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教育论文

农业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农业教育论文

农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时间固定传统农业教育是在特定时间

有专人组织的教学模式。在春播、秋收后,农牧民聚在一起学习相同知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乡,种植业与畜牧业侧重点不同,安排的课程有显著差异。传统农业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

2.面对面教学教师和学员处于同一物理空间

师生面对面连续进行教学,基本通信媒介是教师的语言。师生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接触,可相互探讨,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但它存在一定缺点,课堂教学中,学员被动听教师讲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员。

二、远程教育与传统农业教育的融合

传统农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二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才能充分的利用教育资源,科学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而提高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1.在传统农业教育中开展适度的远程教育活动

传统农业教育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其产生与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于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的供求关系。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是在短时间内使学习者获得大量系统、扎实的科学知识,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其最大局限性是难以实现因材施教。为使远程教育活动融入传统农业教育,我们应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的教学环境。创新型教学环境有利于创设多种情景,使许多深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便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总之,在传统教育中引入远程教育,可在保持传统面对面授课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因材施教,它优化了传统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有利于学员的知识获取。

2.在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体系中要渗入适量的传统教育活动

远程教育是教与学在时空上相对分离的虚拟教学环境。学员在远程学习过程中,由于自律、人文意义的缺失等问题,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中要加入适量的面授教育活动。当然,远程教育的缺陷并不影响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的存在,正是它的本质特征及其优势与不足决定了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样,正是传统农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不同特征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现实框架与发展趋势。

三、总结

农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是农业转移人口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环境基础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和理念,已经从最初的理论形态转变到现在的实践形态。但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终身学习理念并没有广泛普及和被接受,这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的重要思想障碍。要扫除这个思想障碍,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农村社区实施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和有效载体,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实用的、便捷的教育产品和信息。这样农民想学了,就能马上学,遇到问题了,能通过学习马上得到解决。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学习能够解决问题,推动致富,帮助自己提高融入城市生活的素质和能力,自然又会带着新的问题去学习,最终使他们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的理念就会扎根他们的思想中。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能让广大农村地区农民便捷地学到他们需要的、实用的知识,满足众多农村人口的多样性、多元化学习需求,显然那种定时、定点、高门槛、长期连续进行的传统教育形式是无法达到的,而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其具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资源的多样化、学习的个性化,及其成本较低、辐射面广的独特优势,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各类人员随时随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能力,已被越来越多地人们认识和接受,将会为农业转移人口树立坚定的终身学习理念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企及的。

2.现代远程教育是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理想选择终身学习倡导的是终身教育的思想,提出的学习时间就是人一生的时间,贯穿于人生每个阶段,它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没有年龄、地域、时间的限制,真正的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习目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石。现代远程教育独有的特征,是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理想选择。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多种媒体课程载体为手段,形成了受众社会化、共享教育资源、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可提供多维的实时与非实时学习支持服务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农民开展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化学习,也有利于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和远程学习技能的提高,更好地适应各种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农民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突破了传统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束缚的现代远程教育,融合了原本相互隔离、相互分割的各级各类传统教育资源,使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实现有效沟通,让广大农民群众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实现建立农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目标。

二、现代远程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1.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特征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承担着生产、生活等家庭重负,学习时间有限。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肩负着家庭致富和子女教育的重任,农村妇女和老人也承担了繁重的家庭劳务,参加学习时间少,困难大。然而,面对科技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学习知识与个人家庭致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地位、求得个人发展、融入城市生活,甚至是对子女教育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民又容易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以追求科技进步带来的显著效益。现代新型农民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劳动、学习,再劳动再学习,不断交替的循环的。新型农民身上的多重角色压力,使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因而追求实用性和个性化成为他们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农民学习的实用性表现为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以致用的心情迫切,他们希望所学知识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对自身社会角色的发展有实实在在的帮助,特别注重学用结合,希望所学知识,不仅具有新颖性,更要具有实用性;农民追求个性化学习,是因为他们要自行安排生产劳动时间,没有统一的作息制度,劳动场所分散,学习时间不易集中,所以农民希望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农民能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家庭实际情况和自身的需求选择学习方法,确定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自己空闲的时间安排学习,甚至于学习的效果,对自己是否有帮助,都可以由农民自己来评价。另外,农民希望开展个性化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而不增加他们更多的学习费用和经济负担。

