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大工商管理及其教学研究

农大工商管理及其教学研究

如果说前三十年改革开放下的企业发展是以资本、劳动力、机遇为主导的话,那么它在当代经济社会面临的是以知识、科技、信息、网络为主导的第二次创业革命。正如苏晓华、王平对“创业导向”所下的定义:“它是企业在经营、实践和决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创新、承担风险、抢先行动、主动竞争和追求自治性的一种企业层面的精神。”中国社会就业一直存在两个最基本的难题,一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专业化,导致人们对单调机械的体力或脑力劳动逐步丧失工作激情;二是劳动力过剩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致于金融危机过后社会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随着国家在高校以及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政策相继出台,上述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和发展需要。

一、问题的提出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兼软科学门类,其人才培养规格,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高低两级分化的格局,即高层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专注于理论科研教学,而低层次的高职高专则热衷于培养技术工人。但不容忽视的是,毕业生就业者心态浮躁、眼高手低、职业生涯规划不明、失业率和流动率较高,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工商管理学科的魅力与竞争力。从学校教育层面看,现行的高等教育与社会职业之间的衔接缺乏一个明确的导向,其表现是:

1.创业教育类课程虽然已经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呈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空洞,导致学生不知所学为何物,况且学科基础知识本来就很薄弱,最终使得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举步维艰,大有被边缘化之势。

2.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只是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或者在课外进行一些创业竞赛,丰富所谓的教学实践环节,完善所谓的教学任务考核体系,完全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3.由于整个社会功利主义的导向,创业教育俨然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指导中心和企业家速成班,以致学生将创业成功简单归结于投机倒把、机会主义,丧失了创业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教育,正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创业教育的诠释那样“:除了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之外,还要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课程尚未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中完全独立出来自成体系;同时,由于学生素质、各层次院校办学水平等各方面的参差不齐,完全摒弃课堂理论教学也不太现实。鉴于此,本文提出以创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及其教学策的命题,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二、以创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1.以创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综合法约尔、迈克•波特等人对企业管理职能划分的理论观点,本文认为,以创业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的环节、以及各职能在价值链上的地位来展开,其原则基本可以概括成“一三二模式”。“一”指的是以创业教育为核心指导思想,在学生入校之初就以通识课的形式将创业的基础理念予以介绍,比如说开设创业学导论方面的课程,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目标性和导向性问题。“三”指的是组成企业经营链条的供应、生产、营销这三方面的课程,三者属于直接影响产品价值的经营决策职能,应摆在专业理论学习课程的中心地位。“二”指的是财务和人力资源这两大管理职能,正如波特将它们定义为“为价值链的创造提供辅助活动”那样,为工商管理经营决策课程的学习提供全过程的支持。

2.以创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构成

依据前文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本文将工商管理涉及到的学科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职能模块(经营决策、辅助管理、创业管理

3.以创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

对于上述课程体系的构成内容,我们以四年制本科各学年课程教学侧重点的不同

三、以创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教学策略

1.实施先行后学的教学过程

个人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外摄—内化—外化”的过程,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将最终反映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学生各项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先行而后知的过程,是一个在先有实践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去进行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过程。而先行的教学方式依然是那种老套的三部曲:前三年灌输“1+1=2”式的理论,大三暑假找家实习单位盖章,大四复制粘贴一篇毕业论文。结果就是四年下来学生普遍不知所学为何物,要么就是满口乌托邦的“管理咨询顾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知行本末倒置的教育结果。很多高校都设立了专业实验室,配备了经营沙盘、创业方面的模拟软件,但大都在所有理论课结束后才进行操作,效果难言理想。以创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采取动态的先行后知的教学理念。首先,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将专业实验系统导入进来,以教师的讲授演练为主,然后让学生进行一次完整的实践操作,对企业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解决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导向和学习目的的问题,另外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期热情。其次,由于入学之初的实践操作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学生所产生的大量问题恰好成为此后理论课学习的动力源泉,比起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目标性更强。同样地,在讲每一门理论课之前,尤其是专业核心课,先做一次针对性的实验,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一一罗列下来,带着自己的虚拟公司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先行后知、知行并进。完成理论教学后,就课集中开展创业实训、经营决策模拟、营销沙盘等实验实践环节的系统化操作,与入学之初的感性认知形成首尾呼应,对所学专业的知识架构实现有机整合。最终,以此形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地基,真正完成企业运作与发展规划的“四年奋斗史”。

2.以创业项目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当下大多数毕业生对待创业的心态是先就业再创业,以创业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恰恰相反:先创业后毕业。这种模式以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为先河,即第一年是管理和创业基础项目的入门教育,第二年实施创业精神培养强化课程项目,第三年创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学习,第四年产生创业兴趣或创立孵化企业。以创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强调的是先行后知、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以创业项目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创业项目为实体,进行独立化的四年制本科创业教育。或者“X+Y”型教育。即X年的“通识课+专业课”学习后,挑选那些立项通过审核、具有高度创业精神和创业潜质的学生进入创业班,进行Y年的独立创业学习,从项目立项,到可行性研究,到创业基金融资渠道,到创业团队与组织设计,全过程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直至诞生孵化企业方可毕业。采取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在选拔学生时要改变原有的招生模式,根据工商管理下属各专业的具体需要,与工科等其它专业合作联合招生和培养人才,本科前X年先在其它专业就读,通过一定的考核方法,筛选出部分学生转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或创业班继续学习。教学活动中,不同专业背景和经历的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师资教学水平也能起到鞭策与提高作用,更是个性化教育改革的一种具体体现。

3.配备交叉融合的师资力量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提出了21世纪的教育应发给学生三本“教育护照”的新观点:一本是“学术护照”、第二本是“职业护照”、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创业护照”。要塑造这样一批拥有“三本护照”的学生,就必须要配备一支拥有“三本护照”的教师队伍。即在配备师资力量时,要多挖掘一些“三栖型”教师:拥有广泛深厚学科理论的学术家、拥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技能家、拥有企业咨询研究或创业经历的大管家。在师资结构配置上,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四合一”(工商管理专职师资+校内非本中心兼职教师+短期外国专家+咨询管理公司等企业管理专家)师资队伍,经常邀请创业型学者或学者型企业家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和思维领域。

4.建立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工商管理学科无论是学术研究上还是实践结果上,充满了太多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某种标准尺度去衡量、规范,甚至是统一化,仅仅只能达到一种“有限理性”的程度。因而在考核观念上,要弱化以成败论英雄的结果导向,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考核,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试卷分数中解放出来。在考核重点上,以学生在创业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主,尤其是企业业务流程规划能力和经营决策分析能力和的考察。在考核内容上,教师应从教材的束缚中走出来,打破“单选+多选+名词解释+判断改错+简答+论述”这样纯粹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应试模式。例如将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会计考试、企业应试面试纳入命题题库,突出学科知识考察的职业性和现实性;再例如,将专业期刊杂志涉及到的前沿动态、社会热点财经管理话题等作为命题依据,突出学科知识考察的专业性和交叉性。

四、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的终极教学目的是在理论层面训练学生的分析力和创造力,然后再培养学生用“抽象”的理论演化成企业日常运营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方法技巧。以创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及其教学策略改革,不仅为工商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全新视野,而且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起到了更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在新经济环境变化日益剧烈的情况下,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工商管理学科的教育使命。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是:第一,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内部逻辑关系。第二,工商管理课程的构成、各门课程在学期安排上的递进关系。第三,影响教学策略实施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例如创业资金渠道来源、校企联合办学思路、国家政策导向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