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育人为本论文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精选

育人为本论文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1篇

就必须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潜在能量,就是每个学生的潜藏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使每个人真正的生命源泉;是真正为自己所拥有的无价之宝。只有当教师真正树立了正确的德育观和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才能把学生当成财富去挖掘而不再当成负担,当然,也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想办法把学生的聪明才智都挖掘出来。实际上,学生的才能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表现在几张试卷上。这就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条件,引发他们多方面的创造力和潜在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分地发挥展现自己的才华。一旦学生的才华得到开掘和展现时,他们和以前就会判若两人,就会将极大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学习,工作及一切活动中去,并充分地展示他们的力量和才华。同时教师还有及时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长,为他们及时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现。这样不仅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使他们在群体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承认,随之他们和集体也就能融为一体。从他们的一系列实践中去充分体现出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能使他们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是千人一面,一样的思想,一样的行为。恰恰是个体独特性和创造性才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生画面,并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简而言之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在能量,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独特性更充分,更完善的表现出来,并不断使其“内化”。“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就是潜能的最终展示。

二、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就必须献出自己的全部爱心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热爱学生。我们经常讲的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爱。只有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实际上,爱学生本身就是检验教师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师德教育的本质内容。热爱学生最起码的一条就是献出自己的全部爱心。这种爱应如同父母一样的爱,或者是高于父母之爱。这种爱是高尚,纯洁,无私,博大的,是人间其它的爱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更深厚,更高层次上的社会意义。这种爱,笔者认为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要对全体学生都热爱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高度负责,不能有所偏爱。对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或品德有缺陷的学生,更要加倍的关心,绝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2)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思想品质,文化知识,劳动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引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是他们潜在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要严格要求学生

古语说“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同时,要注意严而有度,严而有方。

(4)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从教育目标来看,中职学校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术工人,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以便适应社会的需求。从中职学生生理方面的特点来看,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5岁-19岁,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旺盛高峰期,开始形成第二性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增强,整个人逐渐成熟起来。生理的成长成熟是心理成长成熟的基础,中职学生上述生理方面的生长特点,为他们的成熟、成才奠定基础。从心理方面的特点来看,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身心发展迅速,认知水平向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阶段发展,交际面不断扩大,接收的信息量日益俱增,但是他们情绪不稳定,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烦恼,变得多愁善感;对异性充满好奇,期望与异性交往等。除以上特点,中职学生在品德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应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职学校的发展。

2中职学校应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中职学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关注的是应以中职学生作为主体,以中职学生为核心来开展各种教育管理活动。中职学校所应用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将人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根本点,其强调的是对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所进行的尊重,目标是在张扬中职学生爱好以及兴趣等的基础上,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上文对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分析来看,中职学校要结合中职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通过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来对中职学生实施正确的指导,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来推动中职院校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下,中职学校无论是在教学工作中还是行政管理等等诸多方面都需要优化教育理念,改变原有的以中职学校为主体,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管理理念与教育管理方式,通过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应用,将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中职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与根本点,一切以学生为核心,推动中职学生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的发展。

3中职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对策

结合上文对中职学校学生特点以及中职学校应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必要性的分析,本文确定以下中职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对策。

3.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要求中职学校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应严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中实现学生和教师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4]。强调的是中职院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具有服务意识,把自身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点放在满足中职学生的需求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中职学生自然天性的基础上,推动中职学生能够自由个性的发展,进而优化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3.2制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中职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构建还需要具体规范的教育管理制度。中职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教育管理制度所具有的执行性与操作性,以不同学校的专业结构特色以及学生特点为基础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只有这样,中职学校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才能有章可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真正的在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中发挥作用。简而言之,只有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关注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才能确保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而推动中职院校的发展。

3.3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氛围中职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文化的支持,中职院校应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氛围。也就是说,中职院校还应关注到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在美化校园环境与教室布局等方面做到以人为本。在精神环境方面贯彻校园的校风以及院校的学风等等[5]。通过各类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的推动,调动中职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进而推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

3.4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中职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专业教学方面,注重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两者的融合,关注学生在教学方面的适应性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人才培养多元化方式的应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结语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3篇

(一)有利于促进师生融洽相处就笔者自己的经验而谈,一个经常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老师往往比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受欢迎和爱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只停留在教与学上面,古人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自古以来,老师往往被视为学生的第二父母,从他们达到受教育年龄的要求起,他们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都是在与老师相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此,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优秀品格,反过来也会尊重老师、关心老师,把老师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甚至当成自己的家人,师生间的感情就会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中逐渐升温,从而促进师生间的融洽相处。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应该意识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学生就不仅仅是扮演被管理者或者被教育者的角色。“以人为本”这种管理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展开,也就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主动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同学生与学生之间、舍友与舍友之间,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包容,每个人都心怀善心,心怀感恩。在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管理的活动的中,既可以锻炼学生处事的能力,也能学习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从而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与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并深爱着这个家庭,在每个师生心中自觉地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规范,那么每一位师生都愿意为学校更好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这就有利于构建一个、文明、自由、民主、平等的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教育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在提高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相违背的教育现状。

