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专业知识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精选

医学专业知识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本研究以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师德现状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调查对象为张家口学院医学专业教师及北方学院医学部教师(包括临床带教教师)。统计显示,该市高校医学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存在各种因素的阻碍,问题也是难免的,尤其在少数教师身上问题突出,这从整体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清楚

部分教师把“稳定”作为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原因,对职业理想的追求逐渐变为对第二职业、“走穴”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是因为高校教师的自由度比较大才选择这一职业的:完成本职工作后,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可以做一些兼职,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心不足、精力外流,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对于临床教师来说,他们的职业观念淡薄,在内心深处医生身份大于教师身份。另外,部分临床教师,为追求职称岗位,急功近利,重科研论文的发表,轻临床教学工作,甚至将临床教学工作看作是谋求职称岗位的手段而不是责任。

(二)教学运作的适应性和有序性不足

肩负临床工作的医学专业教师因医疗任务繁重、突发事件而对教学工作难于投入更多的精力,常会出现上课迟到或旷教等现象,也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照本宣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施缺少重要的教育专业等基础的支撑

对于教师来说,把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职业来看,需要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来进行教学。教育专业的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的知识——学科专业的知识、条件性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的知识——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个体经验。从我国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现状来分析,他们还未能完全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多数的医学专业教师来说,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比较浅显,即只停留在初始的水平,未能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教学往往单一、呆板,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年龄结构欠合理,出现断层现象

我市医学专业教师出现两头重的现象:年轻教师比例过大,聘请的退休专家比例过高,呈现出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现状。因缺少中间层传、帮、带的作用,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凝聚性较弱。另外,年轻教师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不满足于现状,对物质利益看得重,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

(五)对病人、学生缺乏爱心少数

临床教师爱心不足:作为医护人员,未能关爱自己的病人;作为教师,未能关爱自己的学生。这影响了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六)教师创新精神不强,因循守旧

调查结果显示,某些教师的知识方面结构变得退化,教育教学方法不新,没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等,未能适应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这是影响我市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合力差

部分教师崇尚个人奋斗,对同事及领导出现文人相轻的现象,难以团结协作。此外,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常出现各自为战的分散现象,如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专业课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师德建设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部分教师的认识不足,不能加强对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因业务的繁重和工作压力的巨大,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往往过于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自身道德修养。

(二)学校因素

学校师德建设机制工作乏力,部分高校行政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没有重视教师的利益、要求,而对于学校的管理缺乏民主性,从而阻碍了教师工作的热情。此外,把医疗、教学和科研变为一体来对待,这是发展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但却造成医学专业教师的精力与时间得不到合理分配,影响了他们规划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存在浮躁的现象,往往追求的是名和利,严重影响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对于医学专业教师来说,养成一个自律、自觉的品性会更加困难。其次,国家扶持力度不足,使得人们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医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文化环境

可通过主题教育、座谈学习、经验交流、典型宣传等多种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严把临床教师选派的双重道德关

临床教师在医疗实践中除了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其言行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医德、品质。学校要严把临床教师选派的双重道德观,既要注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

(三)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机制

1.建立医学专业教师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医学专业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应建立特殊的医学专业教师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不仅要考核教师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确保他们具有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

2.要完善医学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通过各种培训,来指导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3.建立阶段性的脱产带教制度

让医学专业教师暂时脱离紧张的医务工作,把心思放在教学活动中,这既可暂时摆脱疲劳所致的职业倦怠,又能够保证教育质量。

4.健全师德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我们要重视对师德的考核,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并把师德作为评价临床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自觉性。如建立教师教学和医疗工作档案,达到水平晋级,并且和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相挂钩,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总结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1临床轮转的意义

1.1临床轮转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

培养模式的区别所在学位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具有职业背景,与行业联系紧密,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类型,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医学专门人才;学术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两类学位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之上,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技术。专业学位是以临床技能培训与提高为主(部分学校也兼顾实验设计),通过18个月的临床相关科室的轮转使学生对自己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感性认识。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大力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考核,而临床轮转是确保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

1.2博采众长,拓宽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临床问题多元化、合理化思维

学生进入临床后,较大部分时间是在相关专业的科室内轮转。通过参与轮转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了解该学科的特点,掌握与本学科相关学科疾病临床诊治的技能。同时所接触的导师由于学科的特点不同以及导师自身资历、学识及修养不同而使学生受到不同的熏陶,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临床轮转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不同专长和不同学术观点的指导教师,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临床问题多元化、合理化的思维。

