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壮族典籍外宣翻译的问题及路径探究

壮族典籍外宣翻译的问题及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开展,如何针对民族民俗文化、典籍资源,选择合适的外宣翻译策略,围绕源语、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进行传统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成为不同地区民族文化译介与传播关注的主要问题。基于此,从跨文化信息传播的角度着手,对壮族民族文化、文学典籍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跨文化语用的传神、达意、对话交流等的翻译理念,用以指导壮族文化典籍的等效翻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带动壮族典籍文化思想、文本内容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壮族典籍;外宣翻译;问题及路径

壮族文化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外宣翻译等方式,开展壮族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是推动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手段。在壮族文化典籍外宣翻译过程中,应从跨文化信息传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出发,秉持着传神、达意、对话交流的翻译理念,对不同文化典籍的专有词汇、句式、修辞方式等文本内容,做出符合目的语受众认知的合俗、合境、合理、合式翻译,从而完善现有壮族文化典籍的英译理论、翻译传播实践。

1壮族文化典籍的主要内容概述

随着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提出,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对外翻译与传播,也开始成为中国文化、强势英语文化之间平等交流的主要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民族典籍研究者等主体,已深入到民间各地做数十年的壮语语言、壮族典籍的田野调查,发掘出多部可向西方译介与传播的文化典籍,包括《布洛陀史诗》《平果壮族嘹歌》《武鸣壮族民间故事》等典籍。其中《布洛陀史诗》为壮族布洛陀文化为主的历史及神话著作,涵盖了壮族神话、壮族宗教文化、壮族始祖文化、壮族歌谣文化等的组成部分,主要反映了壮族先民的神话崇拜、宗教信仰、思想行为方式、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1]。而《平果壮族嘹歌》典籍则是对壮族民歌歌谣的总结,包含有《日歌》《行路歌》《房屋歌》《三月歌》《浪花歌》《贼歌》等歌谣,壮族嘹歌王何承文收集到的嘹歌共有5200多首,分为一句脚押二句腰、二三两句脚押脚、三句脚押四句腰的歌唱形式,歌词共计有21000多行。2011年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周艳鲜、陆莲芝等人,翻译出版了《平果壮族嘹歌》典籍的汉英对照版本,并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西方出版发行。《武鸣壮族民间故事》则介绍了壮乡武鸣地区的骆越文化,包含武鸣历史人物、武鸣风景名胜、武鸣骆越风情、壮族民间故事等组成部分,出版发行时以壮、汉、英三语为对照,向西方国家展开译介与传播,起到了较为良好的跨文化外宣翻译效果。

2壮族典籍外宣翻译的传神、达意与交流理念

“传神”“达意”“交流”的英语翻译理念,为我国著名英语教育家、翻译家、词汇学家汪榕培教授,在经过大量中华典籍的英译翻译实践后,总结出的文化典籍英语翻译标准。其指出传神、达意和交流,是在完成不同文化典籍文本含义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传达典籍中包含的文化意蕴、思想价值观[2]。

2.1典籍翻译的“传神”理念“传神”为传达原有作品的神情,包括传达汉语文本的文化意象、结构形式、语言韵律、修辞方式等,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民族典籍外宣翻译的“传神”理念,通常是在“达意”翻译后的更高水平标准,要求译者根据特定的文化背景、文本叙述语境,对不同民族文化典籍的文本内容、文化内涵,做出符合文化语境的解码与解释。具体到壮族文化典籍的外宣翻译,“传神”是指围绕壮族的神话故事、宗教文化、始祖文化、歌谣文化等,对民族典籍中涉及的不同文化意象、文化专有名词、历史词汇,结合相应的文化理念、文化意蕴及民俗习惯做出翻译。

2.2典籍翻译的“达意”理念“达意”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翻译的最基本要求,通过对壮族文化典籍的古义、今义等进行客观分析后,根据典籍文本内容的原本意义,挖掘与找寻英语语汇中存在的同义词、近义词,将其作为文化典籍翻译的最小单位,结合相应的固定句式、语法做出译介。因此,壮族民族文化典籍的“达意”翻译,要求与之对应的英语译文内容直观、准确与易懂,既能够展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思想价值观念,也可以被英语目标受众所理解和接受。