(一)传统的教与学模式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学识渊博,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受益匪浅。然而人无完人,老师也有其不足之处。但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有些老师就往往忽视了学生对学习、处事的某些独特见解,对学生所提的看法不以为然,仍要求学生以老师的观点为中心,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观点,剥夺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这很大程度上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是单纯地灌输模式,而不是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体现。

(二)重学习成绩而轻能力的拓展在现如今的教育体系中,成绩往往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与好的标准,也是学生升学的判定标准,这从形式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然而,要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单纯的一张成绩单显然没有多少的实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老师认定一个学生是否是一个好学生,往往都是通过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定,你的学习成绩好,你就有可能深受老师的信任和喜欢。且不说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否合理,但仅仅注重书面的成绩,而不注重鼓励学生拓展学习知识的范围,那么就很难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专而博的人才。笔者认为,现代型人才应是“Knowsomethingofeverything,knoweverythingofsomething”,也就是既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了如指掌,又要对专业外的知识有广泛的认识,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现念。

(三)师生关系淡漠甚至紧张现如今,有多少学生是“电脑控”、“手机控”,有些老师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课时规定而上课。特别是在高校里,在几乎没有人管理的自由环境中,学生不想去上课可以在宿舍睡大觉,去上课的不想听课可以在下面玩手机或者睡觉,只要不影响老师的上课进度,老师也不会理,或许这正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弊端。在这种教育管理环境和氛围下,又怎能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一篇关于厦大教师吴春明猥亵诱奸女学生的报道中,他利用老师身份对学生强制、威胁并对学生的身体进行猥亵、性侵的为,不仅违反了社会道德底线,而且已经构成了违法犯罪。无论是是学生不尊重老师,还是老师不尊重学生,这种不相互尊重的行为俨然是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背道而驰的。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实施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的教学与学习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上课,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吸收知识,鼓励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要尊重学生不同于老师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可以不同意各自的观点,但是要学会尊重双方的意见和看法。同时要学会因材施教,老师不能用强迫性的教学模式强加于学生,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人性化的管理。这样才才能培养出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学生也只有在这样可以自由发挥的学习环境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通过教学实践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能够检验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有多少是很有限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看到每一位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这种教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下乡调查采访、进到企业学习和观摩等等,这除了能够检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外,还可以看出每一位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团队意识、互相帮助的精神、敢于面对困难的意志等等各方面。社会教会学生的知识远远多于课堂。而且在具体的实践中,师生间的感情会更加的深厚,也会更加让人难忘。

3.提升师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学会相互尊重和感恩学会尊重是我国传统的美德。老师教授学生知识,教会学生成长,面对他们的谆谆教诲,学生们都应该心存感激,面对不辞劳苦给学生授课的老师,无论他讲得好与否,学生都应该认真听讲,这是对老师起码的尊重。同时,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以权力压人,要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坚守社会道德底线,不能做出伤师德的行为,这是老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才能融洽相处。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如今,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都想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自由,因此谁都不想被管理和束缚。面对那些强制性、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很多学生不但不会执行,反而会产生叛逆的心理。因此,面对学生思想上的变化,我们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要适时革新。

1.学校管理者多听学生的心声,多亲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今是一个讲究民主的社会,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不例外。因此,鼓励学生为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而多献言计策,适合学校管理需要的都应采用,而不是为了避免工作的繁杂,擅自主张,实施一些让被管理者难以接受的管理条例,这样既是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比如曾有一篇新闻报道,是关于南昌大学推行学生“自主保洁”得政策,但却出现垃圾成堆的现象。但笔者认为,“自主保洁”政策推行受阻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没有做好民主调查的工作,没有听学生所言,自然不能为学生所接受。此外,学校管理者的人本管理应该走出办公室,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谈人文关怀。这就需要管理者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亲自走“基层”,急学生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关心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人性的光辉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丰富的活动,实现学生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我们知道,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除了能够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朋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外,还能在参加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对于有些比较内向、不善于与外界交流的学生,管理者更应该多鼓励他们走出宿舍,跳出狭窄的交际圈,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勇于表现自己,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让他们的才华得到自由的发挥,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在活动中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和组织一个团队,也学会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减轻了学校管理者的负担。

3.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每一个学校,都应该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比如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训等等,这些文化是在学生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老师和学生的学识熏陶下,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有价值导向作用的教育管理理念。文化是教育的一片沃土,学校的教育因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引领而变得更有目的性。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建设一个优美和谐、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让学生和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才。

四、结语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4篇

(一)从教育目标上讲

思政教育趋向于理想化的教育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理想化的教育,忽视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完美的理想人格教育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作阶段性的、渐进性的现实个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否认个体道德认识的差异性和局限性。模范式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反观自身的时候感觉遥不可及,不现实,进而降低了理论的感染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理论为中心,强调理性的认知,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忽视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成长特点。教学情境和生活情景差别大,导致学生认为课堂和现实脱节,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理想性还体现在对现实社会矛盾回避,对社会敏感问题避而不谈,从而使学生的现实困惑和矛盾没有得到解答和引导。课堂成了脱离现实生活的理想主义,学生感觉身处课堂、书本一切皆是美好,走进社会和现实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在现在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样的矛盾和教学的弊端更加凸显。这样的弊端直接导致学生对真、善、美产生怀疑。课堂上教师的谆谆教导到学生那里成了没有意义的“唠叨”。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的却是苍白无力,这必然大大降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要以社会现实为依托,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的深度,让现实问题的解决在理论那里找到支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社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把学生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学习。这才是人本的教学理念。