2影响轮转质量的因素

2.1导师因素

师资不足、不均,难以满足学生带教要求。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作者所在校现有的导师队伍相对不足,现行研究生培养实行的导师责任制很难做到一生一师。部分热门学科的导师更是严重不足,一师多生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导师1人带9名学生(作者所在校规定每名导师每届最多可带3人)。而部分学科学生数量不足,几个导师共带一个学生。由于在临床工作中导师的大部分时间以医疗工作为主,所以对学生难以做到具体指导:一师多生的师生之间缺乏密切联系,学生缺乏教师直接具体的指导;多师一生的则互相推诿,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直接指导。轮转科室的部分导师对轮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由于各个临床科室接受研究生轮转的时间和人数并不固定,给科室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带教教师也难以做到责任到人,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已进入过临床实习,应已具备基本临床技能和进一步自我提高能力,从而忽视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操作指导,放松了对研究生学习质量的监督指导。有的科室只让学生做些跑腿、写病历等简单的工作,致使学生产生很大的怨气,部分学生甚至出现跳科现象。

2.2学生因素

对临床轮转必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招生生源都是以本科全日制学生为主,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技术。所以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区别,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只是叫法不同。大部分学生对临床轮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加之轮转科室的指导教师并不能像本学科教师那样悉心指导,所以不愿轮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本科临床能力基础差,技能不精,难以达到培养要求。全日制的本科学生在临床技能操作上的表现难如人愿。部分学生在本科实习阶段中为了考研,根本就没有临床实习过程,所以入科后这部分学生各项操作技能需要从头学起。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等医疗法规的规定,很多手术操作、诊断性检查也难以由学生完成。医院和研究生导师由于考虑到医疗风险等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操作,同时学生也由于不愿承担潜在的风险而放弃一些操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临床经历的研究生,即使他们已通过了医师资格水平的考试,也很难单独处理病人、管理病床和实施手术。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大部分学生由于缺少实践机会而达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2.3管理因素

不能有效合理地支配师资资源。研究生的招生受社会就业的影响,尽管每年的招生计划都有据可依,但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各学科的招生数都会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尽管管理部门在后期的招生工作中作大量的工作,包括调剂、重新调整专业,但各学科的生源数量还是难以完全按照计划而来。考核机制不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作者所在校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客观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各个二级学科还没有制定出临床能力训练量化指标的统一标准,目前处于只有量的要求而无质的标准。各轮转科室对学生的出科考核流于形式,轮转质量无法保障。

3保障临床轮转质量的策略

3.1定期规范化培训,增强导师的责任心

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培养质量,作者所在校每2年1次对所有导师进行规范化培训,重点强调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导师职责》、《研究生导师考核标准》等相关规定。通过系统的培训,导师们正确理解了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增强了责任心,规范了指导行为。通过各学科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既宽松又不放任的学习环境。

3.2成立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指导工作小组,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

由于各二级学科具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已形成若干明确的研究方向,所以在管理工作中要求各学科组以二级学科为单位,成立研究生培养工作小组,制定本专业及非本专业学生(轮转)临床能力训练标准及考核计划。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医师可作为小组成员对轮转学生进行指导。组长由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成员为各三级学科主任及研究生工作秘书。三级学科小组成员由本学科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各导师根据学生本人的意愿、特点制定出本人的培养计划,填写在《培养手册》中,使学生清晰自己的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内科学为例,内科学的研究生工作培养小组负责其下属的8个三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规范指导教师的各项医疗行为,聘请操作规范的医师,定期为研究生安排临床操作示范,规范研究生操作技能,严格出科考核制度,规范考核标准,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

3.3严格导师考核标准

每一年度除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年度考核外,各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工作指导小组还要对非导师的指导教师进行全面综合考核。考核标准要求熟悉研究生的轮转培养考核过程,参与具体指导、监督、评估、考核学生的临床能力训练行为是否规范,使研究生无论在哪个科室轮转,均有导师组对其进行指导、考核。定期抽检学生成绩,对本专业及非本专业(轮转)学生分别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科室轮转期间要定期向导师汇报轮转情况,使导师能及时掌握研究生的培训情况,并与指导小组交流沟通。

3.4利用模拟训练系统提高临床操作技能

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作者利用现有的本科学模拟训练教学系统对基础技能薄弱的研究生统一进行模拟操作强化训练,同时针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诊察技术不规范、治疗性操作无机会等给予仿真人模拟训练。

3.5制定临床能力考核标准和评估体系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展看我的自荐信。我是某大学护理学院某届应届毕业生。

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保持着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在这样一个学术气氛,创新精神较为浓重的环境中,在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及个人的努力下,经过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践,已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并以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患者。适应整体护理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评价体系

