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数字教育

幼儿数字教育范文精选

幼儿数字教育

幼儿数字教育范文第1篇

从一定意义上讲,普适课程指导了园本课程的开发,而园本课程也孕育出了班本课程的建设,班本课程针对的是特定班级中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需要。从微观上讲,班本课程涉及到班级中特定的人、事、物,即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多种因子。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生态链。一个因子的不佳状态,就会影响相应的生态链的功能的发挥。在一个具体的班级,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因子有特殊性,其中,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现实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发展的环境也是不同的;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有差异的,对教育的投入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班级所处的空间和形成的班级文化和班风也是有区别的。这些因子,通过班级这个组织,通过班级的活动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因子组成了班级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无视这个系统,就不会产生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生态的,建设班本课程必须关注班级生态。

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它是建立在班级文化基础上的,班本课程的建构是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之间理念的沟通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不断地学习中进行的,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的,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课程的框架和理念。

在实习场中学习

实习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意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也就是说,利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进行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并获得发展。因此,实习场比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比较适合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实习场就包含了这样一些基本的内涵:1.指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不是教师讲,幼儿听的环境,而是幼儿在作中学,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环境;2.这种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似,或者就是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幼儿比较容易熟悉,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3.这种环境是动态的,关联的,在这个环境中,有很多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的相关的材料,有与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或隐藏的联系;4.这种环境中隐含了当前学习者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情感,这种活动的过程,需要儿童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儿童能感受到现实的挑战,这正是儿童发展的机会所在。实习场是一种引导感性的、综合的学习;是引导探究性的、尝试性的甚至是创造性的学习;是引导合作学习、共同的学习;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幼儿园课程而言:实习场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环境;实习场不只适合与科学领域的教育;实习场更多的借鉴现实生活情境。实习场设计的依据是:1.认知活动是境脉化的,不是抽象的;2.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交互建构的;3.概念是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以完全理解的工具;4.活动情境脉络中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引发学习;5.实习场中的材料、活动是有一定的层次的。

班本课程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这些情境脉络就是实习场。这些情境化的活动必须是真实的,幼儿自己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搜寻所有的信息,将现有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解释、证明自己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他们就像自己在真实世界中对待这个问题一样进行工作。真实的情境中的各种问题让幼儿兴奋,也唤起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在困境中他们积极探索,用自己学习到的方法去解决;真实的情境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变的,教师不仅是内容上的专家,也是一个学习和问题解决的专家。说到底,实习场就是要让幼儿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并解决与真实情境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使幼儿获得新的体验,发展能力,获取知识。让幼儿用多种材料建构房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兴趣——问题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使围绕“兴趣——问题”展开的,它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问题贯穿课程的整个进程。

首先,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课程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基础上,它首先是引发幼儿的兴趣,将幼儿自发的兴趣和教师引发后的兴趣作为课程最初的内容。

其次,问题贯穿课程始终。完全以幼儿兴趣为核心的课程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很难把握,关键是要把握幼儿天性中的某种东西和其后隐含的教育价值,这就是“问题”。兴趣——问题导向课程把握的就是兴趣后隐含的问题,幼儿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程展开的过程。

最后,兴趣——问题导向课程关注幼儿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关注问题的解决程序就是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给幼儿的发展提供鹰架

“鹰架”观念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或ZPD)概念。每一个儿童在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存在有一段待发展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能够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则能有效的帮助儿童从原有的发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往往儿童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和技能要求,会超出他们进入问题或探究项目时的先拥储备,此时,就需要对儿童的意义形成进行及时的支撑。后来,学者便以“鹰架”作为这种“支撑”的譬喻,说明引导儿童认知学习的适当技术。

因此,“鹰架”就是:帮助儿童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儿童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搭建鹰架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且通过“鹰架”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当儿童熟练后,不必接受帮助就可以自行完成工作时,这个成人搭起的鹰架就可以撤离。从“鹰架”为儿童所提供支撑的功能出发,鹰架可划分为信息性鹰架、概念性鹰架、程序性鹰架和策略性鹰架等。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问题的难度,教师灵活地给予相应的支持。

……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以主题形式实施,每一个主题都包含如下的结构:

(1)主题由来和意图:说明主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主题中融入了教师和幼儿的哪些期待。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幼儿对主题中的核心经验的兴趣和把握程度,由此确定主题的内容和活动。

