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区域一体化研究

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区域一体化研究

摘要:推进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一体化建设是整合中部地区经济,促进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一体化发展内涵,对郑洛西合作带2010-2021年一体化时空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了水平测算、理论分析及效果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郑洛西合作带一体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市场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通互联等方面逐渐达成一体化共识,但生态治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辐射因素有利于促进郑洛西合作带一体化,其中中心城市辐射对区域一体化贡献最为明显,功能分工、空间联系、公共服务及生态治理发展滞后是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推进郑洛西合作带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互通网络、健全跨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以及巩固生态联防联治体系。

关键词: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区域一体化驱动因素

一、引言

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位于我国中西部交汇地带,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合区域,在全国地理格局中占据着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位置。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郑洛西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区域一体化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刘修岩等(2021)以全国22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历程与空间格局;张衔春等(2019)构建了市场、产业及基础设施三个层次的区域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成功运用到深莞惠次经济一体化水平评价中;任保平等(2021)运用耦合协调度与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产业结构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杨清可等(2021)利用熵值法定量刻画了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关于区域一体化驱动因素的识别,方创琳(2014)基于经济地理视角指出一体化发展是由资源禀赋、产业分工、交通网络及中心辐射等自然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仁锋等(2019)将研究拓展到制度架构层面,指出制度、体制、政策等人为因素影响了一体化进程。对于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张学良(2022)指出郑洛西合作带建设对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范恒山(2022)则从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交通辐射力、完善生态共治体系及传承黄河文化等角度提出推进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的关键路径。现有区域一体化研究中,研究对象多集中在经济发达与沿海地区,对郑洛西地区一体化建设的研究近两年才逐步兴起,研究深度亟待挖掘。本文以“基础梳理+水平测算+驱动因素”为思路,研究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一体化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郑洛西合作带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区域一体化建设基础

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具备产业合作基础扎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政策扶持力度较强及文化历史一脉相承等有利条件,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现实基础。

(一)产业合作基础坚实郑洛西地区产业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基础坚实、类别齐全的产业体系。郑州、西安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与中西部核心城市,制造业实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均居于全国前列,洛阳作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基地,近些年来,装备制造、高端石化、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运城、临汾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同时又紧靠晋城、包头等大型煤炭、石油、钢铁等资源腹地,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必备物质资源。郑洛西合作带各地区产业发展的高度耦合性与互补性有助于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分工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

(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位于我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枢纽位置,是全国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转移的重要支点,具备显著的区位优势与巨大的发展空间。域内京广、陇海两条铁路干线穿过,郑州作为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双十字”中心,目前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合作带内连霍、沪陕、郑云、二广等多条高速公路过境,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全国重要航空枢纽。健全发达的立体式综合交通体系将域内分散地区与整体快速连接,为郑洛西合作带一体化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三)政策扶持力度较强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是黄河金三角、国家自主创新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实施的交汇点。2014年,国务院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黄河金三角步入发展快车道;2020年5月,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被首次提及,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当前各地正积极展开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战略规划研究,政策利好为消除合作带区域行政壁垒、深化一体化共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四)文化历史一脉相承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地处中原文化的核心区,拥有秦始皇陵、偃师商城遗址、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文化历史是链接区域协同合作的核心纽带,郑洛西合作带内西安、郑州、洛阳、开封等多地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域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久远,生活背景一贯相通。同时,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郑州、西安作为中西部中心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核心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并对周边城市产生了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提升了城市的开放包容性,城市间联系逐步趋向紧密。

三、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区域一体化水平测度及驱动因素

(一)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区域一体化水平测度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区域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条件较为完备,为了进一步了解郑洛西合作带一体化发展现状,构建了区域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对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2010-2021年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主要数据来源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城市统计年鉴。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通过线性加权法计算得出2010-2021年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市场一体化、空间一体化、协同创新一体化、生态治理一体化以及综合一体化水平得分情况(见图1)。从整体趋势看,研究期内合作带各城市之间在市场建设、科技创新、交通互联等方面逐渐达成一体化共识,效果逐步显现,尤其在消除市场分割、推动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进步明显,但各地区生态治理一体化水平较低,且于2017年出现短暂下降,为了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亟须提升区域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水平。

