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质监局发展区域质量监管方案

质监局发展区域质量监管方案

为积极配合“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深入实施,充分提升我局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防止出现新的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确保行业、区域重点产品质量稳定与提升,认真贯彻落实省局提出的“产品质量问题事先预范、提前预警、产品质量风险前瞻性预测”的质量监督工作新定位,构建和谐监督,结合我局实际,就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质量关注(以下简称“重点关注”)工作的有关事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产品质量监管全局;以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配合我市“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全面实施为目的,对全市范围内呈现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苗头的产品行业,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对产业经济结构复杂、经济活力较强,容易产生影响质量稳定因素的区域,积极采取各种质量监管措施,全面构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保辖区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一)全市区域内产品质量保持稳定;

(二)关注关注区域(产品)不出现新的质量问题;

(三)关注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比上年度有所提高,质量基础较好的行业要争取抽查合格率高于80%;

(四)无证生产、假冒伪劣行为得到有效遏止;

(五)本区域内的主要工业产品行业的总产品批次的平均抽查合格率高于上年度平均水平,质量监管工作基础得到强化,各项质量监管工作制度不断得到建立和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三、关注产品的确定

通过跟踪检查、分析评估、风险预测等,定期对全市产品质量相关数据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掌握区域产品总体质量状况。将有以下状况的区域(产品)列为重点关注:

(一)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在国内市场同行业中,有较大的市场占有量和较强的竞争力,在监督抽查中呈现区域性质量问题苗头的产品;

(二)因质量问题被有关领导批示或被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曝光的产品;

(三)被省局列为“重点关注”的区域(产品);

(四)产品标准、监管方式有重大改变的;

(五)主要原辅材料价格上涨较大,产品利润空间小,辖区内量大面广的,列为重点关注产品或本级重点关注区域。

四、工作步骤

(一)调查摸底,掌握情况。深入了解企业产品的基础管理、生产、销售、执行标准、申报取证、质量抽检、特种设备管理、产品质量保障等情况,建立起重点关注产品质量信息库,为关注产品顺利实施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提供基础数据。

(二)分类指导,加强监督。根据企业规模、质量水平、管理现状、质量诚信度和企业发展能力等情况,对重点关注产品企业按照重点培育、重点帮扶、重点整治等不同类别实施分类指导和监管。重点监管企业达到“三个有”要求,即每个企业有一分类等级(ABCD类),每个企业有一本巡查记录,每个企业有一套台账资料。

(三)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重点关注”工作作为“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工程”的子系统,通过“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工程”领导小组,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质量关注工作协调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形成企业自抓、质监总抓、乡镇主抓、部门齐抓的工作格局。企业要切实承担起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坚持自查质量问题,自觉整改质量问题,不断加强基础管理,保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质监部门要制订工作方针和实施细则,精心组织实施好;有关乡镇要切实承担起政府的质量工作责任,加强辖区内企业管理,及时报告、制止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协助职能部门开展打假治劣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工作沟通和协调,齐抓共管,工商部门要协助质监部门加强对市场准入类企业的后续监管和信息沟通;经贸、科技部门要加快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四)突出重点,强化监管。构建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四级监督抽查和专项监督抽查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形成企业自律为基础,政府监督为主要手段,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监督机制。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对“重点关注”产品要及时掌握情况,了解信息,构建产品质量预警线,遏制突发性产品质量事故及假冒伪劣生产等点状问题的发生。要加强全行业产品质量宏观形势科学分析和预测,进一步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做出关注重点,提前介入开展产品质量治理,防止发生量大面广的质量问题。

(五)行业协管,加强自律。强化标准自律。组织行业研究出台协会自律标准,并通过协会自律机制,将标准分解落实到产业链的各生产环节。继续探索对漏电行业协会适当授权试点工作,帮助行业协会进一步规范对不合格企业的整改验收工作,发挥协会在维护企业权益、规范自律、实心惩戒和协调合作方面的独特作用,制订行业规范、协调产品价格、引导有序竞争。

