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欠发达地区的几点思考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欠发达地区的几点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是实现“五个统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飞跃。对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推动统筹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薄弱,落实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何在科学发展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践行科学发展观,这是欠发达地区必须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欠发达地区发展进程中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25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各地区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一些经济和社会矛盾日益显示出来,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众多矛盾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按地区分布,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一方面,改革开放较早的我国东部地区,占有天时地利和政策的优势,已经进入小康,并向着率先进入现代化的目标推进。另一方面,我国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社会事业明显落后,相当一部分群众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一些群众还没有摆脱贫困。

200年,东中西部地区几项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东部11个省(市)人口占39.4%,固定资产投资占57.2%,生产总值占59.6%,财政收入占64.7%,外贸进出口占92.8%,招商引资额占84.8%。中部8省人口占32.5%,固定资产投资额占22.5%,生产总值占23.4%,财政收入占18.7%,外贸进出口额占4.1%,招商引资额占9.3%。西部12个省(区、市)人口占28%,固定资产投资占20.3%,生产总值占16.9%,财政收入占16.6%,外贸进出口额占3.2%,招商引资额占5.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东部比中、西部农民人均收入分别高出52%和8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48%。由此可见,如何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解决好的迫切课题。

所谓欠发达地区是相对于我国沿海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等发达地区而言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这是我国区域间发展非均衡性的体现。尽管这些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多数地区还是有些共性特征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效应递减化。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处于“弱推动”的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市场的带动作用很弱。市场经济效应递减态势明显。二是区位边缘化。欠发达地区一般都远离经济发达地区或处在地区经济中心的边缘地带,处于经济辐射的边缘区,经济影响力小,导致其信息不灵,经济封闭落后。三是经济基础弱化。欠发达地区多属农业经济和内陆经济,工业和服务业一般发展迟缓或滞后。虽然有些地区具有一定的资源,但往往没有形成经济优势,或者探采失调,开发不足;或者加工落后,产品处于低端状态;或者管理粗放,经济效益较差,有限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

近几年来,党中央组织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使一些地区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变,但总体上看仍不乐观。目前我们面临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且这种差距仍呈逐步加大的趋势。当然,在我们这样一个国情十分复杂的国度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符合经济自身规律的有差距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我们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消灭差距,也不是让发达地区放慢步伐,而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这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中央采取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其主要目的也就在于此。

当前,与占有天时地利、已完成原始积累的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普遍面对着“三大矛盾”和“三重压力”。三大矛盾即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加快发展与资金、技术和人才不足的矛盾,加快发展与起步晚、起点要求高的矛盾。三重压力即资源、环境、稳定三重压力。面对新世纪、新时期国内发展的蓬勃形势,面对发达地区的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欠发达地区的唯一选择,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要自觉克服急躁情绪和无所作为思想,既要理性地面对现实,又要以求实的态度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拼搏,努力赶超。发展才有实力,发展才有尊严,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牢牢抓住加快发展这条主线,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和要害。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欠发达地区只有加快发展,尽快地把经济搞上去,和谐社会才有物质基础,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才有保障,社会才能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发展中的一切矛盾难题才能迎刃而解;从统筹发展的角度,欠发达地区只有加快发展,保持比发达地区更快的发展速度,区域、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才能逐步缩小,统筹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从区域经济竞争角度,面对激烈逼人的新形势,欠发达地区只有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后来居上,才能在区域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欠发达地区必须科学确定发展战略指向

科学发展观为欠发达地区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提供了一条速度、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的发展道路。要走好这一科学发展道路,欠发达地区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注重本地的经济运行特性,加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

第一,确立跨越式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要缩小差距,奋力赶超、后来居上,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除此别无他途。所谓跨越式发展战略,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打破旧的束缚,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实现经济非常规的、跳跃式发展的战略。这是一种赶超型发展战略,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通过台阶式跃升,实现区城经济质和量的飞跃。欠发达地区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应该把握三个基本点。一是制定战略目标既要有适度超前性,又要有现实可行性。就是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又不能脱离现实,片面追求高指标;既不能固循守旧、妄自菲薄,也不能头脑发热、好高鹜远,需要有敢于作为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二是注意战略创新的前提性。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精髓和灵魂在于创新。欠发达地区要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充分激发内在动力,从吸引外部投资、完善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坚持战略布局的合理性。跨越式发展是一个中长期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全方位齐头并进,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和前景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突破,以局部的跨越带动整体的赶超。

第二,确立特色优势战略。对欠发达地区而言,优势在于特色。正是这些特有的资源和要素禀赋形成了比较优势,诸如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老工业基地优势等等,这是能够支撑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后发优势。欠发达地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吸取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对这些资源要素进行统筹整合,依靠科技进步,高效综合利用,实现高水平起步、链条式开发、集群化发展,从而把这些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优势。选择这样的发展路子就必然要培育和强化区域经济特色,实行特色经营。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应当追求非完整的经济结构,突出区域经济的个性化,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突出重点,开发特色,以特色参与竞争、占领市场,靠特色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一般来说,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当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坚持以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主攻方向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始终把工业化放在主导和核心地位。二是尽快建立起产业、产品战略支撑体系。要立足本地特色,突出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认真研究产业和产品定位,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形成新的产业、产品优势。三是推动产业升级。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加工度、高技术化;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和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产业升级。四是加快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步骤,靠科学的项目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要千方百计抓好牵动全局的重特大生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

