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美术教学

少儿美术教学范文精选

少儿美术教学

少儿美术教学范文第1篇

当今少儿美术教学出现了几种怪现象:教学生画儿童画的教师越来越多,教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师越来越少;画画获奖的儿童越来越多,真正懂美术、会美术的儿童越来越少;各级各类的少儿书画大奖赛越来越多,真正检阅美术教学成果的美术展览越来越少。

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给少儿美术教学带来冲击和影响,使少儿美术教学偏离正确方向。少儿美术教学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由于当今少儿美术教育忽视美术基础知识教学,教师为参赛而教画,学生为参赛而画画,致使小学的美术课与中学的美术课严重脱节。中学的美术教学与高等美术教育也出现断层。这一系列的连锁反映给整个美术教学造成混乱。

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

其一,市场经济冲击少儿美术教学。近年来,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少儿书画展览、少儿书画大奖赛、少儿书画评定会等泛滥成灾。据了解,一个学校每年都收到各地各级邀请参赛的通知十多封。什么国际级的、部级的、省、市、县的。参加比赛要求每幅儿童作品缴十元、二十元不等的参赛费。据说有的大奖赛一次盈利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些大奖赛不视作品质量高低,只要交钱基本上都能获奖。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绿色,主办者说好!有创意,于是就给个一等奖。此外,大赛的主办者还以各种手段诱惑参赛者和组织者。如给组织者回扣、邀请免费观光旅游,发组织奖、集体奖、辅导奖、园丁奖等等。

大赛的组织者利用人们的心理牟取暴利。1.由于美术教学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很多不懂业务的领导把儿童画作品获奖的档次和数量视为教学成果,在工作上大加支持。2.教师评职称、晋级急需证书,所以美术辅导教师是很热衷组织学生参赛的。3.儿童好胜心、虚荣心强。这类活动只要教师号召,儿童都积极响应。4.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有特殊爱好,并能获得奖励、当然乐意慷慨解囊。大赛的主办者钻国家对艺术门类管理不完善的空子,乱收费,乱评奖,乱命名。打着弘扬少儿文化艺术的招牌,以盈利为目的的少儿艺术大赛,降低了艺术的品味,还大大地冲击了少儿美术基础知识教学。

二、个人名利思想严重,影响少儿美术教学。

很多教师认为美术基础课教学见效慢挨累不得好,不如搞儿童画“见效快”,于是学校的美术课、学后班、校外的美术班全教学生画儿童画。哪儿有少儿大赛往哪送作品,得了证书学生高兴,家长满意,领导表扬,自己还能得到实惠,可谓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利用教学为自己服务,很多美术辅导教师这几年就是靠儿童画起了家。

以上问题不难见出,主办少儿书画大赛的发了财,教儿童画的教师得到了实惠,受害的是少年儿童——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真正的美术知识没学到,由于赛事多、压力大,文化课学习还受到了影响。

学校历来是传授知识的圣地,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美术教学更不例外,它不应该受到经济因素的冲击与干扰,如果这种现象继续恶化,会使整个美术事业走向衰退,会成为提高我们整个民族文化艺术修养的一大障碍。

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不对事业负责,不为下一代着想,总让学生画简笔画、儿童画、或是为参赛而画画,不注重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势必要把少儿的美术学习引到死胡同。那些只顾个人名利的做法,那些不正确的教学内容会误人子弟,那些不正规的教学会给少儿以后真正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带来不良影响。

如何使少儿美术教学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建立健全少儿美术教学的考核与评估体系。

2.禁止使用非科学,不系统的教材,特别是简笔画、儿童画、儿童国画等内容。

3.要按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讲课,特别是素描写生、色彩写生、色彩原理、物体比例、结构、透视等美术基础知识必须让学生掌握。

4.要理清小学美术教学与中学、大专美术教学的关系。不能只顾眼前。

少儿美术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抽象绘画;少儿绘画;美术教育

抽象绘画源起于20世纪的西方,它是对20世纪的西方模拟自然美术,传统美术的反叛,当我发现少儿将他们的绘画融入抽象绘画时,小有启发,就从抽象绘画入手去探讨少儿绘画,并试着将其理论运用到少儿美术教育教育教学中去,我坚信这个论题将会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可使得人们对少儿美术有更新的认识。

一、抽象绘画

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抽象主义绘画出现于20世纪初,是由画家康定斯基开创的伟大画派。而实际上绘画中的抽象精神可谓自古有之。中西方原始时期古老的岩洞壁画、原始的彩陶器装饰绘画,就已经蕴含了抽象绘画的精神。画家们用可见的形和色,和有别于再现的艺术手法,去描摹一种艺术精神。而一幅完整意义上的抽象派绘画,一般需具备以下特点:1.抽象绘画中是不含任何的“可辨识的形象”,这种形象就是康定斯基所说的“无可各之形”,并非现实或自然的“相对物”。2.抽象绘画是由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色彩,夸张的线条以及发散性的思维等纯粹绘画的元素所组成的造型。抽象绘画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抽象画家在画面中又“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的世界”。因此,可以说抽象绘画是表现性的而非再现性,而两者从艺术水平上来说,也没有高下之分。从整体上来说抽象绘画包含了这样几个特点:看似杂乱无章,平凡简单的线条,每条却都有它的恰到好处;对事物,人物,环境的描绘,好比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仔细研究,经久生趣,耐人寻味;画面特有的抽象绘画方式诉说着客观世界。除了形式上的特点之外,抽象绘画有其独特内涵:1.抽象绘画从诞生之日其,可以说其精神实质就是和现实主义绘画相左的。抽象绘画不表现现实,也不追求真实。2.画面没有绘画的主题,画家随心所欲的表达绘画,无逻辑的故事情节和看似主观实则理性的客观诠释,整个画面既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思想,也很少传递个人的情绪。3.整个画面纯粹是由点,线,面,颜色及不规则的肌理效果,构成和组合而形成的视觉形式。

