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事业单位管理研究

事业单位管理研究

事业单位管理研究1

摘要:随着我国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事业单位要在新时期、新环境、新机遇背景下稳定发展,就要重视对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结合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强化预算管理工作尤为关键。基于此,文章在新预算法下,对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预算法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运行的基础,预算管理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长期稳定发展,因此,预算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在新预算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效果。

一、新预算法的基本内容及设置目的

(一)基本内容

通过对新预算法内容的分析,发现其主要规定了预算审查重点,要从收支平衡、赤字规模转向支出预算,将收入预算由约束性转变为预期性。此规定,为年度的预算控制方式的实施与深化改革提供了法律基础,进而迎来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变革。在预算法应用过程中,要厘清预决算原则,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充实全口径预决算体系,建立预决算公开制度、完善预决算监督审查等制度。

(二)设置目的

新时期,我国设置和完善了预算法,其主要目的是适当分散预算权力,通过健全权力均衡制约机制,不断规范预算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增强我国预算的可归责性。通过预算公开,人民群众参与结果监督等工作,对审计、审议监控机制及程序等进行优化。这种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以预算“最终目的论”替代“工具论”,完善现有的预算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利益。二、现行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的时间短,相关内容准备不充分,缺乏精细化管理
部分业务部门夸大资金使用需求,导致预算虚报虚高;部分业务部门对资金实际需求不明确,导致预算漏报少报;财务部门不熟悉业务情况,对实施的项目与具体标准等内容不了解,这都会降低预算编制的精细程度。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稳定实施的基础,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广泛进行调研与论证。但是,当前的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如在7月初布置任务,7月底就要求上报,再加上财务部门人员少,在这种时间紧、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预算编制过分依赖业务部门提供的信息,缺乏调查取证,这会影响预算编制的有效性,降低其质量。

2.预算编制不够完整,未做到应编尽编

大多数业务部门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预算编制中,一些财务人员对本单位的相关业务活动,或者是发展目标等并不明确,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预算编报的内容也不够准确,存在收入来源少报或漏报等问题。对于项目支出预算主要由单位自行编制,预算在编制的时候,部分单位依据上年的决算数据,增加一定的额度进行上报,此草率与粗糙的编制方式缺乏充分的依据,这会导致在实际执行中出现调整、追加预算等现象,影响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与合理性。3.预算编制缺乏全员整体参与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领导、中层干部已经对全面预算逐渐重视起来,但是部分单位预算编制未与单位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组织架构联系起来,更缺乏与基层员工实际工作的联系,基层员工对全面预算参与度仍然不够。某些单位在预算编报时,过于重视事业单位负责人预算的职能,忽视一些专业部门预算参与功能,这会降低业务部门参与预算编制和管理的积极性。部门预算管理是保证各项预算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但大部分事业单位在人员设置、职责分配等方面并不合理,并且各部门之间还缺乏信息交流,这会对预算编制等内容带来影响。

(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在新预算法下,大部分事业单位都认识到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预算执行方面还存在随意性强、没有针对性等问题,这会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频繁,从而影响预算管理效率。同时,无预算及脱离预算方案等问题比较多,对预算资金分配管理不合理。部分事业单位在使用预算资金时,支出范围不明确,支出标准缺乏依据,一些项目支出不能结合具体的规定执行预算。还有部分单位在对项目支出进行预算编制时,整体缺乏科学性,内容也不够细。所以在项目执行时,会对监控和追踪问责的效果带来影响,导致执行与预算出现严重脱节的情况。同时,部分项目资金会挪用到其他的项目,导致部分建设项目超出预算的范围。此外,随意改变项目内容等问题比较严重,影响支出预算的准确性。当前,政府的一些项目投资金额比较大,已经超出了预算范围,这会导致项目内容繁杂,从而影响预算执行的整体效果。

(三)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缓慢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主要附着在预算管理的不同环节中,属于一项综合性强和耗时长的管理工作。在目前的预算绩效管理中,该项工作缺乏统筹协调,主体责任难以落实,这会对整体工作的推进带来影响。再加上,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没有形成管理合力。目前,大部分的预算单位没有建立成熟的预算管理体系,专业人员不多,导致各项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实际参与绩效管理的人员业务能力薄弱、综合素质低,不能及时发现预算绩效评价中的问题。且部分财务人员还身兼预算、决算、政府采购和审计等多种职责,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展绩效评价,从而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缓慢。

