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困难与策略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困难与策略

先进的教学工具只是简单的放大了课本中的内容,失去了它改善教学效果的本质作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学生在被动教学的情况下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甚至使学生对计算机失去兴趣。

考核评价模式单一考试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很多中职的计算机基础课都与其他科目一样采用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以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准。这种考核评价模式不仅单一,而且基本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大多数都是为了好的成绩而学习。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在上机操作时缺乏创新,更缺少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不仅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也过于片面。

改革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现状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革的对策:

(一)引入分层教学中职计算机基础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的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的不同,教师在开课之前可以进行一个简单地计算机知识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对于那些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的同学,可以推荐他们一些相关的书籍,或是开设选修课来丰富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按照文、理科进行分班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例如,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应当侧重讲授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并且侧重于实际操作,重点培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理科专业的同学,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更侧重于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让学生对计算机认识的更加全面。

(二)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是一种以任务来驱动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深刻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将课上的每个知识点融入到任务中。在课上,教师围绕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任务内容查阅所需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和探讨,力求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则是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案例,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案例之中进行教学。在组织案例时,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制作一个或多个案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设计时要突出案例的丰富性、实用性,同时要使案例的内容具有吸引力。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来演示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领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评价方式评价在整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笔试、上机和平时作业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这种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笔试、上机考试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而平时的作业成绩则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将两者结合可以更好的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结

为了使当代中职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时代需要,中职计算基础教学应当适时的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开发出与现代教育环境相适应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新方法。

作者:孙岩张艺腾单位:承德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