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害生物技术

有害生物技术范文精选

有害生物技术

有害生物技术范文第1篇

在IPM中,“综合”是采用几种治理措施共同处理一个问题的一种多学科方法。这样一种方法被认为是最环保、健全的、可行的长期战略措施。从一系列可能的治理策略中进行筛选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治理与合适地点相结合。这种治理方式越好、产生的副作用越少。因此要求有害生物治理者必须综合考虑环境、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征、生活史,生态学以及合理的治理措施及应用效果,实施方法简单可行,而且不能影响环境。另外,有害生物治理不强调依赖化学农药,而是依据一个地点和具体情况,采用以下至少两种以上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栽培措施

导入农业IPM技术措施,特别是环境卫生,可有效控制城镇有害生物种群密度。

生物防治

不需要新的或更好的生物防治技术的发现,只需要治理者积极保护和鼓励自然存在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

选择性农药

源于植物体的一些毒素,可作为诱饵,撒施剂、叶用性喷雾剂,使用分子遗传技术将可产生的植物毒素插入到植物体内。

化学农药

选择环境友好型、窄谱型、可选择的低毒性农药,剔除原始的、高影响的,缺乏与环境兼容的化学农药。

适时靶向施药

通过对病原菌、杂草、昆虫物候模型的建立,采用合适的定时喷药计划。以小面积防治代替大面积防治,不仅能降低农药使用量,还能保护已适宜的自然控制力。

对我国UIPM事业的借鉴

有害生物技术范文第2篇

1生物防治现状

1.1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技术已经在林业生产中普遍推广应用,防治效果较好,例如白僵菌可以防治松毛虫,苏云金杆菌及各种制剂对多种林业害虫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1.2寄生性天敌防治

寄生蜂、寄生蝇等是林业生产中最常用的防治有害生物的天敌,寄生蝇可以防治多种林业害虫,常见的有肿腿蜂、花角蚜小蜂、黑色枝附刺蜂、姬蜂、蚁形郭公虫、象甲、叩头虫、蜘蛛等。

1.3捕食性天敌防治

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主要有节肢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鸟类主要有啄木鸟、山雀、灰喜鹊等;节肢动物昆虫主要有瓢虫、螳螂、蚂蚁、花蝽、捕食螨等,昆虫天敌在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广,也是最容易操作、效果最好的防治方法之一;鼠类天敌主要有猫头鹰、蛇等。

1.4生物农药防治

目前,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物源农药发展迅速,例如烟碱、苦参碱、茴蒿素和茶皂素等植物农药生产厂家多达40多家,对多种病虫害也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但是这类农药起效慢,使用范围相对狭窄。另外,白僵菌、病毒等生物农药发展速度较快,防治成效较好。

2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生防防治技术具有不污染环境、有效期长、高效低毒的特点,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人们的认识不足,导致推广存在局限性。首先,生物防治技术成本较高,尤其是生物源农药防治成本比化学农药要高很多,推广难度较大[1]。其次,生物源农药由于受到生物技术、生产工艺的限制,生物防治效果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杀虫谱也比较窄,生产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广大群众还无法自觉应用生物防治措施。最后,小陇山林区面积较大,基层工作人员不足,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影响了生物防治技术的全面开展。例如人工繁育的昆虫天敌,在林区生存过程中存在着种群复壮的问题,当害虫天敌进入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防治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别。

3生物防治技术改进的方向

3.1提高天敌繁殖技术水平

为了增加林区防治面积,进一步扩大防治范围,要提高天敌繁殖技术水平,增加天敌数量。例如周氏啮小蜂、赤眼蜂、管氏肿腿蜂等寄生蜂对美国白蛾、松毛虫、天牛等害虫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寄生蜂成虫将卵产在寄主的卵内,会影响寄主孵化。寄生蜂的寄主范围比较广,400多种害虫都是寄生蜂的寄主,应用寄生蜂防治害虫已经成为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应用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的优势寄生蜂,提高繁殖数量,控制害虫的蔓延。

