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略说摄影与受众的关系

略说摄影与受众的关系

一、“观看”的意义

作为摄影最终产物的作品,人们所看到的照片其实是“三种活动(或三种感情,或三种意图)的对象:实施、承受、观看”。在这里,我们所提到的“观看”是在实施拍摄与被摄物承受这两项活动完成后进行的,它实际上是对前者的一种检验,在摄影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摄影不是拍摄完成后获得成品就结束了,而是以受众观看并作出反馈为终点。一幅摄影作品能够给观看者也就是受众提供什么信息,使受众从中获得什么,才是摄影的价值所在。对摄影作品的观看,是重新审视世界,反思过去的过程。它与以往生活中的观察不同,“观看”是一种本能行为,但它更是一种艺术,它是摄影者与受众在心灵上和感受上的沟通与碰撞。受众在观看照片的同时,一定会夹杂一些个人感受在其中,他对照片的思考与反馈也会影响摄影者的创作。此外,受众对照片质量的需求以及摄影者对被摄物的观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摄影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二、摄影的纪实性与受众心理的关系

摄影自从诞生之日起,一直被冠以技术的头衔,严格意义上的摄影是“物理对象本身通过光线的光学和化学作用方式使自己的形象表现出来”。被拍摄的物象是客观存在的,摄影器材也是人类社会的物质产物,摄影作品是对被摄物客观状态的反映,可以说,摄影的整个过程都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照片影像与物象之间形成了一种映射关系。”摄影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是对现实的艺术再造,它比以往的记录方法更加直观、形象,这就是摄影的纪实性,也是摄影最本质的特性。摄影能够记录、保留、重现世间万物与人间百态,“摄影也是世界”,同样“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当今社会数码相机得到普及,摄影变得更加大众化,任何人只要手握相机,都可以去记录着心中想要的画面,无论是社会变迁、战争灾难还是自然风光,亦或是人生轨迹。目前,摄影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新闻和生活记录当中,也被运用到社会调查当中,比如摄影家史密斯在日本采访水俣病期间拍摄的《水俣》,照片中的人物已经死亡,只剩照片为他们曾经存在过作证。

三、纪实性与受众心理

受众在观看一幅照片时一定会带着某种探索的心理,去验证图片中的一切确实存在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当他或它被相机拍摄并存储下来的同时,摄影本身便成了被摄的人或物在当时当地出现和存在的最佳证明。例如,著名战地记者卡帕的代表作《西班牙战士》,受众在看到这幅图片时,头脑中会产生一个印象:一个战士,由于头部中枪即将倒下。随后便会产生疑问:这个战士是谁,他在何时何地参加的是哪场战争等。对于这幅图片,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猜测,但受众者对于照片中出现的人物、事件、环境以及人物的命运是能够确定的。照片中的所有物象都曾经存在过,虽然只在战士倒下的那一瞬,不然相机是无法捕捉到这件事的。然而摄影的意义不止于此,一幅照片不单纯只是客观存在的证明,更是一个人摄影者眼中所见到的事物的证明,它既是记录,也是摄影者对被摄人或事物的评价,有摄影者的主观情感在里面。即使受众并非照片的原创者,但看到照片的同时,会产生似乎自己也曾经历过这一场景,目睹了一切,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因此,当观看一幅照片时,受众总是会努力地去想象和证实画面中人、事、物的存在性,总是潜意识中将摄影图片的“纪实性”夸大些,认为当时就是这样,如画面中一样。我们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同种类的拍照留念,毕业照、活动照、婚纱照、旅游照等,这些都是成长历程中的珍贵记忆,是时光的见证。当翻看照片时,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缅怀,任时光在头脑中倒转,去探究照片中的影响有着怎样的过往,但正是画面中这短暂的一瞬却一去不复返。摄影的存在就是在提醒着人们,那人、那物、那景在特定的时空中不可再得,或者永远都无法再得,因为他们已经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消亡亦或被淹没,唯有照片成为记录他们存在过的永恒瞬间。

作者:张巍瀚姜在新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