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讨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

探讨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因子分析法

论文摘要:本文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与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选用29个指标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且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以后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的竞争优势从依赖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建立在知识资源、创新能力之上的区域竞争优势,而一个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是该地区取得区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关键,是衡量区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制约因素,如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发展因素等,造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不同,也造成了各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有大有小。所以如何评价和提升区域系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相协调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相关概念界定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首先由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sCooke)教授于1992年提出。他指出区域型创新系统可以被理解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正式制度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它们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相互关系运作并能够导致知识的产生、使用和传播。后经过学者们的潜心研究,基本得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和政府等创新主体形成的创新网络系统。本文所研究的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为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区域创新能力”一词出现在1999年出版的专著《区域创新一中关村走向未来》中,对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理论剖析。其后许多学者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综合已有的研究,本文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对系统资源进行创造性集成,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新的能力集。其中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以及由区域经济水平、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环境要素的创新组合决定的支持创新能力,构成区域创新能力集的能力基。

三、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区域环境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支持能力。

1、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处于系统的中心地位,政府是宏观指导的主体,所以政府的区域创新能力指导着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方向。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的起源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创新和竞争力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促使技术、知识资源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扩散、流动、整合,所以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可以概括体现在企业的创新能力、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政府创新能力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2、创新环境的支持能力

创新环境可以概括为区域创新硬环境和区域创新软环境两个方面。区域创新硬环境可以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上,区域创新软环境体现在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本文将侧重考虑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环境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环境以及宏观经济水平作为衡量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环境支持力的评价指标。

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系统地评价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高低,我们首先要选取不同的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然后根据所选取的指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个指标体系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整体评价。选取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具体指标体系构建见表1。

五、评价方法及结果处理

1、无量纲化处理

本文指标数据采用2006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和各种统计年鉴及处理结果。遵循数据的可获取性原则,本文尽量用定量指标替代了定性指标,采用功效系数法将定量指标无量纲化。

2、评价方法及结果处理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

根据因子分析方法的原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1.0可计算出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与各指标变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等。从表2中可以看出,提取4个公共因子替代原来29个指标,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596,超过一般要求的85%。前4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已经对大多数数据给出了充分概括,所以认为该方法合理可行,最后结果确定提取4个公共因子。

第一个公共因子在D11,D8,D24,D10,D13即企业拥有专利数、企业研发人员比重、互联网普及率、企业培训经费比重、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上荷载比较大,特别在D11企业拥有专利数,D8企业研发人员比重上更为明显。这个因子大体反映了企业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因子,可以理解为“企业因子”。

第二个公共因子有较高的荷载系数的指标是在D5高校科研经费比重,D1高校科研人员比重,D2l技术交易额,D3国内数上,特别在D5,D1上更为明显。这些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知识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所以把这个因子称为“知识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主要荷载体现在指标D23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D25通信设备拥有率,D17政府创业基金比重上。这些指标可以总结为主要反映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所以称为“政府因子”。

第四个公共因子荷载系数较高的是指标D20科技服务机构年产值,D22科技成果转化率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区域创新系统中服务机构的作用,称之为“服务因子”。

六、结论

通过对上述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评价及结果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作为以后建设区域创新系统、提升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借鉴。

1、重视推进以企业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都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但是企业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各地在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上,要注重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加强对企业对创新的投入,建立健全企业的研发中心,加大企业中研发人员的比重,鼓励企业申请技术专利,全面开展技术创新。

2、充分发挥知识的创造性

高校及科研机构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人才是知识的传播着,所以我们应该加大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投入比重,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基地培育创新人才,提高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使用效率。

3、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指导作用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地方政府要从宏观上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创造条件,为区域创新系统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经济环境和行政环境,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

4、构筑多元化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组织

区域创新系统需要以知识服务于技术创新的各类中介组织为技术创新提供完备的服务,中介组织的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地创新能力,所以要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培育与完善,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理论探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社科院

物理教学探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