引言

通过多种途径、方法与国外院校合作,以实现国际化办学,正逐渐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中逐渐出现了一批如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及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等的国际化高职院校,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势头良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价值是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提供专业水平过硬、综合素质可靠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然而,由于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时间尚短,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已经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需求。因此,本文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重点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视角下高职学前专业教学环节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与方法,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国际接轨提供借鉴。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1.现有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国际化办学需求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并不仅仅意味着国内院校向国外院校“取经”,同样也意味着在国际化办学体系下,我国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未来可以到国外就业,获得更多的就业可能性。然而,就目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学校普遍没有认识到国际化办学对该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在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工作缺少针对性,无法满足国际化办学需求。

2.是满足相关政策要求的必要之举

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了中外合作办校的部分硬性要求,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实施外国教育机构学士学位以上学历学位教育的,其共同制订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应当不低于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属国的标准和学术要求”。而就目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来看,显然还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对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也是部分有意向开展国际化办学的高职院校满足我国有关政策的必由之路。

3.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国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大多数沿用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在长期的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这种“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帮助。然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多数学生对于高职教育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已经逐渐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在学生实际需求改变的情况下已经无法满足高职教育未来发展和改革的需求。高职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种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高职教育的特征为原则所开展的教学改革。所以,在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历程中,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即便是对于没有意向开展国际化办学的高职院校而言,教学模式改革也同样迫在眉睫。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国际化协作项目时,通常会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国际型”人才,以这一教学目标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然而,“国际型”“国际化”等教学目标却存在过于抽象、笼统等问题,在实际教学环境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无法为后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提供指导。首先,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不准确,会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办学条件和实现学前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缺乏科学、清晰、明确的判断。笔者进行调研时发现,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不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较有限。某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国际化办学时,如果对这些学生给予了过高的期望,迫切地希望他们能够迅速实现“国际化”,那往往会导致育人目标无法达成,使教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的信心受到打击。其次,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会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将“国际化”当作学校的办校标准,甚至作为学校特色进行对外宣传,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而使教学工作出现“脱实向虚”的问题,最终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学前教育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专业,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的实际综合水平,开展能够“落地”的教学工作。如果一味地强调“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等,就会因缺乏实际的教学目标而使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脱节。

2.课程设置不连贯

本文通过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项目调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含四大模块:第一,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念解读、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教育等内容;第二,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第三,专业课程,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普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以及儿童文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课程;第四,实践环节,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的国际化办学项目中,教师会根据本校和合作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的模块中融入国际化办学项目所需的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以我国某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项目为例。该校在以上四大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语言类课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等。其中,语言类课程的课时占比超过新增课程的60%。换言之,凡是参与国际化办学项目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一门外语,且外语的学习多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一方面,这种过度注重外语学习的课程设置会消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大量精力,过度的语言能力培训会挤占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另一方面,这种在大一、大二阶段开展外语教学,而在大三阶段完全忽略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模式,显然不是一种科学、连贯的课程设置方法。因为,通常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有在实习阶段及工作岗位上才会用到外语,而经过大三全年的“空窗期”后,某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难以自觉地开展外语学习,会导致他们的外语能力大幅下降。因此,当前我国开展国际化办学项目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普遍面临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连贯、不科学的问题。

3.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

从教学方法来看,国际化办学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应是国内外教师之间频繁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种良性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高职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效率更高、学生的接受效果更好。然而,本文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受限于自身的办校实力以及对外国际化办学师资团队合作与交流思路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是以远程视频教学或者“飞行教师”的方式开展。这种教学方法完全无法体现国内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所开展的教学也不过是将中外学校教师的讲义和教学经验进行了很小幅度的交流,而没有体现国际化办学的先进性。在这种教学方法影响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能够小幅提升外语口语的听说能力以外,在大多数专业课程上没有得到明显帮助,这种短暂的、缺乏交互的教学方法未能达到充分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4.考评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考评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考评指标过于笼统、缺乏实践考核、无法细化学前教育专业多科目特征等。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化办学项目考评时,没有突出“国际化”这一特征,多数考评内容仍然沿用传统的考评原则,主要目标在于考核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其次,部分开展国际化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在制订考评体系时束手束脚,没有可以借鉴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建设、考评原则制订及考评内容规划均需要自己摸索,致使考评体系建设进度极为缓慢。分析造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考评体系不完善的原因可以发现,并不完全是因为高职院校不注重国际化办学项目的特殊性,而是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连贯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下,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沿用传统的考评体系。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办学项目的时间尚短,大多数考评需要由教育部国际司进行统一的考评,高校在考评环节过于被动,基本无法掌握考评的主动权,致使高校对考评体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以上原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项目教学考评体系无法及时完善。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1.教学目标视角