(四)预决算公开不彻底,流程不规范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对预决算的公开,还停留在及时性、报表完整性、公开方式和报表格式等基本内容上,并不重视数据的真实性与逻辑性,并且公开的流程也不是非常完善。一些单位因承担了派出地的特定任务,派驻地政府拨付了相应的经费,但是有的单位并没有将此部分资金纳入预决算的公开范围中,导致实际公开的内容与数据并不完整,也不够准确,更不能体现各单位的预决算收支的真实情况。在对预决算公开方案进行制定时,各主管部门之间所公开的文字模板与报表格式并不统一,公开内容与工作要求也存在差异性。由于各单位之间缺乏积极的沟通,在预决算公开内容与流程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预决算公开前并没有主动和部门对接,业务指导的力度不;完成公开后,缺少专业性的归纳总结。此外,由于不够重视日常管理工作,影响了预决算公开效果,一些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法定时间与要求,完成相关的公开工作。

三、新预算法下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

新预算法下,事业单位应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首先要安排好各种业务活动中的预算支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自身的作用价值,实现对预算管理内容的细化。同时,还要加强对各项支出的严格管理,科学安排预算资金,在保证人员经费和社会保障等支出稳定运转的情况下,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实现对项目支出中重点内容的有效管理。在此过程中,还要优先安排符合我国经济及相关政策的重点支出,重点保障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业务支出,贯彻执行国家所规定的各项支出和标准,建立完善的支出管理制度,在强化自身项目资金统筹应用力度的同时,保证项目资金用途的合理合法合规。提高公用经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严格规范公用经费的预算编制,严控支出,重点加强对“三公经费”和会议费使用,全面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制度,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科学配置,对支出范围的严格控制,不断完善和优化预算编制中的相关内容,强化预算细化。虽然新预算法高效地推行能够实现对预算全过程的监督,有效降低成本,但是,不管是应用哪种预算方式,都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预算管理方式,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强化预算执行,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

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现状,结合新预算法中的相关要求,制定预算执行机制,促进预算管理与执行之间的有效结合,从多角度出发,构建科学和完善的预算执行和管理机制,对整体的结构体系进行优化,促进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的积极交流,为日后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建立预算执行管理责任制,需要强化预算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事业单位是预算执行工作中的主体,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承担主体责任,采取措施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按照预算内容,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加强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对重点项目和资金的监督,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掌握执行的进度,为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同时,结合单位的业务特点及预算管理中的实际要求,对当前事业单位中的预算执行机制进行改革,促进业务工作与预算执行的有效结合。严格执行各项财政制度,分析预算批复文件的内容,严禁擅自扩大支出的范围,结合相关的预算规定,对支出用途与资金应用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还要结合现阶段的预算执行效果,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整体的预算执行率,在预算批复后,就可以开始实施预算项目,从而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效果。此外,预算执行中,要健全责任管理制度,促进执行和绩效评价有效结合,实现对项目的全面评估,明确项目在实施中的责任,才可进行更加客观的绩效考核,保证绩效评价的有效和公正性。

(三)深化预算绩效,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根据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紧跟当前的改革形势,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此,需要对责任管理范围进行延伸,健全责任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相互反应机制,让各项业务工作之间相互制衡,将决算作为改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实现绩效完整闭环管理。快速构建预算绩效机制,提高部门支出责任与效率意识,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健全考核实施方案,主要结合规定权重计入被考核单位的年度考核总成绩等,与年度的实际考核评优挂钩。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在实现全面预算的基础上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价值,确保激励约束的有效性,积极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措施。首先,要强化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将激励作为导向,在增强各预算绩效管理效果的同时,强化主体的责任感。其次,各预算单位要积极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促进全面预算和绩效管理之间的有效融合,健全绩效管理内部体系。同时,完善内部预算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解决预算绩效和业务管理等问题。最后,要不断提速预算绩效的管理效果,促进改革的进程。积极开展专项考核工作,采取措施营造“讲绩效、比绩效和用绩效”等良好的氛围,促进各部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等基本的绩效管理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实现全面预算。

(四)健全预决算公开机制,完善预决算公开工作

增强主动公开意识,规范预决算公开的方式与途径,有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式,建立现代化预决算公开渠道。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部门等设立预决算公开专栏,规范预决算公开内容,例如,公开“三公”经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等,公开预算调整情况,并对重点预算项目进行说明金等。健全预决算公开机制,明确涉密事项,规范预决算公开的相关标准,方便公众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保证预决算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完善预决算公开制度,在对预决算公开情况进行考核时,要做到有据可依。同时,要强化预决算公开的有效性,公开内容上做到“全面、易懂”,积极主动回应社会的关切,及时解答公众的问题,接受公众的监督。

