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

从小城镇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影响,小城镇在每个发展阶段的主导动力都存在着差异。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经济社会载体的小城镇,必然存在着复杂的、多样的发展动力。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探讨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

内在动力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

河北省小城镇发展突飞猛进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农村的工业化,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与发展的影响,首先,在于它打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带动了小城镇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其次,乡镇企业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集中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第三,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小区区域内的转移,为河北小城镇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结构基础。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别,也为小城镇的能源、供水、交通、邮电通讯、金融信贷等基础设施行业以及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提高了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在河北,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原有小城镇的发展,而且使一些乡村变成了小城镇,从而增加了小城镇的数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在缩小、发展机制的优势在减弱,发展的竞争力在下降。

(二)专业市场

市场是商品、劳务、信息、资金等各种要素的聚集之所,要素通过市场而流通,人口因为市场而聚集,经济依托市场而繁荣。城镇化的过程实质是市场发育的过程。伴随着各类市场的蓬勃发展,商品交流、人口流动空前活跃,小城镇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较大的繁荣和发展。一些小城镇就是靠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的带动发展成为著名的商品交换城市。

河北省一些大市场都已形成新的城镇。如白沟、留史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特定区域的流通中心,其辐射影响范围不受行政区界的限制,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具有相对稳定性。白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箱包生产销售基地和小商品、针织品的集散地;留史镇皮毛专业市场也被国家计委和商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皮毛专业批发市场,其特点是以特色产业为龙头,以某种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专业市场或大型集贸市场,带动其他非农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交通和信息系统的改善,小城镇商业发展受到大中城市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的业态也会发生转化,专业市场的建设面临的挑战也更大。

初始动力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三大产业分布的趋势是,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相应增加。在实践过程中,伴随着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也必然导致劳动力在空间分布上的重新配置。产业转移主要体现为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空间转移主要体现为由分散到集中,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的转移。

随着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土地上的有效投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加快提高,由此从农业中解放出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也带来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副食品市场的开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成为可能,在乡镇企业尚未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农民的经济实力还很弱小的时候,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外出做临时工作为一条出路,他们主要从事农副产品交易、饮食服务业和手工业,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初始动力要素。

外在动力

(一)大城市的辐射

大城市的辐射已经成为了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之一。城市各种要素极需外移,由此带动城市周围农村地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集中程度的提高,城市中心区环境、交通、住宅、企业、用地等均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城市的经济活动或城市的职能向外延伸。如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三河、香河、大厂等县的小城镇,与北京市和天津市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系,可以直接接受北京和天津的辐射,而且肩负着作为卫星城镇接受北京和天津产业扩散和人口分流、截流的任务,这些地区在劳动力、产业政策、土地以及房地产等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周边地区的小城镇依托城市强力的辐射形成的灵敏网络,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的收益,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接受日新月异的经济信息,接受中心城区的经济支援,从而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大城市的辐射尚不能覆盖全部的小城镇。

(二)政策制度的促进

在建国后到实行改革开放前,河北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制度安排,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发动和包办的城市化。在这些特殊年代里,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迁移具有明显的政治运动特征,而不是由于经济内在原因的驱动而引起的流动,致使这一阶段河北省小城镇发展进程缓慢,甚至出现一定时段上的停滞和倒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制度安排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制度安排,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由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自发建设和管理小城镇。1980年中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全国城镇发展方针。把积极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地,并制定了保证小城镇稳步发展的配套政策。

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河北省在户籍管理制度上,由过去的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制度安排逐渐转变为允许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制度安排,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政府在城市居民补贴上,由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制度安排逐渐转变为取消城市居民福利补贴的制度安排,消除了福利政策上对进城农民的歧视;同时,在居住、择业、保险、子女就学等众多方面做出了制度创新。在国家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指导下,河北省小城镇得以加速发展。

1996年,河北省大规模地进行了撤区、并乡、扩(建)镇工作,使小城镇建设更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我国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实施,河北省小城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小城镇数量增加。2005年底,河北省建制镇由1996年的849个增加到944个。

新动力

(一)文化旅游产业

旅游业是通过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以及提供与此相配套的服务产业,几乎没有污染,而且能容纳很大的就业量,因此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良好的创汇项目和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这类城镇规划建设的方向应该是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这一产业的龙头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和建设镇区,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突出旅游产品特色,树立鲜明的地域形象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类小城镇具有名胜古迹或自然风景资源,以发展旅游业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或无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如安新镇依靠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发展旅游业,城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保定沫水镇的发展也得益于旅游胜地野三坡。

(二)现代交通运输业

交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因,铁路、公路、河流干线将对沿途城镇发展起到明显带动作用,交通条件对沿线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中,交通条件对沿线城镇发展的影响更大,而在交通节点上更是人流、物流的交汇中心。河北省交通发达,京广、京沪、京哈、京包等全国铁路大动脉贯穿全境,石德、石太、大秦、神黄等省际干线互相交织;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二位;102、107等国道方便通达。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加上其沿线辽阔的地域,使该地区小城镇发展获得了机会。所以,该地区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些便利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以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