2.现代远程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终身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共享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新型农民可以随时随地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远程教育环境下运用优质的网上资源去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素质,适应社会和职业的新挑战。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农业转移人口可以利用农闲或空闲时间安排学习,闲时多学,忙时少学或不学,使农民免除因脱产学习耽误生产、影响家庭收入的后顾之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让新型农民在家就能看到(听到)优秀专家、学者的授课,享受到过去只有在学校才能获得的知识的好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不仅可以为新型农民提供所需的新知识、先进生产技术,还可提供其他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导新型农民就业和创业,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随着有支持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教与学的实时、非实时互动沟通的实现,新型农民在家也能跟专家、学者进行个性化沟通交流,实实在在地为农业转移人口学习知识、提高素养提供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特点能极大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能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任何想学的知识内容,随着远程教育不断发展,促使新型农民“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美好理想和愿景将变成现实。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开展农业转移人口远程教育培训奠定了基础

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之可以走进村寨,零距离地接触农村居民,为开展农业转移人口远程教育培训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国家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的“村村通工程”的推进,以及科技部开通的“中国星火计划网”,农业部开通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等工程的落实,我国农村信息网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完善,广大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网络状况大为改观,为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村地区有充分有利的条件,大力发展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将全国优秀的、适合农村居民的各种优质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地区的村村寨寨,输送到农村居民身边,以便他们能随时随地接受文化教育和先进技术教育,开展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从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全面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四、现代远程教育为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提供智力支持

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束缚,融合了各类教育机构的优势,整合了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提供了最有力、最全面的智力支持。人口学家指出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内容,文盲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是衡量其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开展教育培训,降低文盲率、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是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革新了传统教育,融合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多向交互于一体的新颖有效方式,将最新的知识、技能、信息、理念及时地传到城镇化农村的各个角落,使农业转移人口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知识时代日新月异的各种信息,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业转移人口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化的学习模式,为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宽松的、自我导向性的学习培训,降低文盲率、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现代远程教育能有效地发挥用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资源效能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有一半多的人口在农村,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会有众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工作、生活。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可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增强进城谋生能力和融入城市的生活,解决好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这个问题是最关键和核心的问题。“人”的户籍等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配套政策解决,而“人”的素质和能力问题,与农业转移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息息相关,需要加大教育培训来提高。我国目前还不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国家,国家财政无法包揽每位农业转移人口都能有更长时间在校接受传统教育的费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在一涨再涨的传统教育学费、培训费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国情,在对农村成人教育投入不多的情况下,如何用好有限的资源,开展教育面广、量大、教学基础薄弱的农业转移人口继续教育,提高他们对文化科技知识的需求,来大幅地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文化素养、政治、法律素养,塑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是我们开展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考虑的重要因素。而现代远程教育具备的辐射面很广、规模效益高、成本较低、课程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方便快捷、适合开展个性化学习等特点,具有可持续发展和高效益的经济功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用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有限资源的效能,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面临的资金、资源不足等困难的最有效途径。

农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化与职业教育

传统的家庭式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日趋减少的农业劳动力对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化和良种培育为其创造了促进条件。截至2011年,我国良种覆盖率提高至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至54.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增长,2012年达到53.5%①。显然,农业科技进步和贡献率的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和合理配置,对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构造务实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和农业金融服务,在新技术、新产品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基础上推动农业的高效生产,降低单位面积劳动力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与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带来大量的新型农业机械化工具、新技术的耕种方法及新培育的作物品种,而如何使用机械化的生产设备,如何使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如何对新培育的作物品种进行有效的种植是新型农民面临的技术性问题。因此,对新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机械、新技术、新品种的专业化培训势在必行,农业职业教育必不可少。

(二)农业经营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与职业教育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不再仅仅是余粮买卖以获得经济收入。我国对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基本共识是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用“农业企业化”的经营理念,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部分学者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上也提出了很多创新模式,比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供销商+农户”等多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包含农业的生产、储存、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等纵向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需要大量的物流配送、食品加工、市场营销、信息分析、消费指导等专业人才加入基础工作和管理岗位,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的力量来完成基层农民的职业角色转换以及人才的培养。

(三)城乡工业生产专业化、技能化与职业教育

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工业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伴随城镇周边的工业园区是城镇快速发展的助推力,是城镇总体布局中的一个主要功能区。规划建设好工业园区,能较好形成产业的聚集,产生聚集效应,有利于资源共享,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城镇空间形态,使城市各功能布局各得其所,减少工业生产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工业园区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加快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两化”互动发展。所以,融合工业园区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协调发展,在互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增加群众收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譬如城镇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快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工业园区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中心平台,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为城镇新增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增加第三方服务业从业人口的需求。工业园区的企业用工数量大,需要就地取材,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无法胜任专业化、技能化的工种,需要职业教育来帮助“脱地”农民完成从农民到技术工人的转化。

