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范文精选

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范文第1篇

目前学生大多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思索”。“老师的问题”对学生思维虽有导引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限制了学生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和富于创造性的思索,影响了学生自主意识与个性的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若能够积极思索,主动质疑问难,就能一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从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例如:在上例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而是先组织学生上机浏览查寻结果,让他们仔细交流并阅读每个同学查寻到的与双龙洞有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如:景区新闻、自然风景、历史文化、旅游服务、在线观景、金华旅游和风景论坛等,让他们在阅读与欣赏中独立思索,主动发现并自觉质疑。如:文中描写与网上资料的不同:孔隙比原来大得多;内洞不再是一团漆黑,而是灯火通明;文中描写内洞的两条龙蜿蜒盘旋,而网上介绍龙头在外洞,龙身在内洞等。

搜集素材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指读书本上的知识,也就是文本内容,一篇文章无论长短,也就是那些固定的知识,学生读上几遍把握基本内容后,就不再有读的爱好,知识拓展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网络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感触,使阅读的对象从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交织的境界,这种全新的跨时空的阅读方式,将学生的阅读与感触、体验与想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爱好和效率。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我们一般不让学生去读多少遍课文,而是布置网上作业,让学生上网查寻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并将所查到的知识下载到自己的素材库中。

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前,我们让学生上网搜索并查找与“双龙洞”有关的信息,学生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到双龙洞的网*,浏览自己感爱好的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下载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为以后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了预备。

小组研讨

这一阶段的学习,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网上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广泛交流,甚至相互争辩。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竞争,使课堂交流呈现多维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既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步得以加强。

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加深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质量,同时也加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例如:在上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在小组讨论中的视导,包括观察、检查、启示、指导、示范和搜集信息等。

组际交流

小组研讨,合作探索的结果仅仅代表了一个组的观点,思维的角度与对问题的认识难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组际间群体交流,就可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积极性,形成网络式的立体交流。教师要注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判定和归纳,找出规律,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得以加强,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从而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古井》一文的学习中,通过小组积极报告、争辩及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对课文把“古井比作母亲”这个比喻句的理解便水到渠成。

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电子公告板”的“课堂讨论区”界面,学生在自学一段时间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学、预习的内容进入讨论区,并解答学生的疑难,这时,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刻出现了,电脑画面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旬是12岁还是10岁?“年过六旬”到底是多大?“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乡亲们怎么走?为什么各家各户不安装自来水而一定要到古井去取水呢?老党员的女儿明知父母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留下来照顾他们呢?……更为出色的是,学生的学习爱好一旦被调动起来,求索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都会踊跃谈出自己的收获:

一位同学在网上谈到:“我们最喜欢‘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句话,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乡亲们离不开这口古井。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且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像妈妈不仅关心我们的身体,还教导我们怎样做人一样。”

另一位同学通过“电子举手”问:“老师,既然作者把‘井水’比作‘乳汁’,就不应该把‘古井’比作‘母亲’,我们认为将‘古井’比作‘乳房’会更合理一些,因为乳汁是从乳房里流出来的。”

看到这个问题后,我顿时惊住了,想不到孩子的思维却是如此的神奇!我将这个问题到了“电子公告板”上。这个问题极具轰动效应,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在班级“电子公告板”上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要把‘古井’比作‘乳房’的话,得首先把‘大地’比作‘母亲’,这样才合理。”

“比作‘乳房’不如比作‘母亲’亲切。”

……

全班沟通

新授内容之后,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巩固练习,可使知识在学生思维中进一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练习时,教师既可以巡视课堂,加强对各类学生的网上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小组配合,借助优等生帮助其他同学,使优等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他学生则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文中双龙洞的知识后,教师引导拓展,出示练习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谈出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让学生再次上网,进行知识的巩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双龙洞拇指泉的景色、双龙洞的传说、洞内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等。

过程评价

过去我们对学生做的评价多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但是,从对学生选择、运用学习方法,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评价较少。事实表明,注重指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过程是否合理有效,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结果是否得当,显得非凡重要。

