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扶持地方经济建设意见落实方案

扶持地方经济建设意见落实方案

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明确目标责任,突出工作重点,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大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出台的专门指导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意见》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全市上下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有利于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工作,推动发展,创先争优;有利于在更大空间里把握当前,规划项目,谋划未来;有利于在更广领域内转变发展方式,开发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有利于在更宽平台上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招商引资;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改进作风,锤炼干部,促进党的建设;有利于在更广共识上贯彻落实“四三二一”战略部署,集中力量推进“六个集中突破”,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全面贯彻落实《意见》和省委届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牢牢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系列对《意见》政策战略机遇期的积极应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全面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为目标,以“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构建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中心区”、推进“公路运输枢纽及物流园区和机场建设”、“华亭和崆峒产业聚集区建设”为重点,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继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促进发展”学习讨论活动,不断开阔视野,提升境界,扩展思维,开拓创新,用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在全力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中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跨越式发展新路子。

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高度重视区域之间的协调关系,优化配置生产力布局,既坚持长远谋划、循序渐进,又立足当前、抓好落实,实现经济和社会、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社会繁荣进步。

坚持又好又快,跨越发展。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新发展理念,加快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坚持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始终把项目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强化项目的带动和拉动作用。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新型产业,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板块开发,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开发。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开放开发相结合,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创造活力和机制活力,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

(三)战略定位。结合区位、资源、环境、产业、人文等优势,重点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全国优质果品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着力构筑西电东送、陕甘宁交汇区交通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三大枢纽”,积极创建西部循环经济、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两个示范区”,力争把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市。

(四)发展目标

到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3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3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527元,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得到充分治理和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实现预期控制目标,科学发展取得新突破。

到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9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或接近50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700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区域布局

按照《意见》“加快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园区”、“着力推动经济区加快发展”的要求,以及年月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的指导原则,结合我市“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围绕“三带两区”规划建设一批重点区域,布点实施一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集聚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着力构建以川、川经济带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灵台项目区为主的“两带一区”工业化发展格局,以河、河、河流域为主的西部旱作农业发展格局。

川经济带。充分利用该区域区位、资源、交通和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发展空间广阔的特点,将泾河川作为特色产业深度对接集中区,重点集聚发展崆峒山旅游经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河川现代农业区、旅游经济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区6个产业板块,全力打造成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产业多元、科学发展的经济带。突出发展以工业园区为支撑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板块,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集生产、开发、科研、商贸为一体的新型工业聚集区、中心城市经济支撑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验区、农业人口规模转移示范区和陇东最大物流中心为支撑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使之成为东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省内乃至西部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强、产业特色优势明显的一流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35亿元以上。

川经济带。积极承接能源化工、旅游、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项目,重点建设关山休闲避暑旅游经济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华亭项目区、崇信项目区、汭河川现代农业区、循环经济产业区,建成支撑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点区域、煤电及煤化工产品循环经济产业园、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区,打造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循环经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河流域经济带。该区域煤炭储量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通过加快南部煤田勘探和综合开发,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后发优势,积极建设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灵台项目区、古灵台商周文化和皇甫谧针灸医学文化旅游区三个功能区,打造县域经济腾飞新的增长极。

河流域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区。立足该区域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光热资源充分,果蔬产业发展较快等优势,通过科技支撑,实施立体开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产业基地,形成庄浪、静宁两个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打造优质苹果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全省农区绿色畜牧基地、马铃薯良种繁殖及种植基地。

区域性有机食品生产加工贸易集中区。大力扶持以肉牛、果品等为重点的绿色有机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以皮、毛、骨、杂等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果品储、运、加产业链、蔬菜保鲜、脱水和深加工链式开发、马铃薯综合加工产业链为支撑和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形成陕甘宁结合部最大的有机食品加工中心和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陇东活畜交易中心。打造区域性有机食品生产加工贸易集中区。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制约