(四)新型城镇第三产业服务与职业教育

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每年意味着农村要向城镇转移约1500万的剩余劳动力,一部分进入当地招商引资的工厂做工,另一部分需要慢慢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型。对于脱离土地的农民来说,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他们在谋求新职业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即便是进入第三产业服务业也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无疑是最佳途径。2010年至2012年,职业院校为第三产业输送了1640多万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期增长5.8万亿元。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和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提高,有力地支撑城镇化过程中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

(五)转移农民市民化、文明化、生活优质化与职业教育

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市民化)。提高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需要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辐射和影响,而贯穿整个城镇化过程的职业教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职业教育不但能够授予农民的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在授业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适应城镇新市民的要求。

二、城镇化进程中基层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模型构建

(一)农业生产技能的职业教育

农业生产由劳动力密集型向劳动力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目标及内容加以明确。首先,帮助农民了解农业以及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性。其次,重视培训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涉及农业的使用技术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培训,如新型农业机械化设备的高效使用、作物新品种的种植与培育、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等等,使农民能够通过应用农业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才能实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意义。最后,展开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包括对农业法律的普及,对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宣传等方面,使得农业生产主体不仅能够依法保障切身权益,还能够认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前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主体推动作用。对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高等农业院校的合作开展。如开设农业学历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知识培训课程、高校农作物种植课程、先进农业生产机械使用课程、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建构课程等等农业知识课程,包含短期培训课程、学历学分课程、农业进修课程。二是通过地区农业推广机构进行实地指导,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三是建立职业院校与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基地,采用“校农”合作模式将职业院校学员安排到农地参加实际生产的联合培养等。

(二)农业经营体系的职业教育

现代农业对经营体系要求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与社会化,其在传递市场信息、普及生产技术、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供需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统”和“分”两个层次上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以丰富和发展。在“分”的层次上,家庭经营朝着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统”的层次上,统一经营朝着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总结对比国外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经营有两种模式:其一,以良种、化肥、种植、收割、销售为主轴自始至终的纵向产业链式经营体系;其二,以农业为中心的各项农副业、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为经营体系的横向农业产业链模式。职业院校通过职业教育课程对农业经营者的市场意识、合作化组织管理、农业市场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等知识进行培训,职业教育通过开设农产品生产、储存、流通、分配、销售等课程来培养众多环节的适应性人才。另外,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需要正规的金融及审计机构等对农业经济及周边产业良性发展进行规范,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和组织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组织。由此,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各类职业教育转化为合格的农村生产者、经营者,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流通人员、销售人员,维护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审计人员、评估人员等。

(三)工业生产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提高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路子是必经之路,即把农民从农业生产和农村中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去。工业园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使得人口相对集中,为城镇化奠定了基础,且工业园区继续建设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职业教育采用“工厂+院校”的方式进行技能工人培养,实行“厂校”合作培养各种工种,强化就业人员技能培训,为工厂初级工人培训及技能继续教育服务。“厂校”合作培养按照一对一的供需培养的要求,探索“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培训”等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城镇化过程中新建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尤其是对钳工、焊工、车床工等各类技工存在很大的需求,为农民工开展技工培训,有利于定向培训和定向输送。

(四)第三产业服务产业服务技能的职业教育

第三产业是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物流业,信息化服务及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及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简单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城镇化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城镇化带来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聚集,城镇人口呈几何级数式增长,带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必然带来消费量的增强,第三产业服务部门需求相应提高,必然要求农村转向城镇的剩余劳动力补充到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去,而从事服务产业,而餐饮、文化、金融、信息化等服务部门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增强自身的从业技能无疑是剩余劳动力的迫切需求。由此,职业教育通过对服务产业潜在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开展短期的技能培训、从业资格培训、服务产业章程培训等课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开进入服务业的大门。同时,工业及农业快速发展带动物流企业的兴起,而物流企业用工的专业技能极其匮乏,可以主动对接相关院校,对剩余农村劳动力进行物流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为物流企业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五)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意识培养,从而实现人的城镇化

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缺少文化的城镇化,是失衡的、不完整的,无法实现市民化的城镇化,只是建筑物的堆积。必将影响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许多危及社会安定和谐的事端也易由此而突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仅担负着传授农村剩余劳动力生存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农民”市民人文意识培养的责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精心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新型农村居民掌握生产技能的同时提升科学人文素质,为实现从农民到职业人群的转变奠定基础。譬如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中讲解相关行业的国家政策法规。二是“学校”与“农村社区”结合,开展“校社”人文素质教育、道德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坚持“校区”合作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通过倡导孝亲爱亲、文明礼貌、移风易俗等教育活动,形成了城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气。三是在体系化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职业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在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四有”公民。

三、结语

农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一直都不发达,农民的培训工作比较缺失,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农民并没有接受合适的职业教育,自己也没有一技之长。另外现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上学,没有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就需要面临就业。对农场劳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加强,已经成为了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迫切要求和客观的发展需要。

