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舞蹈论文

少儿舞蹈论文范文精选

少儿舞蹈论文

少儿舞蹈论文范文第1篇

一、深入挖掘、广泛发动、狠抓群众文艺创作。

艺术创作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文化馆工作的“主业”。今年以来,我们从前两年的人员矛盾、债务困难中“跳”出来,重新统一思想,抓创作队伍、抓重大赛事,初见成效。主要有:在江苏省第二届小戏小品大赛中,小品《夕阳红似火》、《这趟没白来》分获银奖、铜奖,在全省名列前茅;参加省第三届社区艺术节,小品《夕阳红似火》和踢踏舞《青春风彩》分获二、三等奖;在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美术、摄影、书法、群文理论研究)评奖中,获5银5铜,其中美术书法类2银4铜,摄影类1银1铜。在江苏省戏剧票友大奖赛中,我市进入决赛的2名选手双双获“江苏省戏剧票友十佳”称号;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群众文化论坛的征文评奖中,我市报送的8篇论文有3篇获二等奖,论文质量和得奖率在全省居前。组织3篇论文参加“广场文化与城市文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众文化论坛,并入选论文集。此外,在省“茉莉花”杯民歌大赛中,获3名铜奖;少儿舞蹈《龟兔小乐队》经省专家的修改加工,报送参加全中国群星奖的评奖。

一是结合重大赛事、重大活动不遗余力地抓好群众艺术创作。为抓好五星工程奖美术、摄影、书法类作品的创作,我们在分管局长的直接领导下,从2月份接到通知就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分别邀请了市美术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进行座谈和发动,并成立了评审委员会,进行作品的筛选,从发动面、工作力度、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是近年来少见的。今年的江苏省首届小戏小品大赛,实行专业、群文共同参赛、共同评奖,我们从年初就开始对已经入围的2个小品进行加工,从剧本的语言、情节等都进行反复论证修改,力求精益求精,最终在近似残酷的评选中,与专业团体一争高下,分获1银1铜,在全省排列居前。

二是根据本单位实际重视抓好本馆业务干部的创作。根据馆里业务工作的需要,充分调动了业务干部的积极因素,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多方位迈进。美术摄影干部组织全市文物摄影采风活动,征集了100余幅文物摄影作品到省里参赛,完成了馆内美术作品2件;摄影新疆采风行;筹备了群众文化短期摄影培训班,并赴江西、安徽等地采风,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结合省作品征稿活动,在抓好本馆创作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发动,和市内有影响的部分作者进行约稿,辅导部的同志花大量的时间到各辖市区文化馆召开创作座谈会,效果明显。除本馆创作的舞蹈、小品、民乐二重奏作品外,各辖市区也有多件作品参与征稿。为进一步扩大作品源,我们还组织了面向全省的征稿活动,目前已征集到了盐城等地寄来的小戏、小品剧本。

三是进一步抓好群众理论调研工作。恢复刊印了5期已停办近两年的《群众文化信息》,重新构建我市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交流平台;结合文化指导员下社区活动,赴大市口街道、中华路街道迎江社区等进行社区文化调研;随同局文艺处赴丹阳、扬中调研农村文化;组织论文参加省以上评奖、交流等。

二、精心组织、勇于创新、繁荣群众文艺活动。

今年以来,我们无论是组织承办政府指令性的重大文化活动,还是商业性的演出活动,始终都能按照局领导的要求,高起点、高定位,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做好活动的组织策划,并力求创新,其影响力和两个效益十分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共开展了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及服务性社会活动近100余常

少儿舞蹈论文范文第2篇

一、突出重点,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群文工作能力

为了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文化的能力,提升和保持群艺馆的品牌形象,增强全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馆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上狠下功夫,同时建立健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制度,及时更新业务知识,从而使干部职工的创作能力、组织与辅导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一)进一步提高创作能力。衡量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是否繁荣,其重要的标志为这个地方是否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我们要求全馆专业人员加强自身创作,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十年来,我馆业务干部在音乐舞蹈创作、美术摄影创作、文学曲艺创作等方面硕果累累,先后创作出了许多弘扬正气、真切感人、喜闻乐见的作品,其中有109件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

(二)进一步提高组织辅导能力。我馆在主办和承办市级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辅导市直各单位和县(市)区的群文活动;10年来先后为市直、基层和驻衡单位策划、组织、编排和辅导文艺活动万余(场)次,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的文艺辅导和少儿艺术辅导培训,1995年创办的群众文化艺术学校积极领舞全市艺术培训市场,常年开办各门类艺术培训,每年平均辅导学生2000余人次,并为中央、省市专业艺术院(校)输送大批艺术人才,也为基层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骨干。

