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选修课论文

选修课论文范文精选

选修课论文

选修课论文范文第1篇

1.1基本现状

综观目前高校的公选课,虽然各高校开设的公选课门类众多,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以浙科院为例,截至2013年,开设的全校性公选课已达100多门,涉及自然、科技、历史、人文、教育、心理、艺术和体育等众多的学科,基本满足了学生选课的需求。近几年来,浙科院对全校性的公选课进行了不断的教学和管理改革实践,逐步规范公选课的管理,提高公选课的开设质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产生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为了真实地了解浙科院公选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公选课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笔者对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了“关于浙江科技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状况的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笔者授课班级和学生QQ群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9份,回收率为97.8%。问卷主要从浙科院公选课的课程设置、选课机制、教学情况、教学管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五个维度了解公选课的现状及问题。在调查中,针对“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公共选修课”的问题,有91.2%的学生回答“很有必要”,6.5%的学生回答“无所谓”,只有2.3%的学生回答“没有必要”。在目前所开设的公选课中,70%的学生认为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自己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12.4%的学生认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只占到很少一部分或者是因为各种原因而选不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72.4%的学生认为开设公选课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较大和一定的帮助。可见,公选课的开设对于较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与修养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公选课无论是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一般由任课教师自由申报,而不像必修课那样,针对不同的专业对所开设的课程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公选课大多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缺乏规范性)、选课对象的差异性(由学生自由选课,不设定具体的报名和选课约束条件)、教学管理的严肃性(各学期开设的公选课主要取决于教师开课的意愿和学生选课情况,很难保证课程开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也导致教学管理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改进)等方面与一般的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相比,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在开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程度。

1.2高校公选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在调查中,针对“你选择选修课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有67.2%的学生回答是“为了修满学分”,28.2%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只有4.6%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针对“你选择公选课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问题时,有48.6%的学生回答“考试容易通过或轻松型的”,24.7%的学生回答“实用型的”,如网页制作、证券投资类课程,15.4%的学生回答“娱乐好玩的”,如中外电影赏析、流行音乐等课程往往学生报名爆满。可见,学生选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喜欢选那些最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而不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还有部分学生选课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向。而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各高校的公选课大多与学生的学分挂钩,有些甚至具体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的公选课门数或学分。这就导致学生为了尽早修满学分而盲目选课,尤其是在大一期间。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实行学生网上选课报名,根据浙科院的做法,虽然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对选课人数根据开课教师意见作了人数的限定,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往往导致普遍出现学生选课爆满,而实际的课堂却冷冷清清,出勤率低。这不仅影响教师工作量的考核,也使那些真正想报名的学生选不上课,而选了课的学生又没有参加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1.2.2教学质量难以监控,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对公选课课堂满意度的调查中,有48.2%的学生回答“不太满意”,24.5%的学生回答“很满意和比较满意”,8.7%的学生回答“很不满意”。在回答“导致你对公选课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时,有47.2%的学生回答“老师上课没意思”,28.5%的学生回答“对课程没什么兴趣”。可见,公选课的学生满意度总体不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公选课的开设主要由教师自主申报,而由于目前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对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都有相关的要求,有些公选课的开设是为了弥补必修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不足,导致个别公选课的开设随意性较大,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如果没有教师申报,已有的公选课将随时停开;二是由于缺乏对公选课开设资格的审核和过程的考核不够,导致个别教师对公选课的教学重视不够;三是公选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各院系的工作重心偏向于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与院系的目标管理结合不紧密,导致院系很少关注公选课的建设。虽然浙科院把公选课与必修课一样纳入教师和所在部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和教学效果考核的范围,但由于各院系对公选课缺乏像必修课那样诸如教研室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等规范化的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加之受制于公选课特定的课时量和学生人数,以及选课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年级,对于一些课堂教学的手段,如课堂讨论、课堂实验等很难有效开展,以至于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些甚至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来应付教学,缺乏课堂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导致学生对公选课的兴趣不大,课堂效果不佳。