二、少儿绘画

什么是少儿绘画呢?少儿绘画应该是小孩子心灵最真实的写照和表现,是小孩子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束缚,自己动手独立完成的绘画作品,符合他们心智年龄。少儿绘画是孩子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特殊的视觉语言。可以说,绘画是孩子们的天性。少儿绘画的艺术魅力不是成年人写实绘画的真实性,而是以它特有的朴素的自发性,直接坦率去感染人。毕加索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来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许多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来画画,我毕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我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我国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杨景芝先生,在其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中,更是肯定少儿绘画活动,对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儿童个性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三、抽象绘画对少儿美术教育的几点启发

英国著名的教育艺术家赫伯特•里德在他论及美术在教育中的地位时主张:“艺术,按照一般所了解的,应该是以教育最为基础,因为没有其他的学科给予少儿一种想象意识和概念,感觉发生交织的关系与统一。”对于一些单纯往复的线集和杂乱无章的方块圆圈,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进行评价,往往这些单纯往复的线条和杂乱无章的方块圆圈在学生心中代表着一定的愿望和真实的想法。“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和视觉表达。在美术教育中,对于健康,积极的少儿图画作品表扬,对于不健康,消极的少儿绘画教育工作者应耐心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视觉表达。少儿基本处于对事物感性认知阶段,依靠直觉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我们将抽象画融入少儿美术教育中,会更加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促进少儿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并使学生全面发展。

1.抽象色彩在少儿美术中的运用

少儿在绘画时对色彩具有很强感受力,首先孩子对色彩的认识很单纯,他们很少注意生活中丰富多层次的灰色调,而且孩子们还大大夸张其色彩的程度,他们有自己多彩丰富的少儿世界,通过绘画色彩能真实反映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对客观事物的想法。也正因此少儿绘画的色彩多是鲜艳明亮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适度相信少儿对色彩的应用,让他们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尊重孩子的思维,让他们创造性地表达主观的色彩,不断创新。

2.抽象造型在少儿美术中的应用

儿童处于基本感性认识的时期,缺少理性分析,带有戏剧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情感色彩,所以孩子在绘画时,有时夸张,有时削弱,有时浓烈,有时淡雅。很多时候,画家难以处理的绘画,孩子竟以其特殊的方式加以处理,很多绘画造型讲究神似不追求形似,但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体而言,少儿绘画的造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天真性,无拘无束,自由发挥;(2)情感性,少儿通过对其事物的造型来表达自我情感;(3)随机性,少儿绘画自然,随心所欲,不修饰,不改动;(4)幼稚性,少儿画的天真和可爱,是因为他们心智个年龄所构成的特点;(5)自由性,少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绘画风格,是许多画家所追求的,孩子构画是会大量采用平涂的方式运用到画面中,自由,大胆,别具一格的绘画方式,也毫无保留地展现了稚拙的情感;(6)故事性,少儿绘画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幅画都代表自己经历的小故事。遵循少儿绘画的造型特点,教师适当进行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绘画发展以及其自身的身心发展。

3.孩子的情感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体现

少儿美术教学范文第3篇

“认识美、传达美、创造美。”民族地区专项课题写生考察活动的缘起于2017年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青年高级美术创作人才研修班学习期间。作为同学和朋友,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民族艺术、地域文化、美术教育等问题常有交谈,同时也有争辩。也许是从狭小的地域相聚北京,然后回望各自生活与工作的民族地区的一种感伤,又或许是受到中央民族大学几位德高望重的先生们影响,我们开始第一次真正的审视自己,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有代表性的美术创作者,如何把我们的所学与本土的民族美术做好续接?又如何把星火传递到广西民族地区每一个偏远角落?作为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幸而,笔者(吴明亮)在去西班牙研学之前已经在梧州当地举办过三届“认识美、传达美、创造美”公益美术作品展,作为前期的传导。

于是我们想着,作为优势资源和传承基因,能否把当时入选的小作者们再组织一次相对“冒险”的远游计划,走进远离梧州500公里的柳州市三江县的一个叫冠洞的侗族自然村。最终,在家长的认同及各方帮助下,我们的计划得以顺利实现。走进侗寨,走进群山环抱的自然村落中,不同于由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密林,环境的强烈差异带来的新鲜感让城里的孩子很着迷,但同样,陌生感亦让孩子们在前期面对对象写生时略显局促。再者由于学生年龄及绘画表达能力高低不等的差异,前期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如何引导他们了解侗族文化及与陌生环境相处,这些给我们老师也带来很大的困难与挑战,现实中整个活动过程是艰难的。

活动周期为十五天,除去来回所花时间,其余的十三天我们都是驻扎在冠洞潜心研学。作为回顾,借此文谈谈此次“认识美、传达美、创造美”民族地区专项课题写生考察活动的个人感受及由此延伸的对少儿美术发展的思考。按照“三美”之认识美,作为写生考察的初期准备,进入侗寨之前老师仅对家长们展示过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和民俗风貌,对作为主体的学生并未透露太多的信息,这是一种强化陌生地域神秘的诱导,也是避免对对象先入为主的危险固化。写生侗寨对于所有的学生和笔者来说,都是重新面对陌生而新鲜事物的一场刺激游戏。事实证明这个“算计”是有效的,初入侗寨的孩子们,面对扑面而来的乡野气息和独特的侗寨木质建筑形式,一扫之前在动车上的昏昏欲睡情绪,个个惊叹不已,哇哇之声不绝于耳。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学的先决条件,怎么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去探究去发现,我们已经悄然把诱饵布下。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强烈的敏感度,对于陌生的周遭事物,新鲜劲一过,更多的是茫然感。而正巧这个时候又是学生们正式进入写生的重要节点,时间有限,作为前期的认识侗寨阶段,我们大概花两天时间引领学生们游走在寨子里,并切合时机展开讲解侗族的相关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比如作为整个寨子中心的鼓楼,它的实际意义及作用。作为侗族精神象征,它的实用功能在今天已然在逐步退化,但作为一种物化的如图腾般崇高的符号,恰巧应对了我们绘画中物象转化的抽象实际。

