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壮族舞火猫的传承

论壮族舞火猫的传承

南乡壮族视猫为神,因猫捉鼠保护庄稼而对其产生崇拜,源于古代中原祈求农业丰收的大型祭祀活动—“蜡祭”影响。据《礼记•郊特性》记,上古蜡祭所祭八神之中,猫就被列为祭祀对象之一,其云:“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南乡壮族保存这一古老习俗,舞火猫敬神,祈求农业丰收,其现存的舞火猫主要分两种,一是舞长猫,一是舞猫人,舞长猫与汉族瑶族的“舞火龙”有些相似,故“舞火猫”又称“舞赤龙”。通常将长猫按“之”字形排列在田垌中,入夜时分,全村男女老少汇集起来,烧起火塘,点为神香,并将神香插入“猫身”上,然后吹唢呐,敲锣鼓,参加舞猫的人举起“猫头”和“猫身”开始舞动。前有几名机灵的孩子双手持点燃的香把,左右晃动跳跃引舞,扮作逃窜的“老鼠”,持“猫头”的一般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后面“猫身”的每一竹竿由一人持,随“猫头”起舞,动作较简单,在不同的队形中左右晃动作“滚猫”的动作,舞时先围村子绕舞一圈,接着再到圩场上表演。夜幕里,前有持香逗“猫头”的“老鼠”逃窜,后有“火猫”左右扑腾,追逐“老鼠”,寓意“猫捉老鼠”,预兆今岁丰收,场面十分壮观。舞猫人即是以人装“猫”起舞,“猫人”头戴“猫头帽”,双臂、双腿均扎上稻草绳,夜里,大家汇集村外,点燃神香,一支一支插上帽上和身上的草绳中,表演者排成一字长形,在锣鼓、唢呐伴奏下,边走边舞,先在村外舞动一轮,再到圩上表演。前有“老鼠”逃窜,后有一只只“火猫”弯腰捉鼠。到了较宽敞的地方,还有“绞麻花”的队形表演,“火猫”起舞时,旁边还有用稻草结成的牛、马、猪、羊、鸡、鸭等禽畜动物,脚下安有木轮车,插上点燃的神香,跟着“猫人”队伍后面舞动,预兆六畜兴旺,表演完后,将猫插于河面上烧掉,曰为“放龙归海”,场面蔚为壮观。

旧时舞猫,因崇敬猫神,祈求农业丰收,所以火猫的装扮也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舞长猫用稻草结成粗约20厘米的长绳作猫身,绳头结成猫头形,在田垌中每隔一丈多远插一竹竿,以撑住“猫头”和“猫身”,全猫的长度按参加人数而定,每人持一竹竿,猫长有数十丈至百余丈,但人数一定要成双数,猫身上插点燃的神香,十支香为一柱,每隔十八至二十厘米一柱,由人持竹竿舞动。舞猫人则用稻草结成“猫头帽”,双臂双腿扎上稻草绳,“猫头帽”后垂一根稻草绳作“猫尾”,在“猫人”身上的稻草绳中插入点燃的神香,“猫人男”头上系一毛巾,身着蓝靛布对襟上衣,中式长裤,红腰带黑布鞋,“猫人女”则戴蓝靛布帽,穿蓝靛布大襟长袍,中式长裤,红腰带,黑色绣花布鞋,戴银制项圈手镯,随着时展,舞火猫的也改进为制作专门设计的“火猫服”了。

舞火猫动作古朴、简洁,“舞火猫”没有规定的舞步和动作,主要为“火猫”队形变化,在不同的队形中左右晃摆做“滚猫”的动作,“舞猫人”则以“火猫步”贯穿始终。另有“火猫转身”的动作,表演时,人走正步,谓之“龙行虎步”,向前走三步即拱手弯腰下拜,接着单数后转,与双数对拜,再各向后转,再拜一次,再双数向后转,又一齐前行,队形除一字长形外,另有“绞麻花”的队形变化。“老鼠”低身伏地,左右晃动,“鼠头”作逃窜状,“猫头”有类似舞狮的动作,时而上举左右晃摆,时而低头左右寻找老鼠,生动活泼。舞火猫伴奏音乐原始古朴,伴奏乐器有唢呐、大锣、大铙、小鼓、小锣等。有唢呐曲《送行曲》、《仁曲》等。道具“猫头”、“老鼠”为竹篾扎制成形,外糊棉纸,再绘上相似的纹斑,牛、马、猪、鸡、羊等禽畜则以稻草扎成,表演时气氛生动活泼,场面十分壮观。