(三)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能力。群众文化工作既要注重实践,也要重视理论的创新。因而我们注重积累、注重调研,深入研究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群众文化的新路子,以创新的精神指导实践。①创办了湖南省第一家市级群众艺术馆网站,全国各地群众艺术馆单独建立网站总共只有10家,通过这个网站,我们加强与全国各地群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总结推介了全市各项文艺活动及工作经验,从而为全市群众文化工作开拓出新的平台和空间;②设立群文理论研究专栏。在馆办刊物《石鼓文化》、馆网站上开设群文理论专栏,报道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动态和我馆的一些典型经验,刊登群文理论研究论文,加强馆站群文工作交流,探索群众文化的工作经验;③认真撰写衡阳文化志群文口部份,探寻群艺馆的发展轨迹,预计年底出书;④在全国“群星奖”群众文化理论评奖中,我馆颜国强的论文专著《美术作品浅谈》和我馆组织辅导的论文专著《走进书法》、论文《新时期职工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获优秀奖。在全省群众文化理论征文大赛中,我馆业务人员的论文也频频获奖。

二、面向基层,积极开展活动,不断彰显群文工作实力

我馆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活,围绕中心,突出抓好“群星奖”、“蒲公英奖”,组织、策划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群文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彰显我馆群文工作实力。

(一)组织作者创作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活动。自1996年以来,我市均在全国“群星奖”比赛活动中获奖。其中1996年,我馆聂春吾的音乐《堆沙堆》获第六届“群星奖”铜奖;1998年,我馆刘爱成的摄影《穿过梦境》获第八届“群星奖”金奖;这是我省至今在全国“群星奖”摄影类获得的唯一金奖,1999年我市选送的歌曲《晒秋》获第九届“群星奖”银奖;2001年,我市选送的花鼓小戏《今又中秋》获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我馆组织参加全国历届“群星奖”评奖还获铜奖3个,优秀奖9个。参加历届全省“三湘群星奖”大赛共获金奖8个,创作一等奖5个、创作二等奖1个,银奖12个,铜奖8个,在全省名列前茅。

(二)组织作者创作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全省“蒲公英奖”的比赛活动。在历届全省“蒲公英奖”比赛活动中,我馆所组织创作的节目其成绩均名列前茅。1998年,我馆组织举办了全市规模最大的活动——98“蒲公英”少儿艺术大行动,共有2000多人次参加。2001年,我馆组织参加全国第二届“蒲公英奖”(音乐)大奖赛,创作的无伴奏音乐作品《山乡素描》获创作金奖、表演银奖,独唱《祝福祖国》获铜奖;在2003年湖南省第三届“三湘蒲公英奖”少儿音乐大赛,我市选送的5个音乐节目,荣获金奖2个,银奖3个;2004年我馆编排群舞《丫丫剁辣椒》获金奖;2005年,我馆创作编排的独唱《哟火火》、表演唱《瑶家娃娃》均荣获金奖。近10年来,我馆组织参加全国“蒲公英奖”评奖活动中,获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6个。组织参加全省“三湘蒲公英奖”获金奖16个,银奖18个,铜奖107个。

(三)组织作品参与省“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活动。1996年,由我馆音乐专干聂春吾作曲、曾艳萍辅导的歌曲《堆沙堆》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二等奖;1999年,刘爱成创作的摄影作品《穿过梦境》获湖南“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吴帆创作的版画《江南二月墟》获得全省“五个一工程奖”。由我馆推荐参加省“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中共有12件入选获奖。

(四)组织全市的各项文艺活动参加省里和全国的比赛。先后组织节目和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全省“乡土艺术大联展”活动,全省“风情、风物、风光、风俗”美术、摄影作品比赛、湖南省“金沙杯”优秀青年歌手大奖赛、全省“炎帝杯”歌手大奖赛、“纪念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画展”、中华青少年文学基金会举办的全国第八届征文比赛、全省少儿音乐舞蹈大赛、全省书画大赛,全国第五届少儿书法大奖赛、全省第二届磨漆画展等,均取得不俗的成绩,我馆组织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其它各类艺术大赛中,共获得金奖25个,银奖33个,铜奖34个,有27次被省文化厅评为组织工作奖,也就是几乎每一次大奖赛中,我市都获得了组织奖。今年由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群艺馆、文化馆(站)业务人员技能竞赛,这是1992年以来,全省群文战线进行的第二次大比武,我市在舞台表演、美术、书法、摄影类共获得金奖2个,银奖5个,铜奖2个,优秀奖6个,我市荣获了全省团体总分第二名,这也显示了近十年来我馆在全省群文专业队伍中的业务能力。