(3)主题情境脉络:情境脉络是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它又包括:

①概述:说明主题的基本线索及线索的形成历程。

②图式:图示主题的情境脉络。

③举例剖析:对构成情境脉络的情境或次级情境进行深入分析。

④幼儿的兴趣:寻找幼儿对主题的兴趣所在。

⑤面临的问题:主题实施中,幼儿和教师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⑥材料:主题展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⑦教师的支架作用:教师对儿童提供的不同层次的帮助。

⑧活动效果:主题实施的结果,主要是在幼儿身上的反应。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很成功的教训。

(4)主题实施:不是全面实录实施过程,而是呈现主题中每一个情境脉络中的实践“亮点”——对我们特别有启发或我们产生新的感悟的实践段落。

(5)主题评价

①幼儿的评价:让幼儿以合适的方式做主题活动评价的主体。

②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

③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建设来说十分重要。

(6)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例: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

(1)主题由来和意图:略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略

(3)主题情境脉络:

①概述: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的情境脉络分别是场所调研、统计分类、数字物品展览、游戏。在“场所调研”中我们和幼儿一起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超市等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然后再对调查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类”,根据我们的发现制作和数字相关的物品,召开“数字物品博览会”,并把这些物品在“游戏”中使用,作为娃娃家、电影院、汽车、数字剧场的游戏材料。

②图式:

③举例剖析:

统计分类

数字的调研、统计分类使幼儿获得了大量真实世界里关于数字的直接经验,所以当他们进行研究时,比较、归纳、分类、排序等时候,表面上看是在人为的、抽象的情境中学习、练习的数学能力,实际是充分体验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

幼儿的兴趣:略

面临的问题:

1.分类的标准

将物体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时,幼儿最容易想到是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大小、形状,可按这些特征给调研来的数字进行分类显然是不合适的。数字是抽象的,看起来都一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按不同的特征给物体分类,是幼儿利用已掌握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物体特征再分类的过程。分类活动有利于幼儿更好得理解、分析他们认识的世界。

2.怎么按数字的排列次序进行分类

什么是数字的排列顺序?除了从1到100这样的顺序排列,从100到1这样的倒序排列,是否还有其他的排序规律?要将已有的数字经验与这样的标准进行对应,对于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刚开始时,幼儿只能说出几种,他们感到了困难。

不同排序的数字在生活中代表不同的意义,数字的意义是隐含在这些排序背后。幼儿在生活中常常缺乏这样的经验,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更多是表象的。通过剖析不同顺序的数字,幼儿可以更深层次了解数字的意义。

材料:略

教师支架作用:

策略性支架

当幼儿面对分类的标准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拿出了以往给废旧材料按用途分类的记录表。“这些材料可以按用途进行分类,我们找到的数字可以这样分类吗?”分类记录表启发了幼儿,“吃”、“穿”、“用”、“玩”被列了出来,我们的第一个分类标准也确定了。按物体的用途进行分类是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做的是引导幼儿将这种经验进行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概念性支架

在按用途进行分类之后,我们又将数字按照排列的次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以前幼儿是没有经验的,他们也是想不到的。教师在这里的支持体现了明显的概念性支架作用,教师向幼儿介绍了这种分类方法,并且详细解释按照数字排列次序分类的意义。按照数字排列的次序主要分成:顺序、倒序、无规则排序和特殊的数字。

活动效果:略

(4)主题实施:

参观与教、学(场所调研情境中的亮点之一)

数字,无处不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就需要我们走出幼儿园、家庭,进入更大的社会空间。教师事先和幼儿讨论参观的地点、路线、小组人员的分工、参观所要带的记录材料等,让幼儿对参观活动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并还要幼儿说说在参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安全交通、注意力应集中在“数字”上等。

接着幼儿在成人的陪同下走出幼儿园,带着纸笔和写字板立刻进入活动中:瞧,汽车后面有好几个数字;这是住宅小区的示意图,上面有家的号码;图书上也有数字;那是卖饮料的柜子,里面有可可可乐、雪碧,那个大门上面的牌子上也有数字……