3.2加快对主要害虫的病毒研究,控制害虫繁衍

应用昆虫病毒对害虫进行防治,具有无污染、投资少、效果显著的特点,另外,病毒还可以在害虫代间传播,逐渐降低害虫数量,减少林业损失。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应用寄生蜂作为传播媒介将病毒传染给害虫,从而使害虫种群发生病毒流行病,达到消灭害虫种群的目的。例如“生物导弹”防治技术成本低,发展前景广阔,尤其适用于水资源匮乏的山区、丘陵地带。

3.3做好当地天敌资源的调查和利用

要做好林区生物防治工作,就要调查当地害虫天敌的种类及天敌、寄主和林木之间的关系,保护天敌,并为天敌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加林区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为更好地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打好基础。

3.4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利用

大多数生物源农药存在质量不稳定、药效期短、成本高及受环境影响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生物农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此,要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发工作,改善使用缺陷,方便操作利用。要研发低毒高效、用量少、对环境无污染、利用方便、质量稳定、成本低的生物制剂,有利于推广应用。要加大生物农药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生物农药厂、天敌繁育场的生产条件,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改进喷施设备,地面、航空喷施的药剂药械等设施要配套,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4生物防治推广措施

4.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森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树造林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害虫对营林建设危害很大,如果只是单方面推广植树造林活动,而不注重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就可能造成营林速度缓慢甚至大片林木死亡,影响造林成果。因此,要处理好营林和护林的关系。坚持“可持续控灾”的治理理念,对有害生物和天敌进行监测,通过生物防治、抗性品种的应用等综合手段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调控,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2转变观念,加强生物防治力度

林业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生物防治技术,并做好宣传,加强推广。治理有害生物要优先利用生物防治技术,例如对于食叶类害虫,可以采用植物源农药、天敌昆虫、鸟类等措施防治,要逐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以生物防治为主,实行跨区域集中统一治理,整体推进,逐渐消灭害虫,降低林业损失。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要制定政策进行鼓励,对应用生物防治面积大、效益好、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提高人们利用生防技术的积极性。要提高生防技术的科技含量,森防部门要与科研院校、生产厂家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克服生防技术缺陷,提高利用效率。

4.3提高营林技术水平,加强害虫治理

随着林业经济的发展,人工林建设面积增加,为了提高人工林抵抗害虫的能力,尽量种植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同时,要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培育出适合环境、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优良品种。例如白皮松、华山松等品种,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抗逆性也非常强。营林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增加混交林面积,保持物种多样性[2]。对于大面积的丰产林、速生林采用建设隔离带、混交的方法,提高森林自我调控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使用国槐、苦楠等树种建设速生林隔离带用于防治天牛等害虫;利用多种优良抗虫树种营建混交林,可以有效降低害虫虫口密度,减少害虫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长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17):125.

有害生物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病虫害;“3S”技术

在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先后经历了刀耕火种、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以及现在正在积极探索的生态农业,无论哪种农业形式,其在世界各地的起源、发展皆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为减少病虫害干扰、提高农业生产产量与质量以解决温饱问题而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使这些污染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不断积累并超过其自身的自净能力,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而导致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受损。而生态农业可以缓解农业环境继续恶化。农作物病虫害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受到病虫害胁迫的概率将显著增加[1]。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再使用化肥农药等,从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与技术势在必行。

1利用“3S”技术监测病虫害

“3S”技术分别是指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1.1遥感技术

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技术已经能快速地为农业、林业、地质、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数据。将高光谱遥感应用于农业中,其数据能准确地反映田间作物的生物化学参数(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蛋白质等)以及生物物理参数(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等)的光谱信息。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农作物外部形态的变化和内部生理变化。外部形态变化包括有落叶、卷叶,叶片幼芽被吞噬,枝条枯萎,导致冠层形状发生变化;内部生理变化则表现于叶绿素组织遭受破坏,光合作用,养分水分吸收、运输、转化等机能衰退[2]。当农作物受病虫害危害后,会发生病虫害的光谱响应(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上升,在近红外区反射率下降),从而为农作物病虫害的遥感监测提供支持。