(五)组织和策划了纪念性或庆祝性的大型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2003年,为了迎接同志到我市视察,我馆刘岳琥担任了大型画册《南岳衡山》的封面和舞台美术设计工作。1996年以来,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领导下,参加了由市委、市政府举办的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策划、组织和演出工作、市委、市政府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的组织工作。协助和参与“金秋敬老文艺调演”、市“丽城之夜”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全市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改革颂》音乐晚会等。2002年,为庆祝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我馆担负了由衡阳市委、市政府举办的“蒸湘颂歌”大型群众歌咏晚会的策划、组织、演出工作,这台晚会有2000多名演员参与演出,台上台下演出人员情景互助,场面浩大,通过省、市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3年,衡阳市为创建省文明城市,我馆策划组织了100多个文艺宣传队,下街道、社区、厂矿、机关、学校、部队等演出了1000多场。2004年,参与策划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大型歌舞晚会《祖国万岁》,气势恢宏、激情豪迈。近十年共组织全市大、中型文艺演出和展览达2500多场(次)。

(六)活跃我市的广场文化活动。近十年来,在衡阳市广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建设中,我馆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广场文艺演出活动近1000场。其中南岳的寿文化节、耒阳的农耕文化节、衡东的土菜文化节、衡阳县船山文化节等,大大推动了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拉动了节庆文化消费,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目前,在衡阳的广场文化活动中,使群众走向舞台,让艺术家走进群众,高雅艺术与民族文化紧密交融,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操与社会进步的责任意识紧密交融,已为人民群众深深喜爱。

同时,为了丰富我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还参与组织“全市卡拉OK大奖赛”、“全市首届青少年小提琴大赛”、“厂歌、矿歌、集团公司之歌大奖赛”。并在近几年与电视台等单位联合组织“心连心”艺术团,采取流动舞台的形式,深入农村巡回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创新机制,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增加群文工作活力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上级文件精神,通过创新创作机制、创新培训机制、创新人事改革机制、创新收入分配机制等,增强了群众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我馆各项工作的开展。

——对外交流工作。我馆目前与中山市、芜湖市、天津和平区、上海徐汇区等全国二十多家群艺馆、文化馆建立了兄弟馆的关系,经常加强工作交流与业务交流。1997年,我馆与全国40余个城市的群艺馆、文化馆携手举办了庆香港回归“华夏一日”摄影抓拍活动,先后在香港、天津、深圳展出,出版了作品集。2001年7月,受国家文化部的派遣,我馆组织衡阳市民间艺术团赴土耳其共和国伊斯坦布尔市参加第二届布于克梅杰国际艺术节和布尔萨第四届国际艺术节暨第十五届金色黑眼睛民间舞蹈比赛,这是我市首次代表国家进行政府间的文化交流,这次出访受到了土耳其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捧回了最佳音乐奖和友谊奖。

——大力抓好农村文化工作。我馆经常组织业务人员下县,分赴乡、镇、村开展农村文化工作,使我市农村文化工作更上了一层楼。近十年来,我馆参与创建了衡东县、衡阳县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省先进文化县,创建了3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9个省百优艺术之乡,8个省百强文化站。9个省百佳民间剧团。我馆业务干部参与了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进行的全市农村乡镇文化调查,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阳新丽亲自撰写的《衡阳农村文化现状调查》已在《求实》、《中国文化报》上发表,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弘扬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我馆配合市局文艺科深入到各县(市)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推选了61件作品申报参加全省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省民博会级委会的领导和专家来我市对申报参展的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几年来我馆专业人员经常深入县(市)区挖掘、收集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扶持、辅导民间艺术作者,提高艺术创作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今年我馆推荐衡东县的皮影为全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4年,为了配合山东卫视摄制电视片《湘江行——雁城衡阳》和《常宁版画》两部专题片,我馆积极配合这两部电视片的拍摄,突出宣传了我市积淀了二千年来湘江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间艺术灿烂文化。

——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本馆艺术培训和艺术考级,在设施简陋和艺术培训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艺术培训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师资力量,选聘了一批优秀的年轻老师,以优质的教学和服务水平,赢得了考生的广泛好评,得到了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考级单位的信任和赞赏。

——打造文化产业工作。由于政府对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馆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展以文补文工作。1996年到1999年底拆馆前,馆办舞厅、少儿艺术培训和文化经营公司等项目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每年创收近七十万元。拆馆以后,由于我馆在外租房办公,场地受到局限,文化产业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我馆领导班子团结全馆干部职工不等不靠,想尽一切办法更新观念,在市场中寻找商机,坚持开办艺术培训,并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组织文化活动,保证了我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新馆即将开馆,我馆正积极筹划运用新馆大楼所具有的有利条件,使我馆的文化产业步入新的发展轨道。