经过多次的实验操作,我们初步确定的评价内容为:学生网上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及注重程度、教师提出自主学习的任务时学生的响应行为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依据教师(个人、同学)提出问题独立处理的情况;任课教师对每位实验学生的总体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个人鉴定、评价、介绍;学生随时撰写、发表、获奖的作品、证件;以及学习过程的随笔感触等等。每一项内容都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实验教师人手一份,以便填写表格中的数据,表格中的数据采集有的是随机性的,有的是阶段性的,还有的是长期性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评价活动主要完成的信息、步骤、内容等记入评价活动档案,供从事类似评价工作的人员参考、改进,并采用“文件夹”的形式为每一个参加评价的对象、评价工作人员建立数据库,记录他们参与评价活动的种种状态、信息和数据。

通过运用学习过程评价,给学生一种胜利的体验或者紧迫感,从而强化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的方法,是通过实验得出的首选方法;评价既可以是随机地、灵活自然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练习,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主题式教学范文第2篇

(1)教学活动式的主题式教学

教学活动式的主题式教学就是教师把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验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实验活动为基础,要求学生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然后运用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实验教学,这样的主题式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办法的能力。

(2)总结演绎式的主题式教学

总结演绎式的教学主题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通过观察现象、操作流程、做实验、对数学知识结构的验证总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主题形式。演绎是对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加法、乘法运算、几何图形角的算法而运用到实际中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做实验的完善度,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理论体系。

(3)纠正错误的主题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错误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个完美的人在学习中也会时不时地犯错误,及时地纠正错误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分析,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深刻明白错误的原因并掌握知识结构要领。

2.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应用实例

(1)实验对象

将某初中学校的十一班和十二班的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据调查,两个班都是44名同学,以十二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以十一班的学生作为对照对象,对教学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加以分析和探讨,通过分析教学质量,进行对比总结。如果每个班的分数值越高,教学质量就越好,反之,教学质量就越差。再通过两个月的学习,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分析评定。

(2)实验目的

检验主题式教学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需要改进的地方。

(3)实验步骤

首先,以十二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主题式教学进行测验,以十一班的学生作为对照,首先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以及考试后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其次,收集数据及整理表格;最后,分析数据结果以及总结。

(4)结果分析

主题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探究

一、课前准备:确定主题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开展主题式教学,课程标准就像“风筝线”一样,教师只有紧抓风筝线头,纵使教学活动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何多变都不会偏离本课主题。关于《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落实课标,紧扣学情,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见表1)基于课标的解读以及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课以“丝路之通”“丝路之行”“丝路之固”三个部分串联成线,呼应“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系列问题:通哪里?为什么通?怎么通?怎么行?怎么固?环环相扣,突出强调“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并以此展开教学。

二、教学设计:学生活动突出主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主题的突出并不能凭空进行,必须依赖载体来呈现,比如史料、图片、课堂学生活动等形式加以润色。在确定本课主题后,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活动设计相融合,紧扣课文主题,为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任务,把主题式教学模式贯穿始终。【紧扣主题,导入新课】首先,以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视频为开篇,从视频中学生初步了解古丝绸之路一直散发独特的历史魅力,不管岁月如何变化,这条道路一直从来没有被遗忘过。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看到视频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条见证了两千年历史的沧桑之变的长路,这条道路的名字叫做(学生答:丝绸之路)。是的,这条沉睡千年的丝绸之路正是因为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再次受到全世界的瞩目,2014年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之后韩国和日本也纷纷加入丝路申遗的队伍,古老的丝绸之路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魅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课前导入,我将古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展示给学生,既突出本课“丝绸之路”的主题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展开本课教学。【合作探究,重点突破】1.丝路之通——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具体位置(出示西域地理图片)思考:西域的具体位置;谈谈西域具体的社会情况。(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2)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出示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材料二自高祖以来,我大汉人民屡遭匈奴侵扰。现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灭匈奴。重赏!思考: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并分析其目的。(学生分析材料,思考、回答,教师点评讲解。)(3)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思考张骞此途中会遇到的困难(学生活动)(4)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意义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思考: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有何历史意义?2.丝路之行——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路线(2)丝绸之路中西交往的物品(运用希沃多媒体教学学生活动环节,增加课堂趣味性。)(3)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设计1:尝试给“丝绸之路”重新取名:_________之路设计2:思考: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汉朝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丝路之固——对西域的管理思考:根据课文完成上述表格,教师点拨讲解。设计2:汉明帝派出使西域,取得西域各国的信任,并留守西域。班超被派出使,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课堂小结,提升认识】(以板书来进行总结,再次点明本课主题)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丝路之通——张骞通西域二、丝路之行——丝绸之路(陆上、海上)