1.2.3考核方式缺乏严肃性和规范性

由于学生在公选课选课目的和动机上存在的偏差,而考试作为衡量和给定学生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和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但是,由于公选课的考核方式缺乏严肃性和规范性,导致学生对考试不重视,进而影响到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在调查中,针对“你参加公选课教学过程情况”的问题,只有27.5%的学生回答“每次都到并认真听讲”,而52.3%的学生回答“课堂上都在做自己的事情”,12.3%的学生回答“平时很少到课,只是在期末参加一下考试”。从浙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公选课的考核大多采用随堂考查的方式,对具体的考核方式、试卷内容和形式、试卷的保管和归档整理没有统一的要求,甚至有些课程尤其是非工科类公选课采用期末让学生上交一篇小论文作为考核的方式,而且大多是让学生在课外去完成,这就直接导致大多数学生不去独立思考而是相互抄袭或直接从网上下载,不仅很难体现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于那些存心来混个成绩或学分的个别学生来说,不仅失去了开设公选课本来的意义,也在客观上助长了他们的投机心理,而对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反而造成极大的不公平。正是由于公选课考核方式缺乏严肃性和规范性,加之学生选课目的的功利性(主要是为了修满学分),不仅导致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难以做到公平、公正,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公选课考试重要性认识的偏差,认为只要选了课,最后参加一下考试能混个学分就行,平时学不学、到不到课都无所谓。从而导致不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公选课课堂到课率普遍较低。

2公选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对策

针对公选课开设和教学过程中暴露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规范公选课的教学和管理,切实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今结合浙科院的实际,从公选课金融投资分析的视角,来探索公选课的教学改革。

2.1优化选课机制,避免学生盲目选课

以金融投资分析公选课为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金融投资意识,了解证券投资的基本原理,掌握证券投资的操作程序和一般策略,学会用风险收益原则确定投资组合,了解和掌握证券投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由于该课程涉及相关投资盈亏的分析和计算,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为此,为了更好地增进课程内容与授课对象的适应性,可适当限制选课学生的范围,对于艺术、语言等专业的选课学生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由于目前公选课都实行网上选课,而且大多在开课前的一个学期末进行,许多学生选完课后经过暑假或寒假较长的时间间隔,开学后又没有及时登录选课系统查阅自己的选课情况,往往导致选课学生爆满而实际到课学生较少的结果。加之目前公选课的网上选课系统开放时间过长,甚至在开学后的第四、第五周还有学生名单的变动,教师很难确切掌握选课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也不利于课堂的教学管理。为此,必须规范网上选课系统的管理,规定学生一学期公选课的数量不能超过两门,任课教师在开学后两周确认最终的选课学生名单,并且对于那些选了课又没有参加正常教学活动和期末考核的学生暂停其下一期选课的资格,以避免学生盲目选课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2提供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引导学生科学选课

公选课的最大魅力在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为此,学校应该在新生进校时,围绕促进专业发展和知识结构完善的目的,对其选课进行指导,通过对相关公选课的分析和介绍,帮助和提高学生对公选课的认识。同时,学校应该每学年统一制作一份全校公选课课程指南或课程导读手册,附上课程内容简介、开课教师简介、选修要求及课程开设目的等资料,并通过网络在线公布,以便让学生在选课时能大致了解课程和开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不再盲目地奔着课程的名称或凭着主观臆想来选课。

2.3创新适合课程内容和特点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现代化要求实现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这样才能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公选课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灵活性。为此,必须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视频观摩、课堂演讲、模拟操作演示等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而且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以金融投资分析为例,针对中国相关证券投资的最新政策和规定,结合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金融操作软件,让学生进行有关股票、外汇、期货等的网上模拟操作,并把操作的盈亏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不仅让学生掌握一般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而且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4加强课程考核管理,改革考试方法

公选课的课堂管理大多不尽如人意,学生随意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此,必须加强公选课的考核管理,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参照学校对必修课的课堂考核要求,学生无故旷课达1/3以上的取消其该门课的考试资格。加大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考核,采用“课堂作业制”,随机抽查作业的完成情况。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如以论文形式的考核,要求字数不能少于3000字,并要符合论文的一般格式(包括摘要、关键词、主要参考文献等),开卷考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且题型灵活、难易适中。

