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年终总结

年终总结

2005年救灾救济科工作总结

(2006年1月10日)

去年,全市各县区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干旱、低温霜冻、冰雹、暴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据统计,全市因灾造成经济损失共计2.08亿元。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我们始终把救灾工作和安排好农村困难群众生活提到讲政治、保稳定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助与扶持”的救灾救济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指导县区救灾救济工作的职能作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让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的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及局党委的要求,及时组织力量,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局党委和领导分配的各项救灾救济工作任务。

一、积极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生活。每次灾情发生后,我们都能及时召开会议,研究灾情,安排部署救灾工作。一是在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及时赶赴灾区察看灾情、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指导基层开展救灾工作。同时,进村入户,慰问受灾群众,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二是面对重大灾情,我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及时启动救灾预案,按照预案设定的转移安置、物资调集、生活保障、医疗救护等应急行动规程,组织开展受灾群众的紧急救援和转移安置等相关工作。三是积极争取和筹措救灾资金,认真安排好灾区群众生活。一方面我们及时派人到省厅汇报灾情,争取救灾救济资金;另一方面,积极筹措和下拨救灾款物。2005年共争取上级救灾救济资金2185万元,争取到的救灾救济资金比2004年增加735万元,并全部发放到了受灾群众手中。同时,为灾区群众及时调拨搭建帐篷350多顶。确保了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医。在每次救灾工作中,我们都能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真正做到了三个第一,即第一个赶赴受灾现场,第一个上报灾情,第一个将救灾物资调运灾区,使灾区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二、摸清群众生活困难底子,有的放矢地实施救灾救济。去年,我们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极端重要性,把摸清农村群众生活困难的底子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带着深厚的感情认真做好摸底工作。每个人不管秋雨霏霏,道路泥泞,还是冬季寒风凛冽,雨雪纷飞,都能轻车简从,和县区民政局的同志一道走村串户,深入农村特困户家中,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逐户进行登记,做到心中有数。经调查摸底,目前全市约有“三无户”8.54万户、26.3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05%、11.25%。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或残废致贫的有2.94万户、10.4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30.91%、34.43%;因为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的有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9.63%、29.55%;因为自然灾害致贫的有1.8万户、6.87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1.08%、22。61%;因为鳏寡孤独和其它因素致贫的有1.27万户、4.52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14.87%、14.88%。在调查摸底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造成农村群众生活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发灾害频繁,损失严重,因灾缺粮。这是造成灾区群众缺粮的直接原因。二是连年受灾,群众家底薄弱,缺乏自救能力。三是部分家庭主要成员属痴、呆、残,缺乏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需要长期救济。四是一些农户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病,举债治病,因病困难。面对群众家底十分薄弱,农村缺粮面大的现实,我们适时下拨冬令口粮款和春荒口粮款,去年共下拔救灾救济款2535万元,共救济灾民及农村困难群众50.6万人(次)。在开展救济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农村灾民特别是“三无户”当做救济重点,使有限的救济资金集中用在“刀刃”上,保证了灾民和特困群众的生活不出问题。

三、突出救灾工作重点,狠抓灾民建房工作。我市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每年都程度不同的发生阴雨暴洪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使部分群众的住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对他们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据调查统计,全市发生山体滑坡和出现滑坡险情的约有57个乡镇、131个村,涉及3446户、16637人,民房21597间。全市有129个乡镇、1306个村、8864户、27508人因雨倒塌房屋11805间,损坏或造成危房15822间。去年,我们把救灾工作的重点放在灾民建房工作上,组织人员,集中力量,对全市的重灾区和重点山体滑坡地段逐一进行察看,摸清底子,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了较为切合实际的灾民建房计划。根据“集中财力、分步实施”的原则,对灾区困难群众进行救济,帮助其尽快重建家园。同时,采取村委会帮助、亲友邻里相帮等多种形式对其他群众进行妥善安置,保证了灾区群众有房住。止目前,共下拨灾民建房款246.2万元,经过努力全市已建成3752间,使大部分重灾户顺利搬进了新居。

四、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救济措施落到实处。面对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我们把安排群众生活提到讲政治、保稳定的高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建立了工作责任制,签订了责任书,使救灾救济工作一级对一级负责,责任到人,不走过场。充分体现了“上为党政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理念。二是紧密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建立完善各级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和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切实做到灾情发生后,应急预案用得着、救灾措施跟得上、救灾物资有保障。三是大力推行灾民生活定期探视制度,对重点乡镇和村,实行定人定点定时探视,了解灾区群众和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对灾区群众和农村困难群众生活的探视和实施救助,不仅使救灾救济工作做到了及时有效,而且还能够全面掌握本地灾民群众生活的整体情况,为全面实施救济提供科学依据。