三、丝路之固——西域都护的设置

【检测反馈,课后练习】(略)点评(杨玉颖):(1)本节课主线明确,通过学生活动巧妙地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2)课件设计很注重细节,特别是讲到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时,图片中骆驼的出发是根据路线的方向进行设计的,是个很好的引导。(3)对丝绸之路的设计,能以丝绸之路重新命名这样的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点评(赖伟华):(1)根据课标,课堂的中心应该多放在对丝绸之路的讲述上,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史料或活动,理解其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前面对张骞通西域环节用时过多,在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史料或者活动来理解其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本课主题线索明确,环环相扣,整节课很流畅,是一堂优质的历史课。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R].福建:福建省教育厅,2016.

主题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中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区域发展影响

主题式教学原意指的是以内容为载体,以文本内涵为主体进行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具体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来说,是将教学主题、方法、情境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借助语言艺术、多媒体技术、实物道具等展开教学,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极力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将个人思维同地理知识相结合,让他们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本文中,结合人教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教学内容,此节课程内容和“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属于并列关系,二者的主要内容是交通运输布局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地理现象,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教材中以“古今扬州”“广西凭祥”“陕西省武功县”“”等为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具体案例培养他们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地理知识和能力来说,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交通运输相关知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人口分布、城乡结构等内容,通过这些知识学习,让学生对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是怎样影响区域发展的,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并不丰富,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想要将地理规律和想象融合,有着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地理概念和规律做不到全面理解,但是,高中学生想要表现自我,且对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进一步了解世界。

三、教学目标设置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课前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于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2)通过“扬州的变迁”案例分析,能分析交通对聚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程布置作业的完成,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2)通过对郑州市交通线路的分析和研究,理解交通与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案例分析认识到事物在不断发展的变化观以及人地协调发展观。(2)动手规划设计,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四、具体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与中国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相关的图片,即公路、铁轮、航空、水路与管道,由学生在观察中回顾这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载工具、速度、运量、价格等相关知识,简单分析优点与缺点,询问:交通运输从哪些方面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使其结合生活实际与知识经验展开思考、交流与讨论,让他们初步了解新课课题。师生一起讨论后归纳:在区域发展中,交通运输可以使得资源、产品、设备以及劳动力等合理流动,从空间上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同时,交通运输能够缩短不同区域发展的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能够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产业,能够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发展,能够促进原材料、能源以及建筑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率。结合“扬州的变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和总结,加深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为主题式学习做好准备,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二)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87~90页文字与欣赏插图,围绕主题“探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标划以下问题:(1)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2)交通运输本身作为重要的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3)“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使其阅读课本88页图4.11“广西凭祥交通位置示意”,讨论问题:(1)作为我国重要的陆路口岸,其最为主要的条件是什么?(2)凭祥作为我国著名的木制家具产地,其主要的因素是哪些?教师实时讲解区际之间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思考后得出答案:(1)凭祥毗邻越南,紧邻东盟各国,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交通中,凭祥市有着快速便捷的陆上通道,是国际陆海贸易通道的重要节点,北方有高速公路和内地联通,向南连通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老挝等;凭祥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是广西口岸数量最多、种类齐全且规模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2)紧邻越南这一红木原材出口国(近原料地);政府的引导作用(政策影响);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通过图文资料辅助学生分析、理解区域内部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让他们结合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理解区际之间交通运输布局,加强区际联系、扩大了辐射范围,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是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重要的发展产业,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本89页“陕西省武功县发展交通脱贫致富”的案例,借助案例创设真实情境,将主题“探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实现由抽象为形象的效果,使其结合图文资料增强感知,归纳武功县脱贫致富与交通发展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然后教师围绕主题“探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开展课后探究活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如港珠澳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胶州湾跨海大桥等,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讨论工作,了解这些建设能够带动哪些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渠道查阅资料,研究这些大桥对当地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由此延续课堂教学范围,通过直观图片或者视频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结合搜集整理的案例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锻炼他们的知识获取与综合对比、分析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本90页中的活动题:认识“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加强区域间联系的作用,观察图4.14“”示意图,一起分析和探讨教材中的三道题,得出答案:(1)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中国、南亚、东南亚、西亚、北亚、欧洲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亚洲、欧洲、非洲连接起来。(2)陆上运输的优点:运行速度快;运输能力大;铁路运输中,自然因素条件影响较小,并且有着非常强的连续性,且可全年运行;同时,通用性能好,可以客运和货运;火车客运和货运到发时间准确,运行平稳,安全性和可靠性强;运输成本较低,能耗较低;缺点:投资较高,建设周期长。海上运输的优点:运输能力大;在运输条件良好的航道,通课堂教学过能力几乎不受限制;既可运客,也可运货,还能够运送各种货物,特别是大件货物;运输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平均运距长;缺点: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运送速度慢。(3)意义:促进各国简化货物通关手续;实现货物直达;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各国协同发展。