(六)做好巡查,确保质量。质监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管机制,要积极探索企业产品质量的远程管理、智能管理、现场管理和电子监管,加快实现企业巡查的智能化管理。加强与乡镇、村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发挥乡镇质监员、村协管员作用,组织和推动质监员深入企业第一线,开展上门服务,宣传质量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要落实“一岗双责”,积极推进区域监管,加强企业监管巡查工作,坚持企业自查、质监巡查、镇村协查。通过巡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日常巡查的同时,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和夜间巡查,确保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七)完善机制,长效监管。认真分析质量关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总结经验,形成一整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实现长效监管。按照统筹、开放、协作、互动的原则,建立质监、经贸部门共同实施的技改推动采标的工作机制,质监、科技部门共同推动的专利融入标准、科技成果转换为标准的实施机制,质监、外经贸部门共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合作机制。要督促企业加强基础工作,全面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整体素质。加强标准化、计量工作,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使用采标标志,支持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计量减损增效”活动,提高经济效益。要针对我市的产业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质量技术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注重发挥重点骨干企业在质量管理、名牌创建等方面先进性作用,带动一批中小企业质量上台阶。

四、工作措施

以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作带动重点关注工作,以重点关注工作推动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作。完善技术标准、基础管理、质量监管的工作措施和激励政策,运用标准、计量、合格评定、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等手段,推动重点关注工作的实施。

(一)提升技术标准,促进产业升级

1、提高产品采标水平。围绕名牌培育企业和行业重点行业,制定重点产品采标目录和分步实施计划。通过政府对技改推动采标激励政策,对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立项提出采标要求和采标信息支持,并对项目验收提供采标确认,确保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的采标水平有实质性的提升。

2、提高科技成果的标准转化率。政策推动和重点帮扶结合,促进核心专利技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快速形成现实生产力。

3、研究建立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制定企业联盟标准。以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为依托,研究编制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为技改和实质性采标提供服务。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按照自主、自愿方式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制定企业联盟标准,视同企业标准备案,引导产业发展。

4、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在有自主创新和产业链联结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设立一批部级或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国家、行业标准研制项目,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

5、促进企业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名牌培育企业中,选择一批企业优先列入省级技术标准战略试点,通过标准的提升,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

6、引导企业使用《节能循环型特种设备产品导向目录》产品。

(二)强化基础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1、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推动企业贯彻《卓越绩效管理评价标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帮助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获证企业帮助查摆问题,督促整改,确保认证有效。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安全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实现安全生产。

2、夯实企业标准化工作。通过2—3年的努力,千家名牌培育企业符合《企业标准体系》要求。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有计划地推荐名牌培育企业纳入国家试点和省级创建活动。

3、强化企业计量基础工作。组织名牌培育企业贯彻执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推行《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贯彻落实国家强制性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帮助、督促企业严格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

4、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认证实际问题。对生产强制性认证产品的企业,要帮助其通过技术改造、解决认证技术难题,引导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实现技术共享,降低认证成本,促进质量提升。

5、加快建设适应本区域产业、行业和产品的检测机构,利用系统资源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鼓励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进区入园。鼓励、帮助企业联建实验室,提高中小企业的自我检测能力。

6、建立企业质量联系人制度。要求企业确定一名高层管理人员作为质量联系人,负责规划并协调企业质量工作。

(三)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大打假治劣力度

建立健全质量预警机制,充分运用四级监督抽查和执法手段及时发现重特大产品质量问题、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苗头,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采取一曝(曝光严重不合格企业)、二查(依法查处、查清去向)、三找(找原因、找到责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四验(抽样检验、整改确认与验收)等措施,强化后处理力度,认真落实“四不放过”原则,为质量预警提供有力支撑。

(四)引导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诚信自律机制

强化标准自律。组织相关行业研究出台协会自律标准,并通过协会自律机制,将标准分解落实到产业链的各生产环节。继续探索对有关行业协会适当授权试点工作,争取在取得经验基础上,推广到其它有条件的协会。

开展产品质量守信承诺活动。引导企业用标识明示质量、建立产品质量档案并进行质量跟踪等多种形式的质量自律机制。

(五)完善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

在现有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奖励政策中,继续设立创优创牌奖励项目。对获得部级、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部级免检产品企业,主持、参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和浙江省质量管理奖的企业,按《*市低压电器行业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相关规定分别给予奖励。争取在土地审批、广告宣传、参展参会等方面向各级名牌企业倾斜。

设立政府质量管理奖,并出台政策,对获得政府质量管理奖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对原有技术改造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完善技改推进采标,采标促进技改的激励政策。重点产品采标及实施市场准入的产品,需要进行技术改造的,优先纳入各级技术改造计划。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优先列入各级科技开发计划和技术进步计划。

完善科技政策。将科技激励政策从科研成果的鉴定延伸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并作为科技立项和验收的重要指标。推进科技进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尤其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迅速融入、转化为适应市场的技术标准。

(六)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局产品质量关注领导小组,通过“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工程”领导小组,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质量关注工作协调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形成企业自抓、质监总抓、乡镇主抓、部门齐抓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