五、加强救灾资金的管理,严格规范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程序。为了减少救济款物发放的中间环节,彻底杜绝乡村挤占、挪用、私分、滞留救济物资和一些干部侵占、贪污、优亲厚友等现象,我们重点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落实救灾救济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制度。要求各县区在收到市上拨款后5日内将资金发到灾民手中;新灾救济和冬令、春荒救济款在15日内发到灾民和贫困群众手中;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救助到户的原则,不平均分配,不截留、挪用、挤占、转移,不擅自扩大使用范围。二是严格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审批程序。去年,我们把救灾款物发放纳入政务、村务公开内容之中,重点确保重灾区、重灾户和三无户(无钱、无粮、无自救能力的户)。救灾救济款物全额发放到被救助灾民和贫困群众手中,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发放。实行“灾民申请、村委会公示、乡镇审核、县区民政部门审批”的工作程序,以及公开上级下拔救灾款数额、公开拔发放救灾款数额、公开救济对象及数额,接受群众监督的“三公开一监督”制度。三是严格落实了救灾救济款物使用情况跟踪问效和定期检查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救灾资金的使用管理,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多次深入基层,逐乡逐村检查救灾款物在基层的发放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改正,并帮助乡村建立和完善救灾款物发放程序和管理制度。目前,全市救灾款物的发放使用和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四是认真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证制度。2002年,秦安县在借鉴和推广甘谷县实行“探视制度”的同时,结合本县实际,在以往实行“救济款物发放三联单”的基础上,果断创新,推出了“救济款物发放证制度”。即由县民政局统一印制了《秦安县救济款物发放证》,发放到每一户救济对象手中,县乡村每发放一次救济款物,由乡镇民政助理员填写到《发放证》上,并盖上乡镇及发放人印章,做到救济对象对所领款物心知肚明。秦安县的做法我们从2003年开始在全市进行了推广。目前,全市被救济对象家中都有了《救助证》。“救济款物发放证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救灾款物发放工作,提高了救济款物发放的时效性,增强了发放程序的透明度,做到了手续齐全,程序规范,保证了救灾款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受到了基层广大干部和灾区群众的普遍好评。同时,也经受了国家民政部、财政部,省民政厅的多次检查,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六、尽力帮助农村弱势群体,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面对农村弱势群众,我们分别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8.74万户36.3万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确保了这部分弱势群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治。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目前,全市共有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在开展社会救助过程中,我们通过社会力量努力构筑由敬老院、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社会性服务组织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去年通过社会力量对25500户、94350人(次)进行了口粮和衣物救济,为63户、227人新建住房189间。同时,多方争取外援扶助,积极开展募捐活动支援贫困地区和灾区。在“扶贫济困送温暖”这一口号的感召下,全市的社会捐助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接收的捐赠物品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也日益丰富,不仅有最常见的衣物和现金,还陆续接收了不少大到电脑,小到学生课本等捐助品。据统计,2005年全市共接收各类捐款近76.6万元,捐助物资折合人民币73.2万元。10份,天津市为我市捐助棉衣棉被8车皮(其中塘沽区给秦安县捐助3车皮)、400吨、18.6万件,在市、县(区)民政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已全部发放到重灾户、特困户手中。每当运送捐赠衣物的车辆到达受援地区时,许多地方都张贴标语,燃放鞭炮,像迎接亲人一样欢迎运送捐助物资的车队,把这看作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看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张家川县马鹿乡的一位村民,含着眼泪深情地说:“党和政府在天气日渐寒冷的时候给我们送来了衣服,我们穿在身上,暖在心里。”真正使弱势群体得到了实惠。

七、组织慰问农村特困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工作。每逢重大节日,我们都要筹措资金,购置慰问品,组织开展扶贫济困慰问活动,在局党委和领导的带领下深入五县两区走访慰问农村特困户、重灾户和五保户,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使他们过一个详和的节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民群众和农村困难群众的关怀。在救灾救济和农村群众生活安排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我们始终坚持“生产自救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原则,积极倡导和帮助各县区把安排灾区群众生活工作的重点放在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生产自救上,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走“带走一张嘴、节约一份粮、挣来一些钱、养活一家人、就业一批人、缓解一方穷”的“六个一”生产自救路子。去年已累计输转劳务90多万人次,年收入480多万元。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和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受灾群众积极参与商贸流通,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钱补粮。

虽然我们在救灾救济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建立了灾民生活定期“探视制度”和“救灾款物发放证”制度,采取多项救灾救济措施,切实解决了大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充分发挥了救灾救济款物救灾救急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密切了党群关系,扩大了民政工作的知名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蠃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好评。但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对个别县区的救灾救济工作底数不是很清,工作还不够扎实细致。二是和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衔接配合力度还不够,救灾资金拨付有时还不够及时,影响救灾救济工作的性时效。三是救灾救济工作手段落后,工作经费缺乏,影响救灾救济工作的质量。如何进一步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安排好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依法保障农村特困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切实管好用好救灾救济款物,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稳定社会的最佳效能,还待我们在今年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和总结。

一要认真落实民政部“三个规程”,进一步规范灾民生活救助工作,推进救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在灾害应急工作中,要注意根据灾情及时启动相应的救灾应急预案,及时转移安置灾民,在灾后24小时内将各项灾民救助措施落实到位,切实提高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在灾民生活救助工作中,认真执行《灾民救助卡》制度,并建立《灾民救助花名册》、《灾民救助人口台帐》,按时逐级上报备案,实现灾民救助工作规范化管理。

二要注重规范恢复重建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市灾民建房措施,特别要明确各级政府恢复重建工作的责任,健全恢复重建项目管理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要全面落实恢复重建备案制度,实行项目管理和项目责任终身制,做到恢复重建项目逐级备案,灾民倒房恢复重建工作管理到村到户。

三要按照各区(县)自然灾害损失程度以及灾民生产生活困难情况,进一步完善救灾工作应急预案,详细制定2006年灾民生活安排预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继续加大救灾救济工作力度,及时掌握灾民生活困难情况,灾害信息,大力争取各类救灾物资,全面实施贫困群众分类救助,确保灾民基本生活。

四要引导群众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效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大养殖业投入,帮助灾民大力发展西繁东育和自繁自育,增加灾民收入。

五要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教育群众转变“等、靠、要”观念,积极动员灾民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想方设法增加收入,提高抗灾救灾能力。

六要大力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慈善捐助月”活动,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其帮助受灾困难群众、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互助互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