(三)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发展

作为地理教师,应当结合主题“探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辽宁锦州为例设计教学语言:辽宁锦州因为是一个交通枢纽,是辽宁省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物流中心之一,同时是环渤海经济区中非常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是辽宁省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辽宁省区域物流中心城市,这充分说明交通枢纽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通过与主题相呼应,要求学生阅读课本91~92页文字与图片,根据主题标划以下问题:(1)交通枢纽对聚落发展有哪些影响?(2)交通运输线路或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发展有哪些影响?(3)新建乡村聚落应该布局在什么地方?使其结合生活实际及扬州兴衰变化原因的分析可知,扬州曾经兴与如今衰的原因即是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同时回顾本节课的导入,解决相应问题,通过“交通影响产业布局”的材料深入分析理解该部分内容,培养他们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理解扬州“二分明月”与繁华不再的原因。

(四)活动探究

教师根据主题“探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设置题目:清朝晚期,郑州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1906年,从北京卢沟桥经由河南至湖北汉口的卢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其后,从开封到洛阳的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与京汉铁路在郑州交会,使得郑州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铁路枢纽。同时,两条铁路使得郑州经济繁荣发展,使得郑州城市框架发生改变。1954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随着京九、焦柳、宁西、新兖(河南新乡至山东兖州)、太焦等铁路的建成,加之郑西、郑徐等高铁的通车,郑州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2016年,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图1郑州铁路交通网络分布要求学生结合图文资料探究问题,结合图片找出途径郑州的铁路干线,就郑州从小县城发展成为省会城市展开讨论,说一说其过程和因素。使学生分析后知道这主要得益于多条铁路线的修建,说明交通运输条件对一个乡村发展为城市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本节课程主题,即“探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五、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活动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既是对新课改的真正落实与贯穿实施,也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有效方法,教师应积极、合理地开展主题式教学,教学内容实现由课本到生活、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发学生参与地理学习与探究的热情,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其获得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金玲,刘春燕.“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0):63-64+75.

[2]余心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教学设计(人教版)[J].教学考试,2020(54):48-50.

[3]任小芳.高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探索[J].智力,2020(25):153-154.

[4]赵丽霞,杨青华,董英豪.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探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Z1):42-43.