1.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应用于农业资源信息管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作物估产和监测及农业病虫害监测与管理等领域。GIS的数据管理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库管理,在监测病虫害时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库的优势,将地形图、水系分布图、交通图等普通地图以及在其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用途制成用于反应自然要素的专题地图(如土壤类型图、气象图等)作为空间数据库,把病虫害种类与习性、发生数量、发生地点、危害程度与特征以及相关气象资料建成属性数据库,通过地图叠置操作与空间分析生成用于指导农业病害虫监测与管理的预警系统。从而对病虫害的发生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预报不正常状况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按需要适时地给出变化和恶化的各种警戒信息及相应的综合性对策[3]。

1.3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由空间卫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设备组成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危害较大的病虫害区域定位,为农业管理人员提供精确的空间坐标以找到灾害发生点的准确位置并及时做好相关措施,从而避免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因而越来越多的用于农业病虫害的监测与调查。此外,将GPS与RS、GIS相结合构建用于病虫害发生动态与分布的实时监测系统已成为农业病虫害监测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2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

2.1种植抗性品种

农业生态系统中各作物品种间生物特性不同使得不同品种抗病虫害的能力存在差异,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防御机制来达到抗病虫害能力。选用对害虫具有抗性的作物进行种植,不但可以发挥作物自身对病虫害的调控作用,而且控制效果持久。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技术应用在抗性育种,改变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育种速度慢的缺点,这也为种植抗性品种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2.2保护与利用天敌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生物之间存在竞争、捕食、寄生等关系致使有害生物存在着许多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病原微生物。所以保护天敌并加以利用这些自然因素对害虫实施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措施。通过优化田间微生态环境,利用边缘效应在田间保留交错带和缓冲带,为天敌生存和繁衍的创造良好条件以及保证天敌安全越冬,可以达到保护的目的。稻田养鸭、鱼、蟹等农业模式就是利用天敌的原理,以达到防治稻飞虱、夜蝉、螟虫等害虫的目的。用于防治有害生物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等,例如用白僵菌防治棉铃虫等,用苏云金杆菌防治菜青虫、茶尺例蠖等,以核多角体病毒(NPV)防治小菜蛾等。

2.3使用生物药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研发生物药剂成为一种新途径而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生物药剂包括: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昆虫激素。其中,植物源农药研究较多,从楝科、柏科、卫矛科等植物分离的高效活性均有杀虫作用,例如楝科植物苦楝分离出的川楝素可有效防治菜青虫、柑桔螨等。昆虫激素是由昆虫内分泌腺分泌到体外或由体液输送至全身各处的化学物质,按其作用方式分为两大类,即昆虫内激素、昆虫外激素。昆虫内激素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分为脑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昆虫外激素又称为昆虫信息素是昆虫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包括了集结外激素、追踪外激素、告警信息素、疏散信息素及性外激素等。由于昆虫激素具有易降解、专一性强、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已越来越受重视并广泛用于防治农业害虫。昆虫内激素防治害虫的主要作用机理是破坏昆虫体内的激素平衡,导致昆虫的生长发育、变态及生殖等过程受阻而使害虫畸形或死亡。昆虫外激素在实际应用中无需考虑其是否可以穿透昆虫包被在身体外侧的角质膜,因而使用较广,例如性外激素。

2.4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原理

农业生物多样性以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4个层次的多样性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为目的,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治有害生物、维持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与安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已成为研究热点。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的基础原理包括,群体异质效应、稀释效应、微生态效应、诱导抗性效应、物理阻隔效应、生理学效应和化感效应等7个方面[4];其方法为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生产农田中创建种内遗传多样性、种间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以实现时间多样化和空间多样化的生物多样性种植。时间多样化种植是指利用轮作换茬的作用,防止作物连作生长时生长迟缓、病虫害严重、作物产品数量与质量下降。而空间上多样化种植是指利用生物之间互利共生原理,进行简混套作(即间作、混作和套种)的种植模式。

3利用物理技术控制病虫害

3.1物理诱杀技术

物理诱杀技术是指利用害虫对各种物理因子(光、电、色、温度等)的趋避性,创造一种对害虫有害的方法或将其从原有生境驱赶,以达到防治害虫或病害的目的。昆虫对不同光的波长、光照强度等条件十分敏感,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趋光反应。例如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可以有效杀死天蚕蛾、红腹灯蛾、粘虫、豆荚螟、烟青虫、蛱蝶等。

3.2改善栽培措施

通过合理灌溉、合理翻耕、合理施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的水分、热量、气、肥等条件,从而调节土壤结构与孔隙,利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转化以及土壤微生物与根系的相互作用,使农作物的长势达到最佳状态,进而提高农作物对有害生物的抗性。

参考文献

[1]张竞成,袁琳,等.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0):1-11.

