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蜀园林的美学思想

西蜀园林的美学思想

[摘要]中国的古典园林享誉世界,除了雄浑大气的北方园林、精致小巧的江南园林、活泼秀丽的岭南园林这三大园林外,还有古朴淳厚的西蜀园林。西蜀园林是根植于成都平原土壤上的地方性园林,它深受着西蜀地区的独特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秉承着自然朴素、清幽典雅的传统,注重园林的自然形态,追求灵活疏朗,不拘一格的园林风貌,更显飘逸大方。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分析园林美学思想的形成基础、美学思想在造园手法上的体现等内容,让读者从园林美学中得到审美经验,从而达到自身的审美需求并且总结出西蜀园林的美学思想对现代人生活哲学方面的智慧启迪,进而实现自身的精神超越。

[关键词]西蜀园林;美学思想;园林美学

1.西蜀园林的概述

西蜀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形成与中国古典园林一脉相承,但又受到了西蜀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偏安一隅,因此保留了从汉朝到明清具有悠久历史并且数量可观的优秀园林。以园林功能作依据可将西蜀古代园林分为名人纪念园林与寺庙园林两类。名人纪念园林指以纪念、缅怀某位名士、哲人、先贤以及他们的品德、文采、功业等为目的与主题的园林,主要包括祠庙类、陵寝类、衙署类及古迹类,包括佛寺园林、道观园林、祠庙等类型[1]。西蜀园林深受传统道家自然观的影响,纪念精神和文学艺术等要素,形成了“清旷疏朗、古朴幽秀”的园林风格,展现出独特的园林美学价值。

2.园林的美学思想形成基础

2.1传统的哲学思想观念

中国古人认为,世间有“神”也有“鬼”,以及“天地、神鬼皆以人为中心”。这说明人在自然界中并不是主宰地位,而是调和天地、自然关系的重要部分,因此产生了“天人合一”这一自然思想观,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西蜀的部分地貌险要,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因为对地貌景观的赞叹膜拜,因此西蜀园林早期具有:“崇拜自然、模仿自然”的自然山水风貌特征,这样的园林风貌也因为青城山道教的创立得到加强[2]。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蜀园林渐渐成为了“儒释道”思想的集大成者:除了“道家”追求逍遥自由,缥缈空灵的境界体现在园林的风格外,“儒家”体现在世俗园林功能和布局上,深受西蜀传统文化中喜好游赏之风的影响,也反映了蜀人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而“禅宗”追求的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幽静、空灵、远离俗尘的宗教氛围[3]。随着时代的发展,西蜀园林的思想内涵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融洽,也体现了蜀人乐观包容的精神特质。

2.2纪念性的人文情怀观

早在古蜀国的杜宇王朝时期,蜀地就以立宗庙来祭拜祖先,后来立祠祭祀的纪念方式为蜀人所推崇,由于对先人的祭拜和尊崇使历史纪念园林开始形成,纪念先祖的鱼凫祠就是最好的证明[4]。而西汉文翁入蜀办学后,又使西蜀成为了文化繁荣之地,曾有“文人之盛,莫盛于蜀”的说法。在文化兴盛的作用下,出现了例如汉代司马相如、唐代李白、陈子昂,宋代苏轼,明清杨慎、薛涛等众多的文人雅士[5],他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精神物质,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因此蜀地后人将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缅怀之情都寄托在园林之中,园林的空间布局、要素搭配、建筑装饰等既满足游人观赏,又能体现对先祖圣贤的纪念怀思之情。名人纪念园林的主要代表有:成都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眉山三苏祠、新都桂湖、新繁东湖、崇州罨画池等,它们不仅是蜀地文化传承下来的历史见证,也是蜀人历史情怀感的抒发之地。

