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着力点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着力点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但是,目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哪里?这种利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方式与办法又有哪些呢?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语)。就目前而言,就是要认真解决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突出的问题。

概括地说,中国是一个资源过于短缺、人口严重过剩的国家,过去20年的经济高增长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增长。而往后资源和环境将更趋稀缺,在这样一种资源和人口比例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少数人占有更多资源必然使大多数人没有资源。实际上,城市二元结构和国家资本的部门垄断,已使人们在市场趋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两极分化的困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护,其主要原因是少数人或者少数行业滥用公权力谋私谋利,利用公权力侵害群众的利益。比如教育的高收费、医疗收费的黑洞等都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又比如对农民利益剥夺的情况也相当严重。与中国的城市迅速扩张相伴随,在城市产生了强大的利益集团。城市发展,土地从农村获得,在体制和权力的交互作用下,大量土地进入了城市部门,土地的收益也流入了城市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了房地产行业暴利的来源。而农民为城市的扩张提供着土地,也贡献着廉价劳动力,却很难随着城市一起发展。这些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所以受到侵害,原因在于少数人利用制度的缺陷滥用公权力,把公权力当作谋私谋利的工具。因此,从根本上完善相关制度,对公权力进行严格的约束,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以保护的关键。

关注民生,第一位的是就业问题。在未来若干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上城镇新增人口、下岗需要再就业的人口,每年可达2500万,而近年城镇提供就业岗位最好的年份也就1000万个。假如这种格局得不到扭转,将形成规模巨大的贫困人口群体。中国产生高增长、低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转轨带来的结构性就业变动;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加快引起就业吸纳能力下降;有效的就业空间创造不足,减少就业机会;另外,劳动力流动性低也影响就业增加。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两个结构性偏差,一是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导致了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二是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偏低,加剧了高增长和低就业的结构扭曲现象。失业严重浪费生产力,造成精神打击,引起贫困,持续的失业会对社会秩序的公平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甚至导致犯罪,严重的失业还会造成公共权威的削弱、合法性的下降。如果说中国未来存在危机,它会来自于就业机会缺乏、失业形成大规模的城市贫困、加上收入差距拉大所形成的对社会反叛和仇视的底层人口和阶层。而我们习惯于用技术思维的方式来处理就业的问题,这是有害的。我们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考虑问题,如在搞基本建设工程时,应该考虑尽量用劳动力,少用机器。用劳动密集型投入转化成劳动者收入,收入转化成消费,消费拉动生产,以此带动良性循环。此外,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因为80%左右的劳动力是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就要求有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投资工具。而实际上我们的政策倾向发展大企业,总是在观念上、政策上(金融体制很明显)歧视中小企业。

另外,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更多地向低收入者倾斜,也属刻不容缓。19世纪40年代的约翰·穆勒曾说:“只有在落后国家,增加生产仍是一项重要目标。在先进的国家,经济上所需要的是更好地分配财产”,当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分享总产量的人数应该随之增加。尽管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已超越穆勒时代了,应当有条件在分配和再分配中给穷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中国政府决定从明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同时,还将大力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把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城市社区卫生发展摆上突出的位置。这都是令人振奋的好事实事。

观察中国社会的稳定,要注意三个矛盾的演化,包括劳资关系的矛盾、国家和民间的矛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矛盾,这三个矛盾都与民生有关。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发展,我们如果被问:“水质是突然恶化的吗?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吗?健康是突然变坏的吗?婚姻是一下子变糟的吗?孩子是瞬间消沉的吗?治安是几天才混乱的吗?国家是猛地变弱的吗?企业是突然破产的吗?”(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我们该怎样回答?我们要学会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事件背后变化的形态,了解产生这些形态的原因。一言以蔽之,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切切实实更多地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