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确、过于笼统等,会导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国际化办学项目课程设置和考评体系出现一系列偏差。因此,本文认为明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定位,是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从国际化办学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的定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坚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不是学术性人才,而是学前教育领域的管理者或一线工作者。因此,即便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化办学,也不可使这一教学目标发生偏差。从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的国际化办学项目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盲目的“假大空”教学目标往往是导致合作项目无法落地的直接原因。在定位教学目标时,高职院校要科学、合理地分析本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充分借鉴国外合作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定位,根据自身特征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其次,高职院校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科学、富有特色的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中的教学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儿童懵懂、活泼,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学生必须用丰富且有特色的教学方式为教学对象提供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在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项目中,这种教学目标定位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国内外在历史、人文等方面有差异,而这种差异体现在教学环节则是一种新鲜感,国内高职院校应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灵活吸收国外合作院校的历史、人文特色,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制订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在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上确定实用的学习目标。

2.课程设置视角

课程设置是最能体现某一专业教学目标执行情况的环节。国际化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开展的一项极具创新性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开展的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项目,不仅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上体现本专业的基础性、知识性与实践性,同时还要凸显专业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性和通用性。以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为例。在课程设置环节,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将原本大一、大二阶段的外语学习安排在大一和大三,并将大三的外语学习设置为选修课,以降低国外教师的教学压力。这样的程设置安排具有四点优势:首先,大一阶段安排外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外语基础,为后续参与国际化办学项目奠定外语基础;其次,大三阶段将外语教学作为选修课可以充分过滤掉部分完全没有意向参与国际化办学项目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在公共英语学习中所得到的知识已经够用,完全没有必要在不感兴趣的情况下硬性加强外语能力;再次,这种课程设置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国外教师的教学压力和教学课时,国外教师会有更多精力用于开发国际化办学的教学内容、考评体系等;最后,大三阶段开展外语学习,会增强学生在大三实习阶段的英语水平,进一步提升其英语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视角

需要明确的是,所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都应在国际化办学视角下进行,如果国外合作院校仍采用视频教学或者“飞行教师”的方式开展教学,那么任何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毫无意义。首先,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合作院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征,包括学生的高考分数范围、基础课程水平、外语水平等,而国内的师生则需要充分掌握合作院校的办校水平、教师的专业特长等,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师可以将自身院校成熟、先进的教学方法制作成PPT与国内院校教师开展交流,国内教师在小范围的尝试以后,确定该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授的学生有一定帮助,再全面推广于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其次,在国际化办学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要高度突出实践性。国际化办学不同于国内独立办学,部分学生以后会去国外的一线学前教育岗位就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更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学生的就业压力比国内更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国际化办学中要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理论性阐述,而应采用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实习之前便拥有岗位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化办学视角下,实践教学要充分模拟国外的学前教育工作岗位环境,国外教师与国内师生之间应高度理解与配合,共同打造符合国外工作岗位实际的情境,使国内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国外教学环境,进而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4.考评体系视角

在国际化办学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考评体系的完善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高校因受限于一些政策,不能灵活、自主地开展教学考评。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尽量放开考评权限,如可以在大学三年的几次考评中按照一定的比例给高职院校开展自主考评的权力。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对自身国际化办学项目的开展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得最详尽,因此,考评结果通常会更合理且具有针对性。其次,高职院校在进行国际化办学考评时,应以多元动态化的方式开展。在传统的教学考评体系中,多是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进行考评,而在国际化办学视角下,考评方式需要充分融合学校的办校特色、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规划等开展个性化的考评。学校应完善考评体系,削减一部分对国际化办学没有明显影响的考评项目,增设部分能够明显影响学生未来工作方向的项目。最后,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项目考评体系建设要充分融合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考评,着重考验有跨国工作需求学生的基础教育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使其通过考评检验自身学习成果,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

四、结语

追求“国际化”,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目标。殊不知,这种过度追求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反而是导致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脱实向虚”的“元凶”。本文在充分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项目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考评体系四个视角对该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其他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腊梅.基于中外合作办学视角的学前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3):117-119+152.

[2]朴婧,王琦.基于中外合作办学视角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

(4):59-61.

[3]杨凡凡.提升专业素养,落实学前教育——浅析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困境与有效途径[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3):77-78.