这种可以让学生们很清晰地感受到描摹作为粗浅的再现认知,也无形中种下一颗对于侗族先民智慧的崇敬,面对人与物的敬畏自然的心,也是从认识美到发现美的有机转换。我们之中的明亮老师常对学生们说:“写生其为写生命,面对神秘与震撼的侗族文化,据己所喜各取所长,即如何摄取对象之形象,如何用直觉去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没有深入认识难以使得画面成章法。”这样的绘画理念是鼓励学生从认识美到发现美的佐证。前期的探索结束后,每个学生各自怀揣“心思”,散落在风雨桥上、屋檐下、图腾旁,认真观察有过岁月痕迹的寨子,从中感受他们的年份与庄重,带着好奇的心去寻找各自的答案。以下是活动中创造美阶段的几个典型例子。覃静晖同学在风雨桥避雨的时候拿起素描本,描写暴雨时在桥中看雨的场景,大雨如丝线垂挂廊檐,百年廊桥遮挡风雨、护佑百年,而她以绘画的方式体会当初侗族人民用智慧建桥的初心,如今可以享受到这种美好是实属可贵,便画下了《风雨桥上看风雨》这幅作品。

穷自然之奥秘,发山川之精微。陆乐天着迷于鼓楼角落的细草生长的模样,刘梓源仿佛又回到了外婆家的菜园尽情探秘的欣喜,宁丽琪、陈慧娜着迷各种植被抽离成线条的纷繁复杂的游戏。孩子们带着真诚与尊重去认真观察所见的自然,以自己的视角去观看,去尽力描绘真山真水。在覃阳雨、廖婉如同学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他们运用塞尚的理念对自然进行观察分析,她们坐在屋檐下认真描绘屹立在山脚的那棵大树,阳光下大树的颜色与形体变化带来冲击感,仿佛重新认识生命一般,他们以独立性格展现自我,绘画中展现的坚定稳固与生活中的独立勇敢,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其中最令我们欣喜的还属队伍中两个年龄最小的学生,甘子燃、黄粲钰当时只有9岁,一个婉约而敏感的南方“小家碧玉”,一个大气而直率的北方“女汉子”。甘子燃的《下雨天》、黄粲钰的《木墙》最为典型。孩子们一幅幅作品最终呈现了一个鲜活而真实的个体,自我的认同及对美的认识的差异,最终汇流成漫天的繁星,光彩而夺目。当然,每一个孩子在我们心目中都是最棒的。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的差异,由此带来的绘画的差异是我们整个活动第三阶段创造美的最终愿望,不同于其他的追求标准答案或者统一样貌,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绘画来认识自己,某个阶段无论是精彩绝艳抑或平平无奇,都坦然受之。绘画作为自我认知和发现的有效途径,它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答案。活动接近尾声,作为整个活动的策划及实施主体,明亮老师在总结会上说:“艰苦的环境中体现出的爱、帮助他人、以助人为乐者、生活独立自主、责任之心尽显其然,生活中体现出关心同学之美德,多帮同学拿一点行李、多关心同学一句热语、写生路上遇困难之路搀扶一把同学、好吃之食物赠予他人、遇到难题自强不息,此乃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德,也是绘画之精髓,也当人品高的切实表现。

小团队、大社会,众生之相面貌千变,为师者有责任说出,正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所有目的只为学生于社会中的生存与做人,人者不能用时在做,乃日积月累,威信乃以信取威,方为上者。”我想这句话足以作为我们推动整个活动进行而最终完满的初心,是我们作为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一种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的薪火相传。教与学、尊重与爱护、信任与坚持、存疑与思索这些因为这次活动让笔者体会更加深刻,而如何让孩子们快速进入绘画的状态,摒弃日常琐碎的牵绊和某些诱惑带来的消耗,却也是活动中实际面临的难题,新鲜的事物总会因了时间变得熟悉而逐渐麻木,接下来的几届写生考察活动,直至今天来说已经进行了三届,问题越来越多,方法也越来越多,思考也越来越多。作为活动的隐性目的,把“认识美、传达美、创造美”专项课题写生考察活动带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传递美育的火种,或者说让民族地区接纳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绘画教学理念,于我们而言是神圣而艰巨的。此次冠洞写生考察以少儿为活动主体,不同于高校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考察写生课程。

可以说少儿各方面都不成熟,然而最终作品的呈现却让人惊喜,一个是作品的形式语言多样,作品画面主题选取不雷同,作品与个人的性格契合度高,自我与所见的真实相融合,脱离了纯粹的描摹而达到物象的转化,进入真正的绘画层面。为什么大学生难以做到的事情在他们这里甚至没有阻碍?依靠规则和经验的绘画和依靠直觉的绘画哪个更可靠?也许这些不足以作为问题来提出,但是作为比较的两种主体,不难发现大学生绘画的直觉敏感度终会随着年龄和知识的积累变得迟钝和左右权衡,权衡则必将失去生猛劲,绘画丢失了力量。这是一种提示,也是作为艺术创作实施者个人的反思。我们应当相信这些未经世事打磨的少年,他们内心有着强大的气力。少儿,作为人类整个生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等同于生命的各个阶段,我们应该多倾听来自他们的对于世界的观看和认知,少儿美术教育应以尊重少儿为基本前提,认识他们,也要认识我们自己。