2.3典籍翻译的“交流”理念壮族民族文化典籍的外宣翻译与传播,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化国外目的语受众对壮族典籍内容的认知、理解。因此,从壮族传统文化认知、语义交流的角度出发,遵循英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对壮族民族典籍涉及的历史文化、文化意象、专用词汇、句法形式等,做出贴切的转换、异化的合理翻译,可大大降低双方在文本内涵理解、文化交流方面的客观障碍,以此达到壮族文化典籍译文的忠实传神、通俗易懂。

3目前壮族民族典籍外宣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3.1壮族民族典籍翻译宏观层面的文本内容缺失当下不同翻译机构人员,对壮族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常常出现忽略典籍结构的整体性、翻译内容缺失等问题。如有关壮族嘹歌典籍的搜集与翻译出版,分别由各地古籍整理办公室、出版社等整理出版,已存在民族出版社的《平果壮族嘹歌》、广西民族出版社的《壮族民歌古籍集成·情歌(一)嘹歌》、商务印书馆的《中国古今民歌选译》,这些书籍对壮族嘹歌内容的整理与翻译,仅仅占有很小的比例。根据平果县嘹歌搜集人的统计得出,目前搜集与整理到的壮族嘹歌有5200多首,共计21000多行歌词[3]。但除《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典籍,收录与翻译了男女对唱嘹歌4012首、共计16000多行歌词以外,其他典籍的嘹歌翻译仅属于介绍性质,最少的只有数百首,且大多为男女对唱的内容直译,难以反映出壮族民族的文化意蕴、生活形态。

3.2壮族民族典籍翻译中观层面的文化、语言误译从壮族文化典籍语义交换、民族意象或行为翻译的中观层面来看,不同翻译人员的壮族典籍英译活动,仍旧存在目的语文化认知、语言及习惯表达的错误翻译问题。如广西壮族民间古籍《布洛陀史诗》,作为壮族民族历史、神话传说、文学语言、文化内涵的总和,在对不同章节序歌、篇幅内容的翻译中,往往只根据壮族布洛陀的文化语境、文本叙述习惯,开展壮族文化典籍的英译翻译,而很少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语言表达习惯做出改进,有些地方甚至以拼音的方式完成翻译。又如《布洛陀史诗》开篇的两句“恭请布洛陀降临小人就喃唱,恭请布洛陀坐定小人就祈祷”,主要为后人在祷告诵经时的祝词。对于这一序歌的英语翻译,多数译者并未考虑到目的语受众的理解,而是将“布洛陀”译为“Baeugloxgdoh(贝格洛克多)”,将“降临”译为“down(下来,落下来)”,将“小人”译为“I(我)”,却没有根据具体的英语文化习惯,做出ancestor、comedown、yourhumbleservant等的转译,也就大大增加了目的语翻译与理解的偏差。3.3壮族民族典籍翻译微观层面的对照与转换问题首先,由于《布洛陀史诗》《平果壮族嘹歌》等壮族典籍,涉及的篇幅数量、文本内容众多,因此有关向外推介的典籍翻译,只存在很少的汉英对照译本,且这些汉英翻译仅精选数百行、数千行的文本[4]。其次,《平果壮族嘹歌·日歌》的文本内容翻译,也往往会忽略文化语境的转换,如将“干栏建筑”译为Ganlanhouse,“高脚屋”译为Gaojiaohouse,而不是西方受众较为熟识的StiltHouse。

4跨文化视域下壮族民族文化典籍外宣翻译的创新路径研究

壮族典籍的跨文化译介与传播,是一种文本含义、文化语境的转换活动,在翻译前、翻译中、翻译后等的多个环节,需要考量的翻译内容要素、翻译方法策略较多。因而遵循以上提出的宏观、中观、微观翻译理论,针对不同壮族民族文化典籍的文化语境、文本含义、语言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目的语翻译文化用语、翻译文本素材、翻译方法,做出源语和目的译语之间的等效翻译、归化与转换翻译、异化翻译,可保证跨文化典籍外宣翻译视域下,英语译文的通顺流畅度、目的语受众的接受与理解程度。