主题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1]。而区域资源为真情境、大任务、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景。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学习主题,将区域资源转化为服务于学习主题的课程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使地理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和现实世界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流程

区域资源融入国家课程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围绕某一条内容标准或某个核心概念,整合相关区域资源进行融合开发;二是以某一处区域资源为情境,整合相关内容标准或核心概念进行融合开发。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路径包含以下五个关键环节:基于课程标准,对接区域资源,生成学习主题;研制区域资源-课程标准双向对照表;解读课程标准,提取核心概念并构建核心概念知识地图;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任务群;进行学习效果多元评价。具体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下面以融入区域资源“石淙会饮”生成的主题式教学课例“石淙梦华”为例,说明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过程。

二、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示例

(一)区域资源对接课程标准,确定学习主题和融合方式

嵩山八景之一的“石淙会饮”位于颍河支流石淙河上,此处集岩溶地貌自然景观与武则天大宴群臣留下的摩崖石刻人文景观于一体,曾经“潭碧、洞幽、峰奇、石怪、林茂、谷深”,有“天中胜景”和“小桂林”之称,是百姓祭祀、祈子、踏青之地,也是文人学士避暑、修禊的好去处。但如今此处荒草丛生、污水横流、污染严重,往日的盛景早已不复存在。“石淙会饮”景区的变迁关联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诸多要素,对接课程标准如下内容要求[2]:(1)必修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2)选择性必修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3)选择性必修2.8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4)选修5.2举例说明某种旅游资源的成因和价值。(5)选修5.7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由此,围绕“地质”“地貌”“流域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学科核心概念,依托“石淙会饮”景区的真实情境,可生成学习主题“石淙梦华”,将“流水地貌和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该区域环境变迁与文化衰败的原因以及区域综合整治和开发措施”确定为主要学习内容(图2)。“石淙会饮”景区地理资源典型、学习内容丰富,与课程标准有较多的潜在融合点,因此确定其与课程标准的融合方式为前述方式的第二种,将其作为完整的案例情境,整合多条内容标准、多个核心概念来进行主题式教学设计。

(二)围绕学习主题,研制区域资源-课程标准双向对照表

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还需对照课程标准将学习要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围绕“石淙梦华”学习主题,教师可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方法,进一步调查优选“石淙会饮”区域资源,研制“石淙梦华”区域资源-课程标准双向对照表(表1),使教学紧扣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剖析核心概念,构建核心概念知识地图

剖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构建核心概念知识地图,是搭建“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科认知结构—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构建核心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在系统、有序、逻辑、规范的基础上科学地构建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将与之相关的碎片化知识统整为具有统一逻辑性的学科知识体系,认识核心概念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厘清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地理思维。以“石淙会饮”的区域资源之一“岩溶地貌”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从地貌特征、分布、形成的物质和动力基础等方面进行剖析,可构建如下知识地图(图3)。