2.5加强对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管理

为了切实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规范公选课的课程管理,严格把关。首先要重视对任课教师的选拔,要求第一次申请开课的教师必须具备该课程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教学经验,开设的课程需经学科负责人和所在学院教学负责人同意后,再报送教务处。教务处要组织有关专家和优秀教师对其进行试讲考评,考察讲课内容是否与所申报内容相符,以及所开课程是否具有可行性等,以决定该教师是否具有开课能力。其次,要积极推进公选课的课程建设,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由于公选课的课时相对较少,授课对象的专业、年级、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加之大部分开设公选课的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都较为繁重,因此,就教师本身来说,想要真正上好公选课,可能并不比一般的专业课、基础课投入的精力少。为此,学校应该对公选课和专业课基础课在投入方面一视同仁,通过各种课程立项、精品课程、教改项目等方式推进公选课的课程建设,更好地激发教师对公选课的教学热情。再次,要加强对公选课教学资料(教材、教案、试卷等)的规范化管理和整理建档工作,使之形成较为系统、规范的课程管理体系。

3结语

选修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演变成以人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种目标,而选修课正是为了培养顺应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这不但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公共选修课却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但不受重视,而且教学效果不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风。经过调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公共选修课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公共选修课开课由教师自我申请,虽然最后校方也会进行最终审核,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课程的开出没有系统性、目标性,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个人的情况。尤其是一些老师,在思想方面,对开设选修课的意义还不够明确,只是粗浅的意识到开设选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却很少思考如何将选修课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自身教学任务,为了开设而开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开出一门面向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高质量的公选课,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调查表明,教师教学时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有:教学设备落后(29%)、班容量大(25%)、缺乏时间和精力(21%)、自身教学水平有限(14%)等。这些原因,导致选修课在一开始就先天不足。

以校际选修课为例,虽然校际选修课原则上应是各校的特色课程或优秀课程,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一般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难真正凸显出各校的特色与优势。

2.选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由于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选定哪门课程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名称、学分的比重、课时的长短、课程的难易程度或口耳相传的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在公选课的选报过程中相当盲目,仅仅根据课程名称及简单介绍来猜测课程的内容和课程性质,但有的课程名称很大,很难猜测到具体的内容。还有的学生,只是为了顺利取得学分而选择选修课,喜欢“轻轻松松上课,顺顺利利‘过关’”。如果听闻某一位老师对学生考评严格、所教科目不能蒙混过关。那么即使这几位教师所开设的课程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会因为担心考试无法通过而不选修他们的课程。于是,学生选课就喜欢选择一些学的比较轻松的文体类、欣赏类课程,甚至任课老师的课堂考勤、考试要求是否严格也成了选课与否的理由。这种盲目性的选课,造成选修课“冷热失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管理不严格,质量不高

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是许多高校选修课的通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方面,由于教学缺乏规范,备课不足,上课或照本宣科,或夸夸其谈,甚至直接放下载的教育影片,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不能给学生提供该学科的最新信息,也不能给学生以应有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学到的知识太少。

学生方面,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上选修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对选修课的认识也相对不足,理科学生认识不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对人文类的公选课抱着混学分的想法,而文科学生对自然学科课程,由于缺乏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听课常常是云里雾里,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许多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学分才选修的,没有太大意义,对自己作用不大。从长远看,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制度方面,除了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方面,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考核制度的缺陷。选修课课程考核不规范,大多数考核方式是以论文为考题,或者是开卷式考试,而教师为了让大部分能顺利过关获得学分,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流于形式。选修课考核制度中的宽松做法,导致选修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目的和一样无法很好的完成和充分体现,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似使得教学管理上也有了一定的难度。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的对策

1.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体系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而目前,就我校学生情况来看,选修课仅仅只占学分中较少的比例,以生物与环境学院为例,学生完成的选修课学分仅为10-12个学分,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仅占7%左右。选修课课程比例偏低,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人的个性和实践能力。所以,建议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创新型社会建设目标的人才。

其次,在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公共选修课的同时,应完善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规范和评价标准,对公共选修课的开除,应根据教学规范的体系设置,并且应有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对开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经验、开课的必要性进行审核评估,以杜绝随意性。除此之外,应积极整合资源,杜绝重复开课,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及门类的全面和均衡,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利用校际间的合作,拓展学生选课的空间。