四、结语

随着新预算法在我国的推行和实施,事业单位更加重视对预算管理工作。通过完善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深化预算绩效等方式,强化了事业单位整体管理的有效性。同时,还要分析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不断优化预算流程,健全预算执行责任制,建立预算管理绩效机制,实现对资金的科学配置,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史晓楠 单位: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

事业单位管理研究2

0前言

档案管理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高新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将不同的档案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以及查阅,同时通过计算机设备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方式,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有效地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实现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但在现阶段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正,以此提高并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水平。

1档案管理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四点:第一就是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中的领导不能充分、有效地提高对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依旧秉持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这种观念的出现不仅不能促进档案管理数字化水平的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数字化进度。[1]比如在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中对资金进行控制,导致数字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从而导致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进程受到阻碍;第二就是在档案进行转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丢失的风险。在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需将原有的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档案,在这个过程中需使用扫描录入的方式,所以会受到扫描设备以及录入设备的影响,进而可能出现信息不全以及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同时,由于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中的档案信息数量较多,导致档案转换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在进行录入时不能及时发现信息不全的问题;第三就是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信息盗用以及损害的风险。通常情况下,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用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设备进行管理,因此可能面对来自互联网的外部入侵以及黑客威胁,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档案资料被损害,严重的会出现信息被盗取的后果,对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安全与稳定带来极大风险;第四就是档案资料在管理过程中易出现一定的失真风险。在将传统档案转换为电子档案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档案中存在的档案类型较为多样,因此需多个部门以及多种类型的工作人员进行合作,但不同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都不同,因此在实际录入时可能由于格式不同、类型不同造成档案信息录入出现一定的偏差,进而可能导致档案数字资料出现失真的风险。

2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档案管理数字化意义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能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目标,档案管理工作其实也是信息管理工作的一种,数字化管理就是从传统的重视实体转成为重视内容,由档案室查询向互联网平台检索转变。[3]因此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能有效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能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积极促进作用;其次是能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查阅档案时间较长,所以对档案信息的发掘和使用工作质量显然不能满足机关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要求。但数字化建设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档案的利用率,降低查阅档案工作的时间,同时还能充分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总结和整合,有效地提高档案信息的使用质量和效率,进而充分发挥信息价值,帮助机关事业单位实现管理的目标;最后,就是有利于档案的自身保护。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实体档案的保护对外在环境具有严格的要求,同时每次的查询以及复印都会对档案原件产生不可逆的影响,也就是说传统档案管理中的档案是有使用寿命的。但数字化档案的使用寿命不会受到使用次数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档案;同时对一些相对古老的、珍贵档案讲,数字化管理能更好地保护档案原件;此外,档案数字化管理也适应自动化办公及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档案发挥的数字价值。

3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3.1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体制

想要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信息数字化建设的优势,首先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机制以及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将工作人员的数字化操作进行流程化以及固定化,以此提高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3]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体制机制能从规范工作人员操作、建立日常管理制度、集合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特点、规范档案录入等角度入手。从在工作人员对原始档案进行数字化档案录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规范相关设备的使用流程,比如在使用过程中应落实录入、关键词检查、全文检查以及文件大小格式预估等措施,这样能有效避免录入的数字化档案出现信息失真以及信息缺漏的现象。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应做好文件大小格式预估工作,通常情况下,文件大小格式和文件的类型息息相关,比如视频档案的文件明显大于纸质档案文件,视频档案大小和视频长短有关。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原始档案录入的过程中做好文件大小预估工作,有效地提高档案信息安全,进而能为档案信息数字化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原有的日常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因此应建立更加规范以及严格的日常管理制度,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保证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优势。比如机关事业单位中的档案信息管理部门应建立日常归档数字化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将日常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保存和归档,同时应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建立格式统一要求,这样对档案数字化信息的使用、分类、归档、查阅等都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对不能适应数字化建设节奏的工作人员,须将其调配至基础的档案信息审核以及失真查询工作中。