回来后,教师让幼儿将自己记录的图画、表格呈现出来,让幼儿彼此交流所见所闻。

幼儿大多对参观活动的每个部分很感兴趣。只要教师事先目的明确,幼儿几乎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小细节。他们不仅对数字有兴趣,同时也对小区房屋的布局、图书、商品都很感兴趣,幼儿这些方面的兴趣就是教、学的大好机会。教师有意识让大班的幼儿用笔和写字板将看到的有兴趣的事情画或记下来,幼儿就会兴致盎然地仔细观察,而不是简单的寻找东西。在这种基础之上幼儿才能为物品分类。教师鼓励幼儿分析、讨论,等回到教室后再帮助他们用图画、表格、文字等方式呈现观察结果,才是有意义的活动。

(5)主题评价:略

幼儿数字教育范文第2篇

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在学前教育中发挥其作用,把游戏化引入教学中,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进行幼儿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随着课程中音乐节奏进行游戏,模仿小鸭子跳舞,小青蛙唱歌等,以这样的形式把游戏融入学前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并且获得真实体验,不仅提高学前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实现学前教育目标。另外,可以以完整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进行传输,从而实现学前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幼儿音乐教学时,可以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如森林演奏会的游戏,安排孩子任务,让孩子们手持乐器进行演绎,有的演绎小白兔,有的演绎小熊,等等。在旋律和情境的伴随下,学生在游戏化教学中接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教师达到了传输知识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有效利用游戏元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学前阶段的幼儿在接受知识上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因此以兴趣为引导的教学手段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而在游戏化教学中有效利用游戏元素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教育中可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组织一些有情趣的游戏,如捉迷藏,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在游戏中问一些开动幼儿脑筋的问题,如藏在什么地方可以不被发现又可以看见对方。这样在游戏中不断引导,不仅可以游戏中传播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并通过不断提问,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可以从学前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出发,组织一些开动学生脑筋的游戏,如教师在进行数字教学时可以把数字内容引入游戏,组织一些猜数字游戏,或者数学对对碰游戏,准备十张卡片,分别写上数学0到数字9,分给10位小朋友,让小朋友寻找与自己数学相加结果是9的小朋友,最后没找到朋友或找错了的小朋友就要一起表演一个节目。这样不仅在趣味的游戏中融入了数字知识,让幼儿接受了数字知识,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都是在游戏的欢愉中开展的,如此一来,不仅将数字知识有效地传输给了幼儿,而且培养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前教育的有效性,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结语

幼儿数字教育范文第3篇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在理论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念,通过实践渐渐孕育起自己的理论土壤,它们是“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的根茎。

班级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从一定意义上讲,普适课程指导了园本课程的开发,而园本课程也孕育出了班本课程的建设,班本课程针对的是特定班级中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需要。从微观上讲,班本课程涉及到班级中特定的人、事、物,即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多种因子。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生态链。一个因子的不佳状态,就会影响相应的生态链的功能的发挥。在一个具体的班级,教师、幼儿、家长和环境等因子有特殊性,其中,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现实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发展的环境也是不同的;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有差异的,对教育的投入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班级所处的空间和形成的班级文化和班风也是有区别的。这些因子,通过班级这个组织,通过班级的活动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因子组成了班级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无视这个系统,就不会产生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生态的,建设班本课程必须关注班级生态。

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它是建立在班级文化基础上的,班本课程的建构是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之间理念的沟通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不断地学习中进行的,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的,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课程的框架和理念。

在实习场中学习

实习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意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也就是说,利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进行计划、操作、交往、协商和体验,并获得发展。因此,实习场比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比较适合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实习场就包含了这样一些基本的内涵:1.指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不是教师讲,幼儿听的环境,而是幼儿在作中学,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环境;2.这种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似,或者就是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幼儿比较容易熟悉,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3.这种环境是动态的,关联的,在这个环境中,有很多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的相关的材料,有与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或隐藏的联系;4.这种环境中隐含了当前学习者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情感,这种活动的过程,需要儿童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儿童能感受到现实的挑战,这正是儿童发展的机会所在。实习场是一种引导感性的、综合的学习;是引导探究性的、尝试性的甚至是创造性的学习;是引导合作学习、共同的学习;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幼儿园课程而言:实习场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环境;实习场不只适合与科学领域的教育;实习场更多的借鉴现实生活情境。实习场设计的依据是:1.认知活动是境脉化的,不是抽象的;2.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交互建构的;3.概念是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以完全理解的工具;4.活动情境脉络中所有的因素都可能引发学习;5.实习场中的材料、活动是有一定的层次的。