加强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培养信息农民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是主要的建设者,同时他们也是农业发展的实践者。在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最重要的手段。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增强农业专业化都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农业中,农民不能只是简单的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需要更多的新技术和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从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加强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适应经济结构转变的需要,对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中,农村劳动力占了大部分。所以要想大力发展我国的二三产业就需要让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2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问题

2.1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不够我国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我国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总体上就比较少,用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的资金就更少。最近几年虽然我国财政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有一些专门的培训工程和教育项目支持,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投入没有完善的制度和稳定的资金来作为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稳定性,培训项目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样培训的效果也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2整合教育资源比较困难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开展需要涉及到很多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整合各种资源,但是培训资源比较分散、资源的协调性不强以及社会培训资源的整合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教育资源整合比较困难,这样就对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

2.3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衔接不好虽然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农民的技能素质并没有真正的得到提高,从劳动力市场来看,技工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很多企业都比较缺乏技术工人,但是很多农民在经过培训之后并不能有效满足这些企业的实际需求。

2.4在输入和输出方面出现培训脱节的情况现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都存在输入和输出脱节的情况,很多输出地政府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民并不是在当地就业服务,所以就不愿意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资,而另外输入地的政府部门认为这些农村劳动力并不是本地人,所以也不愿意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3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措施

3.1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应该要稳步的增加,在教育经费方面可以向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倾斜。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外部性和公共性也非常强,所以政府部门也应该要从资金上加大对它的支持力度。如果只是简单的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肯定不够,所以就需要借助企业、社会以及农民的力量来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最终就能够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2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体制,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加强了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但是管理体制却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改善,各级政府部门的任务和职责需要更加明确。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还应该要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放线,要以社会和就业的实际需求和前提,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还应该要对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行不断加强,对培训的理念和办学理念进行不断创新,在确定办学思路和方向的时候应该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对课程和专业进行合理的设置,学校的管理也需要不断加强,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比较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3.3政府各部门的资源要综合利用这样才能有效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开展的合力。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中,综合利用各个政府部门的资源、协调利用社会资源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要对体制进行积极的创新,对各类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培训资源等进行综合利用。另外还要对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使用,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工作中,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结语

农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一直都不发达,农民的培训工作比较缺失,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农民并没有接受合适的职业教育,自己也没有一技之长。另外现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上学,没有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就需要面临就业。对农场劳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加强,已经成为了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迫切要求和客观的发展需要。加强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培养信息农民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是主要的建设者,同时他们也是农业发展的实践者。在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最重要的手段。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增强农业专业化都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农业中,农民不能只是简单的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需要更多的新技术和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从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加强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适应经济结构转变的需要,对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中,农村劳动力占了大部分。所以要想大力发展我国的二三产业就需要让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2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问题

2.1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不够我国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我国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总体上就比较少,用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的资金就更少。最近几年虽然我国财政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有一些专门的培训工程和教育项目支持,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投入没有完善的制度和稳定的资金来作为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稳定性,培训项目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样培训的效果也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2整合教育资源比较困难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开展需要涉及到很多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整合各种资源,但是培训资源比较分散、资源的协调性不强以及社会培训资源的整合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教育资源整合比较困难,这样就对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

2.3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衔接不好虽然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农民的技能素质并没有真正的得到提高,从劳动力市场来看,技工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很多企业都比较缺乏技术工人,但是很多农民在经过培训之后并不能有效满足这些企业的实际需求。

2.4在输入和输出方面出现培训脱节的情况现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都存在输入和输出脱节的情况,很多输出地政府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民并不是在当地就业服务,所以就不愿意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资,而另外输入地的政府部门认为这些农村劳动力并不是本地人,所以也不愿意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3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措施

3.1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应该要稳步的增加,在教育经费方面可以向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倾斜。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外部性和公共性也非常强,所以政府部门也应该要从资金上加大对它的支持力度。如果只是简单的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肯定不够,所以就需要借助企业、社会以及农民的力量来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最终就能够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2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体制,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加强了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但是管理体制却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改善,各级政府部门的任务和职责需要更加明确。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还应该要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放线,要以社会和就业的实际需求和前提,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还应该要对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行不断加强,对培训的理念和办学理念进行不断创新,在确定办学思路和方向的时候应该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对课程和专业进行合理的设置,学校的管理也需要不断加强,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比较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3.3政府各部门的资源要综合利用这样才能有效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开展的合力。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中,综合利用各个政府部门的资源、协调利用社会资源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要对体制进行积极的创新,对各类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培训资源等进行综合利用。另外还要对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使用,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的工作中,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