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图书馆+”建设生态影响机制研究

“公共图书馆+”建设生态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文章从生态系统角度探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影响机制,对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生态系统层次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4种影响机制:基因传递、生态位平衡调整、利益相关者博弈、生态流协同,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生态优化路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社会力量;建设;生态系统;影响机制

0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1]。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在“十三五”期间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这些实践活动中,有一类活动的形式有着明显特征,表现为“公共图书馆+社会力量”,如“公共图书馆+书店”“公共图书馆+商场”“公共图书馆+公园(景点)”等,公共图书馆和这些社会力量联结后形成的新有机体给了笔者启发。本文试从生态系统角度来探讨其影响机制,以给未来实践以新的促进。

1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点来分析“公共图书馆+”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1)个体:单个公共图书馆与书店、学校、公园(景区)、商场、文化街区等进行联合,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类型的生态个体。(2)种群:具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一定分布区,形态特征和内在特征有相同或相似因素的“公共图书馆+”个体,通过各种关系关联而成的整体。(3)群落:“公共图书馆+”种群和各种利益相关者种群(各级政府、图书馆用户、出版及数据商、各种社会力量、第三方评价监督机构等)有序组合形成的有机统一体。(4)生态系统:“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及两者与整体环境因素,通过各种“流”的运动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稳态系统。

2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生态系统是以生物为主体,由生物和其环境中各因素产生各类关系并组成整体,且一直处于适应和调控的动态关系中,以保持自平衡的稳态系统。由此,从图书馆个体、图书馆和其他物种及种群关系、系统平衡等维度来分析“公共图书馆+”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2.1基因传递机制现阶段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其遵循的原则是不变的: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这种原则是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指引的正确方向,如同“公共图书馆+”物种可代际传递的基因。这些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代际相传且相同的稳定基因;另一类是在某一代突变,并通过环境的筛选,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留下来的变异基因。从“公共图书馆+”角度看,变异基因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而修订或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规则,这些变异基因也同样可以进行基因传递,传递后如果能经受环境考验而长存,则有可能变为稳定基因。

2.2生态位平衡调整机制生态位是指某一物种在相应的生物群落中所处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与其他相关物种(如食物和天敌等)之间的关系[3]。在资源有上限的前提下,物种的生态位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到了临界点,引起竞争。一方面,竞争让物种根据重叠程度进行适应环境的协同进化,共同利用重叠部分资源以共存;另一方面,通过竞争排斥,物种也会产生生态位分离,对资源进行分配利用以共存,同时也产生这种生态位分离平衡状态下的物种协同进化[4]。因为总会有不同新物种不断进入环境引起竞争,所以这一为达到最平衡状态的调整过程会持续进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物种为了利用有限资源,必然会通过竞争、共生等方式调整其生态位到适宜水平以获取自身生存机会,最终让整个系统的生态位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但物种也是不断变换的,如一些社会力量合同到期退出,一些新的社会力量招标加入:因为用户需求的调整和发展,图书馆变换数据商、出版社和设备商等;主导部门可能由别的政府部门或其他级别政府代替;图书馆周边建筑群变化,带来了新的用户群等。这种调整过程会因为新物种的加入又进行新的调整,这种“竞争-调整-平衡-竞争”的循环状态,让所有“公共图书馆+”系统物种都协同进化,从而使整体水平得到进步。

2.3利益相关者博弈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各层次,都在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如果以系统中的公共图书馆为主体,那么环境中影响图书馆行为和目标的个体或群体就是其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为图书馆提供资源,享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对图书馆提出不同的价值诉求。这种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斗争、协商、妥协直到利益均衡的过程,是利益相关者与图书馆之间利益博弈的动态过程。如果以系统中其他相关利益者为主体,则会产生新的相关利益者关系和博弈过程,所有这些关系和博弈过程组成了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图书馆+”相关利益者动态利益关系体系。