作者:刘瑞森 吴明亮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基础部教师州市竹湾小学美术专业教师

少儿美术教育思考2

一、儿童美术中的艺术天性和绘画技能

(一)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天性与生俱来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天性与生俱来。绘画是他们感知世界和表达情感的符号系统,代表的是他们对自然、生命和一切事物的看法。在绘画中,儿童对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无法用语言传达的内在潜意识思维都得以物化,他们通过绘画表达所见、所知、所感、所想。绘画这种能力并不依靠教授,而是他们通过在感受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儿童的发展一方面有赖于广泛接触自然和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觉表象和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儿童自主地活动,从中发现、体验、创造和成长。他们把形象当作语言符号,把画画当作言语表达,用画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爱。”[1]在儿童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自由的笔划、随性的色彩、夸张的物象甚至毫无章法的构图,作品整体呈现的是一种自由、天真、朴实、狂野的绘画风格。它兼具原始艺术的“野性”和现代艺术的“潇洒”,体现的正是少儿凭借画笔对外界感知的自由表达。“儿童艺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儿童画一棵小树、一只小鸟,画太阳、月亮……他们不受功利目的的支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儿童画稚拙、天真,然而在这种稚拙、天真中,却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2]而这种艺术风格也是儿童时期所特有的,是成人即使精心学习之后也难以企及的。如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所言:“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3]由此可见,儿童绘画的能力并非他们后天所学,而是与生俱来。

(二)儿童美术中的绘画技能及其发展由于儿童的艺术天性与生俱来,有人便认为,其绘画仅属于一种自由表达,不能被称之为技能。而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来看,画面的确简单、稚拙、粗放、自由,似乎并无技法可言,“甚至轻而易举便可完成”。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儿童的绘画能力伴随着他们的年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少儿的生理、心理、认知、个性等多方面发展都息息相关,可以说,儿童绘画中是有“技”可寻的。如黄翼先生所言:“儿童无意所要画的东西的美观,也不大着意其准确,只是自由地发表他的意念而已。画出来的东西似乎无理可笑,却有其原则道理,可供寻味。而且儿童绘画的特点,大都靠着画者当时智力、兴趣发展的情形而定,极少受成人的习俗和艺术的法则所束缚,所以特别足以表现儿童的‘心理’。”[4]9而西方自19世纪儿童研究运动的兴起以来,不少学者都曾对儿童美术作品进行研究,并试图从中发现儿童美术的发展规律及其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早期的儿童美术研究者们就已经认识到:“儿童的绘画能力是受一种发展规律的制约,这与语言和书写能力的形成过程不无相似之处。”[5]我们所熟知的西方美术教育工具论代表人物罗恩菲德就认为儿童美术经历了涂鸦阶段、样式化前阶段、样式化阶段、拟似写实阶段、青春期阶段等不同时期。而我国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则认为,儿童美术的发展是由涂鸦期到符号期,再到写实期,最后到理性期的转变。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在对儿童美术分期的表达上各有见解,但有一点公认的现象那就是儿童美术不仅有其绘画技能且技能伴随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分期”。在儿童绘画技能发展的过程中,涂鸦是儿童最早使用的手法,可以视作其绘画技能的先驱。几乎所有1—3岁的孩子都喜欢涂画,会控制手臂进行随意的涂画一些无规则、无秩序的线条。涂鸦期后便是象征期,即儿童所画的物品在成人看来或许感到迷惑不解,但儿童自己对于所画之物却有明确的定义,并清楚地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因为在儿童意中,这几笔线形代表他所想象的某种东西,是有意义的,有了象征的作用了。这种代表或象征的作用,是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的要素,是人类所以超越其他动物的关键。”[4]20此阶段儿童绘画最大的特色便是他们不是客观地描摹现实,而只是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如圆、椭圆、直线等来表示所画之物的大致形状。此时期的儿童画也往往会出现很多荒诞的现象,如无构图意识、比例不符合实际、空间关系混淆、作画时不顾观念等问题,但此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具想象力的时期,画面往往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和大胆的表现力,生动而又富有活力。而从儿童绘画技能来看,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尚不能做模仿画或写生,即使把实物或样本放到他的面前,画的时候他们仍旧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画。在此阶段之后便是儿童绘画的写实期——即造型从符号阶段转向写实性,也就是儿童的绘画技能开始从想象画、符号画进入客观描绘现实世界的阶段,甚至到了写实性后期他们还会用美术表露气质、情绪,用美术作品寄托深层情思。

二、儿童美术中的艺术天性与绘画技能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既然儿童美术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和技能以助其身心完美成长呢?

(一)在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激发其想象与原创精神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儿童绘画早期处于“书画同源”阶段,由于语言和独白能力尚不发达,其绘画可视作对他们的语言和独白能力的形象支持。当儿童绘画发展至中后期,绘画则与语言具有了同等功效,是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所感所知所想的方式和手段。因此,儿童绘画不应该是成人的模式或范式的模仿,而应当是个性的体验和表达,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的想象力与原创精神,了解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故事。因为“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同时,绘画又与语言不同,是一个有着自己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领域。”[6]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孩子的个性表达。放眼当下,处于视觉文化时代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环境中,在美术教育中,除了尊重孩子的艺术天性之外,我们还应懂得利用多样的资源为孩子营造一个“丰富的物象世界”,以刺激他们的神经,激发他们的感官,鼓励他们用眼睛和身心去观察、感受和表达。当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图像和符号,当他们对物象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随之被启发。因为儿童的创造性很大程度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物象刺激,当面对世界时,他们与成人并不相同,成人拥有成熟的心智能力,往往会概念性地处理事物,而儿童是以想象、联想等方式创造性地认识事物,并以此表现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于是便成了我们所常见的充满天真幻想的儿童画。