主要传承人

潘国仁出生于1940年8月,贺州市八步区南乡镇旺村壮族农民,是当地著名壮族舞火猫传人。潘国仁自10岁起,便跟随其叔父舞火猫艺人潘家声学习舞火猫技艺,先是做为舞火猫演员参与表演,一边表演,一边熟悉舞火猫各项技艺。潘国仁20多岁时,已经开始主持壮族舞火猫活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壮乡后,在潘国仁带领下,南乡镇旺村恢复了传统舞火猫活动,潘国仁主持过大大小小舞火猫活动30多次,对舞火猫表演中的“舞长猫”、“舞猫人”等程式、动作熟练掌握,舞火猫扎制工艺、伴奏乐队,也由他来主持制作、排练,20世纪八十年代,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国家艺术学科十大工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搜集,记录了潘国仁参与组织表演的壮族舞火猫《火猫步》、《舞长猫》等,《中华舞蹈志•广西卷》、《南乡春色》等学术著作均对其组织、表演的壮族舞火猫有详尽记述。潘国仁还积极参加各类民俗民间艺术汇演活动,其主持的《壮族舞火猫》于1992年参加广西“三月三”民间艺术汇演获金奖,2000年参加了贺州市第一届旅游文化节民间艺术汇演,2000年12月,南乡镇旺村舞火猫由中央电视台“寻找图腾”节目摄制组摄制并在多个电视台播放。

壮族舞火猫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壮族舞火猫是在壮族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发展起来,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岭南土著文化于一体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壮族民间舞蹈,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舞蹈性以猫为形,庆丰起舞是壮族舞火猫表演形式一大特色,它集舞蹈、音乐、民俗于一体,以舞为载体,在舞蹈中反映崇敬猫神、祈求农业丰收的精神信仰,与当地人文历史、生产生活相结合,使观众在观赏中受到教化。2.娱乐性壮族舞火猫是八步区南乡壮族重要的春节娱乐活动,其表演模仿猫捉老鼠的过程,气氛热烈、生动形象、娱神娱人,在娱乐中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3.社会性壮族舞火猫是民间游艺庆典类的民间舞蹈,是壮族同胞社交和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参与人数众多,表演内容为猫捉老鼠,保护庄稼,寓意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表演内容承载了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技艺等方面,满足了民间对文化的心理需求,成为人们人生理想愿望的标志性载体,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4.壮族舞火猫的艺术价值舞火猫源出于“做功德”的祭祀仪式,而对猫的祭祀,还可追溯到周代的“蜡祭”。在上古时期,猫因其捉鼠而被视为驱邪避害的吉祥之物,进而视为农业生产丰收的象征。八步区壮族每逢丰收之年,必在春节期间举行舞火猫活动,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壮族舞火猫是在原始宗教、民间舞蹈、民间花灯艺术等民间习俗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岭南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全国绝无仅有的保存下来,进一步保护发展壮族舞火猫具有重大的价值。

壮族舞火猫的传承与发展

壮族舞火猫,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挖掘、抢救、保护、传承的工作。2008年12月,八步区将《壮族舞火猫》列入了八步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积极申报市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紧抓好对《壮族舞火猫》的传承保护,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壮族民间舞蹈《舞火猫》的发源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舞者、乐器、乐曲、制作工艺及其价值的全部状况。在八步区文化馆、贺州民族旅游艺术职业学校创办《壮族舞火猫》传承保护基地,开设舞火猫传习班,传承以舞火猫为主要内容的壮族民间艺术,从人才、表演各方面提高舞火猫的艺术水平。在八步区南乡、大宁、黄洞等地推广普及壮族文化,培养舞火猫传承人,拨出专款在南乡镇初中、旺村小学开办《舞火猫》传承班,传承新一代舞火猫技艺,在各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普及教学,不断培养舞蹈演员,乐手等舞火猫专门人才,从根本上解决舞火猫传承难题。

作者:蒋艳黄山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服务系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