落实《意见》“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构建陕甘宁交汇处交通枢纽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枢纽。落实“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通资源能源运输通道”、“加快推进公路枢纽及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尽快打通断头路”、“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省内国道达到二级以上技术标准,所有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加快建设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通道,积极推进铁路建设”、“开展至庆阳铁路论证工作”、“开展新建机场前期论证工作”、“建设通航起降点,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的要求,加快立体交通运输和物流园区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公路、铁路、民航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完善通县、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提高路网等级和通畅程度,尽快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科学编制《市“十二五”交通运输规划》。投资792亿元,实施183项重点项目,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项,30亿元左右项目5项,10亿元以上项目7项,5亿元以上项目5项,1亿元以上项目87项,1亿元以下项目76项。投资315亿元,加快新建平天高速(段)、机场高速、宝平高速、平崇安高速、华崇灵高速、华亭至泾源高速、静庄高速、至镇原至西峰高速8条高速公路;新改建高等级公路项目。投资135亿元,新建一级公路3项85公里,新建二级公路18项1107公里;投资195亿元,改建县乡三级公路140项;投资141亿元,规划建设投资26亿元的平庆铁路(安口长庆桥段)、投资45亿元的平兰(平定)铁路、投资28亿元的宝中铁路二线、投资18亿元的灵长铁路运煤专线、投资15亿元的华亭铜城铁路运煤专线5条铁路;投资6亿元,按国内4C级标准新建机场,并新建6县直升机停机坪,初步形成与兰州中川机场、西安咸阳机场、银川河东机场相贯通的空中门户。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高速公路与等级公路相交汇、公路交通与铁路交通相协调,地面运输与空中运输相互动,贯穿东西、连接南北、辐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把建设成为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二是以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依托,以建设铁路物流、公路物流、煤化工物流、农产品物流为主线,着力建设9个大型现代化客运、物流、指挥中心运输枢纽项目,重点实施客运枢纽站、快速客运站、旅游客运站等5个客运枢纽项目,新建西综合物流中心等3个物流项目,新建市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配套建设一批货运站场,把建成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枢纽。

2.强化电力、水利、信息、司法等保障水平。一是着力加强电网建设。落实“优先建设陇东南750千伏输变电线路”的要求,以构建区域能源安全体系和打造西电东送枢纽为战略目标,优化升级内部电网,协调发展输配电网。争取开工建设投资260亿元的±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项目工程、开关站扩建为变电站工程,完成、、、4个投资3亿元的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项目,配套实施静宁、崆峒区十里铺、峡门、汭丰、玉都、崇信等8个投资近5000万元的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及14座35千伏送变电工程;紧扣城市跨越发展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城网、农网配套改造步伐,建设城乡一体、结构合理、安全可靠、节约环保、灵活高效、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输配电网络,形成贯通西部与华北、华中的电力输送高速通道。二是改善水利基础设施。落实“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施泾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要求和“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项目免除县(市)级配套资金”政策支持,投资34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3项,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4项,1亿元以上项目5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4项。全面实施引洮二期工程静宁受益区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论证新建、改扩建崆峒区兔里坪、县盘口、灵台县新集、汭河崇信县庙台水库、黑河崇信县梁胡同水库、华亭县后河和庄浪县试雨水库、庄浪阳川和静宁县北峡拦河闸等水源调蓄工程;开展泾河干流治理,建设崆峒大卢河等10条重点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和4条典型流域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加快实施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构建抗旱应急保障体系;开建一批水源骨干工程。三是改进和健全信息基础设施。落实“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国道、省道移动通信覆盖水平”、“扩大农村通信覆盖面”、“提高信息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等要求,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城市管理、3G移动网络、接入网多业务应用承载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快光纤传输网络、无线城市网络和移动3G网络等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着力扩大农村宽带网络覆盖面,提升广大农村移动3G网络覆盖水平。投资1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2项,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7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3项。全面落实市政府与中国电信分公司“数字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及市政府与中国移动分公司“TD无线数字”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基于光纤传输网的信息化基础网络、电子政务、平安、数字城管、农村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快基于无线TD网络的基础网络、移动电子商务工程、农民信息惠民工程、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信息产业提升工程建设,高效推进“数字信息化”和“无线数字”建设,促进全市信息化和政务、工业、农业、商业以及科教文卫等事业快速融合。四是完善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及装备建设。加强衔接协调,积极争取落实“中央安排的基层政权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免除县(市)级配套资金”政策支持,落实国家投资6亿元,实施公安机关监管场所和业务用房、司法局业务用房、基层派出所、基层法庭、基层司法所等政法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299项,实施一批信息化、反应快速化、现代化的公检法司装备项目,巩固和提升基层政权执法基础,强化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