4.1壮族民族文化典籍外宣的等效翻译策略壮族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语翻译,不可避免地要在源语、目的语之间进行多种文本内容、文化内涵的转换,但面向西方受众的壮族典籍翻译译本,却很少提供汉英对照的翻译版本,也在具体翻译过程中,没有根据目的语受众的文化语境、文本接受度做出等效翻译。因此,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壮族民族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应以原文、译文等效翻译的理念为依据,开展不同壮族文化典籍内容的意译翻译。首先,对于《布洛陀史诗》典籍中“布洛陀”“天神”“水神”的翻译,可采取其原有意义直接翻译的方式,译为ancestor(祖先)、thedeityoftheheaven(天上的神)、thedeityofthewater(水中的神)。而后在《武鸣壮族民间故事》典籍谚语“兄弟同心,有金有银”的翻译中,主要按照其本来的意义翻译为“Whenbrothersworktogether,theymakegoldandsil⁃ver”,并在翻译完成的语句后添加注释,“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获得财富和幸福”,来尽可能使目的语受众对译文文本的认知和理解,与源语文本的含义相吻合。

4.2壮族民族文化典籍外宣的归化与转换翻译策略壮族民族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属于壮语文本、英语文本之间互相转换的语际翻译。这一翻译活动的执行过程中,不同翻译机构应准确把握英语文化背景、语言交际与表达习惯,对涉及的壮族典籍词汇、句式、语法结构等,做出归化与转换翻译,以传达出壮族民族的民俗习惯、思想价值理念及文化意蕴[5]。如《平果壮族嘹歌·三月歌·相逢》典籍中,存在“计谷进仓,量体裁衣”“煮饭要放米,劝人要道理”,以上两句的文化含义分别是“凡事当量力而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意思。而在这两句壮族谚语的外宣翻译中,应结合具体的英语文化语境、目的语受众的文化认知和接受度,做出词汇、句式的适当归化改动,翻译为“Amancandonomorethanhecan”“Emotional⁃lymoving,convincingpeoplewithreason”,可以在准确传达壮族源语文本含义的同时,增进目的语受众对壮族典籍译文的跨文化意义理解。

4.3壮族民族文化典籍外宣的异化翻译策略壮族典籍外宣翻译的异化策略,是指在保留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大量专有名词、句式等,做出打破目的语常规的翻译,主要目的在于拓展与传播壮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歌舞文化,使目的语受众感受到壮族文化的异域风情、蓬勃生命力。如“莫一大王”“岑逊王”“祖王”“童灵”等,为壮族《布洛陀史诗》典籍中的神话人物,对于如此众多人物的英语翻译,不能做到与英文地区目的语人物的一一对照,因而可采取“音译+注释”的翻译策略,分别译为“DingCaenqvuengz(治水英雄)”“GreatDingMohit(大力神)”“PrinceCojvuengz(护国神)”“theBoyDo⁃englingz(进化神)”。通过根据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结合民族经典典籍的文化语境,灵活运用音译、异化翻译等的策略来进行翻译,译介壮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或文学典籍,可有效促进汉语文化的创造性地移植、对外扩散与传播。

5结束语

壮族民族文化典籍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布洛陀史诗》《平果壮族嘹歌》《武鸣壮族民间故事》等,不同文化典籍内部又存在着大量的分部。在我国社会经济、传统中华文化受到全球重视的背景下,对于不同壮族民族典籍的英语外宣翻译,要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层面统筹考量,把握整体篇幅的词汇、句式、语法特征,进行等效翻译、归化与转换翻译、异化翻译等的实践,才能全方位展示壮族地区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思想行为方式、道德与价值观念,推动壮族民族文化典籍翻译与传播得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砚涛.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现状和未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313.

[2]刘性峰.译介中国科技典籍,传播传统科技文化——王宏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9,40(5):3-10.

[3]单宇鑫.多模态助力典籍“传真”外译研究[J].海外英语,2020(18):50-51.

[4]白璐.浅析儒学典籍的韩译现象[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20(3):152-160.

[5]王尔亮.中医药典籍外译与接受过程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6):3664-3667.

作者:莫婉妮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