2.3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

唐宋时期,基于优越的自然环境、繁荣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多元的宗教信仰等条件,深深吸引大批文人墨客纷踏入蜀地。通过交流与融合,此时的成都在文学、绘画、音乐、园林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在文学方面,这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词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在蜀地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而绘画方面,这时期也曾出现过“西蜀画派”,该画派绘画风格鲜明,注重写生,画风工致雅丽,体现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的艺术风貌。因此,文人入蜀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也为西蜀园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文化内涵。西蜀园林在造园艺术中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引用了大量的诗文,诗文经常通过匾额、楹联、碑刻等方式呈现,具有赞景咏物、感怀古今、悼念人物、抒情言志等作用[6]。纂刻、拓印在不同物体上的诗文,通过年代的洗礼已经成为了珍贵的文物,正是它们的存在,使西蜀的每个园林拥有了高雅的品质与不同的个性色彩。

3.美学思想在造园手法中的体现

3.1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

蜀地沃野千里,自古农业发达,民俗受农业的传统思维影响,乡土气息浓厚,民风淳朴,审美情趣上有崇尚自然、古朴大方的特点,因此,西蜀园林的造园思想也继承了当地的审美观念[3]。西蜀园林在选址布局上,无论园林面积大小,造园者都会经过周详的考虑来设置灵巧的布局,体现出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的设计特点。园林内建筑布局,有其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依山势而建,布局灵活;二是对称布局[4]。建筑物风格简朴无华,色彩淡雅,结构和造型直接从川西民居中提取,穿斗式木架构结构,大出檐、高勒脚、冷摊瓦;屋顶多为悬山与歇山,少硬山[7]。建筑材料方面,则经常就地取材,竹木草石泥砖瓦等材料都有采用,体现出浓郁的西蜀特色和朴实的思想,例如成都杜甫草堂以当地的茅草做屋顶,体现了杜甫在生活虽然飘摇坎坷,但心怀国事大事与天下百姓的高尚情怀。

3.2简朴实用的叠山理水手法

西蜀园林的叠山置石之法与江南园林有一定的差异性,西蜀地区因石材的限制,并没有像江南园林用太湖石、宣石等堆叠出大型的假山,而是就地取材,讲究简单实用。西蜀园林中多是利用地形本身形成的自然山体,或是通过建园时候挖湖取土所堆积的土山,并在山体上点缀块石或以镶嵌砾石,防止雨水冲刷;而园中置石较多与各园林要素搭配成景,配合造园常用的障景、对景、散置等置石手法等,形成了别有趣味的意境[8]。西蜀地区得水之利,水系发达,因此园林几乎无园不水。平原的园林尤其喜欢造池,池子形状多为方形,如成都新繁东湖、成都新都桂湖等,理水手法借用了农利中所用灌渠,水渠多为等宽,用条石或卵石修砌整齐的驳岸,水渠的走势也多是直中略弯,沿途行走充满田园野趣[9];而山地园林,理水手法多顺势而为,形成水流瀑布,再配以建筑或雕塑等,游人在此中有一种飘然之感。

3.3如同写意画的植物配置

西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种植观赏性植物的历史悠久,曾在秦代就有记载:“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绕”的景象;唐代时期,花市盛行,杜甫曾写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诗句。蜀人丰富的种植经验也影响了西蜀园林的植物造景,园林内万木葱茏,繁花似锦,常种古树:银杏、槐树、楠木、松柏等;花木:玉兰、芙蓉、桂花、梅花、海棠等[3]。西蜀园林的植物栽植通常是与园林的主题相呼应,例如成都武侯祠以参天古柏来写照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成都望江楼更因薛涛爱竹而广植茂竹。配置手法效仿自然群落,以群植为主,单株较少;讲究虚实相对、疏密相间,看似没有造园之法,但回归了自然的本质。西蜀园林的植物配置形似大写意画,大气挥洒,收放自如,外在给人一种繁茂、幽深的意象,而内里却有一种文气的润养。