3.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落实“进一步加快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推进城市垃圾等固体废物和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的要求,紧扣人文宜居这个主题,以更具个性、彰显特色为目标,按50万人口容量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心城市,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快六县城及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基层社区建设,积极打造一批特色社区、人文社区和精品社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整体性、层次性、多元性、开放性功能,编制实施《市城镇体系规划》、《市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规划》,开展中心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研究,修订完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申请将崆峒区城区污水回用工程、景区污水回用工程、庄浪县城区给水工程等项目国债转贷资金1906.82万元转为拨款。投资53亿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5项,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项,5亿元以上项目3项,亿元以上项目9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1项。重点推进综合交通系统、安全供水系统、集中供热系统、现代信息网络系统、污水垃圾处理环保系统、防洪排涝防灾系统、绿化生态系统的建设;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园林化建设,大力发展园林式单位、小区、广场、街道和城市绿心空间、生态公园;开展湿地资源调查,积极探索实施泾河沿岸绿地、湿地建设及城市雕塑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园林城市。

(二)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落实国办《意见》“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建设工业强省”、“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等要求,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奠定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基石。

1.全力以赴实施煤电化产业集中突破,加快推进能源基地建设

落实“加快陇东煤电化建设”、“积极打造陇东、河西两大能源基地”、“加快陇东煤炭、油气资源开发步伐,积极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庆阳为中心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等要求,强化传统能源的综合开发和新能源的科技合作,探索经营资源的有效途径和运作机制,多头并进加快能源的开发利用。围绕打造国家级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积极建设以煤电、煤化工为主的崆峒、华亭、崇信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以煤电、煤炭深加工为主的灵台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以煤化工、石油化工为主的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五大项目区为支撑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巩固发展煤炭产业。落实“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逐步建成一批大型煤炭矿区,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加大对陇东地区煤炭资源勘查的政策支持力度”等要求,科学有序发展煤炭产业。全面加快全市境内已发现10个煤炭区的地质勘探。在完成灵台邵寨煤田、灵台南部煤田、灵台北部煤田详查精查的基础上,采用市场配置探矿权,多方筹措勘查资金,全面完成崇信赤城煤田原普查区、赤城南部煤田、华亭煤田策底井田、崆峒区安峡煤田和北部煤炭资源勘探,进一步探明全市煤炭储量,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投资200多亿元,续建和新建一批重点煤炭企业。到“十二五”末、“十三五”末,全市煤炭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400万吨、1亿吨。年前,加快在建矿井进度,扩大已有大中型矿井产能,建成大柳、新安、邵寨、赤城、灵台南部等一批大中型矿井。2020年前,进一步组织实施灵台、、崆峒区煤炭资源开发,形成新的资源开发支撑优势。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洗精煤、型煤等高品质煤炭产品,促进煤炭产品由单结构、低质量向多品种、高质量转变,提高煤炭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投资11亿元,建成投产华煤集团山寨、崇信大柳、新窑、新柏等8个投资过亿元的洗煤厂和华亭速溶煤粉生产线,不断提高煤炭资源产品附加值,打造煤炭品牌。