四、加强管理,做好后勤保障,不断强化工作动力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是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原动力。我们加大了全馆行政后勤服务工作力度,加强对财务、档案、人事、综合治理,新馆兴建、服务出租等行政事务的管理,不断给群众文化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动力。

(一)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我们对国有资产实行了造册登记,各种设施指派专人管理,加强了财务自查。领导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重要工作决策都及时在会议上向全馆人员通报,增加透明度,强化监督,在待遇上与全馆人员同甘共苦。多年来,我馆财务没有出现违纪现象。

(二)完善各项设备。为了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我馆为每一业务办公室增添了电脑设备,更新了办公桌椅,同时建立了音像工作制作室,添置了音像制作设备,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少儿舞蹈论文范文第3篇

上例有意义,因为我们至今缺少具备共识性与普适性的----舞蹈分类理念、原则及其标准。也正由于这一原因,舞坛上有些新东西和旧东西一直无人认领。但是把这桩棘手公案推到人家身上不妥。因为我们拙于分类是由于自己不成熟,而人家对我们则根本不了解。如是,归类都难,何论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标准,标准的基点是原则,原则的核心是理念,理念的结构是逻辑。我们之所以不能用一把尺子来划分五花八门的舞蹈事物,原因就在以上四者本身与之间的混乱。譬如:有按舞种分的,有按时间分的,有按民族分的,有按地域分的,有按形式分的,有按题材分的,有按年龄分的,有按载体分的,有按审美分的,有按功能分的,等等。以上十种分法,并不是每一种都能分得清。譬如:某舞种里有了他舞种的元素,某民族里有了他民族的成分,某题材会与他题材并行,某载体常同他载体联姻,等等。要言之,在执行某一标准时很难和其他标准截然断开。这是老大难问题。

公元前6年,汉代刘氏父子提出了以“七略”为名的分类法。其选择一级类目的标准是学科,这一点很超前,但问题在“六艺”与“诸子”之间存在交叉关系,而“历史”又不在一级类目之列。公元600年后,唐代魏征等提出了以“经、史、子、集”为名的分类法。在一级类目的标准上放弃了“学科”,这一点不理想,其问题在“经部”与“子部”之间存在交叉关系,而科技方面则没有空间。

1980年,中国舞坛首部工具书《舞蹈小辞典》由吕艺生推出,该书仅按汉拼音序排列,与分类无关。198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出版,其正文也按汉拼排列,并附分类索引,其一级类目是:舞蹈理论、中国舞蹈、外国舞蹈、着名舞蹈家。其问题在:相对于“理论”的“实践”缺席,“理论”的基础“历史”不在一级类目之列,舞蹈被分为中外但舞蹈家们却不分中外。另外,在“舞蹈形式”的下位里出现了“双人舞”与“古典舞蹈”,我以为“双人舞”是形式,“古典舞蹈”是性质。其又将“舞蹈表演”与“舞蹈形象”、“舞蹈表情”并列,我以为“形象”和“表情”应该包含于“表演”之中。1994年,王克芬等编着的《中国舞蹈词典》问世,其正文仍按汉拼排列,亦附分类索引。其一级类目将古代舞蹈,戏曲舞蹈,各民族舞蹈,近现代、当代舞蹈并列。我以为在这四者身上采用了“时间/种类/民族”三种标准。而在这四者之内均存“名词术语”与“人物”的子目,我以为这些相同的类目可以归到一处。

总结上引之两种古代分类法与三本当代工具书的不足,起码有五个问题值得商榷。

第一、“历史”有没有作为一级类目出现?换言之,“历史”为什么一定要作为一级类目出现?答案有三:A、以史带论。无史便无理论。B、以古证今。不明史无以创新。C、舞蹈史同人类学息息相关,人类身体的本质诉求与文化属性的异化轨迹尽在“史”中。无史则无舞。据此我以为“经史子集分类法”之所以能在我国沿用千年之久,好就好在突出了一个“史”字。而王克芬等的《中国舞蹈词典》之所以比较权威,其压身之处也在保住了一个“史”字。

参考西方分类法的沿革:自公元前250年的亚力山大图书馆,经1545年瑞士学者盖尔纳的《世界书目》,至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记忆/想象/哲学”三大门类的划分,至1876年从美国波及全世界的《杜威十进分类法》。其间无一不将“历史”作为一级类目置于显要地位。若联系当代《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之“舞蹈类”中将“舞蹈史”放在“舞蹈理论”之内的处理就着实费解。而在舞蹈宗师吴晓邦1988年提出的“舞蹈学科图表”上,第一级第一位就是“中国舞蹈史研究”,足见我们的大师是真才实学。

