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进中央助推汉语走向全球

民进中央助推汉语走向全球

“语言从来是民族或国家间建立联系、沟通心灵的桥梁;在当前,其连接沟通作用更远远超越历史上任何阶段:汉语作为中华民族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最得力工具,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语言学大家许嘉璐从这样几个层面诠释着汉语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作为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参政党,中国民主促进会长期关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曾担任国家语委领导,对汉语言的发展更是长期关注。

在去年的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进—步加快汉语国际推广的提案》,对加快汉语国际推广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极大反响。多位民进会员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更多的民进会员积极投身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用自己的努力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汉语热凸显对外推广痼疾

有关数据显示,汉语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以及传媒的重视。目前在世界上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了3000多万,今后几年可能会达到上亿人。汉语的实用价值不断提升,尤其是商务、旅游汉语需求增长更为迅速。我国加入WTO、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和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进一步带动了全世界范围的汉语热。

放眼国际,许嘉璐说,世界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语言的推广,把语言输出作为国家战略,由政府拨款,国家首脑出面,不遗余力地向世界上其他国家传播自己的语言,提高本国语言的国际地位。如英美投入巨额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推动英语在全世界的普及;法国坚持把推广法语作为抗衡英语、宣传法国文化的战略重点,在138个国家设立了1135个法语联盟分部;德国通过“歌德学院”在76个国家设立了128个分部:西班牙利用“塞万提斯学院”在23个国家设立了34个分院。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也在不遗余力地与大陆争夺汉语国际推广的主导权,成立了所谓的“国家对外华语文教学政策委员会”,推出了“华语文能力测试”,并设立“台湾奖学金”,每年资助近10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

近年来,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国家专门成立了由11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2004年开始,中国在全球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在提案提出时,已有48所“孔子学院”在27个国家和地区正式启动,另外还有32个国家的72个机构提出了建设“孔子学院”的申请。国家汉办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汉语远程学院(www.hanyu.com.cn)”,提供网上免费学习,注册人数已经达到15500人。2002年至2005年,国家汉办共培训了48个国家的8159名汉语教师,向70多个国家累计派出406名汉语教师。2003年至2005年,中国为20多个国家的90位年轻汉语研究者提供了来华进修的资助。

但是,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战略和策略上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在体制和机制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许嘉璐说,首先我们应该把“对外汉语教学”转变为“汉语国际推广”,这反映的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多局限于专业人才培养,过分强调其学术性和系统性,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没有成为国家大外交和大外宣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没有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进行总体规划与实施。与之相对应,汉语推广体制封闭、僵化,基本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指令性模式,市场竞争机制缺乏,难以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民进中央在调研后发现,与发达国家在英、法、西、德、日等语言的传播上每年动辄十几亿、几十亿美元的经费投入相比,我国每年国家财政拨款给各有关部门直接用于汉语推广的经费不足3亿人民币,差距很大。而即使如此,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有限的投入也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具体到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育在师资、教材方面严重不适应“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要求,已经成为制约汉语国际推广的瓶颈。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主要依靠少数高校,以接受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主,没有实现向走出去推广汉语的转变。汉语推广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对外汉语教学规律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教学研究不够。汉语水平考试(HSK)标准设置不合理,门槛过高,难度过大,研发和推广的主管单位权责不明确,导致考试设计和考务运作水平低,考点布局、实施手段、题库建设、考试品种等方面都与推广汉语水平考试的要求不相适应。

对外推广工作应全面转型

作为一项大的战略,民进中央认为,首先应该有一个强力的核心实施部门。为此他们在提案中建议,将现有部际联席会议性质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更名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组长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

而在具体的汉语国际推广中,实现市场化运作非常重要。民进中央建议将汉语国际推广的行政事业性部分与可经营部分进行分离,通过市场运作,大幅度提高国拨经费的使用效益,整合、集成、吸引海内外企业和社会力量的资源,增强汉语国际推广的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开拓和扩大汉语国际推广的市场需求。

同时,加速教材、网络和考试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打破“本体性”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传统模式,组织中外多学科专家联合编写精品汉语教材;改革教材编写指令性计划体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改革汉语考试管理体制,借鉴国外考试产品推广经验和成功模式,用市场手段推广汉语水平考试认证海外优秀的汉语考试,将之纳入全球汉语考试推广服务体系。

在师资建设上,民进中央建议改造现有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升学科地位,将国务院学科目录中的“对外汉语”从专业方向提升为二级学科;同时打造“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以及“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实习基地”等。

对于汉语国际推广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民进中央认为,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国家战略工程,汉语国际推广的中央财政投入在教育部部门预算中应单列,作为专项资金,确保“十一五”期间投入总量大幅度增长。同时,采取税收优惠、提供引导资金等政策,吸引海内外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来。

实践层面正在发生巨变

民进中央和委员们的相关提案,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更名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育工作的陈至立国务委员担任。

国家教育部也提交了书面答复,明确提出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思路要实现六大转变。即: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推广机制从教育系统内推进向系统内外、政府与民间、国内外共同推进转变;推广模式从计划经济向政府推动的市场化运作转变;教学方法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转变。

思路决定走向。接受采访的委员对记者表示,这反映了国家汉语对外推广正迎来一个质变的时代。

在具体项目上,教育部也列出时间表:加快孔子学院速度建设和质量建设,2006年底,孔子学院数量达到100所院、教学点,5年内,建设500所院、教学点。其中,在东南亚、东北亚、北美及欧洲重点建设10所示范性学院。加快建设汉语国际推广师资队伍。5年内,基本解决全球汉语师资需求和供给的突出矛盾。

此外,在改革现有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升学科地位,将国务院学科目录中的“对外汉语”从专业方向提升为二级学科,以及汉语考试、教材建设、构建全球汉语教学网络平台等方面,也都借鉴了委员们的意见。

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基地)是民进中央重点联系的单位。2006年底,全国首次共招收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300名,由全国12所高校分别进行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招收了47名,这些学生成为该基地的“黄埔一期”。该批研究生由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基地)统筹实施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灵活培养。课程设置完全从汉语国际推广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应用,在大量国外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若干次调整,制订教学方案,力图使受教育者成为适应国际汉语教育教学环境,在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方面承担重要任务的高素质人才,在汉语推广事业中发挥骨干作用。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等各方面的“大家”都纷纷走上这个班的讲台。

美国大学理事会中国语言和文化项目的主任SelenaCantoa女士在参观后说:“你们培养的这些教师,全世界都会来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