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绿化

生态绿化范文精选

生态绿化

生态绿化范文第1篇

一、各级领导普遍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黄山绿化工作,实行了县级领导包单位、包山头责任制和工作督导制度,并统一制定验收办法和标准,量化考核指标,认真兑现奖励机制,近两年兑现绿化奖励24万元,全县上下形成了良好的荒山绿化氛围。

二、创新造林方式,实行专业队施工。专业队施工是我县近年来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造林方法。专业队施工克服了以往年年造林不见树的现象,确保了造林的成功。专业队施工加之有效的制约机制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从整穴、苗木准备,到栽植等方面严格把关,使之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在施工过程中对专业队加强管理,使之严格按规程施工,保证了高标准整穴和高标准栽植,切实达到了栽一片,活一片,绿一片的目的。

三、栽植大苗与混交林。近几年我县在国道两侧可视范围内荒山栽植1米以上大苗90余万株,绿化荒山8000余亩。事实证明,栽植大苗,只要方法得当,把住苗木关与栽植关,成活率不但有保证,而且效果立竿见影,达到一夜成林的效果。同时还当配置黄栌和火炬等苗木与侧柏混交,能增强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迅速改善立地小环境,并为林木的健康生长创造条件,还能有利于今后的林木防火。

四、坚持林权改革,完善荒山拍卖制度。近几年,我先本着“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收益权”和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收获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林权改革,重点加快了林木和林地的确权发证及荒山承包拍卖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带动作用,有力的推动了荒山绿化建设的步伐。全县共发放林权证280份,发证率达到50.4%,面积超过13.8万亩,涌现出孝直尤寨山庄、平阴镇毕海洋村、平阴镇张立水、孔村镇王长明等一批保护性开发、荒山绿化先进单位和个人。

生态绿化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建设宜居宜发展县城为统领,紧紧围绕“城郊森林化、县城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小区花园化”的绿化目标,坚持“见缝插绿、空地植绿、破硬还绿”的植树绿化原则,通过政府组织、全民共建、统一规划、社会参与,进一步完善绿地布局和功能,以专业绿化工程带动道路绿化、单位绿化、居住区绿化等工作,加快县城绿化提档升级,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总体目标

1、县城建成区内新增绿化面积8.58万平方米;新栽行道树860株;改造绿地面积1万平方米。

2、公园、街道绿化带补植补种1.5万平方米。

3、创建市级园林化单位3个;市级园林化居住区2个;星级公园(游园)2个。

4、开展绿地认养认建活动,认养绿地面积0.3万平方米。

5、启动四个建制镇创建园林城镇试点工作,带动辐射周边乡村绿化工作。

三、具体任务

(一)专业绿化。新增绿化面积7.29万平方米。

1、涅河景观新增绿化面积5.2万平方米;

2、八路军文化休闲一条街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

3、马牧河滨河公园延伸绿化工程(新汽车站对面)0.74万平方米;

4、太行东街与迎宾街交汇处绿化景观延伸0.15万平方米。

(二)新建(改造)道路绿化建设。新增绿化面积0.55万平方米,新栽行道树540株。

1、学府街延伸段新增绿化面积0.3万平方米,新栽行道树160株;

2、经四路绿化面积0.25万平方米,新栽行道树180株;

3、路新栽行道树70株;

4、泰安巷新栽行道树60株;

5、东盛巷新载行道树70株。

(三)镇周边村庄绿化。新增绿化面积0.55万平方米,新增行道树320株。

1、城关村绿化任务:小区内新增绿化0.2万平方米,城关村级道路两侧绿化带、行道树补植补种;

2、东村绿化任务:小区道路两侧新增绿地面积0.15万平方米,新增行道树120株,小区院内新增绿化面积0.2万平方米;

3、下城村绿化任务:下城村委至和信电厂中间空地栽植风景树100株;

4、上城村绿化任务:上城村进村口东侧栽植风景树40株,上城新建小区对面空地栽植风景树60株。

(四)沿街单位绿化任务。新增绿化面积0.19万平方米。

1、林业局新建家属楼门前新增绿化500平方米;