班本课程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这些情境脉络就是实习场。这些情境化的活动必须是真实的,幼儿自己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搜寻所有的信息,将现有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解释、证明自己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他们就像自己在真实世界中对待这个问题一样进行工作。真实的情境中的各种问题让幼儿兴奋,也唤起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在困境中他们积极探索,用自己学习到的方法去解决;真实的情境中,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变的,教师不仅是内容上的专家,也是一个学习和问题解决的专家。说到底,实习场就是要让幼儿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并解决与真实情境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使幼儿获得新的体验,发展能力,获取知识。让幼儿用多种材料建构房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兴趣——问题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使围绕“兴趣——问题”展开的,它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问题贯穿课程的整个进程。

首先,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课程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基础上,它首先是引发幼儿的兴趣,将幼儿自发的兴趣和教师引发后的兴趣作为课程最初的内容。

其次,问题贯穿课程始终。完全以幼儿兴趣为核心的课程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很难把握,关键是要把握幼儿天性中的某种东西和其后隐含的教育价值,这就是“问题”。兴趣——问题导向课程把握的就是兴趣后隐含的问题,幼儿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程展开的过程。

最后,兴趣——问题导向课程关注幼儿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关注问题的解决程序就是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给幼儿的发展提供鹰架

“鹰架”观念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或ZPD)概念。每一个儿童在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存在有一段待发展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能够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则能有效的帮助儿童从原有的发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往往儿童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和技能要求,会超出他们进入问题或探究项目时的先拥储备,此时,就需要对儿童的意义形成进行及时的支撑。后来,学者便以“鹰架”作为这种“支撑”的譬喻,说明引导儿童认知学习的适当技术。

因此,“鹰架”就是:帮助儿童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儿童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搭建鹰架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且通过“鹰架”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当儿童熟练后,不必接受帮助就可以自行完成工作时,这个成人搭起的鹰架就可以撤离。从“鹰架”为儿童所提供支撑的功能出发,鹰架可划分为信息性鹰架、概念性鹰架、程序性鹰架和策略性鹰架等。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问题的难度,教师灵活地给予相应的支持。

……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以主题形式实施,每一个主题都包含如下的结构:

(1)主题由来和意图:说明主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主题中融入了教师和幼儿的哪些期待。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幼儿对主题中的核心经验的兴趣和把握程度,由此确定主题的内容和活动。

(3)主题情境脉络:情境脉络是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它又包括:

①概述:说明主题的基本线索及线索的形成历程。

②图式:图示主题的情境脉络。

③举例剖析:对构成情境脉络的情境或次级情境进行深入分析。

④幼儿的兴趣:寻找幼儿对主题的兴趣所在。

⑤面临的问题:主题实施中,幼儿和教师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⑥材料:主题展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⑦教师的支架作用:教师对儿童提供的不同层次的帮助。

⑧活动效果:主题实施的结果,主要是在幼儿身上的反应。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很成功的教训。

(4)主题实施:不是全面实录实施过程,而是呈现主题中每一个情境脉络中的实践“亮点”——对我们特别有启发或我们产生新的感悟的实践段落。

(5)主题评价

①幼儿的评价:让幼儿以合适的方式做主题活动评价的主体。

②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

③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建设来说十分重要。

(6)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例: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

(1)主题由来和意图:略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略

(3)主题情境脉络:

①概述: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的情境脉络分别是场所调研、统计分类、数字物品展览、游戏。在“场所调研”中我们和幼儿一起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超市等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然后再对调查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类”,根据我们的发现制作和数字相关的物品,召开“数字物品博览会”,并把这些物品在“游戏”中使用,作为娃娃家、电影院、汽车、数字剧场的游戏材料。

②图式:

③举例剖析:

统计分类

数字的调研、统计分类使幼儿获得了大量真实世界里关于数字的直接经验,所以当他们进行研究时,比较、归纳、分类、排序等时候,表面上看是在人为的、抽象的情境中学习、练习的数学能力,实际是充分体验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

幼儿的兴趣:略

面临的问题:

1.分类的标准

将物体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时,幼儿最容易想到是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大小、形状,可按这些特征给调研来的数字进行分类显然是不合适的。数字是抽象的,看起来都一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按不同的特征给物体分类,是幼儿利用已掌握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物体特征再分类的过程。分类活动有利于幼儿更好得理解、分析他们认识的世界。

2.怎么按数字的排列次序进行分类

什么是数字的排列顺序?除了从1到100这样的顺序排列,从100到1这样的倒序排列,是否还有其他的排序规律?要将已有的数字经验与这样的标准进行对应,对于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刚开始时,幼儿只能说出几种,他们感到了困难。

不同排序的数字在生活中代表不同的意义,数字的意义是隐含在这些排序背后。幼儿在生活中常常缺乏这样的经验,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更多是表象的。通过剖析不同顺序的数字,幼儿可以更深层次了解数字的意义。

材料:略

教师支架作用:

策略性支架

当幼儿面对分类的标准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拿出了以往给废旧材料按用途分类的记录表。“这些材料可以按用途进行分类,我们找到的数字可以这样分类吗?”分类记录表启发了幼儿,“吃”、“穿”、“用”、“玩”被列了出来,我们的第一个分类标准也确定了。按物体的用途进行分类是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做的是引导幼儿将这种经验进行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概念性支架

在按用途进行分类之后,我们又将数字按照排列的次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以前幼儿是没有经验的,他们也是想不到的。教师在这里的支持体现了明显的概念性支架作用,教师向幼儿介绍了这种分类方法,并且详细解释按照数字排列次序分类的意义。按照数字排列的次序主要分成:顺序、倒序、无规则排序和特殊的数字。

活动效果:略

(4)主题实施:

参观与教、学(场所调研情境中的亮点之一)

数字,无处不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就需要我们走出幼儿园、家庭,进入更大的社会空间。教师事先和幼儿讨论参观的地点、路线、小组人员的分工、参观所要带的记录材料等,让幼儿对参观活动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并还要幼儿说说在参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安全交通、注意力应集中在“数字”上等。

接着幼儿在成人的陪同下走出幼儿园,带着纸笔和写字板立刻进入活动中:瞧,汽车后面有好几个数字;这是住宅小区的示意图,上面有家的号码;图书上也有数字;那是卖饮料的柜子,里面有可可可乐、雪碧,那个大门上面的牌子上也有数字……

回来后,教师让幼儿将自己记录的图画、表格呈现出来,让幼儿彼此交流所见所闻。

幼儿大多对参观活动的每个部分很感兴趣。只要教师事先目的明确,幼儿几乎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小细节。他们不仅对数字有兴趣,同时也对小区房屋的布局、图书、商品都很感兴趣,幼儿这些方面的兴趣就是教、学的大好机会。教师有意识让大班的幼儿用笔和写字板将看到的有兴趣的事情画或记下来,幼儿就会兴致盎然地仔细观察,而不是简单的寻找东西。在这种基础之上幼儿才能为物品分类。教师鼓励幼儿分析、讨论,等回到教室后再帮助他们用图画、表格、文字等方式呈现观察结果,才是有意义的活动。

(5)主题评价:略

幼儿数字教育范文第4篇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经典的口号几乎令所有年轻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前就提前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胎教、早教……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一个无限美好的未来,家长们可谓胶尽脑汁、想尽办法。

作为母亲,我也和众多的家长们一样,对闹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如今,闹已过了三周岁生日,在对闹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能和各位家长一起学习、探讨。

一、发展幼儿语言是早期教育的关键。

人的智力核心——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发展。发展幼儿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早期教育的成败。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幼儿期是语言急速发展的阶段,这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已大大提高。发展幼儿的语言,主要通过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和孩子的语言交流,把增加孩子词汇量和提高孩子理解语言意义的能力,作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

一般孩子到3岁时词汇量已达1000左右,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加速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也喜欢和成人交谈,喜欢听别人讲的简短童话、故事、儿歌,并能记住它们的内容。