4园林美学思想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

4.1曲径通幽含蓄朦胧

通过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来看,多为中轴对称或轴线布局,这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方正秩序、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影响。而西蜀园林的布局正好与之相反,因地理条件不同,要跟随地势布置园林,因此形式则更加自然随意,追求曲径通幽、空间遮挡、层次关系。人在园林中似乎能把疲惫的精神和焦虑的情绪统统洗涤,这是道家和佛家所推崇的理想生活方式——超然于物外,寄情于山水。但这只能是短暂的休憩与放空,园林只是模拟了自然的人工环境,对人的身心与社会的矛盾只能起到缓和的作用,人们还是要回归到社会中。若是,以儒家思想作为社会制度的支柱,而佛家、道家的思想作为人们所追求的理想情境,让园林成为“儒释道”之间的契合点,这也是古代文人所讲究的“中庸之道”;如果在“有为”与“无为”、“入世”与“出世”这样的观念之中能找到平衡,才是难得地人生智慧。因此,园林既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又是人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之地。

4.2文人对先贤崇拜之情

祖先崇拜是一种古老的信仰,后来逐渐演变为祭天地、社稷、名山大川、圣人先贤。蜀地的民众最先是信鬼神之说,蜀汉之后为贤建祠盛行,唐宋对先贤的崇敬更是有增无减,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蜀地的“人物崇拜”超过了“自然崇拜”,因为西蜀地区对教育的尊崇,使得民众对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怀有深深的敬意[3]。西蜀园林大多是由修复名人故居或选址修建而来,无论是最初的造园之人或是后来造园纪念之人,都是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力和过人的才华,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和高尚品格感染他人。园林中处处运用这些名人的生活遗迹或历史典故营造文学氛围,到处可见铭刻着先贤留下的名诗佳作或者纪录先贤生前事迹、歌颂其高尚品德,给了在名人故地参观游览的民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向往。因此,西蜀园林中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人们在园林中得到了圣人先贤的教育与熏陶,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行为和品质变得更加的高尚。

4.3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

早期人们理想的生活环境追求的是“山居”,把居住行为搬进山里,随着城市的发展、对社会的依赖,人们开始把“山居”变为“园居”,继而促进了园林的发展[10]。西蜀园林大多是文人来构思创作的,造园的思想是以诗情画意为尚,以文学的意境为宗;通过对山石、水景、花木、建筑的合理布局还有同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园”的秀丽图景。从生活美学上来看,蜀地民众将西蜀园林看作诗意的栖居,所谓诗意的栖居,指居住的地方环境优美,人们于其中不仅可观、可赏、可游,更能参禅怀古、修身养性,达到身心极度地舒畅和愉悦,似有无穷的诗意画意能随意抒发出来。在今天看来,多数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工作节奏很难效仿古人修建巨大的园林空间或拥有游历山水的宽绰时间,因此对于传统园林的“意境”的理解较浅,所以他们更加需要有情趣、有意味的园林般的居住空间和诗意般的生活模式来减轻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压力。

5结语

今天的成都及周边城市规模在不停的扩大,人口数量也在极具增加,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物质生活的急速膨胀使使人们忽视了对精神家园的呵护,在环境设计中过度追求的标志性、特异性以及过多的豪华装饰,从而减少了传统园林中的对“意境”的追求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虽然,站在今时今日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传统园林艺术的认识,会因为历史的意识和审美情趣变化而存在一些差异,但我们依旧可以从像研究西蜀园林这样具有地方性特色园林的美学思想得到设计的启发来继续传承和创新,创造出景色优美,舒适方便又符合地域特征的现代生活和休闲空间,使之既有古典园林诗情画意,又有现代生活的时尚气息。最终使现代人的审美格调和生活品质得到提高,使人们得到放松和减压,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内心愿望和写作意图。

参考文献

[1]钟信.西蜀古代园林史研究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0.

[2]郭树杰.西蜀园林的文艺美学特征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1).

[3]陈其兵,杨玉培.西蜀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4]何成亿.不同历史时期西蜀园林时空对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5]吕琼梅.杜甫草堂园林艺术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

[6]侍虹利.西蜀园林中的文学意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7]罗馨.巴蜀园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5.

[8]高洁,贾玲利.四川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J].南方建筑,2018(01).

[9]赵朝庆.巴蜀文化对川派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2.

[10]邬东璠,陈阳.诗意栖居——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J].中国园林.2008(04).

作者:王一惟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园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园林科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建设部城建司

中国园林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