[4]苏显华,陈实.新加坡幼儿教育及职业教育系统的国际化——专访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陈实博士[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4):3-6.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意向;就业状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报告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以及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1-2]。高校是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3],为适应卫生行业特点,需加快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职业化建设进程。为了解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向及就业状况,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满足社会需求,课题组对南京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为了解学生职业意向与就业规划、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求职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组于2017年12月,对南京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和2017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大四学生和毕业生各78人,共发放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100.0%。其中,男生43人(27.6%),女生113人(72.4%),平均年龄(22.29±0.95)岁。

1.2方法

通过问卷星在线发放调查问卷,回收后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大四学生职业意向与就业规划

调查时,大四学生已结束学校阶段的学习,即将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对于毕业后的选择,学生首选读研,其次为直接就业;关于实习地点,68.0%的人选择南京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69.2%的大四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64.1%的人主动了解过用人单位情况;89.8%的人对实习和就业有规划(见表1)。

2.2毕业生就业情况与求职中遇到的问题

2.2.1毕业生就业情况

被调查的78名毕业生中,40人(51.3%)已就业,19人(24.4%)在国内深造,3人(3.8%)在国外深造,16人(20.5%)尚未就业。已就业的40人多就职于大中型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通过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和广告招聘等途径进入现单位;80.0%的人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95.0%的人对目前岗位满意和基本满意(见表2)。

2.2.2毕业生求职中遇到的问题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依次为专业不对口或专业就业面太窄(60.3%)、缺乏就业指导和规划(41.0%)、缺乏社会关系(41.0%)、性别歧视(25.6%)、就业信息严重不足(23.1%)和户口难解决(6.4%)等。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将选项“不重要、一般、重要”分别赋值0、1、2分,6个影响因素的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能力(1.782)、学校的社会声誉(1.705)、所学专业(1.628)、社会关系(1.603)、家庭背景(1.321)和个人学习成绩(1.295)。学生普遍认为个人能力是影响就业的最关键因素。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有:就业市场不规,“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50.0%);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47.4%);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供大于求(33.3%);就业信息不充分(25.6%);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沟通和了解不够(23.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过于挑剔(20.5%);就业政策不合理(20.5%);学校对毕业生就业不够重视(5.1%),学生对学校依赖性太强(3.8%)等。可见,人员因素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中的一大障碍,同时毕业生也认识到就业定位不合理、过高的期望值也会影响其就业。

2.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管理学、医学与人文知识是卫生事业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架构,沟通协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

3建议

3.1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就业渠道

调查显示,68.0%的大四学生期待的实习地点为南京和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学生期望通过在大城市实习获得更多就业机会。69.2%的人对本专业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64.1%的人主动了解过用人单位情况,且89.8%的人对实习和就业有规划。本研究结果与郑锴等[4]对某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调查结果“学生对专业及就业方向缺乏了解”有所不同。学生将读研作为首选,与卫生事业管理行业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契合。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主动且有职业规划,而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实现抱负的关键[5],对就业和未来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但是,还需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认识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基层同样大有可为,应拓宽职业选择。

3.2加强就业指导,实现人职匹配

2017届毕业生中,51.3%的人已就业,有些人选择继续深造,还有些人尚未就业。在已就业学生中,大中型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仍是主要就业单位,就业途径主要是通过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和广告招聘等,招聘单位的行政或事业属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选拔性的考试往往是优中选优,这也会增加就业难度。求职过程中,专业不对口或就业面窄是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性较强,学生定位较高,就业目标多集中于卫生行政部门及大中型医疗机构,难免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缺乏就业规划及指导也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医药卫生行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卫生事业管理教育自然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就业指导应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7],如为医院管理、卫生体制改革等进行的持续质量改进和适应性调整。

3.3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普遍意识到本专业是管理学、医学、人文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管理、表达能力,且个人能力是影响就业的最关键因素。不同单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不同,如医疗机构看重管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卫生监督机构看重运用相关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检查与执法管理等方面的能力[8-10]。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对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没有引起重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高速发展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推动。所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结合自身性格、兴趣,进行准确职业定位,做到人职匹配,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姚园,高莉敏,张勇,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技能需求现状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8):882-883.

[2]荣超,杨华,周影,等.中医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需求与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2):160-163.

[3]涂画,高红霞,叶清,等.基于专业认证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胜任力本位教育模式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8(5):75-77.

[4]郑锴,任丽平,李素玉,等.某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5):562-564.

[5]张妍妍.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145-147.

[6]李杉杉,张晓丽.医科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特点及对策初探[J].卫生软科学,2008(3):246-248.

[7]瞿星,ShannonHHouser,何梦颖.美国卫生管理专业硕士认证制度的发展及启示[J].现代医院管理,2014(2):17-21.

[8]刘洁.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8):12-13.

[9]孔瑜瑜,魏晋才.试论新形势下我国医疗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8):520-5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