第二,在同一层次上是否采用一个分类标准?反问:这个原则是谁定的?如果违背这一原则会有什么麻烦?回答:这是逻辑法则:A是A,B是B,A类与B类不能有交叉关系,否则一切都会“烂在锅里”无法找寻。何况古代时段载体单一、文本有限、翻检不便,所以必须严格限定,才能防止在这找不着,在那也找不着的现象发生。而我们之所以刻意地在各种分类法/表中挑毛病,用意也在于此。

第三,按汉拼音序排列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以为好处不多,弊端不少。A、对不懂汉拼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没有用。B、对没想查什么,只想学习学习的人很没用。如是,放在《中国舞蹈词典》前面的35页汉拼音序目录就是浪费纸。可是大家为什么都喜欢用这种方式呢?我以为原因有三:A、可以躲避在分类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种种逻辑错误。保持正确。B、电脑时于汉拼音序具有“自动生成”的功能。这样省事。C、按汉拼音序排列全书正文比较“洋”!符合时尚。但是,我猜这种按汉拼音序排列的风气仅仅是对于西文按字母顺序排列之惯例的模仿。遗憾的是人家乃表音文字,在一个地方就能看到某词的原型及多种洐生义项;我们是形声兼半,按音序排只能是鱼龙混杂、驴唇马嘴。

第四、分类的层级以多少为宜?这个问题稍许专业,因为“分类”毕竟是以一门“学问”或“技术”而着称。可是其体系的使用者却是芸芸众生,如果他们在经过两三种途径、三四道门坎之后仍然未能找到东西,大多就会自动放弃。据此,如果让使用者在一级类目中就能发现自己的目标,在二级类目中就可以确认自己的对象,在三级类目中就可以把握住自己需要的全部细节,那就是当代检索性程序的理想化标准。

第五、怎样防止交叉关系的出现?用旧方法达不到新目的,用老原则干不成新鲜事。因为在“同一律”与“交叉性”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原发性悖论。所以,尽管做《史记》的司马迁早在《七略》之前就发明了“互见法”,但是在手工与纸样的时段中,太多的“互见”等于太多的“麻烦”。幸亏有了电脑,有了电脑这种可以在超速状态下实现“界面化”呈现的高新技术手段,人们才可以把那种“理性主义”所遗留下来的“绝症”置之度外。现在,让那些束缚人们头脑的逻辑见鬼去吧,让老派分类学家痛心疾首的“交叉性”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走到“屏幕”上来吧!因为,当代人所需要的正是一目了然,一网打尽的海选,正是层出不穷、多多益善的链接,正是一套精装文本、N条检索途径的服务方式。而我们应该提供给大家的,恰恰应当是一般人均可信马由缰、长驱直入、各取所需的----界面式----主题词名录。

譬如:舞蹈概念、术语/舞蹈史、论/舞蹈创编/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人物/舞蹈机构、团体/舞蹈院校/舞蹈组合/舞蹈书、刊、报、谱/舞蹈学术论文/舞蹈学位论文/舞蹈学理论/舞蹈音像作品/舞蹈演出/舞蹈进修、培训/舞蹈音乐/舞蹈美术/舞蹈服装、道具/汉族舞蹈/各民族舞蹈/古典舞蹈/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老年舞蹈/少儿舞蹈/健身舞/流行舞/军队舞蹈/残疾人舞蹈/街舞/校园舞蹈/国标舞/舞蹈艺术节/舞蹈比赛/舞蹈评论/舞台技术/舞剧音像作品/音乐剧音像作品/大歌舞音像作品/舞蹈爱好者沙龙/等等。

显然,在上列40多个“舞蹈主题词”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关系,但是无所谓。因为我们有了新的理念、原则、标准和方式。这就是:实践中有什么,我们就收什么;社会上有几种称谓,我们就保留几种称谓。这样就可以让不同的使用者从自己熟悉的主题词进入整个系统。而其间的诸多牵连之处,均由我们和电脑从内部打通。这样,就和往日那种务求一清二楚的分类理念、原则及其方法实现了彻底的决裂。如是,就既与五花八门的活的舞蹈状况同了步,又可施加某种引导性影响于其间。而这才是符合于IT时代社会需求的舞蹈多元化/网络化/便捷化的全景式服务体系。

虽然,前文所谈,均非重点。因为舞蹈界亟待解决的所谓“分类问题”不在图书、资讯与学术建设,而在日常教学和例行的比赛。

那就先说教学。我认为历来的以舞种为分类标准的教学格局有百害而无一利!理由:多年多届多批舞院本/硕毕业生就业后都要担负各舞种的鉴赏课与技术课,甚至是音乐、戏剧、体育、形体诸课。但在校期间于民间/古典/芭蕾/现代四大舞种之间的交互性教学的课时微不足道,非舞蹈类艺术教学更是少得可怜。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大一大二通学,大三分专业”的思路久已有之,但是大家伙儿就是按兵不动!