闹对故事的兴趣已经持续了很久,几乎每天临睡前都会要求我给她讲故事,有时甚至一个晚上要讲好几个小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尽管讲得口干舌燥,但我还是很乐意。通过讲故事,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提高了闹的语言理解能力,而且教会了闹很多的学问和知识,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还可以参照故事的内容随时提出一些小问题,答对了就及时夸奖,既能够让闹有很好的互动,提高她听故事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闹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近的一段时间,常常会发现闹在自言自语,有时是拿着本书前言不搭后语地讲故事,也有时是边玩边说一些她自己才懂的话。在网上查了相关的资料,才知道自言自语这种说话的形式会出现在3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这就是孩子利用语言来调节自己行为的开始。有心的妈妈不妨留意一下,您的孩子是否有时会一边玩一边一个人大声不停地说话,这是他正在运用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呢!不过这个阶段孩子说的话中存在的语病还不少,虽然开始使用一些复杂的修饰语,但言语表达仍是情境性,家长们可千万不要嘲笑他们,以免打击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二、游戏是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手段。

幼儿期也称“游戏期”,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手段,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最有效途径。

游戏能使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显著发展。幼儿通过游戏,视觉敏感度增大,记忆力提高。游戏可推动幼儿积极的认知活动,并尝试解决问题。

会玩的孩子更适应社会交往,心理也更健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运动不仅能促进孩子身体各器官的发育和肢体动作协调,也让孩子很容易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避免厌烦和疲劳等负性情绪。通过运动不但增强了孩子的体质,而且在和同伴一起玩耍的过程中还能让孩子学习到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以及勇敢、冒险精神。

别担心没有游戏的场地或者缺乏更多的玩具,只要有心,你会发现,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你和孩子游戏的天堂。

在闹的小班课程里有分享阅读的课程。对书里那些短句组成的故事,闹虽然会读,但因为年龄太小的关系,并不是很有兴趣反复阅读。但我却在这套教材里发现了宝贝,那就是为家长准备的针对每一单元的课外指导,那里经常会有一些和课程密切相关的手工或是小游戏。比如那次教的是《村居》一课,说的是有关阳春三月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我和闹按照手册上教的方法,找了一个塑料袋,然后画上喜欢的图案,用一根包装带把塑料袋的两根拉手扎紧,让闹迎着风向快速地跑。看着灌满了风的塑料袋在闹的牵引下随风舞动,闹比上次爸爸带她去海滨公园放真正的风筝还要高兴。

闹从小就是个不安份的小家伙,从不好好走路,不是跑就是跳,就连走楼梯也很少一级一级地走。针对她爱动和大胆的特点,有时人行道旁有花坛,我就把她抱到高高的花坛边缘,让她两个脚一前一后沿着花坛边缘慢慢地前进,教她两臂张开以保持平衡。当然,我在一旁随时准备保护,安全还是最重要的。

起初她对这个游戏很新奇,兴奋地让我抱了上去,但没走两步,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就急着要我抱她下来。我笑着鼓励她,要专注于地面,同时要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告诉她这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哪怕是向前多迈进了一步,我也兴奋得大声夸奖她,并且亲自示范给她看,让她知道只要小心,这样做并不危险。而且在结束游戏的时候,不是一把把她抱下来,而是拉着她的一只手,鼓励她自己跳下来,让她体验冒险成功的快乐。就这样,没过多久,闹就能轻松地独立走完整个花坛的路程,而且,在一些不是特别高的地方,闹甚至不用我的帮助就能一跃而下。

相对户外运动,亲子游戏对场地的要求更小,在家里也能开展。

以水为例,就算是再普通不过的洗澡水,夏天有夏天的玩法,冬天有冬天的玩法,不同的玩法可以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唯一相同的就是孩子的快乐。

冬天的时候,每逢洗澡,就会在闹的澡盆里放上一些小玩具:一把小水枪、几个空甁、一个乒乓球、一个稍大一些的皮球、一块圆圆的小石子,就能让枯燥的洗澡时间变得轻松而又有趣。把水在几个空甁间倒来倒去是闹的最爱,通过这些,我可以有意识地引导闹去感受水在不同载体中的体积变化,也可以启发她为什么再大的球在水里都只会浮在水面上而不会沉下去,而再小的石子也只会沉下去却无法浮到水面上,让她初步体会水的浮力和重力。