2.转变观念,提升选修课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

高校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梯队,是保证开出高质量选修课的关键条件,高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首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其次,要充分挖掘现有教师的潜力;再次,应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通过经济杠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加强自己的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加强选修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要按照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去准备选修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选修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剔除选修课只是为了混学分之类的消极想法,并能够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努力探索。

3.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拓宽选修渠道

由于学生选课往往受制于某种兴趣、动机的需要,同时,很多低年纪学生对自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这就让他们在选择课程时,凭的只是一眼感觉,不会从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专业辅助等方面去考虑,选择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程来充实自己。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是实行选修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克服盲目选课的弊端,建议建立和健全选修课导师制度,导师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课和学习进程做出合理安排,以及在学习方法的改进方面给予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制定学习和选课规划,帮忙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切实将选修课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课堂。

4.严格考核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选修课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关键在于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对选修课考核的不重视。针对公共选修课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建议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并加强考试考查制度,双管齐下,共同发展。

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相同或类似课程,由多位教师申请,并提供试讲视听,让学生选择老师选择课程,优者胜出。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听到高水平教师的讲课,有比较才有进步,这也会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期末总结,进行末位淘汰制,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直至停开。超级秘书网

在公共选修课课堂上,部分学生出现“选而不修”、“挂名选修”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选修课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所以要严格课堂和考试管理,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辅以课堂考勤、必要的点名和随堂回答问题等方式督促学生的到课率;同时多推行闭卷考试方式,少采取论文和开卷的形式,减少给学生提供混学分的可能性。坚决禁止考前泄题,加强考试监控,严格考场纪律。一旦选修课象必修课一样,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坚持严格的考试考查制度,学生到课率底的现象必然会有所改观,这对学校整体的学习学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适应加强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体系,是高校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因此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是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只要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像关注必修课的教学一样关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把公共选修课规范化,制度化,就能使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选修课论文范文第3篇

依2014年教育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现下设隶属于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和生物医学工程类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年招生500人左右,在校生现执行2009年修订的专业培养计划。本培养方案重点突出了“德育教育与业务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课程结构中,设置了“人文社科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七个平台,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依专业分别达到21.8%-22.3%,并且重点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已提高到44学分,(附后)因为选修课程数量较多,分散性较广,特别每个平台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故为学生的选课带来了一定的繁琐性以及管理上的纷杂性,特别通过对近两年刚毕业的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统计分析情况看,由于修得的选修课学分不够、没有满足不同平台下必要的学分数以及虽学分够但绩点偏低等原因,未能按时毕业的学生数达到总学生数的5%左右,可参看表2。这个问题引起学校的关注,并且很有必要从中找出原因,制定和强化选修课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二、电气类专业选课要求

按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学生四年内应修满216学分,即相当于2500学时左右。其中必修理论课125学分;选修理论课4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44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践模块6-8学分,方能达到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选修课几乎遍布各个学期,故在每学期结束的前1-2周,学校结合培养计划给出选课规定通知和选修课一览表,并且明确规定选课要求:

(1)必修课由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统一预置,除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情况之外,一般不需学生再自行选择。

(2)限选课各平台均有最低选修学分要求,各学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或发展方向等同步选择具体的修读课程。比如第一学期在人文社科平台应至少修得2学分,公共基础课程平台至少修得7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修得6学分,专业课程平台修得16学分。

(3)任选课基于素质教育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平台,不分学期,面向全校本科生,修得规定学分即可。

(4)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专业内修得10学分的前提下,方可跨专业选修余下的学分。

(5)选课流程基于校园网选课平台,采用预选、正选和补退选三个步骤进行,最后补退选环节一般在开课一周内完成。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1、优化和丰富选修课程资源

学校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应指导各专业强化各平台下的选修课配置资源,给出较详细的课程简介,使学生事先了解,同时教研室要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完善课程组制,鼓励教师一人多开课,一课多人开,同时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保证每学期提供较多的课源让学生去选择。