再说比赛。我以为当下按舞种进行比赛的惯例,正是按舞种教学与按舞种写书的罪魁祸首。理由:出不出人才看获没获奖牌。而那一块奖牌又同教绩、政绩双双挂钩。于是,为了符合那个舞种的获奖标准,只能按那个舞种的比赛规则来教学与写作。讲句狠话:那评委和那教师都是那一个人,她就懂那一点,你跟她谈别的行吗?时至今日,舞种已经成为舞者综合素质的木马病毒,成为舞蹈艺术事业全面发展的桎梏!因为分类不当而遭受重创的行业性案例不少,幽默的是我们至今并无意识。

为什么我们的舞蹈教育风光不再?一无生活积累,二缺舞台历练,三乏学术研究。整天价就在屋里抠搜本门那点动作,焉能不败?

就拿“新舞蹈”或“当代舞”来说吧,其实它叫什么与跳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毕竟让人们查觉到已往的四大舞种已然失去了霸权与魅力,不得不在也只有在指摘别人的时候,才能维护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克罗齐说过:艺术不该分类。我认为舞蹈不能分家。具体讲:教的时候都教点,学的时候都学点,玩的时候都跳点,看的时候都有点,大家乐呵乐呵挺好。

进言之,奖牌主义和舞蹈艺术的本质属性绝对水火不容。所以,无论你跳什么怎么跳,为的都应该是寓教于乐而不是别的。事实上现下的舞蹈赛事很烂,只不过大家懒得说罢了。何况除了芭蕾以外,我们的舞蹈就是个风格,就是个情绪。请问:这风格能比吗?那情绪又怎么比?明明是没的比却死活要比,那就怨不得“技术/关系/钞票”等非艺术与反艺术的东西喧宾夺主、甚嚣尘上了。

不比成不成?退一步海阔天空。世

少儿舞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

古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现有音乐学科综合。高师音乐教育在体系综合方面建设,也需要结合实际,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增强对应的综合性素养和创新能力。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的基础上,保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可以辅导学生实施文艺团体演出和表演。地方性的高师音乐学专业也需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发展为基础,保持区域文化建设,落实社会发展服务,促进社会中坚力量的延续。最大限度满足地方性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地方性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分析社会的需求,优化教学的质量,满足现实的建设需要。也就是说,舞蹈属于音乐专业高师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一个教师需要具备的技能,还需要教师可以能跳舞、能教舞、会创编舞蹈[2]。能歌善舞的音乐教师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舞蹈教学来说,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教学的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如果单纯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就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很难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地方性高师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发展自身的特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舞蹈理论,找到合适的训练方式,增强表演的创造能力,向着能唱、能跳、能演、能教的综合性人才发展方向实施建设。

(二)重新确立舞蹈在音乐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目前,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需要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地方性舞蹈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学经验,加大思想建设,落实地方服务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在课程内容指定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限制性,需要从课程内容开始合理地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属于自己的课程发展体系,加大舞蹈教学课程建设,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修订和完善的历程中,深入发展和调查,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明确地方性舞蹈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落实舞蹈教学的能力,加大与事业单位或者是企业合作,提升群众性和文化性的创作与辅导[3]。

(三)改革措施的实施

1.修订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音乐专业舞蹈课课程需要

根据地方性对人才的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将自身的专业特色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需要总结自身的办学经验,根据实际条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的使用上,需要定制培养教学目标,对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实施系统的整合,形成严谨的教学体系。确定合理的参考资料,对教学内容实施充实。舞蹈知识技能学习需要通过学习、欣赏等不同形式,优化接触类型,丰富素材,为以后的编创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需要联系中小学实践,还需要体现实用性价值,展现时代的发展需要。首先,需要服务基础艺术教育。地方性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继承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明信片。将当地的特色文艺和鲜明的特点,有机的和儿童舞蹈结合起来,加大创新的力度。此外,还需要根据“小荷风采奖”“新苗奖”等奖项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培养更多的师资队伍,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地方性的师范学校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契机,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教学内容,合理地将少儿舞蹈创编、舞蹈教学法等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当中,为地方性基础艺术教学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明确学生的就业问题[4]。其次,需要结合地域的文化特色,将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需要弘扬地域民间舞蹈,弘扬传统文化,将地方性的舞蹈素材融入其中。例如:某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就是根据地方特色,将“广西民间舞”等内容合理地编制到教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特发展方向,完成非遗传承,服务当地文化产业。一方面让学生结合地方风土人情丰富舞蹈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4]。通过课外活动多创造演出机会,让学生编排舞蹈节目,渗透中小学舞蹈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