[2]陈鹏程,等.高光谱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3):388-391.

[3]丰江凡,等.基于GIS的太湖蓝藻预警系统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09):60-61.

有害生物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营林技术

树木有很强的生命力,通常可以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生长,但是树木却不能很好的抵抗病虫害的侵袭,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量的树木死亡都是由病虫害引起的[1]。如果种植的树木品种单一,就容易致使病虫害的发生,如果使用单一的药剂,也容易导致大规模的病虫害,药剂的使用可以暂时制约病虫害的发展,但是长期使用病虫的抵抗能力,免疫力就会增加,进而药物对其就没有防治效果。

一、产生病虫害的原因分析

在营林中会遇到很多病虫害的威胁,具体分析病虫害分为病害和虫害两部分,其发生的原因也很多,和当地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点,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人们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人工林的数量不断增加,为了保护营造的森林资源,就要积极的维护和管理,但是很多林业管理人员没有科学理论予以指导,致使营林中的措施不合理不科学,这样就更加容易引发病虫害。第二点,由于时间变迁、工业快速发展,森林中的环境也不稳定,进而出现一些新物种,对林木的健康是一种很大的威胁。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在营林中过于频繁的使用杀虫剂,在不断使用中,虽然暂时起到了抑制作用,但是害虫也具有了一定的抵抗力,免疫性增强,以后使用的效果大打则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三点,少数害虫有很强的繁衍能力,目前还有好的办法进行斩草除根。

二、营林病虫害防治的现状分析

森林不仅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拥有优越的生态价值,尤其是对我国而言,我国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不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极大的破坏了当地的环境,为了保证森林的正常发展,我国目前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保护措施,受到损害的森林正在缓慢的恢复中[2]。但是病虫害的威胁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森林中软腐蚀病害开始肆虐,松突圆蚧病虫害、芒果阳茎戟瘿蚊病虫害等也经常发生,在单一的人工林中更容易发生,由此可以看出,防治病虫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所面临的主要病虫害分析

3.1森林病虫害

(1)松突圆蚧病虫害

该病虫害主要发生在马尾松上,如果病虫害达到一定程度,上面的害虫会大量的吸食针叶,同时还会吸食球果汁液和嫩梢,如果严重到一定程度,马尾松上面的针叶就会脱落,继而抽梢就没有以前那么长了,逐渐变短,最后严重的情况整棵树就会全部的枯死,在该林区中,发生在大桃花山和小桃花山的几率比较大,由于该林区比较大,但是一线巡防的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发现这一病虫害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导致大量的林木枯死,而且还有很多林木都受到了严重的侵害,给后期治理带来了很大麻烦。

(2)紫薇白粉病

这种森林病害的菌丝体能够在病株上的芽内越冬,直到气候适宜时,菌丝体形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进行传播。该病害主要侵害林木的嫩梢和嫩叶,主要表现为叶片两面出现灰白色病斑,并且呈现白色粉层覆盖,病斑形状各异。当嫩叶被该病害侵蚀,容易出现扭曲,最后黄化枯萎脱落。嫩梢受到侵蚀后,生出白粉状,影响林木的木质化。

3.2病虫害的特点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病虫害发生种类多,而且有很大的危害性,在实践调查中分析,松突圆蚧病虫害造成寄生树死亡的数量最大,而其他的病虫害也都有树种死亡,这些病虫害治理的不及时,极大影响了林业内的卫生情况,同时导致大量落叶的产生。例如绿翅绢野螟病虫害的发生,在一年中就可以吃光了90%以上的树木叶子,同时致使大部分新梢枯死。除此之外还发现,近年来有很多外来的有害生物,基本都是通过引入的新树品种带来的,因此管理人员要注意这方面病虫害的管理工作。