2、完善选课平台建设

合理规划选课时限一般放假的前两周均为考试周,学生为了考试很少顾及选课的信息,故学校应合理调整现行的假前1-2周的选课时限规定,利用校园网络选课平台,适当提前公布下学期选课通知以及拟开选修课程一览表和课程简介等,让学生事先了解和掌握,并且在开课前完成“预选-正选-改退选”三个过程,保证任课教师在上课前拿到准确的选课学生名单,便于教学管理,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

3、完善对学生学分及绩点的预警提示

功能利用网络平台以及教学管理系统,建立“教务处-学院-辅导员-班导师-学生”等多级联动的预警提示功能,可以在学生进入选课平台时,事先给出各平台下已修得学分数以及绩点情况,对本次所选择的选修课进行系统自动核准,重点对大四的学生选课情况以及学分遗漏等问题给出及时提醒,避免因选修学分不够以及绩点偏低影响正常毕业的情况出现。

4、发挥班导师的指导作用

现班导师多数都是由专业老师来担当,从管理角度必须强化班导师的指导作用,要求班导师认真解读专业培养计划,掌握各平台下的选修课的情况以及至少修得的学分数,在学生选课之前,统一为学生认真讲解和指导,并提示选修学分不足的同学,协助做好每学期的选课工作。

5、注意激发对选修课的学习热情

选修课多数为考查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存在要求不严、讲解内容过于简略、课堂秩序松于管理、考核方式单一等情况,对于学生也习惯出现没有教材、只听不记、自律性差、缺席偏多、只求通过等现象,偏离了旨在是为适应学生兴趣和爱好、发挥特长而设立选修课的初衷,对此要求任课教师应本着爱岗敬业、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发挥出讲课的优势和长处,确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适当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对学习情况给出一个公平的认可成绩。

四、总结

选修课论文范文第4篇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在这一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各高校重建课程体系,选修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选修课的地位进一步凸显。随着学分制的推行,专业选修课设置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学者说:“学分制与选课制紧密相连,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离开了选课制学分制就失去了意义。”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历史学系推出了一系列专业选修课。北京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要求总学分不低于141分,选修课不低于54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不低于29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21%,提供了71门备选课程,平均每门课程为2学分。也就是说,学生至少要修15门专业选修课程方能达到毕业要求。复旦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要求总学分为146分,其中专业选修课须达到26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18%,共提供了11组总计99门备选课程,平均每门课程为2学分,即学生至少要修完13门专业选修课才能达到毕业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虽然达不到复旦大学近百门的规模,但是也都有数十门之多。河北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总学分要求为159分,其中“学科基础选修”和“学术研究选修”须达到24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15%,累计设置了26门备选课程。安徽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60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为6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低于32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20%,备选课程33门。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59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为79.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15学分,约占学分比例的9%,所设置的备选课程有36门。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继续延伸,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本专业更高层次的理论基础、更新的研究方法,了解掌握本学科、本专业较前沿的知识及动态,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做准备。依据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专业选修课的性质特征,一年级基本不设专业选修课程,二年级开始少量设置,更多的专业选修课程集中在三年级及四年级上学期,学者王乐忠在论及专业选修课的特点时说:“一般是在大学高年级开设,亦出现在低年级开设的尝试。”现将河北大学、安徽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选修课设置的时间情况列表如表1,从中可见,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确主要集中于第五、六、七学期。