现在正值夏季,不用担心洗澡时间过长会让孩子冻着,所以,就在不久前,为闹洗澡的时候,替她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用一个韧性够强的塑料袋,在里面灌满温水,把袋子扎紧,然后游戏就可以开始了。我给了闹一根牙签,让她随意地在袋子上扎几个小洞,然后教她用力挤压小洞的周围。当一根根水柱随着闹的用力四处喷射的时候,闹的笑声充盈了整个卫浴空间。游戏不仅让闹体会了玩水的乐趣,还让闹知道了喷泉的形成是由于压力的作用。一个小小的游戏可以玩上很久,当袋子里的水少得不够喷射而出了,我引导闹脱下鞋子光脚踩在还剩一部分水的袋子上,让她的小脚去感觉随着压力的不同柔软载体形状的相应变化,相信一定会给闹留下很深的触觉感受。

游戏,不仅锻炼了闹的胆识,给了闹无穷的欢乐,更让闹变得更聪明更活泼。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想要提升你们在孩子心目中的魅力值吗?那就尽情地和你的孩子一起玩吧!你的孩子一定会更加喜欢你的!

三、促进幼儿左右脑均衡发展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

人们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由右脑的感觉输入,到左脑的思考整理,左脑再将整理的结果反馈给右脑,引导右脑发挥观察力及想像力,不断吸收更多、更实用的信息,然后左脑再进行推理、思考。如此不断反复,才能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加强幼儿的左右脑开发,使其均衡发展,是幼儿智力提高的根源。

目前市面上针对幼儿左右脑开发的书非常多,程度深浅都按年龄段划分,可供家长选择的余地也非常广。我很青睐于这一类的书本,对于里面的题目基本上都是以直观图形的方式,题型也很广泛,有找影子的连线题、有判断类别的分析题、有影像记忆题等等,类似于闹幼儿园里的杰利卡教材,从语言、演算、辨别、分析、推理和观察、认识、协调、思维、记忆等多个方面,采取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快乐教育方式,将各个年龄段儿童需要掌握的知识融入到游戏、绘画、讲述等练习中,从而达到全面均衡地开发幼儿左右脑的目的。象闹这样好动、经常耐心不够的孩子,一拿起这样的书,却可以专心地做上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常常是我反过来劝她好几次才会停下来,可见其受闹欢迎的程度。

如果您家里的小宝宝正在学习数字,那么有一种数字连线的书本非常适合。它按照难易程度分类,简单的可以选择1-10个数字连线、较难的有1-20个数字连线甚至1-50的数字连线。要求孩子按数字的顺序依次连线,完成后是一种动物或是物品的图象。这时它又变成了一本涂画书,可以让孩子自由地用喜欢的颜色去装点它,可谓一书两用。这套书很能够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中轻轻松松地认识了数字。

闹在十七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够背诵1-10个数字,但却从未教她认识这10个数字。自从发现了这本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回来送给了闹。闹对此据然挺感兴趣的,没过多久就认识了这些数字。为了巩固这几个数字在闹脑海里的印象,每当闹想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我就要求闹自己按号码,我在一边慢慢地念出电话号码。当然,起初的时候,我会放慢念的速度,等闹准确地按下前一个数字后再念下一个数字,避免闹因为觉得无法完成而泄气。

还有一类是走迷宫的书,也是我和闹所衷爱的。复杂的迷宫会引起幼儿想要积极挑战的意志,达到目标后会感受到强烈的成就感,尤其是立体的迷宫可培养眼睛对看不到的空间进行推测和预测的能力,有助于空间知觉的发展。

当然,不管是做游戏还是玩玩具或是看书,家长们千万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便是孩子感兴趣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一定不要轻易叱责孩子,多一些启发和鼓励,和他一同体会克服某个困难的全过程,帮助他树立起自信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会让孩子从此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在这一点上我就有深切的体会。大家都知道,拼图是一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认知性游戏,对孩子的感知力、注意力、观察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作用。在闹二岁左右,我就为闹准备了一套米老鼠图案的木质拼图,一共只有大小不同的七块,形状也只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

最初的时候,闹很喜欢,拿起来敲敲打打,我也不强迫她拼,觉得反正年龄还小。到了快三岁时,我开始教闹拼图。很奇怪闹学别的东西总是又快又好,但对这个拼图总是拼不好,简简单单的七块木头,闹照着样图也无法完成,常常是今天教会了,过几天又忘了。不仅如此,闹还经常不认真,拼着拼着就拿木块造起了“高楼大厦”,在我的训斥下才会重新苦着脸拼起了图。而我也是越教越没了耐心,教着教着就不由自主地大声批评,令闹很受打击。