3.2应用信息加密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

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用信息加密技术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同时,应该用良好的数据库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良好的储存,为使用信息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4]应用数据库技术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第一是要建立检索性质的档案信息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主要针对开放性质的档案,为开放性质的档案提供相应的目录、范围以及检索功能;第二是要建立文件性质的档案数据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档案文件的顺利载入提供网络方面的档案信息服务,并且最关键的是要保证文件型的数据库类型有效使用;第三是要建设良好的电子文档系统,这样能有效地对数据库中的档案信息进行录入、修改、归档、查询,进而能有效为之后文字转化数字奠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能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签发、起草、归档以及审核工作,这样能实现对储存情况以及使用情况进行监控,从而有效地保证文件性质数据库的良好应用;第四是要建立第一机密数据库,针对这个数据库,需机关事业单位中相关负责人或是具有相应职务的工作人员才能进行查阅和修改。应用信息加密技术应从档案信息本身的安全、系统安全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安全防火墙功能,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抵抗外部入侵以及黑客攻击,如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具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能购置大型互联网网络安全软件对系统进行保护,这样系统能实现实时更新病毒库的功能,进而对档案信息起到更加良好的保护作用。或是相关技术人员能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在单位内部局域网系统中,这样能有效组织外部入侵和黑客攻击,但对平时的工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中的技术人员在构建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时,能设置档案信息传输加密技术,也就是在档案信息进行传输之前系统能对信息进行加密,只有具备解密秘钥的信息终端才能查看加密相关信息。这样也能有效避免信息丢失出现对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工作造成打击的现象。

3.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档案管理人员是落实档案管理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工作主体,能对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起重要的影响。[5]因此,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档案管理信息数字化工作健康、持续推动。机关事业单位能和高校中的档案管理专业进行合作,由机关事业单位为高校中的部分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而高校中的档案管理专业教师能结合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题性质的培训,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机关事业单位中管理层也能结合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制订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比如说能充分落实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制度并显著提高自己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工作人员就能获得单位提供的表彰与奖励。或是档案管理部门能将培训制度中的培训作为实际的考核内容,通过考核的工作人员就能获得一定的表彰与奖励。通过这种激励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的落实,能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积极性。

3.4创造良好的档案管理数字化环境

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档案管理部门需具备良好的档案信息数字化意识外,还应在全单位内部建立良好的档案信息数字化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创造良好的档案管理数字化环境;[6]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应加大资金投入,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提供基础的硬件设施,比如机房、计算机、网络等等。机关事业单位中管理层应组织档案管理部门对其它部门进行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其提高档案管理数字化水平,同时有效地帮助其培养档案信息数字化意识。比如档案管理部门能对财务部门进行培训,会计档案是机关事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反映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状况,因此,应重视会计档案的安全性及规范性。规范的会计档案能帮助工作人员更快、更好地发现机关事业单位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相关经验,落实针对性措施,有效地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进步。在对财务部门进行培训过程中,主要目的有两个,分别是帮助财务人员掌握基础的档案使用以及录入技巧、规范档案格式。

3.5建立档案信息使用工作流程,提高信息使用率

机关事业单位中的档案信息管理部门能建立档案信息使用工作流程,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实际使用的有效性。比如机关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部门能结合档案信息的种类以及档案信息的机密性构建不同的信息利用工作流程。机关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部门能将档案信息分成极度机密、一般机密以及公开性质三种,对三种不同的档案信息采取不同的利用工作流程。对公开性质的档案信息,普通的工作人员能通过档案管理系统或档案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检索以及查阅。对于一般机密的档案信息,需工作人员使用单位提供的账号进行登录,同时,需档案管理部门的专用平台或专用密码,平台能针对档案信息设置延迟加密性的内容,相关工作人员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拷贝或查阅,否则将会自动销毁。对极度机密的相关档案信息,工作人员同时需获得档案管理部门领导的书面申请同意,没有特殊情况,不得对极度机密的档案信息进行拷贝以及传送。对允许传送的机密信息,应设置自动销毁以及高度加密的技术;同时,工作人员在档案信息利用的过程中,能使用大数据基础充分发掘档案信息中的隐藏价值,例如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对资金财务支出档案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到事业单位中经营管理成本上升和下降的结论,同时结合大数据技术对事业单位中开展各项活动的档案信息进行分析,得到不同互动开展的性价比结果。这样能对事业单位提高经营管理质量和效率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充分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达到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发展的要求目标。

4结语

总之,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趋势,能有效地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提高对档案信息的保护,进而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实现进步和发展。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应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制度和流程、应用信息加密技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创造良好的档案管理数字化环境,通过这些方法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

作者:齐宏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

事业单位管理研究3

基于事业单位在改善社会生产条件和稳定经济秩序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问题和对策做了相关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当前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存在潜在实施风险等问题是阻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原因。针对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建设制度、定期考核与评估等对策,以期为促进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一、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在于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提供更大的支持,进而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事业单位所需实施的数字化项目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事业单位提出的更高要求,事业单位需要为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特点、顺应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管理模式做出贡献,进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已经逐步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由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相应的规定,事业单位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管理工作中尚不到位。所以,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信息化相关的建设情况,需要在制订发展规划、实现信息化平台建设目标、提升自身信息化能力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分析

