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共青团大学委员会要点

共青团大学委员会要点

2008年*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精神指引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新*、新奥运”战略构想和*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大局,认真落实*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各项要求,坚持从我校共青团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奥运和校庆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努力谱写*共青团新的光辉篇章。

2008年*共青团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入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学生工作科学转型的要求,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胸怀大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紧紧抓住*奥运会和*110周年校庆的重要契机,以全面推进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积极参与*大学110周年校庆活动、扎实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继续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筹备召开共青团*大学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为重点,充分发扬共青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造”的精神,在建新功、树新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创*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推进“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当四个‘新一代’”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

1.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党的*精神。切实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对共青团事业和青年工作指导性的研究,努力用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继续深化“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当四个‘新一代’”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要通过讲座、研讨、座谈、展览、团日等多种形式加强爱党爱国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更要注重在奥运志愿者、校庆等重点工作和其他日常工作中结合和渗透教育主题,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增强*青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立足当代青年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和“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同步成长的新一代”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和巩固“我的未来13年”主题团日的成果,通过报告、参观、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祖国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并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实际行动。

3.加强“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倡导和实践“生态文明”和“绿色奥运”理念,加快推进“绿色校园”计划,在落实节能减排、禁用塑料袋等环保政策上做出表率;努力扩大对全国高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推广和国际交流活动,广泛传播“同一个地球,同一份责任”的环保理念;做好研究项目的组织、督导和成果验收等工作,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力争为解决政府和群众关心的有关环保热点与焦点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推进“‘五彩奥运,微笑*’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奥运志愿者工作的各项任务

4.全面把握*奥运志愿者工作的总体格局。*承担的奥运志愿者工作包括“三大赛事”和“五条战线”。“三大赛事”是指“好运*”奥运测试赛、第29届奥运会、第13届残奥会;“五条战线”是指国家体育场志愿者工作,*体育馆志愿者工作,海淀体育馆群志愿者工作,专业志愿者工作,以及*志愿者和代表性志愿者的支持保障工作。我们要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动员优势,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共同为实现“三大赛事同样精彩,五条战线全面胜利”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5.大力加强奥运会志愿者的培训工作。认真总结前期培训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充分把握奥运培训工作向赛时转换、向场馆转移的要求,进一步突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重点加强文明礼仪素质、语言交流能力、体育竞赛知识、扶残助残技能和应急应变能力的培训。通过奥运测试赛检验培训效果,及时查漏补缺,积累培训案例。坚持将培训工作贯穿始终,做到边服务、边培训、边改进。

6.继续深化“馆校对接”机制。按照“以竞赛为中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原则,尊重场馆团队在管理运行模式中的核心地位,牢固树立“主动对接”、“无缝对接”的意识,加强与场馆团队相关业务口的沟通与交流,切实履行志愿者来源高校和主责高校的责任。认真总结*体育馆奥运测试赛志愿者临时团总支的工作经验,在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中继续发挥好共青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7.高度重视奥运遗产的保留与转化。着眼于以奥运为契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志愿者工作的长效机制。注意收集整理奥运志愿者工作的各类资料,建立完备的档案系统,发掘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为奥运总结和遗产保留工作做好准备。适时启动奥运志愿服务的总结表彰工作,及时调整和完善奥运会、残奥会之后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注重奥运志愿者工作的理论研究,把握规律,总结经验,为后奥运时代*大学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8.深入开展日常志愿服务工作。将日常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长抓不懈,并以此保护和调动奥运志愿者申请人的服务热情。坚持“育人为本,着眼长远,就近就便,张弛适度”的原则,深化“爱心传递微笑计划”,搞好“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日”活动,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日常志愿服务中大力弘扬和培育奥运精神和志愿精神,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宣传实践活动,进一步形成“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气。

三、开展“缤纷08”和“精彩之十”系列活动,积极参与*大学110周年校庆工作

9.切实加强爱校荣校教育。根据*11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的统一部署,立足当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深化“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校史校情讲座、展览、参观、征文、座谈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革命传统和学术传统教育,积极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主体,积极开展“缤纷08”校庆专题活动和“精彩之十”校庆系列文化活动,并注意将校庆与奥运两大主题相结合,营造浓厚的“迎奥运,庆华诞”氛围,激发广大学生“与奥运同行,为*增辉”的使命感。继续做好“体育文化年”的各项工作。

10.精心组织校庆文艺演出。充分认识校庆文艺演出的重要性,发扬*共青团“敢当大任、能当大任”的光荣传统,与相关协作单位一道,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为母校110周岁华诞奉献一场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兼顾在校师生与海内外校友的感情需要、重在展现风采和振奋人心的精彩演出。认真组织校园原创文艺骨干参与校歌征集与创作活动,努力兴起校园原创文艺的新高潮。

四、探索实施富有*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发挥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的育人职能