2、蚕桑中心新建家属楼门前新增绿化面积400平方米;

3、农业局家属院门前新增绿化面积200平方米;

4、原镇中学门前新增绿化面积300平方米;

5、良种场门前新增绿化面积300平方米;

6、中石化加油站三部(高速路连接口处)新增绿化面积200平方米。

(五)创建市级园林化单位、园林化居住区。改造绿地面积1万平方米。

建国大酒店、和信电厂、武乡一中、县供电支公司开展市级园林化单位创建工作,力争3个单位完成创建任务。

阳光小区、惠民小区、太行小区开展园林化居住区创建工作,力争2个居住区完成创建任务。

(六)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化。年竣工的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率必须达到30%以上,包括南泊湾商住小区、太行西街普惠小区、滨河花苑小区、兴隆小区。

(七)启动四个建制镇创建园林城镇试点工作。带动辐射周边乡村绿化工作。洪水、蟠龙、监漳、故城四个中心镇要确定创建省级园林化城镇目标,并积极组织实施,力争完成1个园林化城镇目标。

(八)绿地认养。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积极认养县城公共绿地,为广大县城居民认养绿地带好头,做表率。

四、绿化分工及资金来源

(一)涅河景观公园、文化休闲一条街绿化及县城街道绿化等专业绿化由县园林管理局负责。所需建设资金由县财政予以解决。

(二)机关、企事业单位庭院绿化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绿化方案,所需资金由单位自行解决。

(三)园林管理局负责牵头县城绿化工作并提供技术指导,各有关企业和居民小区绿化分别由所有企业和开发公司负责,所需费用自筹解决。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县城绿化建设工作领导组统一领导全县城区绿化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把所承担的绿化任务列入当前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组织,做到专人负责,专项资金投入,确保绿化工作顺利开展。

(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开辟绿化专栏,及时对全县绿化进度情况、典型事例进行报道。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和舆论监督,让人民群众了解绿化、理解绿化、支持绿化,营造良好的绿化氛围。

生态绿化范文第3篇

【关键字】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第1章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生态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

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1.3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与条件

校区基地环境、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第2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的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的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式学校的原则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的原则

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A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B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C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D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

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第3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

3.1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总面积约80公顷。东临邰城路,南接陕西省饲料厂,北靠渭汇渠,西面为大片的绿地。整个规划地被城市主干道划分为三部分。

3.2规划的指导思想

运用生态学原理,力图在有限的环境空间中解决功能与形式美的矛盾,通过规划设计改善生态条件,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宜人的校园生存环境。

3.3布局手法

规划布局手法是条带加组团的布局方式。

道路交通

设东北两主入口,并有60M的景观道通入校园;连接两次入口的自然环路为车行道(14M),引导车流;教学实验区道路采用规则式棋盘式布局(7M);学生生活区道路自成体系,各组团均有或纵或横主路(20M)引向自然式环路;体育运动区道路将各场地整齐分割成各功能小区,相互联接,并有道路引向主环路。

建筑楼群

教学实验楼建筑群成条带状布置,为东西走向;宿舍楼为组团式布局。

3.4布局结构

总体布局可用“一心三带四区”来概括。

一心:为核心生态区。其内绿地连片布置,形成整个校区的中心绿岛,并与其它各功能区的条带状、环状、团片状绿地共同组成纵横交错的校园绿色网络系统。它由树木园、植物园、苗圃三部分组成。树木园、植物园内树种繁多,内置花架、铺装步道、坐凳;苗圃内设一大型温室。此区不仅满足了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方便学生课余休息和晨读。

