二、思路及想法十六届(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都可镇做为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下一步,将按照新农村“20字”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和资源现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镇和中心村功能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充分考虑各种可利用要素,再充分争取国家项目和政策资金的支持,做好中长期目标规划,分步分期实施。根据全镇的布局现状,建好六大功能区势在必行。一是农民居住区。都可在15年内,也是发展较快的时期。除对马拐、大东、都可、南王、孙岗等5个村7000多口人,规划一个中心村外,随着谢桥、古城、杨村三大煤矿的不断开采塌陷,到2020年,又将有姜庄、铁古、黄洼、高刘四个村2372户8974口人陆续迁移,加之目前已经塌陷和陆续塌陷的村庄,共计将有2.3万人安置到开发区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