第三,确立统筹发展战略。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受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的瓶颈约束日趋明显,更要做到科学发展。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外延与内涵的关系,不能以速度替代质量和效益;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能以片面发展替代全面发展;注重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全面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以局部发展替代整体发展;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不能以当前发展替代长远发展。

第四,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是它的生动体现。欠发达地区多数地处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生态环境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这些地区在发展中能否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周边地区,而且对全国乃至更大区域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粗放型增长的特征,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很低,传统产业相对工艺落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企业发展难以为继。必须彻底摒弃传统发展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思维,坚持有效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并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最大效益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加强培育和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欠发达地区在招商引资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把好项目准入关,不能以破坏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要强化规划意识,科学分析评价区域资源,准确把握市场导向,力求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特色产业获得较快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欠发达地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践行科学发展观是伟大而生动的实践,需通过科学的对策措施付诸行动。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应当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在关系全局的改革和创新层面上,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层面上,借鉴发达地区反正两方面的经验,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重点应当在五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第一,要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首先要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集中精力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物质保障。二是要科学发展。发展必须坚持科学性,科学性就是规律性,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谋划、科学决策、科学发展;要充分体现出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发展过程的科学性、发展水平的科学性。三是要抓住机遇发展。要坚决摒弃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等传统观念的束缚,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抓住沿海产业和资本向内地梯次转移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当前发展的有利条件,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

第二,全力推动市场化进程。欠发达地区必须加快市场化进程,着力解决好市场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提升经济活力和资本聚集力,提高区域经济的效益水平。一是要以观念创新推进市场化。真正树立起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遵循市场原则和以物质利益为条件的观念。二是要以体制创新推进市场化。加快政府主导体制向市场主导体制的转变,推动政府资源向市场资源的转变,强化市场化主体的支撑力,改变区域经济行政依赖性太大、自主性不够、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三是要以机制创新推进市场化。要寻求市场定位,突出市场机制的主体地位,形成开放的体制、开放的结构,给资源要素特别是资本、人才要素以充分自由的市场空间,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资源要素特别是资本的快速聚集。

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欠发达地区的体制性改革产生了深刻变化,但传统体制遗留的深层矛盾仍十分突出,特别是改革更加触及权力架构、资产结构、权益关系和社会和谐等重大难点、焦点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推进改革的主动性、政策措施的创新性、难点问题的突破性、保持稳定的协调性。当前重点要破解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难点。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工业基地,以国有资产为主的传统产业仍是经济的主体,改革的风险和压力很大,要采取有效的举措。要实行开放性改革,注入更多的外部积极因素参入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实行政府与企业的联动,共同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改革配套措施、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坚持企业改革与社会保障统筹安排,有效解决企业社会负担、债务负担、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为跨越发展铺平道路。

加大开放力度,推动投资增长。欠发达地区必须实行全面开放。投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拉动力,舍此欠发达地区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欠发达地区又面临着经济主体的原始积累有限、政府财力有限这样的现实问题。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的重中之重,在更大范围内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特别要通过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吸引域外资本,通过谋划一批好项目吸引域外资本,通过本地企业存量资产吸引域外资本,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吸引域外资本。

第四,最大限度地激发创建和谐、促进发展的人文动力。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保障。因此,欠发达地区践行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经济因素的范畴,同时也包含人文因素范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人文因素带动经济因素,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是加强欠发达地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最关键的因素。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既要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运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能力,更要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干能力。另一方面,要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和监督激励机制。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坚持选人用人标准、程序,突出看人品、看政绩、看能力、看公论,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去看待领导干部的政绩,去监督、考评、激励干部;既要实行奖励制度,还要落实问责和追究制度,更要“治庸、治懒、治散”,建设一支能带领人民群众改变欠发达地区落后面貌的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工程。采取多种措施,搭建造就人才、吸引人才的平台,架起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使欠发达地区真正成为聚集人才的高地。尤其是在当前欠发达地区还缺乏对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吸引力的情况下,采取本土培育和引进“外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适应跨越式发展的人力、智力支持。

三是充分激发全民创业的信心和动力。由于历史基础、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思想封闭保守,创业氛围不浓。要激发广大群众的商业意识和创业热情,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使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思想深入人心;放开政策,放开手脚,给创业、投资、发展以最大的自由度,形成百姓经济大发展的动力机制,使千千万万的群众成为创业强者。

四是丰富和完善先进文化的社会底蕴。打破落后文化的束缚,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商业文化和创业文化,形成强烈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道德水准和信用程度;实施科学的社会管理,构建秩序稳定的社会运行状态,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五,积极争取和充分发挥国家支持的外部推动作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工业基地的落后现状是历史形成的,发展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也是必须的。由于多方面原因,现在的资金更多流向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普遍信贷投放不足,资金匮乏;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落后;人才“孔雀东南飞”,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弱势群体占的比重偏大等问题都非常突出。这些问题仅靠其自身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要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促进资本、人才向欠发达地区聚集,扶持优势产业和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国家财政应对欠发达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单项贴息资金、投资补贴、税收增量返还、投资风险基金等手段,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各项开发和建设。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也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产业政策调整以及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投入等方面,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考虑到我国区域间发展的非均衡性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欠发达地区需要国家的长期扶持,应该逐步把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用法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从而使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各项工作步入法制轨道,保证连续性、稳定性和法律的约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