三带:全院三条主干道构成一横一纵一斜三带。一横一纵为东、北主入口各宽60m的景观带,其两侧配置高大乔木,构成林荫道,中间为宽20m的绿地,两景观带交汇处为一圆形广场,其内设置有升旗台、雕塑以及一圆形礼堂,产生对景的效果。此种设计使入院者视野开阔,心情不受压抑,并且高大乔木与绿地的规则式条带状布局充分体现了高等学府的严谨、有序、端庄、优雅的高品位、高质量。斜向景观带采用节点呼应手法,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信息交流中心分别位于其起点、中点和端点处,遥相呼应。大学生活动中心有建筑组合成麦克风型,内设影剧院、咖啡厅等活动场所,意寓此为大学生文化传播地,提高了学生文化生活质量。在信息交流中心旁边,为园林园艺和校园特色(植物标本馆、昆虫博物馆、校史馆等)两大展示大厅,供人参观欣赏并可由此加深对本校的了解。斜向景观带为步行道,植物配置采用渐变式,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校园景色具有较高的园林艺术水平。

四区:按用地功能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

教学区

由条带状的公共实验区、公共教学区、各院系楼群和图书信息中心组成。其中以教学楼、办公楼为主体,并配置雪松和彩色植物图案。植物配置丰富,装饰性较强,其目的在于为全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体育活动区

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内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校园西面,连片集中布局,通过其间道路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小区。以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类运动场为主体,适当配置耐践踏的草坪、生命力强的植物,供活动后短暂休息。对外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规划地的东北角,由于此地濒临城市主干道,交通方便而设在此处。

学生生活区

采用组团式布局,各个组团镶嵌于大片绿地之间,通过道路、公共绿地,运用艺术手法将其内的建筑和大大小小的空地有机的组合,达到和谐的境界。从建筑的通风、采光、用材,植物的遮荫、减噪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型设计规划理念。组团内又分别包括商业服务中心、食堂、浴室和休息运动广场,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生活区

生态绿化范文第4篇

近年来,人们对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功能的认识,已经由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装饰提高到具有城市形象的美化、文明的象征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多种功能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城市绿化也因此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它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绿化主要功能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本质上。来认识,才能有助于对它正确定位。

城市绿化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破坏自然的过程的逆向过程;因为原有的大片森林被砍伐,大量农田被占用,代之以柏油马路、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和桥梁,这些无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构架了城市人群生存的空间。因此,城市绿化是把被破坏的自然通过人工再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一个与城市化进程同时产生的逆向过程,所以绿地系统应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在植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动态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城市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中起着最活跃、最积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城市基础设施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城市绿化最主要的功能应该定位在生态上,而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绿化也必然能展示其形态美和动态美,成为美化城市的有生命的景观;在文化领域中缘文化早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民族的及地方的特色,成为当前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城市绿化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生态上,同时兼有其它多种功能,是完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及方向的。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城市绿化的指导思想

100余年前(英)霍华德发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文,该文是作者在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城乡对立,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提出了为了人民必须城乡协调发展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和农村要给予人民社会的爱和自然的爱。霍华德认为一个中心城市必然有与它相联系的卫星城市群落,即大都市圈的规划构思;认为城市各分支系统一住宅、工厂、道路、绿地、学校等通过重新有序组合,更能自我完善,自我生存,更具活力;城乡应视为一个整体,城市周围的农村则是其支撑系统,它们的土地分配比例应为1:5,城市为1,农村为5.由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应该参照上述思想,使农村在绿地建设面积上、数量上大于城市数倍才能同样成为城市的支撑系统,同时在城市或城镇以永久性绿带来隔离,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城市中央应有大型的绿地,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伦敦中心自然公园等思想。霍华德田园城市规划思想不仅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思有实用价值,也对绿化的规划有直接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网为缓解城市的大气污染特别是热岛效应。