二、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的授课困境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实践,中国高校的选修课设置与教学取得显著成绩,就历史学而言,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蔚为壮观,上述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达到71种和99种之多,即使像淮北师范大学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也能达到36门。各高校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内容涉及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等诸多领域,既充分体现了不同高校历史学专业的特点,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是,与此同时,历史专业选修课也表现出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这一点得到一线教师、教学管理者以及高教研究者的普遍认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教师与学生一个共同心理是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如必修课。”21世纪以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线教师张秀琴等说:“一些教师、学生对开设选修课的意义不够明确,或者说立足点太低。”教师李丽说:“学生普遍把它们看作是不重要的‘辅课’;又因为选修课属于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予重视。”教学管理人员曹树国指出:各高校学生对“选修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选修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对学生更有甚者,部分高校对专业选修课与必修课给予了不同定位,选修课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精品课程申报等方面的地位远不如必修课,甚至课时津贴也有所区别。对专业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和定位欠妥必然导致一系列教学问题的出现,出勤率低是最直接的表现。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凸显,而对于历史学这样的所谓冷门专业来说,其表现要比热门专业更为直接。考村官、考编、考研、考公务员成为大部分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而历史学专业选修课不具备应对上述各种考试的直接功利性功能。学生在时间分配(尤其是在考前冲刺期间)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往往选择缺席备考。部分高校个别专业选修课程的出勤率甚至仅有40%;一线教师乔梅英、杨胜凯说:“大学生选修课逃课现象严重,令人担忧,部分选修课缺勤人数甚至超过了半数。”笔者所讲授的《徽商与儒学》曾获校级课堂竞赛三等奖,尽管如此,学生的平均出勤率也只有70%左右。专业选修课出勤率低的责任不能完全推到学生身上。专业选修课的性质决定了其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比必修课教师更加严格,有学者客观地指出:“专业选修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其内容涉及面更加广泛,这更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及丰富的专家来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安排中,此类课程常由年轻教师承担。年轻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但是其专业知识体系尚未完善,缺乏教学经验,中国地质大学教师李胜利就曾论及这一问题:“一些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可能受到院系委托主讲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甚至并不熟悉的课程。”甚至还出现教师为了完成工作量指标,勉强任课的局面,有学者指出:“高校中某些专业出现了教师无课可上,特别是对于新进高校的年轻教师这种现象较突出,但又不得不完成学校规定的每年教学工作量,因此,一些老师抱着完成学校任务的需要而开设选修课。”草率任课无疑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历史学专业选修课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体现着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教材建设集中于必修课程上,产生了一系列精品教材,如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等,历史学必修课代表性的教材有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李侃的《中国近代史》、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等。而对于专业选修课来说,虽然学界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尚未转化为教材,如徽学、方志学、敦煌学等。目前,更多历史学专业选修课是教师自拟大纲和讲义,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不得已而借用学术专著作教材的情况。教材建设的滞后无疑制约着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建设历史学专业选修课教学团队

选修课论文范文第5篇

针对交通工程专业选修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师普遍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开展改革研究。

1将专业课按照课程内容及性质进行分类

对不同类型的专业选修课期末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对道路工程CAD、交通系统仿真、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以期末大作业的形式来代替学期末的试卷考核。对交通运输法规、交通心理学等比较枯燥、学生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考核时可以借鉴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考核方式,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作答。一方面可以充分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能正确、灵活应用;另一方面可以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文写作的能力。对交通工程导论、轨道交通新技术等引导性课程,在期末时可以以小组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首先,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的资料查阅能力和整理能力,而资料查阅能力和整理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其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再次,以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改善工科学生不善于表达的状况。

2对现有的考核比重进行调整

增加日常考核的比例在我校目前的考核方式中,将期末时试卷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定为80%,进而导致严重的考前突击现象。学生通过突击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将会在短时间内被忘记。为此,我们建议将交通工程专业选修课课程结束时的考核成绩所占比例降为50%~60%;增加每章课程结束后的小测验或作业所占成绩的比例,建议为20%~30%;增加课堂活跃程度表现分,建议按不同性质课程定为5%~25%;降低点名考核所占比例,建议为0~10%。通过此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及他们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更好的了解,而且也间接地增强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督促。

3充分尊重任课教师的意见,将考核方式权

交给教师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试卷考核定为开卷、半开卷和闭卷等多种形式;不建议事前给出标准答案,可视学生答题的创新型及独到性酌情处理。考核内容不局限于目前常用的判断、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及计算等形式,可视课程需要,酌情增加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等自主性较强,可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内容等。

二改革成效对交通工程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几轮实验证明

(1)通过增加课堂活跃程度表现的比重,有效遏制了高年级学生在专业选修课中的迟到、早退、逃课、不听课等不良现象;

(2)通过汇报答辩的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毕业设计之前大部分学生就已锻炼了较好的资料查阅能力和整理能力。此外,该种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公文作答的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公文写作能力,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通过章节结束后的考核,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对部分难点内容进行回顾讲解。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