(二)技能教学要因时而异,尊重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少儿美术的发展规律,所教授的内容必须适应当前阶段少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的绘画能力与身心发展相适应,处于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儿童绘画倾向和技能往往也大不相同,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一昧单纯注重技法的教授而忽略了个体背后的规律性和差异性,这样的教学也未必有益于儿童的成长。比如,针对处于涂鸦期的儿童,教师应给与其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其感受到美术带来的乐趣,带给幼儿仿佛置身于游戏之中的体验快感。而当面对处于象征期的儿童时,教师则需要注意耐心倾听儿童的“画外之音”,了解儿童作品背后的情感、故事以及象征意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通过画笔表达自我,宣泄情感,积极、乐观、愉悦地成长。此外,此阶段的儿童,其美术技能虽具有程式化特点,但并不缺乏形式美感,因此,教师要更多鼓励他们,尊重他们对其作品的形象描绘,不应一昧地用写实的造型要求他们。即使在面对写实期的少儿时,也需要注意。写实可以分为视觉型写实和触觉型写实两种,教师绝对不能以写实性作为评判绘画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当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装饰性、表现性等不同风格。正如尹少淳老师所言:“成人美术是建立在人的身心成熟和协调运作,以及情感的深沉、稳定和智力的成熟之上的,其基本内容反映出成熟的人对社会及自然的成熟的认识,以及技巧的精湛和对媒材处理的熟练程度。而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感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产物。其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自然发展,二是教育促进,自然发展是前提,自然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教育的促进终归是有限的,甚至是揠苗助长。身心成熟与否是二者之间重要的界限,只有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教育才能帮助儿童在美术行为和作品创作方面发展得更好。”[7]

(三)儿童绘画不在于“教”,重在引导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多或仅仅关注技法的教授,更应当注重对孩子的引导。放眼当下,我国当前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性、功利性太强,家长、学校和社会很多时候往往把美术当作一门“技术”去教授,注重培养孩子“画得像”的能力,甚至片面地认为画得像才是“画得好”,却忽略了美术教育背后的育人价值,如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养,健全人格等。因此,在少儿美术教学中,技法的教授绝不应该放至首位,启发和引导远远比技法的教授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儿童绘画中先行的并不是技法,而应是少儿从情感出发的认识基础,先有了这种包含个人情感的认识,后才有为满足这种情感认识需要的技术的需要,即技能。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去激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给予他们自我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可以通过绘画宣泄情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儿童最终成长为具备美好心灵、身心和谐健康的人。因为“儿童美术是一种深层次的隐形文化教育,与临摹教学、技法教学等外显性美术教育不同,其效应主要是通过暗示、认同等心理过程而形成的。在外显性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通常是告诉被教育者‘你应当画什么,你应当怎么画。’而在儿童美术这种内隐性教学中,属于暗示的美术教育,即受教育者接受施教者的暗示,自己回答‘我应当画什么,我应当怎么画。’而这种由第二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化过程中,会启动儿童的自主力,可以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并逐渐形成一种开放、积极向上的生活取向。”[8]除此之外,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个体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能在发展中得以施展或实现。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就提出过“发现学习”,“在他看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主动地进入对感觉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而且是主动学习、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9]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也同样强调知识不应该是教师主动教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一定的资料和他人的帮助,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结果。所以,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儿童的潜力,相信他们是有能力凭借自己的理解来处理事物的,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儿童积极地去思考、去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许会发出“我不会”的声音,那只是因为他缺乏信心,“不敢大胆表现”的体现,而美术教师应该做的正是要鼓励和帮助他们打破常规的概念性儿童绘画模式,解放其精神世界和想象世界,恢复他们敢于自由表现的儿童绘画本性。

三、结语

儿童美术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技能是我们了解少儿美术发展特征和少儿身心特点的重要途经,对美术教育的启示意义毋庸置疑。少儿美术教育并不是完全要培养画家或艺术人才,更多地或许是在儿童的心中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当这颗种子历经了时间的浇灌后能够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其果实正是艺术对儿童后来人生发展产生的各种良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少儿身心健全发展,促进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在少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了解所教授的儿童,尊重他们的艺术天性和绘画技能的发展,并因材施教,采取合适的、相应的指导方式。

作者:程钰茵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少儿美术教育思考3

近年来,在国家多项政策并举下,以美育为导向的美术教育机构大量出现。经市场调查发现,部分课外美术教育机构在教学目标上侧重于对儿童美术技法的训练,一味追求“画得像”[1],却忽视了对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培养。笔者提出的在线少儿美术教学与美育思维开发平台项目(以下简称在线少儿美术教学平台),坚持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初心,依循各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并融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经验开展更适合儿童的美育,在此基础上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将美育思维渗透家庭教育,使之成为儿童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一部分。

一、心理适应在儿童美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表达是儿童心理活动的外在体现,不同的情感表达是他们认识、感知世界的多维反馈结果。美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有所差异,更多地反映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感性的认知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等人创建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之中,美术创作者和鉴赏者在创作或欣赏作品时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们的潜意识,揭示了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2]。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人们生理需求的精神升华,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善于保护儿童的创作欲望和表达意愿,切勿以自己的“观感”与“美感”框定甚至否定他们的作品,而应注重激发儿童的内在情感,避免影响儿童创作表达的欲望。以往的艺术教育往往引导儿童机械地学习某些艺术创作技法,而在线少儿美术教学平台的美术教学课程立足于美术“创意”二字,即在儿童已有的绘画基础上,融合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儿童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大胆运用各种材料表现出独特的、新颖的艺术形式,培养儿童的审美思维,使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在线少儿美术教学课程设置分类

儿童美术课程教学更注重的是儿童在参与美术认知、美术教育活动中的表达状况,以及通过系列美术活动探索儿童的潜能、对其内在美的陶冶作用,教师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儿童的绘画,给他们提供自由创作和想象的空间,发掘儿童的创作潜能,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让儿童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教师应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依据儿童不同年龄心理的发展特点,在线少儿美术课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低龄幼儿阶段(1至3岁)低龄幼儿处于对社会充满好奇与初步感知的发展时期,在此阶段,美术教育的方向应是顺应儿童自我感知的规律,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多维材料课程,如色彩感知、形状探索等。这一阶段的绘画创作多称为“涂鸦”,常被看作凌乱的、非系统的“乱画”,但此时的低龄幼儿已经会在作品中表现不一样的线条、杂乱的形状,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他们眼中看到的世界。