发挥城乡绿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功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绿化建设应以绿色廊道(简称“绿廊”)建设为主体。绿廊指的是从农村开始,经过城市的中心区穿越热岛再进入农村;沿途将“园”(指块状绿地)、“楔”(指楔形绿地)、“环”(指环状绿带)、“廊”(指绿色廊道)连接成生态绿网。绿廊的宽度不小于50m,其中可包括建筑物(但不含成群的高层建筑)、道路和河流;绿廊应以常缘阔叶树种为主、有建筑物处应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屋顶的及垂直的绿化),使之成为高绿量的绿带,其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绿廊间距以2~3km为宜;绿廊的布设原则,一是整体性指城乡一体化,二是方向性绿廊应顺应本地区盛行的风向设置;三是针对性一方面绿廊应把现实的和规划的大型绿地(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应有意识穿过城市生态环境负荷重、热岛效应严重及旧区改造等地区,使之真正担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四是可行性绿廊布设应沿河沿路,可操作性强且可水绿结合推动河道及道路的整治。

通过绿廊纵横布设形成的生态绿同才能发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系统的功能,达到以绿制热、以绿净污,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也是落实霍华德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举措。

以上海为例,在外环线以内的绿廊布局,其方向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交织成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绿廊各9条,主干绿廊共6条,内环线以内的三纵、三横主。干道一致,应首先实施。绿廊纵横于城乡、浦西浦东、环内环外,绿廊相互交织成一个具有整体、系统性的生态绿网,它们的建成将把郊区和海上的冷湿空气带进城市,又能对城区热中心进行分割疏解。

四、区系结构和群落结构

城市绿化的基础是植物,而植物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如何运用植物材料再现城市中的“第二自然”,是长期存在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虽然谁都能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口号,但在城市绿化的实践中,是人居于自然之上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真正做到人和自然关系很和谐呢?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植物生长的分布区域有明显的地带性,它随地理区域、气候带、地貌等不同而有区别。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中国的植物分布(简称植挪就可分成温带、暖湿带、亚热带、热带……等八个植被区划,我国各个城市均处于不同的植被区划地区范围之内。所选用的植物应该尊重其具有地带性的特性。然而在城市绿化的历史上却常常发生跨越地带的错误,大量引种最后遭到多次失败的教训,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并不少见。以上海为例,大规模引种了适应在较高纬度的华北地区生长好的加拿大杨及二次引种适应在低纬度华南地区生长的检树,结果均全军覆灭。事实上,上海地处中亚热带北缘,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根据前几年对上海城市绿化最常见的乔木和灌木树种调查,前者有68种,后者有105种,上海可用于绿化的植物材料都是很丰富的,当前应该深入到江、浙一带属本地带的区域去挖掘、去发现,先引到城市环境中来种植,成功的就可推广应用,这样才能体现上海城市绿化的特色。

植物在城市绿化的立地条件中发挥其功能,还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必须应用地带性植物;二是指必须适应城市特殊立地条件的植物种。这里重点指后者。如行道树先要按地带性原则选定树种,再要它在立地条件最差环境生长发育,但对它的功能要求却最高。人们常强调后者,而不注意创造有利于行道树生长发育人工可以改善的立地条件,对于因此而生长欠佳的树种又不能用两分法评价,而是一有缺点就全盘否定。所以,在一些城市存在着随便更换行道树种的问题,如在上海的一条道路,解放以来换的树种就达十余种之多,甚至连世界著名行道树种之一的法国梧桐,也因其“冠”“法国”两字在五十年代末被认为是崇洋了媚外,曾一度被否定,当时外省市公。郑付情地大批运走,在那里发挥了良好的绿化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种从南到北不少城市几乎都以“四大件”当家,即法国梧桐、雪松、广玉兰、香樟,使城市绿化面貌显得很单调,而长成大规格的行道树却寥寥无几的根本原因,历史事实证明,只要对城市特殊立地环境及养护管理稍加改善,在一般的城市中,可以选种的行道树种至少有十余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绿化功能。再有,从园林绿化设计风格上也很难看到各地‘曙二自然“的特色。近年来;建筑业的欧陆风刮到了城市绿化中来,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都风行从国外进口草种大铺草坪,在有的地方甚至拔掉大树铺草坪,在人们心目中城市绿化的现代化就等于铺设草坪。我们不否认城市需要一定数量的草坪创造开敞绿色的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这是必要的。经过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多的草坪不仅因其生态效益小于同面积上种植的树木,而且投入和以后的管护工作量均大大超过后者,因此,多种乔木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还要在主要景点移栽些大规格的乔木以显示大城市美丽的形象,也是需要的。但是,大规格甚至特大规格的乔木是在自然界人。十年才形成的自然资源,将其移栽到城市的特殊环境中来,要求保证成活而且还要求保持原来高大的树干和宽阔的树冠的外形就一定要有严密的技术措施和足够的资金。因此,根据我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应该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再次刮风。

