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发改委加强民政建设总结

发改委加强民政建设总结

20*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很不寻常的一年,我们不仅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威胁,还经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和严重缺水少电考验。一年来,在中共*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奋发进取,全力推进大建设、大开放、大调整、大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新的成就。

全市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幅为近八年来最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74亿元,比上年增长4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01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16.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6%和43.1%;金融系统年末存款余额322.*亿元,贷款余额250.1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32.3%和52.7%;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096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677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4%和7.1%。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继续在同类城市中保持相对领先地位,较好地实现了年度预期调控目标,综合实力和基本竞争力分别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16位和第9位。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实施“四大抓手”、打造“四大基地”,全面落实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着重抓了八方面工作。

全面落实既定任务,从实际出发研究部署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根据“两代会”确定的五年发展目标任务,结合实际,深入调研,制定了特色制造业基地、都市创汇农业基地、休闲旅游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四大基地”建设分步有序推进。制定了全国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市和“平安*”创建规划,相应开展阶段性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实施百亿大桥经济应对工程和新一轮城市建设,就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城市建设发展时序、投融资机制等作出部署。认真落实人大水环境整治决议,制订并开始实施水环境整治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这一系列部署,既促进了当年工作,又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及时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全力开展抗击非典和大旱工作。面对非典危机,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迅速有力,建立健全非典防治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疫情监控,有效防止了非典疫情的输入;为减轻非典疫情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共渡难关;及时平息粮食抢购风波,保障市场供应,维护社会稳定,取得了抗非典、促发展的双胜利。面对持续高温干旱,组织开展全市范围的抗旱节水工作,实施人工增雨,启动姚江和四灶浦水库取水应急工程,千方百计开拓水源,尽最大努力保障全市生活和生产用水。努力维护用电秩序,鼓励企业自备发电,加快电网建设进度,尽力减轻缺停电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

加强“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大力推动绿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及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新增绿色产业基地15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4万亩,启动市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5.3亿元,出口值达18亿元。继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改革农技管理体制,强化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组建农技信息员队伍,启动万名农民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减轻农民负担,人均农业税费负担降至21.23元。制定出台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市镇两级投入经济薄弱村帮扶资金800余万元。组织开展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进行农村二次改水试点,启动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

强化特色优势,加快促进二、三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2.07亿元,新增入区企业工业投入占全市投入总量的90%以上。加大技改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全市共完成技改财务投入51.36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3.13亿元,分别增长41.5%和46.8%;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得分为190.78分,提高5.65分。深入实施“质量振兴”工程,区域性产品质量整治取得实效,新增省、宁波市名牌产品11只,全面推行强制性产品3C认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新增股份制公司3家,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1家。商贸、房地产、金融、通信等各类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2.55亿元,增长16.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3.7%。完成全市商贸业近中期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规划,新型商贸业、现代物流业、会展业有新的发展,家电科技城、古旧家具城、汽车贸易城和白沙综合商圈等大项目取得不同程度进展。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制定了旅游业发展政策,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五磊山风景区莲花园落成开放,达蓬山文化旅游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滨海旅游区前期策划开始展开。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增添经济发展新活力。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的有利时机,深入实施利用外资“五个一”工程,动员百家千户企业搞招商,千名外商大桥行、杭州湾新区上海峰会等重大活动取得较好成效,外资利用规模继续扩大,实际到位外资2.1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倍以上。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加快,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9.5亿元,12.7平方公里区块基本建成,一批工业项目抓紧在建或竣工投产;调整和完善了区域管理体制。继续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外贸出口实现两年翻番,全市自营出口总额达16.38亿美元,有自营出口实绩企业达到502家,出口市场拓展到161个国家和地区。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主动融入环杭州湾及长三角经济圈,组建市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设立上海商务联络处,全年达成区域合作项目22个,引进内资5.6亿元。

构筑城市发展新格局,积极启动新一轮城市建设。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重点区域及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得到明显加强。城市建设大步推进,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8%,市域交通网络、市政公用设施、生态绿化、旧城改造、河道整治和拆迁安置房等建设项目扎实推进,中横线一期、人民广场、CBD项目和浒溪线景观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市重点工程建设投资38.85亿元,比上年增长56.0%。改革财政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市公建中心开始运作。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颁布城市容貌标准,夜间市容管理全面展开,拆违力度继续加大,中心城区交通秩序有所好转。加强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加速客运班线及车辆调整改造。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配合工作扎实推进,确保了大桥顺利开工。

积极营造科教人才新高地,继续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新发展。认真落实技术创新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十大科技专项,新建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3个,网上技术市场交易达到61项9000多万元,加强技术专利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中国*数码桥建设成效明显,门户网站开通运行,数码中心有限公司成立运作,信息化试点全面启动,“数字*”取得新进展,跨入全省信息化先进城市行列。全面调整职业教育体制和高中段学校布局,克服初升高“度峰”困难,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提高到86.35%,西部教育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启动实施十万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首次选送20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赴国外培训,全年引进各类人才2000余名。强化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文明社区和村落文化宫建设全面推进,市第六届艺术节成功举办,*民族乐团赴法演出获得成功,图书馆、书城启动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建市卫生发展投资公司,完成卫生分院改制,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同时,广播电视、老龄、档案、侨务、外事、对台、民族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致力于为民办实事,认真落实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措施。切实加大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力度,建立全省第一家弱势群体帮扶信息平台,开通“63519000”爱心救助电话,实施助医、助学、助房、助老等帮扶措施,市慈善总会“千万救助、万人得益”等社会各界爱心活动收到较好成效,各类受益人数达2万余人,当年度市级财政用于帮扶资金达234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倍。积极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城区敬老院和老年城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拥军优属力度加大,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稳步推行住院统筹、大病救助、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土地征用办法,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本解决了失地农民养老难问题。积极实行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9%。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建成经济适用房3万平方米,解决中心城区住房困难户333户。开展新一轮“环境整治年”活动,加强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启动漂染、熔炼、电镀等行业集中迁建整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集中精力开展“平安*”系列行动,实行城区网格式警务巡逻机制,建设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着力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两抢一盗”等刑事犯罪活动。高度重视社会稳定,严格落实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实行市长倾听社情民意制度,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群众关心的实事工程进展顺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政府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抓社会治安管理的措施还不够有力,刑事发案率居高不下,人民群众缺乏安全感;部分重点工程由于征地供地缓慢、安置用房建设相对滞后等原因进展不快,尤其是有些公用设施项目未按计划完成;部分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强,艰苦创业意识淡薄,工作上避难题、躲矛盾,敢抓敢管促落实力度不够;软环境建设中一些群众反映多年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