(二)从教育的方式上讲

思政教育是从内容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具体的教育内容为依托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的目标设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当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着全面完备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使得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成了刻板的教学机器。教学的方式成了从教学内容出发回归教学内容,教师成了教学内容的输出机器。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现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学习成了被动的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的获得知识和能力。诚然,教学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目标也要借助教学的内容,那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驾驭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理论知识的魅力在于解决现实问题。从学生的现实问题出发,能够把简单的社会现象提升到理论分析的高度。让学生切实感知理论的力量。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的目标,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贴近学生实际,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同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研究,这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宿。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教学实践的主体,以人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这是大学教育中普遍遵循的教育理念。

二、改进思政教育,回归思政教育的人本特性

(一)推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改革

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德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德育课程要本着人本的理念,推进改革。有效的德育课程应是时展需要与个人现实发展需要的结合,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现实性和适用性应是思政课的显著特点。思政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解决学生现实问题和困惑为目标,针对性地设置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交往生活、情感生活的内容。课程的内容融入国家时事、大事,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将主流社会意识渗透其中,思政课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思政课的改革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思政教育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活动,认知和行动的统一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自觉遵守德育观念,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激励大学生不断地进行“知”与“行”的转换与提升,使思想道德观念融合到个人的言行习惯中,最终使大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向主动修养个人思想品德转变。这才是有效的思政教育的特征。

(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准则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人本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以人为核心,强调尊重人,关怀人。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需要遵循尊重原则。尊重是教师对大学生的肯定,接纳和信任,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去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困惑。尊重是形成友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大学生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是自尊心强、独立意识强烈甚至叛逆心理突出。在学校环境中,他们的自尊心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肯定,这也是对教师产生归宿感的前提,归宿感的产生有助于大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思政教育活动,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突出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第5篇

1、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目前,很多企业采取的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把企业的员工当做企业日常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主体,认为企业的员工是有思想,并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的人,更是整个企业的“主人”。从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采取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企业在做出任何决策的时候,都会本着“着眼于人”的基本原则,首先考虑到企业全体员工的意愿,并将权利置于全体员工身上。于是,企业全体员工可以参与到具体的各项决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其次,企业在制定各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时候,也会按照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例如心理和行为表现等来进行制定,并予以修正和完善,以更好的挖掘出员工的潜在能力,调动起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另外,因为将全体员工视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因此,采取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企业认为,必须要给予员工有效的激励,才能充分发挥出员工的能力。

2、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自我为中心的非理性化家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非理性化家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企业的员工不再是企业的“主人”,而是企业的“附属品”。企业日常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权利不再属于全体员工,而是由企业的核心人物负责掌握,而企业日常的各项决策体现的也均为企业核心人物的实际意愿。于是,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员工便只能无条件的服从企业核心人物的决策要求,沦为企业用来获得各方面利益的工具。以自我为中心的非理性化家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管理制度方面可能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却流于机械,更加不会考虑到对员工的激励和尊重问题。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积极的构建起“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企业需要积极的行动起来,综合考虑企业和全体员工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脚步。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予以积极的尝试。

1、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时候,企业要注意积极的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首先,企业要摒弃以往的“官本位”以及和“资本位”等旧观念,尊重企业的全体员工,并积极的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要从根本上转变管理观念,认识到最好的投资便是对人的投资,积极的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来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并加大宣传力度,在整个企业内部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号召各级领导人员积极转变管理观念,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从而保证企业各层的管理工作都可以从“人”的角度出发。其次,企业要深入了解全体员工,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的各种实际需要,尽可能的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要树立起和谐的价值观,将企业和全体员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完善人才选拔与招聘以及培养等机制,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另外,企业要积极的在内部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全体验工可以在和谐、轻松、融洽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并为广大员工提供足够的个人成长空间,以不断激发出员工的潜力,更好的增强企业的整体活力。从而促进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显著提高,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对任何企业来说,企业精神的形成都是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结合企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然后用通过立足实际,通过企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来展现的。另外,企业精神属于企业的文化核心,属于一种大众文化,它强调的是共同的目标,代表着企业职工的整体意愿和心声,严格禁止领导阶层的观点和想法来引领企业精神。对于企业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宣传,实现更多的员工参与;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座谈会,让职工结合自己的愿望和观点,自行的谱曲写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更好的维护企业的形象,很多企业都积极的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了人性的成分,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原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Microsof的企业文化便认为“以人为本”首先需要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并从“人支配一切”和“人高于一切”的角度出发,积极的创造出人性化的企业文化。

三、结束语

相关期刊更多

教书育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师范大学

成人教育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中国成人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