2.4生态流协同机制协同是指各要素的配合和协调、同步和互补,以达到系统整体的统一[5]。开放的生态系统通过功能流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等交换,以保持低熵状态,让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保证自身系统的平衡和适应性,以达到协同,并获得最佳结果[6]。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图书馆+”系统通过信息流(价值观流、信息资源流和其他信息流)、能量(资金)流、物质流、人口流等的协同,让系统内各要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系统的正常功能,也让各要素协调一致,在各自位置上发挥积极作用。这4个机制,基因传递是图书馆的核心原则机制,生态位平衡调整是系统内各物种(包括图书馆)的生存机制,利益相关者博弈是系统内的关系机制,生态流协同是物种和生态系统生存及发展的维持机制。

3生态影响机制角度下的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公共图书馆+”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

3.1基因传达基础上的经验复制与推广很多“公共图书馆+”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最终取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一般,有的甚至因为无法运转而最终消失。从基因传递机制看,内在稳定基因是其建立和发展的根本原则,保证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方向的一贯正确性,仅存的变异基因则让其持续适应新形势。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安徽省新华书店,简称皖新传媒)2016年采用“书店+图书馆”的“馆店一体”模式,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新华书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2019年皖新传媒在“铜陵模式”基础上又采用“管办分离、社会化运营”方式全馆委托运营六安市图书馆,取得又一个创新[7]。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皖新传媒开始复制可以定制化的图书馆建设运营模式,将“六图经验”成功推向阜阳太和、亳州蒙城等县级图书馆,后又复制到省外,让这些区县市民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8]。皖新传媒将“铜陵经验”复制到六安,形成“六图经验”,又在此基础上推向更多图书馆,这是基因传递机制的典型表现: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的基本原则,传达了稳定基因;又根据不同地区图书馆特点,因地制宜,对复制的经验采取一些差异化策略[9],这是为适应环境产生的变异基因。皖新传媒下一步将总结提炼这些差异化经验,向图书馆建设运营的上下游进一步延伸复制和推广,这是变异基因的再次传达,传达后可能成为稳定基因,再次进行复制和推广。由此可见,成功的经验历经时间考验,适应了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公共图书馆+”的成功经验模式具有很强的学习、复制和推广意义。

3.2生态系统动态成长角度的培育策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生态系统从产生、发展到更替或进化,是一个动态成长过程。首先,从生态因子的角度看,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运营、迁移和消亡等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可以看作其生态因子,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的生态因子主要有法规政策、资金、信息、空间、人等。现阶段很多“公共图书馆+”各方面因子并没给予到位,很多方面都存在缺失,同时规划和运营者也没抓住阶段特点针对性地给予需要的因子。其次,在系统的成长过程中,各类必需因子要给予到位。这种“到位”:一是各生态因子不能少,要能落地和具有长效机制,以保证“有条件”成长和持续成长;二是在不同阶段,要看到不同时期因子需求的变动性,以对阶段问题“对症下药”。最后,要培育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社会力量。我国社会力量存在时间短,发展不充分,数量不足,各类社会力量规模和发展程度差异大。以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为例,根据《2021年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名录》[10],合肥市现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城市阅读空间102个。在运营的15家公司中:合肥新华书店为国企社会力量,占有一半以上运营权;民营社会力量中除了安徽华博胜讯运营较多的城市阅读空间,其余均运营1~5个。根据2021年度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考核结果[11],最高分与最低分差值达到92.35分(100分制),这反映了社会力量之间的实力差异也较大。稳定的种群数量,既是其本身生存的最低基数支撑,也是构建生态系统稳定营养链的基础;种群质量的保证,有利于种群间的充分竞争,提高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高质量的竞争可以促使其向有利方向进化。要培育更多类型社会力量,就要让公共图书馆和更多类型的社会力量联合运营,尤其要推进社会力量进入基层图书馆的社会化运营,增加参与基层图书馆运营的社会力量数量;同时不能忽视对参与建设的民营社会力量的支持,要给予其专门的资金、政策、人才等支持和专门的发展空间,让其积累资本和经验,以保证总体质量。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社会力量承接能力的提升,政府应该让其自负盈亏[12],以让市场充分竞争和发展。

