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电影海报的设计风格演进

小议电影海报的设计风格演进

1934年上映的《桃李劫》,其海报设计风格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最初的黑白线描形式过渡到了彩色设计风格。《桃李劫》电影海报虽然色调暗淡,但色彩对比鲜明,运用剧中主人公特写的块面表现手法,把主人公对黑暗社会疾恶如仇、强烈不解与控诉的情绪以及旧社会对这对有理想的、正直的知识青年摧残的命运悲剧展现出来。

中国电影海报发展期———以政治题材为主的简约设计风格

新中国的电影海报,是新中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电影艺术和中国政治元素的完美结合。故事片《桥》标志着新中国电影的开始,其海报设计开创了新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新纪元。1959年,中国电影史上出现了80多部优秀电影作品。例如:我国在美国上映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林则徐》,还有《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影片,影片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青春之歌》就是此时期电影的突出代表之一。它在电影海报创作上,追求简练的艺术手法,画面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用简洁的色块———革命事业的红色、青春年华的蓝色,去召唤年青一代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3]与此同时,出现了中英文片名并列的电影海报设计。如《舞台姐妹》的TWOSTAGESISTERS、《早春二月》的EARLYSPRING、《白毛女》的THEWHITE-HAIREDGIRL等。这象征着中国电影开始与世界接轨。事实证明,中国先后有20多部电影登上国际电影节的舞台,海报设计也充满了对时代、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极具时代气息。海报的设计风格也比较现实化,表现内容多以剧中主人公特写的视觉展示,人物在画家的笔下更显得性格鲜明。另外,电影海报的文字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排列顺序,实现了从左至右的阅读理念,手写字体也被广泛采用,且表现自由,海报风格流行图文并茂的设计形式,突出以“图”解“意”。[4]

中国电影海报的萧条期———“三突出”的样板戏设计风格

“”时期是中国电影的萧条期,作品较少,且形式单一。此时期是“以京剧革命为开端、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样板戏(modeldrama)是“”中一个特殊的词语,它包括现代京剧、现代舞剧和交响音乐等,其创作理论基础是“三突出”和“主题先行”。“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具体实践是在文艺创作中把正面人物放在画面或舞台的中央,打正光,而反面人物要在角落打底光或背光。八个样板戏(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的产生在中国电影史上形成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电影文化现象。样板戏海报是手绘表现和剧照的结合,突出英雄形象的风格模式。通常将英雄人物表现得高大伟岸,放置在画面较为醒目的位置上。海报版面下方则配上适当的剧情发展照片,加以简单的文字说明。例如,《高举革命批判大旗奋勇前进》的海报设计,红色成了画面的主旋律,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海报设计者多以此色来宣扬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在海报构图上,通常采用是人物从一侧向另一侧前进的构图形式,表现英雄人物的高大勇猛,几乎所有海报的主体位置都是正面的英雄形象。红色、白色等亮色调常代表革命方,黑色、灰色等暗色调则是反革命的专属。在电影摄制的灯光运用上,敌人用暗光,英雄人物用亮光;对待敌人要用绿光,对待英雄人物用红光。与之配套的电影海报也出现了突出电影人物的“光、亮”的设计特点。

中国电影海报爆发期———中国电影海报的表现多样化风格

1976年“”结束后,中国电影事业逐步走向繁荣。电影的题材改变了以往的政治路线,内容表现开始向个性化转变,进入中国电影事业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海报设计师的创作风格变得灵活多样。出现了以国画、装饰画和剪纸艺术为表现形式的80年代电影海报民族风。到了90年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促使电影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以人为本的社会心理与生存现状的题材大量涌现,中国电影业通过电影进一步体现出中国本土元素和个性元素,让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球人类了解中国电影艺术,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此时,中国电影逐步成为一种商业行为,电影海报的经济功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80年代的民族性风格

1.中国画中国写意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它有“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意境。电影海报通过这种简练的笔墨亦可表达电影的形神。戏曲电影《十五贯》的宣传海报,就有这种写意的意象美感。国画是中国人熟悉的传统绘画形式,用国画写意的形式体现电影海报设计元素,具有贴近大众的优势。传统绘画形式,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质。电影《小街》的海报虽人物形象单一,但画面冲击力强,有力的笔触给人简洁清爽之感,黑白虚实体现出国画独有的魅力。2.装饰性图案装饰图案是80年代电影海报设计又一风格。装饰画的概括、取舍、构成的特点可以更为准确地表达我国传统影片的特质。例如,电影《相约在凤尾竹下》的海报设计,用苗族特有的装束和色彩以及装饰画的打散重构形式表达少数民族浓郁的地域情怀。《一叶小舟》的电影海报运用人物的夸张变形,将女性的柔媚特质和男性的阳刚个性形成强烈对比,在表情达意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影片的宣传力度。[5]3.木刻与剪纸艺术80年代电影海报设计运用较多还有木刻和剪纸艺术形式。比如电影《牧马人》的海报设计,就是运用木刻的干练、清爽和块面化艺术效果,表现了“”以来的时代精神以及劳动者质朴、纯真的感情与雄浑壮美的草原生活图景相交融,抒发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剪纸艺术在这一时期也被运用在电影海报中。在电影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下,80年代电影海报设计强调民族性,这既符合当时设计思潮的要求,也是设计师追求个性海报设计风格的表现。因为有了民族化的设计,此时的中国电影海报才愈发显得独特。

(二)90年代后的数字化高科技电脑设计风格

90年代后,电影海报在高科技电脑技术的伴随下,其审美怡情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各种平面和三维的电脑软件,使电影海报制作精美度大大提高,专业的设计队伍使电影海报能更确切地表情达意,升华电影的精髓,尽显电脑时代科技的魅力。例如,电影《无极》的海报设计,设计师用大量时间精心挑选出近千张剧照,然后通过电脑调色、换底、抠像、3D打光等多种设计手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首张主体海报,“光明将军”骑马挥剑的形象就是由5张剧照组合而成的,加上背景制造的多重光效,最终的海报多达100多个图层,单张未合并图层文件的大小达2000MB。海报画面以动人心魄的力量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彼此的相互关联,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画面气势磅礴,充满动感,强化了人物的情绪,使之充满了视觉张力,形象准确地传达出三个人物之间哀婉凄美而又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经济发展是社会文化进步的前提,国际交流促使设计师视野的广阔,并且增强了认识事物的能力。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电影的主题内涵深刻且震撼人心,让人产生共鸣和联想。[6]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以上中国各个时期的电影海报设计风格,我们不难看出,电影海报既是视觉艺术,也是视觉媒介。中国电影海报在高度概括与浓缩电影精华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规律,成为一种独立的信息传达艺术语言,极具观赏性、装饰性和广而告之性。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平面图形语言”,中国电影海报在与世界交流的同时,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悠久历史文化的魅力,给人们带来极佳的视觉享受和心理愉悦,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状况。目前,中国电影海报设计仍在不断探索中,在传承的基础上兼容并蓄、与时俱进,逐渐形成自己新的设计风格。

作者:杜霞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