(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区域一体化驱动因素区域一体化驱动因素可分为内部驱动因素、外部驱动因素及内外交互驱动因素三种类型,包括产业分工合作、公共设施辐射、政府宏观调控、交通网络联系等,各驱动因素通过作用于不同类型的驱动力而形成多元驱动机制,并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见图2)。结合郑洛西合作带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三产占二产比重、基础教育总投入、研发支出占比、城市人口占合作带人口量比重、公路交通网密度、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6项指标作为一体化的驱动因素,数据来源为2010-2021年各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城市统计年鉴,构建面板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研究表明,产业结构(cyjg)对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一体化建设具有正向影响,但两者之间相关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地方政府的“利己”偏好减缓了区域一体化进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jcss)与一体化发展在1%水平下呈负相关,当前郑洛西合作带地方政府财力相对不足,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有待提升;科技创新(kjcx)对区域一体化具有正向影响,合作带内部各城市都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要素的集聚为科技创新驱动区域一体化创造了必要条件;中心城市辐射能力(csfs)与一体化发展在1%的水平下呈正相关,合作带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有助于辐射带动邻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合作带一体化建设;交通设施(jtjs)驱动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区域间交通网络化进程较为缓慢,导致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生态治理能力(stzl)与一体化发展在1%的水平上呈负相关,表明合作带内各城市正在经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推进一体化进程的注意力,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联防联治能力对推动郑洛西地区绿色持续发展仍有着关键意义。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样本考察期内,郑洛西合作带的市场、空间、协同创新、生态治理以及综合一体化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各城市在市场建设、经济联系、科技创新等方面逐渐达成一体化共识,效果逐步显现,但生态治理一体化发展较为缓慢;(2)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是内部驱动因素、外部驱动因素及内外交互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层面驱动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3)实证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及中心城市辐射有利于推进郑洛西合作带一体化发展,但公共服务与生态治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体化发展,交通网络与产业结构则呈微弱相关。

(二)对策建议

1.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布局,发挥产业关联效应第一,共建郑洛西合作带产业合作园区,打造先进区域产业集群。针对当前郑洛西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有助于突破行政壁垒与利益分割、推动改变各地产业布局“各自为营”的状况。具体可以借鉴上海临港、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经验,坚持逐级扩散、循序发展的思路,打造集研发、创新、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一园多区模式,促进区域产业融合集聚发展。第二,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互补整合。利用郑州、西安的交通与人才优势,培育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生物制药等领域竞争优势;凭借洛阳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增强洛阳一拖、中信重工等重点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壮大高端制造业,着力打造“洛阳造”品牌;依托资源禀赋优势,提高渭南、临汾及运城等地承接优质产业转移项目的能力,注意避免落后与过剩产能的重复建设,同时培育区域性特色农业、近农产业、特色旅游等产业,增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能力。

2.完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网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第一,完善跨区域交通设施网络,打造立体化交通架构。借鉴长三角一体化成功经验,不断完善郑洛西地区直连全国的“米”字形高铁网络,支持城际交通、国际空港等项目建设,加快合作带跨区域铁路、公路和空运融合对接,打造铁公空联运体系,全面优化区域交通条件,同时推动人口、产业等沿铁路轨线、高速公路、城市交通设施廊道分布,引导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第二,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基础设施网络衔接。突出信息网络在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水平,打造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合作带”,搭建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物流配送和智能交通的区域间立体网络,依托要素充分流动实现合作带内各城市互联互通。

3.健全跨区政府利益协调机制,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第一,建立政府间对话协商机制,针对跨区域重大事项、重要决策进行政府协商。借鉴长三角地区在建设政府协商机制方面的经验,构建以郑洛西地区领导座谈会为决策层,以合作发展联席会议为协调层,以联席会议办公室为执行层的三级机制,多层次协商机制有助于规范各城市的权利与义务,为有效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提供机制保障。第二,完善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区域利益协调体系。当前,条块分割的行政区划与考核体制使得各城市在发展当中往往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区域发展存在内在利益冲突。因此,在郑洛西合作带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快健全完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一方面,完善现有考核体系,避免“唯GDP论”,设计执行一体化绩效考核指标,避免地方政府竞争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在跨区域产业与功能转移的过程中,健全区域利益分成机制,产业园区以及周边地区协调配合完成税收分成工作,按照约定比例进行税收分成,提高产业转出地的参与积极性。

4.巩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体系,联合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第一,积极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升各城市联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积极性。具体可以由各地区制定并签署《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生态环境补偿方案》,借助市场、社会与政府各方力量,推动成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基金,针对黄河流域水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地下资源开采等区域性生态项目进行专项协商与补偿。第二,重点发挥信息资源在生态保护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地区生态联防联治模式的转型升级。信息要素为生态协同治理提供了必要支撑,郑洛西合作带各地市应积极探索建立统一的环境综测、监控预警、应急处理等生态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动态管理台账,提高区域生态治理效能。第三,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摆脱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难困境。一方面,渭南、运城、临汾等资源型城市应以调整传统型主导产业,促进原材料产业提质增效为主要目标,增加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以及淘汰力度,提升产业生态化水平;另一方面,坚定黄河文化自信,着力培育文化龙头企业,联合开发黄河沿线、隋唐大运河、秦岭、伏牛山等跨省旅游资源,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自然资源的高效整合,变生态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范恒山.精心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J].经济研究参考,2022,2993(01):5-7.方创琳,张永姣.中国城市一体化地区形成机制、空间组织模式与格局[J].城市规划学刊,2014(6):5-12.刘修岩,梁昌一.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兼论城市群规模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2):49-61.马仁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政策供给及反思[J].学术论坛,2019,42(5):114-123.任保平,杜宇翔.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2):119-129.杨清可,段学军,王磊,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测度及交互响应[J].资源科学,2021,43(10):2093-2104.张衔春,刘泉,陈守强,等.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基于深莞惠次区域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7):18-28.

作者:万宇艳 王月亭 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学院 郑州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