3.3 “特色”立足的生态位生存和发展策略在生态位平衡调整的过程中,各个体及物种只有寻求到自己最合适的生态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要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尤其是自己的特色,找到最合适的定位,因地制宜,高效率地利用领域内资源,努力拓宽自己的生态位宽度。深圳图书馆利用本市阅读文化的繁荣带来的各类资源,与社会力量展开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的做法,就很好地诠释了“特色”立足的生态位生存和发展策略。深圳为唯一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誉的城市,整个城市有着深厚的阅读文化基础。深圳读书月是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群众读书节,是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营造了“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书香氛围[13]。深圳图书馆利用本市成熟的阅读文化氛围和社会阅读认知、市民积极的阅读需求及自身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角色,与其他公共图书馆、专业学会、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等社会力量进行合作,通过共同策划、宣传、推进、实施,扩大阅读活动参与范围,增加了活动参与人数,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力,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多年阅读推广实践基础上,深圳图书馆和社会力量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推广,拓宽社会合作面,打造“图书馆+民间组织”“图书馆+学校/医院”“图书馆+志愿者”等一系列合作线,构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多元化合作体系,并注重读者多元化阅读需求,参与文旅融合[14],努力拓展自己的生态位宽度。

3.4利益相关者考量基础上的理事会制度选择蒋永福[15]在《在我国实行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理论思考》中引出一个可探讨的问题“引入理事会制度,应该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是不是必然选择,是不是最适合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在此之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已经做了一定量的相关实践,无锡市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成都市成华区图书馆等都于2010年前后成立图书馆理事会,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在法制上肯定了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由于参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力量多为国营及民营企业,其有实现利润的非公益要求,因此建设中会出现公益性不足、方向性跑偏的现象,同时政府也难以看到建设的全貌,读者实现权利的沟通渠道堵塞,此时理事会制度是一种更适合被选择的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治理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16]。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为了实现图书馆法人自主管理而设计的,以形成主要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力分享与制衡机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生态系统中,利益相关者成分更加复杂,诉求多元化。这些利益相关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对图书馆提出价值诉求并进行博弈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而在向公共服务型角色转型的政府不再管控图书馆具体事务,尤其政府此时也是利益相关者之一,因此由理事会来进行决策平衡利益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二,理事会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并参与管理。政府、国企、民企等利益相关者有着多元的行业价值观、丰厚的实践经验、不同的专业技术及知识背景和对图书馆的不同理解,是理事会做出正确、民主、专业决策的保障[16],有利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品质,促进监督评价体系合理化。

3.5协同机制走向协同治理“公共图书馆+”系统功能的正常实现,有赖于流的有序化,流的有序需要协同机制的运行,协同机制在图书馆实际层面上要求走协同治理的道路。协同治理是个人、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共同—24—事务的诸多方式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主体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其中既包括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促成协商与和解的非正式制度安排[17]。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生态系统进行协同治理有先天的优势,协同治理给予了政府主导之下各社会力量的主体地位,让其都有了利益诉求机会。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建立了沟通渠道和调节机制,弥补了市场和国家调节失灵的缺陷,各主体间对话协商、互动参与、平等对话提高了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可行性。总分馆制是值得借鉴的协同治理型建设制度,总分馆制采取“政府统筹、市区共建、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图书馆服务集群,构建“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多级投入、多方参与、协同管理”的建设格局,同时进一步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给予运营单位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增强其自我“造血”功能,很好地体现了协同治理理念。

4结语

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研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影响机制,可以拓宽论题的理论眼界,丰富相关的实践策略。生态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其相关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和图书馆实践结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大网.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的说明[EB/OL].(2016-05-04)[2022-06-19].

[2]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最新修正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3]张坤,张颖,李永峰.基础生态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62.

[4]王德利.植物生态场导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5-189.

[5]林崇德,姜璐,王德胜.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经济·管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407.

[6]梁士楚,李铭红.生态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汪灿 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