(四)融合区域资源与国家课程,设计学习情境和探究任务群

围绕学习主题和地理核心概念,创设趣味性、科学性的学习活动,设计情境故事线,并进行相应探究任务群的设计,是实施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核心。任务群设计要突出思维过程的渐进性和层次性,按照从真实情境中“提取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逻辑顺序进行,体现从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的独特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石淙会饮”景区自然景观独特、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古时游人如织,如今却破败不堪。往昔的繁盛与现实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极易触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成为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绝佳场景。梳理“石淙会饮”景区的地质历史和文化变迁历程,教师可以以拟人手法和石淙河自传的形式设计学习情境。情境故事线分四幕展开,围绕四幕故事情节,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探究石淙河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分析其环境变迁和文化衰败的原因,思考区域的整治和开发措施。通过融入区域资源,进行多个核心概念的建构,再现这里从大唐盛世“群臣会饮”的场所到今日的“污水横流、满目疮痍”的过程,使学生在历史的重现中发现问题,并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体教学设计模型如图4所示。通过四幕场景创设情境故事,其实施建议、各课时学习主题、情境故事线和任务群设计如下:区域位置:河南登封嵩山东南“石淙会饮”景区。实施季节:夏秋季节最佳。建议时长:行前准备1课时,行中学习1天,行后总结评价2课时。必备工具:铅笔、写字板、稀盐酸(百分含量3.5%左右)、放大镜、地质罗盘。安全事项:活动场所为户外山地、河谷,需注意山坡落石,注意涉水危险,注意脚下安全。资料准备:①查阅资料,了解“石淙会饮”景区的历史;②查阅岩溶地貌相关资料,了解岩溶地貌的典型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1.学习主题一——“石淙会饮”景区的诞生和成长(1)情境故事线:古今尘世知多少,沧海桑田几变迁在海底沉睡了几亿年,随着地壳抬升,我从海底出露,沐浴着阳光、欣赏人间的繁华。又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构造运动、流水作用将我雕琢得风光旖旎、魅力无限。(2)学习任务群①描述你观察到的“石淙会饮”景区地貌、河流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②采集岩石标本,判断岩石类型;③找出溶洞、石芽、壶穴等典型地貌,并分析形成过程;④观察石淙河河谷南北两侧地貌和地质差异,绘制石淙河地质剖面示意图;⑤比较“石淙会饮”岩溶地貌与我国南方典型的岩溶地貌的区别。2.学习主题二——“石淙会饮”景区的荣耀与辉煌(1)情境故事线:四面云山拱神庙,八方风雨会石淙山清水秀、鱼翔浅底、水击石响、淙淙有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游玩踏青、虔诚祈祷,甚至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女皇武则天也对我青睐有加,在此大宴群臣、吟诗作对,并留下了摩崖石刻。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瞻仰女皇的遗迹,欣赏我的风姿。(2)学习任务群①推测“石淙会饮”景区当时的自然环境特点;②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讲述当年武则天在此大宴群臣的盛况;③分析“石淙会饮”景区当年游人如织的原因;④分析“石淙会饮”景区的盛景对当地的影响。3.学习主题三——“石淙会饮”景区的没落与衰败(1)情境故事线: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时光飞逝,人间日新月异。不知何时,隆隆的机器声在我耳边响起,刺鼻的气味将我吞噬,从此我便开始了与烟尘、污水为伴的日子。青山没了,绿水没了,鱼虾也绝迹了。偶尔路过的人们也只能从女皇和文人骚客留下的遗迹中忆起我曾经的荣光。(2)学习任务群①实地考察周围土地利用类型;②总结当地区域发展特点;③调查流域开发现状,分析石淙河水量减少的原因;④调查周围的厂矿开发情况以及废弃物排放情况,说出当地环境污染的种类,分析其产生原因;⑤分析“石淙会饮”景区如今风光不再的原因。4.学习主题四——“石淙会饮”景区的新生与希望(1)情境故事线:不见昨夜雨湿处,聊以新颜待今朝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践行,我的生存环境也在悄然改变。我看到了希望,期盼着乌烟少、天空蓝,期盼着工厂少、植被茂,期盼着清澈河水,期盼着鸟翔鱼跃,期盼着如织游人!(2)学习任务群①提出当地环境治理的措施;②提出石淙河综合整治的方向;③探讨当地区域发展的方向;④评价“石淙会饮”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⑤设计“石淙会饮”景区的旅游开发方向及具体措施。

(五)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关注点在于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点滴观察、思考和表达;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整体认知状态,关注点在于学生观察分散的自然现象后进行整合表达的能力。过程性评价以学习活动的具体任务达成过程为依据,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两个方面,意志品质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思维、价值观、态度和意志表现;行动能力也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观察调查、使用工具、创新程度和团队合作(表2)。终结性评价延续情境故事线的线索,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学习环节后,对“石淙会饮”的发展演变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因此将终结性评价方案确定为学生利用户外考察所获取的信息撰写导游词或者提出开发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任务1】在完成以上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撰写“石淙会饮”景点的导游词。要求:①讲述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②分析“石淙会饮”环境演变的过程;③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④字数1000字以内。

【任务2】设计“石淙会饮”景区综合开发方案。提示:从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土地利用、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角度入手。将区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主题式教学探索,能够丰富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通过对家乡的自然背景、人文历史、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等进行深入探究,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真实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本土文化自信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实现课程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实现从育知、育识、育方法向全面育人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