进一步做强电力产业。落实“实施煤电联营,建设大型电站”、“先行启动建设崇信、二期等一批条件具备的电厂项目”的要求,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支持,积极论证建设一批坑口电站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打造西电东送枢纽电源体系。开工建设华能发电公司三期、中国水电崇信发电公司二期、中水电华亭发电公司二期、酒钢煤矸石节能发电等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发电项目,建成投产海螺水泥、祁连山水泥、华亭中煦公司煤制甲醇3个投资近10亿元的工业余热发电项目,全力做好庄浪韩店电厂、灵台电厂的前期工作,不断扩大发电能力。

着力推进煤化工产业。落实“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规模化开发利用煤层气”的要求,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和先进实用技术,合作、论证开发终端煤化工优势产品,把煤炭资源转化为高效洁净的能源化工产品。投资1000亿元,实施23项煤化工重点项目,其中百亿元项目5项,50亿元项目6项,10亿元项目8项,5亿元项目4项。全面建成华亭中煦公司煤制甲醇项目,年前建成崆峒区煤制烯烃、二甲醚、崇信合成氨、尿素、华亭聚丙烯、灵台兰炭等一批重大煤化工建设项目,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积极引进煤炭地下气化高新技术,对残煤资源实施二次开发,力争“十二五”在煤制气试验生产和实施发电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大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步伐。落实“革命老区要依托石油等资源优势,适当扩大原油就地加工规模,把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省内外两种资源,进一步提高石油加工转化能力、原油加工质量标准和附加值,建设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打造西部大型石油、化工原料集散地,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的要求,依托泾镇石油资源,加快油田勘探开发,建设2个投资百亿元、3个投资50亿元,9个投资过10亿元的石油重点开发项目,积极发展炼油、烯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氨/合成气等石油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优势产品,培育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主导产品集约、竞争优势明显、发展能力充足的石油生产、炼化一体化产业基地。同时,认真落实市政府与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分公司签订的《市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投资3-4亿元,全面建成覆盖中心城市的天然气利用网络体系。

2.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实施振兴制造业行动计划。落实“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中高压电气、石油钻采炼化设备等优势产品”的要求,重点建设国家级阀门检测中心、毫米波磁控管研发技术改造、真空接触器产业化、铸造中心等5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加快疏水阀、磁控管、切纸机、高压电磁、聚胺脂缓冲器等产品的系列改造升级步伐。大力开发液压支架、煤机配件等为重点的矿用机械和电缆桥塞、减速机等石油配套机械,形成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新型建材产业。落实“突出发展新材料”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优质高标号散装水泥和特种水泥,加速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防水密封材料、保温隔热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中高档陶瓷材料,提升建材工业发展水平。投资25亿元,实施11个项目,其中10亿元项目1项,2亿元项目两项,5000万元项目5项,1000万元项目3项。重点实施静宁水泥粉磨站、庄浪日产4500吨干法水泥、酒钢集团150万吨矿渣综合利用水泥生产线、电厂脱硫石膏综合开发利用、煤矸石制砖、新型墙体材料等项目,推动建材工业逐步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

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落实“支持资源枯竭城市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替代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的要求,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把培育、发展和壮大科技型农副产品加工放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果、菜、草、畜等特色产业,积极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深加工产业基地。投资37亿元,实施重点项目25项,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项,1亿元以上项目16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5项,1000万元以上项目3项。大力兴办具有地方特色、市场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建成崆峒肉牛和革制品加工生产基地、静宁中国西部地区纸箱生产集散地、灵台制药基地、东部棉纺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3.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冶金等高载能产业。落实“全面提升有色冶金产业”、“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研发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等要求,依托庄浪、静宁铅锌矿、铜矿等资源优势,按照整合和有序开发利用的原则,对铜、铁、钒、钛等有色矿业进行地质勘探,引进大企业进行资源开发,实施有色矿业探采选冶项目及高载能电解铝项目,其中10亿元项目2项、5亿元以上项目3项,完成投资35亿元,努力建设区域性新型金属矿冶基地。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落实“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加大太阳能光热利用,加大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究推广,推进生物质燃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资13亿元,重点在庄浪县建设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采暖房等系列工程,到年建成庄浪绿色能源示范县。依托工业园区,引进一批投资过亿元的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等高新技术项目,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