当前,有些城市提出把“森林引进城市”的口号,我们认为这个口号更加贴近‘自然“,更易被城市的人们所接受。”森林“不是一株株大树的机械总和;而是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组成的植物群落,它们与微生物、动物及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和有机的整体。这种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占用土地少,能充分利用地下和地上部分的自然资源(如光、热量、水分、矿物质等),在同样的空间叶面积指数最多、绿量最大,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在人多地少的大城市中是最适宜的。

如何实施把“森林引进城市”的措施呢?不是真的把一座森林搬进来,而是应该到属本地带的自然界去调查植物群落的种间组成及其空间结构,再在城市内调查保留有15年以上历史的人工或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符合项极群落原理的植物群落,在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中逐步形成以稳定的、优化的植物群落为基本单元。因为它们不仅有本区域41植物地带性的特征,而且,绿量高、生态效益显著,又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繁植的场所,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基地,还为城市中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美好意境。

在整个城市中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应是主旋律,它与开敞的草坪及形态雄伟的大树构成一个有节奏、有韵律的城市绿化整体。

生态绿化范文第5篇

一、森林资源概况

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在生态建设上,相继实施了部级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省级六大造林工程和一批县级林业建设重点工程,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到了68535.37公顷,其中,乔木林地面积22163.3公顷(幼龄林4418.5公顷、中龄林1193.3公顷、近熟林593.7公顷、成熟林1897.9公顷、过熟林14059.9公顷;纯林22163.3公顷),经济林2143.9公顷,疏林地1347.6公顷,灌木林4902.1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8765.5公顷,无立木林地858.7公顷,宜林地8079.6公顷,苗圃地274.7公顷。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327196.3立方米。其中,幼龄林27088.3立方米,中龄林19531.9立方米,近熟林13564.1立方米,成熟林38592.2立方米,过熟林215661.5立方米,疏林蓄积12758.3立方米。

二、林业生态县建设概况

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一是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并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每年县里都要把生态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并在春季植树造林动员大会上,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签订工作责任书。县、乡重点工程实行“六率”考核奖惩制,对造林面积核实率、任务完成率、营林成活率、林木保存率、质量合格率和投资效益率,分别制定标准,分项考核验收,严格奖惩。二是实行县乡领导办绿化示范点制度。采取县四套班子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工程、业务部门包技术、村干部包小班的层层包联办法,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地块和人头,并实行责任追究制。2006年至2011年,6年累计完成宜林荒山荒地造林7764.5公顷,封山育林1666.6公顷,高标准通道绿化120公里,建设绿化示范村92个,绿化示范单位30个,同时建成了东山森林公园、十里河生态园,十里河湿地修复景区、长城沿线景区等大批万亩以上工程。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3.8%,林木绿化率达到45.03%。

三、自查结果

⑴森林覆盖率:

全县土地总面积131333公顷,全县有林地面积68535.4公顷,森林覆盖率23.8%。

⑵宜林荒山绿化率:

全县宜林地面积8079.6公顷,已经造林绿化面积7764.5公顷,宜林荒山绿化率96.1%。

⑶煤炭企业绿化任务完成率:

煤炭企业整合后全县26个煤炭企业,审批采掘总面积870公顷,2011年完成绿化面积131公顷,当年绿化任务完成率为15.1%。

⑷活立木蓄积量和固碳量年净增率:

2005年调查活立木蓄积量为283041.8立方米,2011年度活立木蓄积量为327196.3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固碳量)年增长率为2.6%。