2.幼儿阶段(3至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情境式学习能力,在绘画、手工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模仿能力,甚至懂得为自己的作品命名,越来越意识到如何通过绘画形式表达自我。设置听故事画感受、涂鸦小课堂等类型的活动,可以让儿童结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感知不同的创作材料,释放想象力。3.儿童阶段(6至12岁)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外界具有基本的感知与理解能力,无论是通过艺术创作对自我意识的表达还是欣赏艺术作品,都会有自我的感知与审视,他们的艺术创作可能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但真实地展现了自身天真无邪的天性和精神需求。因此,此阶段可选择性地结合涂鸦课程设置如色彩的表达、拼贴的秘密、生活中的艺术等课程,培养儿童的开放性思维,解放其天性,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三、在线少儿美术课程设置特点与评价体系

随着儿童年龄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对世界的感知随之发生变化,表达自我的绘画能力和呈现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不同的变化。因此,在线少儿美术教学平台应该在考虑发展儿童生理、心理等的前提下,优化美术教育方法。

1.弱化美术教学目标在线少儿美术教学平台可以弱化以往的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等,考虑到不同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及其个性、智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与能力知识目标。儿童以独特的方式看待和感知世界,并借助象征性语言进行创作。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美术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保护儿童,让他们真实地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我。美术教育如果过度地专注于对美术技法的训练,往往会忽视对儿童想象力和心灵的保护,抑制他们艺术表达能力的发展,导致他们的艺术表达和心灵之间形成阻隔。保护儿童心中想象的世界,让儿童自发地绘画,是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2.循序渐进的教学美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对儿童的美育。在在线少儿美术教学平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前期,教师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保证儿童在参与美术活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如,教师可以适度摒弃操作难度较高的材料,并且打破常规思维。除了铅笔、蜡笔等传统材料,教师还可以适度利用儿童日常生活中可得的材料如棉棒、纸杯等,在保证美术材料环保健康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材料,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让他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帮助他们开发想象力与创作灵感,并感受不同的材料与表达方式带来的艺术效果和活动体验。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适当结合美术创作与游戏形式,如引导儿童进行自由涂鸦,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寓教于乐,逐渐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表达力、想象力以及创作能力等。

3.鼓励儿童开展自主创作观察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不同的认知水平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接受程度,指导他们进行多方位的观察,让他们学会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儿童的绘画表达不仅描绘了他们眼中的客观世界,而且体现了他们眼中的意象世界。教师要使儿童拥有自己的创作体验、感知与表达,而并非只学会某种绘画技术。

4.发挥教师引导者作用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年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儿童美术教育应重视儿童的个体发展差异,并为不同儿童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与条件,引导并支持、鼓励儿童,使其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容易大胆地尝试创作并保持对美术创作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以引导式的语气巧妙地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使其天马行空的创作灵感得以表达。

5.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教师可以设计儿童和家长心理问卷,观察儿童在艺术课堂中的表现,引导儿童在认知世界的初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儿童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自我等,从而保证儿童在学习美术课程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

6.注重特殊儿童的美育教育艺术治疗是通过艺术形式,结合现代心理学相关理论对特定人群进行的心理治疗。受过心灵创伤的儿童通过投入艺术创作可以有效减少心理防卫,放松身心,更加自然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此外,借助艺术创作与艺术表达等媒介,可以使被治疗者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更好地配合治疗者的治疗与恢复工作。如,某美育机构针对存在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如自闭症儿童)开设公益性课堂,联合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为特定的儿童开设符合其特殊发展需要的相关美术教学课程,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此类特殊儿童进行心理治疗。

7.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在线少儿美术教育平台应依据课程的开设特点,建立系统的课程反馈与优化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决定了美术教学课程的设计方向,而且开发了美育思维培训平台。此项目的评价反馈避免了功利性以及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局限性,更加注重对儿童美育思维的培养与拓展,不以绘画技法的好坏评价儿童的艺术作品,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与自我表达,尊重每一名儿童的作品,注重提升儿童的审美素养[3],发挥美育陶冶身心的作用,启发儿童智力,使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综合素质。结语以往的美术教育以技法训练为主,而在线少儿美术教学平台立足于为儿童提供更优质的美术活动,注重对儿童美育思维的开发,且依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课程,如涂鸦课堂、认知表达课堂等。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和拓展美育思维,可使儿童具有一双发现美、认知美的眼睛,增强儿童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焕清.儿童美术教育之现状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05(3):87-88.

少儿美术教学范文第4篇

作为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所有的进步和问题都会在文化和教育事业中得到反映,急功近利和快餐文化的泛滥、应试教育和陈旧理念的影响,会使所有具有人文精神和长远目标的理想追求如逆水行舟般艰辛,但即使这样,少儿美术依旧是硕果累累。

*年教育部规定: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心智开发、真、善、美的启迪和参与全面素质的培养。此后,少儿美术教育的理念、方向和教学成果都有了质的提升,社会各界也逐渐改变观念,给予艺术教育改革以更多的认同和支持。

但是,少儿美术教育的改革之路仍是“任重道远”。

我认为在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观念更新、方向把握仍是重中之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际视野的开拓方面,应该得到进一步提高。