四、营林技术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分析

4.1有效提高林木自身的免疫力

营造林木就是要营造具有抗病虫害的树种,或者结合当地条件营造混交林,弥补各个树种的劣势,强化整体的抗病虫害优势,促进林木的快速生长,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增加林种的多样性,利用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克制关系,有效达成防鼠、防虫、防病的目的,下面就分析提高林木自身免疫力的方法。在培植林木的时候,虽然都在一个层面上,但是由于树种的不同,其免疫力也有很大区别,但是出现病虫害却有相同的特点,根本原因就是树木没有很强的免疫力,因此在选择树种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具备抗虫性能的树种是第一选择,如果这种树苗没有抗虫性能,那么还可以利用杂交、引种等方式让其获得抗病害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4.2进行隔离带的设置

害虫的迁徙和扩散能力是惊人的,而且有很强的繁殖力,如果某一地区出现了这种病虫害,不及时进行隔离处理,那么很快整片森林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对于单一食性的幼虫而言,其迁徙能力较弱,因此设置隔离带还是可以取到很理想的隔离效果,当该地区出现这种病虫害后,要及时设置隔离带,保证这片森林,避免灾害的进一步蔓延。

4.3加强引进植物的检疫工作

该林地由于引入了大量的新植被,就容易进入新的病虫害,如果植被的防疫工作做不好,那么带来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因此在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严格进行检查,当新一批的苗木被引入后,要先检查植物检疫证书,观察是否是真实有效的,合格后才能进入到林区,除此之外,当做好引入植被后,还要及时联系检疫部门,配合其做好复查工作。例如在林区种植的加拿利海枣,就是因为检疫工作没做到位,致使红棕象甲病虫害传入到了林区,造成15棵加拿利海枣的死亡,同时还影响了大量椰子、油棕等棕榈科植物的正常生长,危害性非常大。

4.4科学营造混交林

在生长环境比较恶劣的林地,其土地资源难以被利用,因此应该可行进行混交林的营造。此方法不仅节约利用了土地,同时也提高了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3]。对于人工林而言,营造混交林可以为林木提供很好的森林环境,混交林中的凋落物层能够形成腐殖质层,容易被分解,含有很高的养分,在混交林中会有很多种类的昆虫,多数昆虫的破坏性比较小,但是补充宿主却是某些寄生性有害生物的天敌,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控制或抑制病虫害的作用。

4.5对病害的植株有效处理

为了保证林区植被不受病虫害的影响,在每年的11月到2月,林业管理人员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枝叶修剪工作。主要是对有病害的枝叶进行修剪,然后集中进行烧毁[4],同时对一些植被做好冬季的翻土工作,翻土的深度在10到20厘米,同时施加一定量的肥料[5]。对整个林地进行清理,包括枯枝败叶和杂草等,提高林区的卫生条件,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杀死越冬的病虫源。为了防范植株被冻伤,要对所有林木做好防冻措施,在树干1米以下涂抹上涂白剂,而且能破坏掉病虫越冬的地点。有些病虫害不需要越冬,在此期间还会继续危害植被,例如黑刺粉虱、星天牛、煤烟病、榕母管蓟马、灰白蚕蛾、部分蚧壳虫与蚜虫、黑翅土白蚁等,可以进行局部的化学治理,第一,向植株喷洒50%马拉硫磷800倍液,或者喷洒40%氧化乐果1000倍液[6],这些药剂可以有效防治食叶,或者是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同时杀死刺吸或汁液式口器的害虫。第二,挖掘蚂蚁穴,深度控制在50厘米为佳,然后向其中投放具有传染性的灭蚁灵,这样可以诱杀白蚁。第三,在9月到11月间,集中烧毁马尾松衰弱木,枯木和枯死松枝,有效消灭树内的松墨天牛幼虫[7]。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进行林木培养时会面临很多困难,在进行一系列的病虫害处理时,也要加强林木的培养,例如在1到12月间,应该对林木及时进行除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然后对林木的枝叶进行修整,这样可以提高阳光的照射,增加林地整体的通透性,保证林木的健康,林木越健康就越不容易感染上病虫害。随着科学的进步,在以后还会有更好的方法防治病虫害,提高我国的营林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旭,吕耀东,李海山,等.营林技术对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2(11):46-46.

[2]叶建厂.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8):231-231.