11.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共青团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贡献率为目标,本着“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重在实效”的原则,积极探索、稳步实施富有*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努力构建惠及每一个学生的第二课堂。认真总结2007年的试点工作,加强共青团参与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坚持从学校和院系的实际情况出发,认清方向,找准问题,下定决心,做好方案,抓紧行动。积极整合第二课堂的育人资源,有效扩大第二课堂的覆盖面,密切关注青年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

12.进一步明确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的职能。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要坚持“建功”与“树人”并举,一手抓精品,抓成果;一手抓基层,抓素拓。一方面,不断巩固和深化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与繁荣活跃的校园文化,继续经营好各项品牌活动并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争取产出更多具有显示度和标志性的成果;另一方面,指导基层院系组织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营造氛围、调查研究、检查督导等作用,将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职能落实到位。

13.着力加强学生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以“学生社团组织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研究”战略课题为依托,认真研究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努力做到“兴利除弊,为我所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学生社团进行有效指导的方式与途径,明确指导责任,增强指导实效。针对社团活动中遇到的诸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问题,要积极调动各种学科资源和人才资源,为学生社团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14.大力繁荣校园学术科创文化。继续办好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各类学术科创竞赛,努力提高赛事组织水平和作品的竞争力。积极扶持学术科创类社团,重振学生科协,建立健全学术科技骨干队伍,并发掘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鼓励开展科普工作,大力倡扬科学精神。坚持举办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讲座,继续做好《*讲座》的编辑工作。指导和支持研究生会举办“元培杯”学术演讲大赛、“燕园论衡”学术沙龙、研究生学术年会等学术活动,继续办好《*大学研究生学志》。

15.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和群众体育活动。重视发挥文艺体育活动的育人功能,在加强文体代表队建设、不断推出文化精品、搞好竞技体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扎实推进“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广大同学的艺术修养和身体素质,力争营造出“广袤高原有群峰”的文化体育活动态势,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条件和平台。

五、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努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重实效的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新格局

16.进一步明确*学生骨干培养的目标模式。既有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骨干的统一要求,也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骨干的不同要求,有统有分,有高有低。充分尊重学生骨干的主体性,遵循不同类型的学生骨干成长成才的规律。团校要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立足高端、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办学理念,巩固在新时期扩大骨干培养覆盖面、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方面取得的经验,继续改进和创新培训的内容与方法,着力建设政治、理论、科技、文艺、体育五支青年代表队和“青马工程”种子库。

17.调整和改进初级团校的改革思路。及时总结初级团校改革试点经验,客观分析优劣得失,努力使初团改革的目标和方案更加合理化。坚持将使用干部与培养干部相结合,坚持校院(系)两级培养,坚持“初团学员”身份的优先性,扩大学生骨干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权。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富有弹性的培训体系,明确必修课的学习任务但应便于通过“开课不授课”的方式完成。

18.巩固和深化高级团校的改革成果。突出高团办学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在继续践行“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实践教育”的创新培训理念的同时,注重继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的培训内容与方法,不断提高学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借鉴高团的办学经验,加大研究生骨干培养力度,形成一支政治可靠、学习优秀、能力出众、经验丰富的研究生骨干队伍。

六、加强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认真筹备和开好共青团*大学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19.认真筹备和开好共青团*大学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代表推选、会务筹备、编修团史等各项准备工作。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团的*以及*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全校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迎接*第十八次团代会的主题活动,动员和组织全校团员青年以奉献奥运、服务校庆的优异成绩迎接*第十八次团代会的胜利召开。

20.推动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以“*大学党建带团建工作研究与展望”课题为牵引,深入思考和研究“全民团”背景下党建与团建的关系,总结我校“党建带团建”的做法与经验,调查了解基层团建中的实际困难,加强与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的沟通与协调,推动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从班级、团支部一体化的现状出发,正确处理好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班级的关系,逐步推广联合开展党团日活动的经验,整合评奖评优等各类资源,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益。

21.指导和鼓励基层团建创新。结合“*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基地”的评建工作,以“固本创新”为目标,加大规划、指导、支持基层工作的力度,实现常规工作规范化、传统工作实效化、创新工作品牌化,扎扎实实地构建*团建的系统工程,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和能力建设,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22.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坚定信念,服从大局,关心时事,积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增强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继续实施“123”学习计划,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增强责任意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永不懈怠;增强问题意识,围绕《给自己的考卷》开展理论研究和工作调研,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增强奉献意识,不计得失,接受锤炼,培养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造”的优良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密切联系同学,竭诚服务同学,提高代表广大青年学生利益的能力,反映他们的呼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增强精品意识,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增强成果意识,善于总结和提炼工作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努力产出与*共青团历史地位与实际工作相称的成果,用工作实绩巩固*共青团在全国高校共青团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