我们曾有一个少儿水墨巡展团到欧洲作交流和展示,所到之处,各国师生无不为中国少儿水墨画的童趣和神韵所倾倒,也引发了西方孩子了解中国的浓厚兴趣,而巡展团孩子们的自豪感中也有了祖国传统文化的沉甸甸的分量。但是,目前我们大部分中小学的中国画教学,还未能按课改要求加以普及,在很多重要的少儿美术比赛中,我们找不到几幅既富创意又有中国绘画语言特色的作品,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几乎所有知识技能都可以数字化一体化的当下,只有植根民族、积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无法替代。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历史渊源,艺术语言、文化品质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笔墨技法等相比素描、色彩等外来基础造型学科也更具东方文化的特质。因此,研究如何在美术课中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诠释传统精神,探索中国独特的基础教学方法,让广大学生(不只是未来的美术家,也包括未来的企业家、科学家、政治家及各种岗位的中国公民)能自然地亲近传统血脉,提高审美修养,体验心性陶冶,是具有传承和开拓的双重使命。虽然中国经济地位在世界已举足轻重,但文化软实力至今仍需提升,只有在教育战线重视本土优秀文化的弘扬和拓展,才能以自己的独特性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在文化上也享有和世界平等交流的地位。

少儿美术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儿陶艺;陶艺教育;创造力

教育理论研究者认为“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做起,儿童艺术教育对提高个体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体现了对创造力培养的高度重视,在21世纪新课标中“将陶艺正式列入教育内容”,该举措提升了陶艺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1]。

1当前中国儿童陶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当前少儿陶艺教育脱离了真正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初衷,陶艺教育教学现状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期望值,陶艺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

1.1教育目的功利化

开展儿童陶艺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情趣和情感交流技巧,以及孩子们做事的恒心和毅力[2]126。由于在家长的理念中,参加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考级拿证,这对孩子升学、出国等有直接的功能效应。如此导致少儿陶艺作为艺术素质教育不容易被家长们所接受,甚至有的家长只是认同美术、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少儿智能发展的项目。可见,在创新教育认识上的不足是导致陶艺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同时,培训机构的施教水平直接体现在艺术比赛中的获奖情况,比赛成果将直接影响艺术培训项目的招生,生源的多少又将直接决定培训班的经济效益。正是由于人们在教育目的上的过于功利化,在客观上使教与学的双方将少儿陶艺活动这种艺术素质教育转化成了一种应试教育,将少儿陶艺创作能力的培养当成了一门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少儿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2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由于陶艺活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泥料准备、制作成型、上釉烧成等流程来看,其步骤繁多复杂,这就需要专业性很强的教师参与并辅助学生完成其陶艺创作。然而,由于部分家长对陶艺教育缺乏了解,认为少儿陶艺教育可有可无,导致少儿陶艺教育的深入程度不够,容易出现诸如陶艺教育的功利性、技能性、成人化等问题,以及培训教师非专业性等现象[2]123。研究表明,中国现阶段的中小学、重要或知名的儿童艺术研究机构、单位都未曾设立研究少年儿童陶艺的专项课题,可见,目前社会各部门对少儿陶艺教育并没有给予过足够的关注和政策支持,导致一些陶艺教师只有在从事儿童陶艺课时,才开始研究儿童陶艺教育,陶艺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1.3教育模式单一

目前,由于教育部门缺乏对陶艺教育作充分的论证,少儿陶艺教育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少儿陶艺教育教学的开展只能照搬美术教育模式,陶艺教育只是美术教育的衍生品,价值与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导致陶艺教育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化与职业化,对少儿智力开发反而成了一种约束。毕竟,陶艺创作不是一味强调对自然的再现和模仿,原创性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陶艺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复杂的工艺技术能力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果二者缺一,都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妨碍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孩子养成概念化的毛病,造成孩子的思维惰性[2]234。因此,少儿陶艺教育目的必须建立在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追求艺术快乐和享受,必须依从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教育原则。

2少儿陶艺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最重要的途径。少儿陶艺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教育形式,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普世价值。其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少儿的综合素养

中国有着璀璨的陶瓷历史,无论是中国石器时代的彩陶、唐代绚丽夺目的三彩,还是宋代雅致唯美的青瓷、元明时代的绚丽青花及清朝丰富多彩的五彩瓷,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孩子们在学习陶艺时,自然而然就在陶器文化熏陶中逐渐领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焕发出对祖国的热爱。而陶艺教育作为集动手、情感、创新于一体的“特殊教育”,有助于健全少儿人格,开发智商、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等重要作用,帮助培养少儿艺术审美、解读、感悟及操作能力的协调发展。因为,陶艺创作过程实质上就是孩子的手、心和肢体相互协调的过程,在陶艺创作中,少儿的手、心、脑三者需要协作并用、灵活变通,才能完成一件陶艺作品[3]82。同时,陶艺作为立体三维艺术与二维平面艺术比较,它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少儿三维立体空间的感知能力。如图1《花仙子》陶艺作品制作中,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并依据泥料的天然色彩来创作,这种亲力亲为的实践过程将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全面的观察力。而且,陶艺的材料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它将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相比其他艺术作品,陶瓷往往更贴近生活,更能唤起孩子的天性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2.2培养少儿想象力

陶艺是眼、手和大脑紧密配合的智力活动,在活动中需要少儿通过观察、认识、思考来丰富自己的思想。由于儿童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模式,他们不拘泥于外界事物干扰,更方便教育指导。所以,陶艺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不去干扰儿童的思维空间,而是引导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来塑造生活中不多见的形象与物体,在生活中找到其创作的源泉,让每一个孩子在从懵懂到日趋成熟的过程中经历学习、积累知识。通过这样的体验过程,孩子们能学会利用自己所学习的技能去评价事物的对错,去感知和品味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区分、探索、尝试新的事物,勇于创造出新的东西[3]97。陶艺作品《城堡》,孩子们从动画片了解到的知识,通过想象描绘,陶泥的加工,将想象变成了现实。少儿陶艺创新教育方式能开拓少儿的科学创新思维,让孩子们借助陶艺创作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内心世界的渴望,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陶艺是一种手工,也是一种思维。虽然少儿陶艺水平稍显粗浅,不求技巧,达不到成人艺术作品所追求的那种境界,但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他们所看、所思、所感的内心世界都在每一件陶艺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开发少儿创造力