[3]刘双吉,郑文武,王思武.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4(6):26-26.

[4]吕军美.基于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思考[J].生物技术世界,2015(3):35-37.

[5]高广林,马剑,孔东亮.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生物技术的运用[J].科学与财富,2015(16):212-212.

[6]杜兴昌,杜霄霞,王敏.浅谈营林措施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21):113-113.

有害生物技术范文第5篇

PCR技术是一种将特异性DN段在体外合成方法,也是聚合酶链式反应。通过PCR技术,环境中的有害生物,包括病毒,病原菌等都可以被监测到。过程主要包括分析与监测PCR扩增产物、PCR扩增靶序列、提取模板核酸等。不仅如此,环境中的特异性种群也都可以通过PCR进行监测,甚至基因表达都可以以之来测定。同时,PCR也可以用来对环境中基因工程菌株进行跟踪监测。

2生物发光监测技术

大自然非常神奇,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而在其中有些昆虫会发出亮光,比如萤火虫。其实不止萤火虫等昆虫,包括真菌、细菌等在内的许多生物也都可以发出亮光。这些细菌天生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敏感,会根据重金属的多少而发出强弱程度不同的光。只需要通过判断其放射荧光的强度便可以对其所处环境的污染程度完成监测。较之常规监测方法,生物发光监测技术具有监测方便、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

3生物酶技术

3.1处理功效高

生物酶技术利用微生物和酶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其处理污染的效率,较之通常的化学和生物方法,生物酶技术可对有机物进行快速降解,速度得到极大提升,是传统方法的百倍。将生物酶技术应用到污染物之后,可迅速祛除污染物的臭味,同时也能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甚而降低COD、BOD5、氨、氮等的含量。这也是有些洗衣粉品牌在广告语中强调酶含量的原因所在。

3.2适应性更广

生物酶技术通过微生物和酶的结合,大幅度增加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使得微生物可以在多种生存条件下得以生存并逐渐适应多种温度和pH值范围。如此一来,微生物便可以在低氧环境中也能有效发挥作用。

3.3更有针对性

生物酶技术现在拥有多个研究配方,甚至多达四十多种。可在不同领域、不同用途和不同的污染环境中广泛使用;即使碰上处理不了的,也可根据具体治理对象的具体情况,专门研发出针对性的、最具效力的配方。

3.4治理成本最低

生物酶技术产品投入资本小,但治理效果却十分显著。无需花高价购买地皮建厂,也不必购置大型仪器,在综合治理成本上有着明显优势,非常值得采用。

3.5纯绿色环保

当今环保意识已逐渐渗透到每个人们的心中,绿色产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而生物酶技术产品由纯天然菌种和酶复合后生成,在它的成分内既无转基因,也不包含任何的化学物质,也自不会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是一种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应用上非常值得大力推广的环测方法。

4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起源于速测试试条发明后的次年,亦即1995年,通过这项技术,数以万计的基因的表达情形都可以被自动且迅速地监测出来。依照固定于芯片上的探针种类的不同,生物芯片可分为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以及组织芯片等。近日,国外的一个资深生物学家通过不断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独特的,可提供更多基因信息的组织芯片和细胞芯片。较之基因芯片或蛋白芯片,组织芯片可提供的信息更为庞杂,对于环境监测而言更为有用。因此许多环境科学家逐渐意识到了生物芯片技术的强大,并将之引入到环境科学研究中来。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基因学研究的新趋向便是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环境基因学。作为科学技术稍显落后的我国,在生物芯片研究上成果并不那么突出。好在国家自然基金委与科技部都对这项新兴技术予以大力支持,并将之列入了前沿课题项目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生物芯片技术也会取得非常成就。

5生物传感器技术

电子科技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以及生物技术的研究的持续发力,使得生物传感技术应运而生,并获得人们的逐渐认可。它的特点在于高度集成化、微型化和自动化,能够快而有效地帮助环境监测进行有害物质分析。不仅常被用于环境监测,在食品工业与生物医药领域也都应用广泛。生物传感器通常由转换器和敏感材料(分子识别单元)俩个部分构成,其特点为:测定速度快、成本低、且操作简便。相信在未来会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中去,会大有所为。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