这样几次以后,闹再也不愿玩这套拼图,甚至对其他所有的拼图玩具都没有了兴趣。是我的操之过急和粗暴态度扼杀了闹学习拼图的积极性,也让我自己对拼图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幼儿数字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园教育;能力培养;作用

民间童谣是民族思想与情感内容的一种体现形式,它包含着所在区域内人们生活的丰富文化特点与自然特点。民间童谣内容的丰富性为其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民间童谣语言通俗,多采用叠词叠韵,节奏感丰富,便于幼儿学习和传唱。其富含丰富的本土特色和生活气息,便于幼儿接受学习。把民间童谣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项内容,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民间童谣语言简单且通俗易懂,节奏欢快活跃,符合幼儿的语言理解特点和心理特点,且民间童谣的娱乐性与游戏性对儿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积极将民间童谣应用于幼儿园教育,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效率,对其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均大有裨益。另外,优秀民间童谣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在其引导下,儿童容易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情操也能得到良好培养。

一、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园时期是儿童智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对幼儿展开有效教育教学,对于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著作用。多数童谣的结构完整,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能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学习中较为抽象的知识。将民间童谣引入教学,能简化语言知识的学习,对开发幼儿的智力有很大帮助。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只篮子手中提。七种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这首童谣采用数字的形式,便于儿童理解数字的排列顺序,并认识几种常见的水果,丰富儿童的语言知识。同时,通过正序与倒序排列的数字,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采用民间童谣辅助幼儿语言教学,能有效提高语言教学效率。由于民间童谣具有语言简单生动、节奏朗朗上口的特点,因此,借助民间童谣辅助教学,能有效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通过学习民间童谣,幼儿学习语言的速度、准确性都会提高,利于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腊八粥,豌豆糕,荷叶乌饭炒元宵。糖山芋,糖芋苗,桂花酒酿小元宵。豆沙条,马蹄糕,松子茶糕满街跑。糖粥藕,五香藕,枣泥馅心山药桃。豆腐脑,火腿粽,金陵春卷加年糕。”这首腊八歌谣包含着丰富的语言,便于儿童学习语言知识。采用长期性、多样化的民间童谣进行语言教学,能丰富幼儿语言教学的教材,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和运用能力。通过民间童谣的传唱,帮助幼儿形成准确的发音,进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并学会与他人进行交谈。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童谣的想象大胆而丰富,对于幼儿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借助民间童谣进行教学,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对幼儿进行高效的启蒙教育。例如,民间童谣《看月亮》:“初一看,一条线。初二三,眉毛弯。初五六,挂银镰。初七八,像小船。初九十,切半圆。十五六,像玉盘。”把月亮与眉毛、镰刀、小船儿等六种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便于丰富幼儿的联想和想象,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四、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时期也是培养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民间童谣中包含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容,对幼儿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身心发展均有积极作用。民间童谣是一项优秀资源,对于幼儿语言、行为习惯、道德情感等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帮助儿童辨别好坏,自觉形成好的行为而杜绝坏的行为。例如“,你拍一,我拍一,天天早起练身体。你拍二,我拍二,天天都要带手绢。你拍三,我拍三,洗澡以后换衬衫。你拍四,我拍四,消灭苍蝇和蚊子。你拍五,我拍五,有痰不要随地吐。你拍六,我拍六,瓜皮果核不乱丢。你拍七,我拍七,吃饭细嚼别着急。你拍八,我拍八,勤剪指甲常刷牙。你拍九,我拍九,吃饭以前要洗手。你拍十,我拍十,脏的东西不要吃。”这首歌谣包含了众多生活细节,将好的生活习惯内容融入进来,采用小朋友拍手游戏的方式进行传唱,让儿童在欢乐的游戏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结束语

民间童谣属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健康生活习惯及高尚道德情操方面的内容,属于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借助民间童谣展开教学,能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丰富儿童的语言知识、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向丽芳.童谣及其对幼儿的影响和运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

[2]盛青青.感受童谣魅力,领略吴地神韵———让吴地民间童谣走进幼儿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