⑸水土流失生物治理率:

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90988公顷,生物治理面积59597公顷,水土流失生物治理率65.5%。

⑹通道绿化:

全县公路宜绿化里程350公里,其中已绿化了336公里,道路绿化率为96%。

⑺通道两侧宜林荒山绿化:

通道两侧宜林荒山面积为1560公顷,已绿化面积1420公顷,宜林荒山绿化率91%。

⑻县城绿化:

县城建成区总面积为750万平方米,常住人口5.5万人。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74.44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13.53平方米,建成区林木覆盖面积271.5万平方米,覆盖率达到36.2%。

⑼村镇绿化:

通过全县228个行政村专项调查,居住区总面积为524公顷,村镇建成区常住人口72300人,林木覆盖面积120.5公顷,林木覆盖率为23%,公共绿地面积585630平方米,村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1平方米。

⑽平原绿化:

我县属黄土高原丘陵区,境内平原面积较少,河流总长度75公里,绿化达标长度75公里,绿化率为100%。

⑾经济林:

本次调查把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人工(天然)沙棘林列为了经济林,全县经济林面积为2143.9公顷,农民人口总数100240人,人均经济林占有面积是0.021公顷。

⑿保护体系:

国土总面积131333公顷,通过调查,全县森林公园面积为1333.3公顷,湿地公园面积为8648公顷,占国土面积比重为7.6%。

⒀森林火灾受害率:近三年来,我县未发生一起重特大森林火灾案件和人员伤亡事故,全县个别区域发生零星火警案件,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

⒁森林病虫害成灾率:

全县森林病虫害年平均成灾面积133.3公顷,森林病虫害年成灾率为0.3‰,无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和蔓延。

⒂征占用林地审核率:

我县在各类征占用林地的审批和管理上,进行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和监督、查处、管理,近3年内全县共审核批准征占用林地面积37.65公顷,实际征占用林地37.65公顷,征占用林地审核率为100%。

⒃古树名木建档保护率:

我县古树名木建档保护工作,于2000年经省、市专家、技术领导组指导调查建档,全县共有古树名木8株,全部统一编号,登记建档、挂牌设围进行专门保护。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创建林业生态县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把创建林业生态县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坚持做到领导力量到位,工作部署到位,责任措施到位,政策保障到位,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县、乡、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动员各行各业,大打创建林业生态县攻坚战。同时,严格工程管理,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和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科学设计,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工程验收制等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标准。

(二)提高全社会对创建林业生态县的认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林业生态县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政策措施,在全县上下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增强了加快生态林业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掀起了全社会参与创建林业生态县活动的热潮。

(三)发挥重点工程和项目带动作用。始终坚持“工程推进、项目支撑”的原则,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等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并实施了一批县级重点工程。同时,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加大煤炭采空区,塌陷区植被恢复工作,积极发展干果经济林、种苗花卉、森林公园、生态绿化旅游等产业基地建设,确保林业生态县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

(四)加大建设林业生态县的科技支撑力度。贯彻科技优先和发展现代化林业的原则,实施方案和建设规划体现了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要求。实施过程中,注意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将科技作为提高造林工程质量和成效的切入点来抓,贯彻到了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强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广泛采用良种壮苗,大力推广泾流林业、覆盖林业、植物生长促进剂、容器育苗等适用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五)加大对创建林业生态县的投入。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原则,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开辟和建立了稳定投入的投资机制。一是按照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把林业生态县建设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二是主动争取上级对林业的投资。凡涉及绿化的投资,如林业、水利、环保、农业开发等部门的绿化投资,要全部纳入生态县建设的规划中,按项目安排使用。三是始终以多渠道增加林业投入为重点,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支持性政策体系,吸引和鼓励尽可能多的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四是创新林业基金征收管理制度,大力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挖一吨煤栽一棵树”等以煤补林的做法。五是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林业的门槛,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成材利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调动了民间资本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六是对工程建设中资金使用做全过程监督,专款专用,并进行必要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