2.课堂教学改革,突出示范性

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全面提高他们的舞蹈素养和综合师范能力,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能力。师范类的学校需要以地方性为基础,展现实用性价值,保持一个闭环的发展体系建设。专业教师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分析不同舞蹈的舞蹈动作与舞蹈风格,划分重点,化解疑点。引导学生合理的统筹规划,从思考点开始,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舞蹈创编课程等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少儿舞蹈的编创融入其中,落实学习技能,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感受与体验[5]。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还需要合理的统筹规划,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观察中,初步的掌握编创能力,落实自身的教学方式。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将中小学舞蹈教育结合起来,落实价值认知,牢固思想,奉献教育事业,增加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完成以后,还需要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实际的舞蹈课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高师的特色突出来。3.结合音乐学专业特点,更新教学手段首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及时发现优秀学生,挖掘其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学生需要不断地增强心理互动,落实情感教育内涵,加大主动的作用与价值。其次,需要因材施教,重视实践教学。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分析学生个性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找到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训练的时候,还需要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掌握完整的学习知识,加大动作的分解。在清晰的内涵中,掌握新的文化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再次,需要加大学生在保持舞蹈神韵方面的探究。在实践的过程中,以情唤神、以神表情的艺术才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姿态、表情和节奏,还是肢体、神韵和协调性都需要保持统一的境界[6]。最后,多媒体和互联网是对传统舞蹈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使用网络资源,丰富基础知识,完成自主学习的拓展。也就是说,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学习对应的舞蹈动作以前,需要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多鉴赏一些音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感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舞蹈动作完成以后,教师即可对刚才的动作视频实施点评,学生通过录像还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合理的结合问题,找到问题的成因,针对性地建立科学的优化措施。此外,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增强音乐的分析能力与感性能力,具备良好的音乐情感,可以在独立或者是合作的情况下编制舞蹈动作,达到音乐和舞蹈的有机统一。教师还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方式,给予学生独立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为优秀的舞蹈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成立专业兴趣小组,加强教学实践

对于舞蹈教学来说,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使用观摩和演出的方式,即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编导能力等。对于专业教师来说,需要结合地方性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的整合基础,加大基础建设,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根据中国古典舞、芭蕾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导等内容,合理的分类,建立属于自己的兴趣小组。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完编导课程以后,即可举行一场活动,学生将所学到的舞蹈内容合理地融入实践当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落实实践内容,让理论部分得到有序的论证。例如:某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期,落实不一样的实践课程,不仅需要参与完成3个舞蹈剧目的编排及汇演,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增加策划和组织能力。在多次的舞台中,积累经验,提高心理素养,增强临场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谐师生关系,加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力度,明确不同环节的重点,掌握实践的规律。

5.改革舞蹈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完善教材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可以从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舞蹈的表现力、感受力、创造力、教学能力等视角,合理的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素养,解决尴尬的局面[7]。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并不是唯一的考察方式,需要落实教育教学功能[8]。舞蹈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结合学科的特点,突破原本的限制性,转化单一的教学局面,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优化学习过程,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舞蹈教学在考试时,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测试需要,加大考核的力度。根据现实的需要,合理地将训练、比赛、实习、论文等内容有机地串联到一起,提高学生评价的全面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向,向着主动学习类型进行发展。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舞蹈水平,也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以后的课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9]。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合理地统筹规划,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神韵兼备的跳舞和编导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在音乐教学特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历程,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多维的视角下,落实发展经验,加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想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性能力。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专业特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落实教学改革计划。舞蹈教师还需要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提高业务素养,找到舞蹈基础知识中的舞蹈技巧,扎实基础,明确地方性民间舞、儿童舞、古典舞、现代舞等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提升教师的实践性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在文学、社会学、生理学、美学、音乐、美术等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知识的交叉,有效地理解舞蹈作品,有效地把握舞蹈教学内容。以生动的形象,增加舞蹈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舞蹈的感染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文化知识,落实重点和难点。

二、总结

少儿舞蹈论文范文第5篇

一、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要做好教学工作,做一名人民的好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我多年来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学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通过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教以来,我一直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既教书又育人,做到为人师表,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我养有吃苦耐劳、善于钻研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依法执教、践行职责、教书育人,率先垂范。我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努力实践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从而保证了各项教学工作的质量,受到了全体学生的好评,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我自己的努力。