突出发展光伏产业。落实“突出发展新能源”的要求,利用发展光伏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光伏产业园列入全国六大基地之一的机遇,支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在落地建设光伏产业园,先期建设500MW单晶硅切片、500MW太阳能电池片、500MW太阳能组件项目;利用财政部支持,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绿色电能的“零排放”。

(三)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落实“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要求,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投资18亿元,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农业的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长,增加粮食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

2.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落实“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发展中药材、酿酒原料、林果、蔬菜等产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要求,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的要求,立足科技创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高效农业、节水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旱作农业示范区(园)建设。投资16亿元,重点实施泾河川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汭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崇信县干旱山塬区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区创建等10个项目,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项、1亿元以上项目4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2项、1000万元以上项目3项,大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把建成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快发展畜牧业。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扩量提质,做优品牌,提升档次。投资9.96亿元,实施项目4大类26项,其中:基地建设项目11项,总投资6.72亿元;加工体系建设项目7项,总投资2.3亿元;市场体系建设项目3项,总投资4300万元;服务体系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5300万元。持续做大做强产业,大力发展以“红牛”为重点的畜牧业。

加快苹果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苹果最佳适生区优势,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各类出口认证基地规模,实施优质苹果基地建设重点项目8项,其中:40亿元以上项目1项、5亿元以上项目1项、1亿元以上项目4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2项,建成以优质红富士为主的苹果基地200万亩以上,加快“金果”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进程,进一步做大做强以静宁红富士苹果为主的“金果”品牌。

积极培育发展蔬菜业。全面融入和落实省上提出的建设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西菜东调基地和西北地区冬春淡季供应中心战略目标,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重,以泾河流域、汭河流域、达溪河流域、葫芦河流域河谷川区为重点区域,扩大蔬菜生产规模,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多方投入5亿元,着力实施绿色优质蔬菜产业发展工程,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水平,建成陕甘宁毗邻区区域性蔬菜产供销基地。

切实扩大中药材种植业。投资6.5亿元,集中抓好关山林缘高寒阴湿区、中南部土石山林区、西北部山地丘陵干旱区等三大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主产区中药材产值提高到50%。启动建设华亭、灵台中草药观光园,使中草药种植开发与观光旅游相结合。搞好中草药初、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地方拳头精品。

稳步发展马铃薯产业。投资1亿元,建立西部、两县淀粉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60万亩,东部五县(区)川塬区建立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20万亩。

3.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13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启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要求和“中央安排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免除县(市)级配套资金”政策支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及安全饮水。投资10亿元,实施项目18项。加强集雨水窖、节水灌溉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崆峒白庙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改扩建汭河崇丰灌区,建成泾河、泾庆、葫芦河东峡、水洛河川4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成崆峒北干渠和白庙、黑河、静宁西干渠、庄浪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在崆峒区、华亭县实施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以修建大型骨干供水工程为主线、兴水到户为支撑、新旧工程联网配套为突破口,新建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年,全面实现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和自来水化市建设目标。

通村通场公路。加快农村和国有农场、20个国有林场公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建设,实现乡镇、林场、农场通油路、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投资41亿元,建设建制村四级水泥路或油路873条、5303公里;投资20亿元,修建林区、农垦区道路3000公里。

农村沼气。大力发展大型沼气工程,加快“一池三改”沼气生态农业户、养殖小区沼气工程、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建设等,力争全市适宜区农村沼气全覆盖。

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农产品专业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万村千乡”农家店覆盖全市乡村重点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完成乡镇畜牧兽医站全覆盖。以建成100个信息化乡镇、600个信息化村、实现50%的行政村通宽带为突破口,推进乡镇农村网络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加快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的推广。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完成投资15.5亿元,实施8个重点项目,其中10亿元项目1项、1亿元以上项目6项、1000万元以上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