近年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有关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这意味着职称制度又迎来了一次全新的改革。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事业单位必须注重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通过实施信息化项目,能够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进而满足人才选拔、激励、培训等多种工作需求,以此为契机,促进机关人事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另外,推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能够满足人才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和优化人才选拔程序,能够为人才提供发展机会,促进人才发挥更大作用,为人才提供更多展现自我能力和特长的空间,为人力资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采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后能够及时对人才管理和人才激励进行优化处理,从而实现人员培养模式以及能力提升模式的优化。此外,对于信息化项目建设要求而言,能够促进人员工作效率提升,使工作效果更加理想,还可以实现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共享管理以及统计分析。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在职称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各项改革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但在部分事业单位中,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信息化仍然过于形式化。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开始的时间较晚,没有充足的经验,造成了事业单位在开展对员工的管理和招聘工作时,无法实现对现有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利用,无法真正做到将信息化技术融入管理当中。除此之外,在部分事业单位中存在多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应的业务流程十分复杂,因此无法实现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集中管理,会进一步影响各项工作办理的周期,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在人力资源信息化方面,对所需的专用软件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还采用传统、粗放的方法,往往忽略了专业管理软件的重要性,没有重视对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由此一来,信息化建设只能停留在表面,很难真正为促进管理效率提升提供帮助。

2.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滞后。通过对当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得出,在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流程上仍然存在诸多与信息化建设相矛盾的问题。第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落后于信息化的建设,这一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信息化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方面的成效不高,在信息化管理中,实际办理业务若仍然按照以往的方式实施,则会造成管理效率大打折扣。第二,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管理重视程度不足。一些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由于信息系统的应用不频繁,造成了许多工作的滞后。减员增效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起点,但是,过去的一些管理系统在某些方面与信息化的目标相违背,从而制约了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存在潜在实施风险。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存在潜在的实施风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风险分析不够全面;第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通过对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e-HRM建设能否达到预期回报?优化升级的成效如何?基于这两个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只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风险,势必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迟缓。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对工作项目进行全面的风险控制分析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妨碍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引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能否真正促进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信息化建设虽然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但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安全、网络病毒、信息泄露、数据垃圾等风险的产生,为保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安全,必须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信息输入与利用的管理机制。

四、相关对策

1.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源配置。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优化。第一,为使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就必须优化现有的资源,将各方力量集中起来,以此构建一个更符合事业单位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体系,并在对工作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凸显管理软件的重要作用,做好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集中处理。事业单位应当增加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对现有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进行优化设置,积极鼓励事业单位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此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更优质的环境和条件,推动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第二,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用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更新速度快。针对这一现象,事业单位应当充分结合其特点,对人力资 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与开发,实现对管理软件的优化,充分利用软件管理各类人力资源信息数据,促进信息处理更加便捷。除此之外,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还应当从员工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入手,根据员工未来发展所需,对软件进行及时更新和升级。同时,为确保人力资源信息的安全性,还应当合理设置防火墙、保密系统等,确保在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信息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当中。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制度是支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针对上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应当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项制度进行完善,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结合各个层次工作人员的角色分工,明确各层级人员的责权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对管理软件的使用给予明确的规定和制度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时,具体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针对事业单位高层管理者而言,高层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由于事业单位高层没有充分地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使得信息化建设工作很难进行,而高层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也会直接影响下属单位对该制度的运用。比如,如果一个高层领导不能养成使用管理软件的习惯,则会使项目的推进停滞在这个过程中,从而影响整个单位的管理效果。第二,针对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而言,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应当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最有力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支持。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后的应用阶段,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其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功能,建立职工信息数据库,倡导办公流程网络化和信息数据电子化。第三,针对事业单位中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而言,应当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第四,针对普通员工而言,同样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个人信息的查询与维护,并完成对个人工作的全面推进。

3.对人力资源管理定期考核与评估。针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潜在实施风险问题,可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估的方式,实现对实施风险的规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引入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能,还有待于时间与实践的检验,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持观望态度的主要原因。针对出现的各类问题,必须正确对待,并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其使用效果进行评价,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和纠正,可以运用平衡计分卡、AHP、FAHP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估,并对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的确定、权重的确定等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事业单位要建立高级的防火墙,以确保网络的安全访问,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减少网络攻击和病毒入侵的风险。信息安全是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应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明确其建设是在规范化软件和硬件平台之上,在这一观念下,针对主机、网络、软件等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安全设计。

五、结语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深化实践操作环节,同时需要在理论研究上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事业单位要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注入新活力、新思维和新动力。

作者:林宁  单位:南安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