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想概串讲讲义56

思想概串讲讲义56

第五章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一、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以苏联经验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鉴,向全党提出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党的中心工作

八大政治报告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三)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最早在1954年9月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就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后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其总目的或者说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成为党和国家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经济方面

①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国防建设;

③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支援内地;

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⑤集体、国家、个人的关系:三者兼顾;

政治方面

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

⑦共产党和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⑨是和非的关系;

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反对一概排外,反对全盘西化。

处理这些关系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十个方面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阐述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和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事业。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

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方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基本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的性质:这些矛盾都是非对抗性的。

基本矛盾的特点:既相适应有不相适应。可通过内部调整来改善不相适应。

基本矛盾解决的方法是和平的。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

1敌我矛盾,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解决;

2人民内部矛盾,用说服教育的方式解决。

这两个不同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依然是基本矛盾。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1959年,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根据的思想,在第一届全国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即“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

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第一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即1965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走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执政条件下的党的自身建设

(一)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

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就开始思考共产党执政后能否和怎样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问题。1945年7月,访问延安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了共产党能否跳出中国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的问题,回答说,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

(1)“两个务必”: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深刻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警惕“糖衣炮弹”的侵蚀。

2、新中国成立后,等反复强调执政党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等又反复强调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第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着新的考验.这主要是地位的变化和权力的掌握,使党的干部容易滋长各种不正之风,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第二,执政党必须接收党内外的监督.1957年4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议的报告中专门讲了〝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问题.他说,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应该特别警惕.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接收监督.他指出,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他坚信,只要不脱离群众和接受监督,虚心学习和不断地工作,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同过去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一样,顺利地领导国家建设.第三,必须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第五,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955年9月在“《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按语”中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这是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实际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新的理论概括.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五、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2003年,总书记在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同志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1、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2,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虽然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后来者,却具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从内容上、理论品格上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这些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等等.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建设目标,因而自然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我想现在还是按照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妥当.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分阶段的思想,同样给邓小平以启示.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政治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

第二,探索的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成果,从认识论上说,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这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无论是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还是他提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事实上都集中体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邓小平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讲的实事求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这一思想路线,从而为改革开放、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非常强调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强调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要学,但是单靠马克思这些老祖宗写的书是不行的,要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目的,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实际上就是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在探索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也体现了他敢于创新的理论品格.邓小平继承了敢于创新的理论品格,多次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我们要坚持和高举思想的旗帜,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探索是一种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尤其是面对全新的事业,面对从未有人走过的路,在探索中出现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失误未必是坏事.正是由于有前人探索失误留下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后人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可能走向成功.由于种种原因,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在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探索中出现失误,特别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最终导致十年所谓""的错误实践和相应的错误理论的发生.在一些问题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为后来者在同一问题上的成功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以和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思想就没有邓小平理论,不了解思想就不能科学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中共八大把这一主张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二)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正确解决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①发展工业必须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一定意义上,在中国发展农业就是发展工业;

②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③国民经济安排必须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

(三)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1、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①,新经济体制——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②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要重视价值规律的思想。

③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④邓子恢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⑤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管理体制:——“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改正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三结合”:工人、干部、技术人员的三结合。1961年中央颁布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了这种企业管理制度,并确定把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实行这种制度的有效形式。

二、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主要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各级行政权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参与讨论国家重大决策和重大方针政策。

2.中国共产党与各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基本内涵。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方针的内涵。所谓“长期共存”是指,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地、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可以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同存在;所谓“互相监督”是指各党派之间互相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派,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3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国家管理的结构形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国内各民族人民都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同时让各民族人民按照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自己当家作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民族内部事务;

2)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4)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1)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2)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实行自治政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

4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实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在1956年4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个方针作了具体的论述。

“双百”方针的具体内涵。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三、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一)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

1954年,在一届人大一次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初次提出:在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的任务。现代化的国防建设任务首次被明确提出。

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他指出,国防不可不有,要加强国防建设,但首要的是加强经济建设。他提出要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快,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55年6月,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六十年代初,根据的思想提出“一纲四目”解决台湾问题。“一纲”——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①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都由决定;②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③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④双方互信,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之事。这一重要思想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的基础。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提出“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希望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前夕,就阐述了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确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提出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依据这一方针,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以及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关系。

1954年4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关于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在此前的1953年12月,在会见来北京参加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

1974年2月,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美苏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向世界阐明了这一崭新的战略思想。这种战略划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突出了美苏超级大国和全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力量的矛盾;强调中国属于第三世界,要联合第二世界的力量以及利用两个超级大国的矛盾。

“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使我国能够根据不同国家在国际中的不同地位合作用来制定和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发展同第三世界以及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合作关系。正如邓小平所说:“这一国际战略原则,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对于打破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们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