陶艺创作不仅是艺术教育形式,也是孩子对生活、感情、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初步了解和认识的培养,是早期文化的入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他们都培养成为小陶艺家,而是通过陶艺创作实践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思想情操和人格培养。通过陶艺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使孩子们的手、眼相互协调来培养少儿具有一定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突出的创造力等,而且可以陶冶少儿的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陶艺创新教育不是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教育,它应该是多彩的、自由的,教育的方法与目的在于激发少儿的创造力[4]。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陶艺教师,有责任通过陶艺活动让所有的孩子积极参与进来,引导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用陶艺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如图3陶艺作品《小松鼠》,孩子们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松鼠形象进行描绘,同时将自己独特的理解融入创作中,在不可预判性,泥、火、釉的交织作用下,创作出更有活力的陶艺作品。可见,儿童陶艺不仅能使孩子们在心中点燃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少儿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3少儿陶艺创新素质教育的优化策略

少儿陶艺创新素质教育作为有效提高儿童创新、协调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了整个艺术教育范畴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国家都设立了相关的陶艺研究机构。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少儿陶艺创新教育发展还需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3.1陶艺教育回归童心

明代的李贽曾在其“童心说”中讲过“童心者,心之初也”[5]。少儿陶艺教育回归童心就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即少儿陶艺创新教育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自然的状态,让少儿陶艺教学去成人化的特征。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开发儿童本身的天性,提高孩子欣赏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少儿陶艺教育回归本真的目的是教育去功利化,教学去“概念化”“程式化”,这需要教师与家长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个性、喜好及心理变化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遵照孩子的“兴趣点”进行教育,因材施教。家长与教师要学会欣赏孩子们独有的童心、稚气、情趣,给孩子一个更宽广、更自由的艺术创作空间。因为,任何形式的艺术素质教育都必须遵从孩子的天性,依据天性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才是最纯真自然的[6]。教育部门需要保证少儿陶艺创新素质教育的可行性,严格杜绝儿童学习陶艺上的超龄现象或成人化教育模式,不恰当的阶段性才艺拔高教育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超出儿童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育可能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上海闵行区纪王学校推行的陶艺校本课程开发实践,通过陶艺教学,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而其他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实践证明,陶艺创新教育能有效提高少儿的综合素养,包括观察事物、认知对象、空间想象、动手实践以及相互交流等能力[7]47。

3.2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调查证明中国少儿陶艺教育无法正常开展有两个因素:一是陶艺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的缺乏。在很多学校,真正能走进少儿课堂的专业陶艺教师严重缺乏,陶艺教育得不到较好的开展。二是地方教育资源的浪费。据调查,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好的陶艺教育资源,很多地方学校并没有充分利用陶瓷产区这样的地方优势资源[8]。因此,学校及教育部门需要通过积极开展陶艺教学,肯定陶艺教育的合理性,让教师、儿童、家长认可陶艺教育带来的积极性。地方教育机构需要整合社会、学校、部分校外教育基地的陶艺教育资源,尤其在陶艺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充分发挥本地特色教学优势,将陶艺实践活动场所直接转移到民间陶艺工艺作坊进行教学,将地方民间工艺“师徒制”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儿童陶艺创新教育。例如长沙市的湖南师大附属小学,学生在很多次班级游学活动中,首选的活动内容都是到长沙铜官窑进行陶艺实践,该课程的开设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同时,带动了长沙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其他相关学校也可以尝试以公共欣赏课和选修课的方式,将少儿陶艺教育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美术的教学大纲中,或者在陶艺教学过程中大量增加实践考察环节。如德国的官方陶艺馆或陶艺机构专门建立鼓励支持少儿鉴赏艺术研究和创作的专有部门,鼓励少儿到陶艺馆进修、学习、观摩等,成为学校陶艺教育的必备环节。他们从教育的价值角度出发,分别从少儿、教师、教育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地方少儿美术教育陶艺课程体系建设和编写特色陶艺课程教材等[7]310。

3.3相关部门的科学管理

少儿陶艺教育的发展既需要国家教育政策的保障,同时也需要地方政府对学校的扶持,以及教育、文化部门的科学管理。为了保障少儿陶艺创新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教育部门或文化部门应该对少儿陶艺教育的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管理,对从事教学的教师要采取定期培训、考核评价等措施来改善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督促陶艺老师不断加强自我艺术修养,加强自身业务技能的训练,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和学习少儿陶艺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9]。事实上,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少儿陶艺大赛已经连续开展了两届,成千上万的小学生参加了比赛,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还需加大改革力度,取缔非法陶艺培训机构,纠正公众对陶艺教学的误解,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拓展教育的发展空间,为少儿陶艺教育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社会单位还应提供更多的文化艺术设施,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参观、欣赏、演出和展览机会,并让其能够从活动中体验艺术魅力,培养良好的个人情操。少儿陶艺教育是一种普及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作为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要让所有的孩子都乐于接受陶艺教育,并让陶艺教育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4结语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多元化素质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艺作为一种素质教育越来越具有其不可替代性,成为培养人才的特殊和重要方式。尽管在目前阶段,中国少儿陶艺教育在教学手段、方法、理念上存在片面性或者缺陷,但是,陶艺教育作为一种民族性、社会性、国家性的素质教育形式,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大力发展陶艺创新教育,需要社会、教师、家长、孩子共同努力才能使陶瓷艺术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精湛的手工技术及科学的烧制理论散发独特魅力并发扬光大;使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盐野米松.留住手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6.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3-234.

[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82-97.

[4]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3.

[5]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001册•焚书注一.卷三:童心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85.

[6]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61.

[7]肖弋.校外美术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47-310.

[8]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