二、积极努力,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我在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专业性强,我基础较全面,基本功较扎实,对音乐专业知识有较全面、较系统的了解,具备较强的知识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技能。我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是我的本职工作,是我的立身之本,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象春蚕吐尽青丝,象蜡烛燃烧成灰。当教师要不怕辛苦,不断克服困难,具有吃苦耐劳、乐于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教学工作既有规律性,更有极大的伸缩性,因为其工作效果和追求的境界是永无止境的,为此,我始终做到刻苦勤奋,勤奋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勤奋课堂教学,勤奋教学工作,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通过勤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按照现在教学的要求,教师除了深入钻研教材之外,重要的是要结合本科目的教学内容,去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音乐教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修养,首先应该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兴趣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保证。我从教多年来,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针对青少年或羞于开口、或爱唱不爱学、或爱通俗歌曲、海外歌曲而不爱严肃歌曲与民族传统歌曲等情况,认真探究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努力创课堂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把每堂音乐课都办成一台朋友相聚似的的练唱会、欣赏会;二是避免将生硬、晦涩的音乐专业知识穿插在课堂当中,切忌呆板、生硬;三是着力培养音乐带头人,努力办好音乐兴趣班。加强课外辅导,专人辅导;四是按照课改的要求,将民族情感,革命传统教育等注入音乐课堂,努力让学生在学唱、欣赏中领会音符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感悟“歌为心声”。理解其宣传群众,教育组织群众的巨大社会历史功能;五是坚持实行讨论式、交流式、辩论式教学,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充当组织者、主持者和参与者。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有时还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我选择运用这些方法教《国际歌》、《国歌》、《游击队歌》、《保卫黄河》等系列革命传统歌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在初一级学生中一度掀起了一个收集整理、研究讨论、教唱传唱革命历史歌曲与吟唱革命歌曲的高潮。

三、爱岗敬业,真诚奉献教学事业

通过二十年的教学工作时间,我深刻地体会到:职业是社会的分工,每一项职业都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音符,而教育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段奠基性的乐章。教育的工作对象不是一堆僵死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而是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她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各项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灵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系到一代新人的成长,关系到社会文明的推进进程,为此,我爱岗敬业,以良好的教学态度对待学生,做到和气、关心、体贴、温暖。在教学工作中承担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堂教学,教好每一个学生,对自己要做到业务精、作风硬、讲诚信、肯奉献,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把教师的爱和真情奉献给每一个学生。同时切实增强自己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业务水平及教学艺术,积极探索各种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强化自己的专业地位。每一届我都要组织两至三个业余艺术兴趣班,自任班主任和主讲教师,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坚持与学生交朋友,坚持家访,把自己的一切真诚奉献给教学事业。

四、辛勤耕耘,取得良好工作成绩

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人说得更形象,叫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这一职业的历史责任和社会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教师仅有对学生的言传而无身教,没有人格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断然承担不起“传道”和“灵魂工程师”的特殊使命的。我自参加工作以来,就树立了献身教育的决心,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尽管社会上有这样或那样的诱惑,却始终不能动摇我的这份决心。因为有着这样的一种信念,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克服一切困难,为人师表,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取得优异教学成绩

人们总认为体、音、美是辅科,教好教差关系不大。我始终认为,每一学科既然要开,就有它的必要性与独特性,作为教师就一定要教好,而不管它是主课还是辅科。况且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之间也是融会贯通的,培养审美情趣,加强艺术修养,是一个现代文明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任何一门功课的重要与否,并不在于功课本身,关键在于执教者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业务水平及教学艺术。我从来没有因为音乐是辅科而自轻自贱,总是积极探索各种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教好自己的音乐课。因而历年来,我所教的初一、初二音乐课,考评合格率均在95—98%,优秀率达到62—88%。在历届的“少儿花会”、中学生“信印杯”比赛中,成绩都较突出,获得“信印杯”三等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辅导奖等多类奖项。

2、取得优异教学研究成果

我在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我始终认为教学研究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力量,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由之路,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开展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学研究提高自身教学业务素质,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为此,我积极参与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中心的课题研究,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将教学研究落实到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以新课标理念的学习、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为内容展开教学研讨,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取得了优异的教学研究成果。我2008年写的两篇教学论文《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学初探》和《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音乐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分别刊登在《中国科技创新》和《教育前沿》上。我年写的《中学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被评为市2008年教育教学论文三等奖。2007年在高新区学年度中小学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承担区级研讨课,课题为《卡门序曲》。2008年我辅导的舞蹈《Happybaby》分别荣获市第二十届青少儿艺术花会辅导员奖和市第二十届青少儿艺术花会二等奖。2010年我辅导的钢琴独奏《C大调奏鸣曲》荣获高新区第四届少儿艺术花会舞台表演类优秀节目奖。

3、取得优良年度考核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