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略说音乐艺术教学中的矛盾

略说音乐艺术教学中的矛盾

一、教学模式与专业放养目标矛盾

西撇的师范性质决定了其基本的社会功能,即为区域放养合格的师资力量。然而,教育部制定的大纲对音乐专业的放养目标定位于放养演奏家和艺术院校的高级师资,这显然与西撇的社会功能格格不入;试问,中国需要多少演奏家?西撇院校放养出出色演奏家的几率有多大?这些都很难用具体的数据去说清楚讲明白,笔者认为,中国不需要基数巨大的演奏家,需要的是基数巨大的、适应中小学学科建设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音乐人才。放养音乐家的任务应该由少数几个专业院校来完成,事实是,目前国内西撇院校现行的器乐教学基本上沿用了专业院校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简单复制脱离了西撇院校的实际情况,这种脱节直接导致了上述需求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二、教学模式与西撇学情之间的矛盾

近些年来,逐渐升温的“一烤熟”使得音乐专业成为“香饽饽”,各类院校争相开设音乐专业,总体招生数量连年暴增,不加节制的扩招使得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这些考生只是经过极短的培训就参加艺术高考;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入学之后连最基本的音乐常识都不具备。尤其是器乐专业考生,更多学生是在缺乏系统学习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磨”出一首乐曲。这种情况使得教师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去重新帮助学生打基础,同时,还要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这样一来,学生往往吸收不了课堂内容,器乐的技能训练以“囫囵吞枣”的形式草草收场,经过四年的学习,当学生初步掌握演奏技术时,又面临毕业和就业。这样一来,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就成为了“夹生饭”。既不具备很好的演奏能力,基础训练的天然缺失又导致其教学能力的底下。这种状况就成为了器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因素。(三)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果之间的矛盾专业院校的器乐教学基本上都是一对一,每周课时一般为两到三节。多数西撇院校的器乐教学基本沿用了这一模式,实际上,这种模式在西撇院校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执行;这些是由于西撇院校音乐专业过高的师生比造成的。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在校学生超过了一千两百个,一线教师仅仅40余人,师生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30!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器乐教学形式的变化,音乐表演器乐方向的主修学生专业课一般是一对二或者一对三,音乐教育方向的器乐选修学生一般是一对六进行教学(甚至一对十);每周一个学时。以主修的学生为例,平均每人每节课只有二十五分钟,既要讲演奏法,又要讲解乐曲,时间难以保证,学生的问题很难在课堂上得到解决,课下练习又缺乏明确的目标,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作者:赵正巍单位: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