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水性材料在插画中实践

水性材料在插画中实践

摘要:水性材料的历史悠久,其自由、随机、肌理的特性为创作带来的不可预测的“偶然性”,为插画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本文主要研究了水性材料的成因和特点,以及如何创造和利用水性材料的“偶然性”,为插画设计带来的视觉联想和意外的效果,以马克思·恩斯特的作品为例探索水性材料在插画设计中的实践。

关键词:水性材料;偶然性;插画;恩斯特

1水性材料

1.1水性材料的概念水性材料,是指以水、溶于水的树胶等天然物质为稀释媒介的材料,其中包括以透明性见长的水彩,易调和、速干、可覆盖的丙烯,有一定遮盖力、不透明的水粉,以及东方传统的水墨等。纵观艺术的发展史,水性材料绘画得天独厚的表现力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1.2水性材料的起源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水性材料最早被应用于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石窟壁上画有野牛等动物形象,造型生动,颜色艳丽,壁画颜料是由矿物质、动物血、炭灰等研磨后加入动物油脂混合而成。而后出现了埃及人在纸莎草做成的卷轴上作画,使用的色料是用阿拉伯树胶加蛋白调和,用水稀释后使用。后来波斯人创造出了富有异国情调的细密画,欧洲中世纪时期,有了圣经手抄本的插图,水彩画的雏形渐渐形成,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水彩画才开始较为完善。绘画的各个领域中都可以找到水性材料绘画,在战国时期帛画是水性材料绘成。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水性材料不断涌现出了新画种,20世纪中期丙烯材料的出现,受到许多艺术家的青睐。

2水性材料的独特性———偶然性

2.1水性材料的偶然性产生的原因。水性材料不同于油性材料,在创过程中以水为稀释媒介,而水具有流动性,使得色料和水混合后在画面中可能产生偶然性、随机性和肌理性,确切的说就是水带动颜料在画面上流动,当流动的方向变化或阻力变化时,颜料堆积或渗透在画纸上而形成痕迹。

2.2水性材料的偶然性出现的特点。创作者的情感、材料的选择、技法会产生不确定因素,创作过程中颜色在纸上晕染与流淌碰撞,会产生不可预见的“偶然性”,如果这些“偶然性”加以利用,有时会比自己本来预想的效果更好。马克思·恩斯特说过:“绘画既不是装饰性的娱乐,也不是对现实感知的虚构造型,它将永远是:创造、发现、启示。”他在创作过程中善于发现并且利用这些“偶然性”对作品产生启示与漫无边际的想象力、致力于创造一个梦幻般的虚幻世界。创作过程中的“偶然性”有很强的不可重复性,有时无意识创作产生的“偶然性”形式美,想要再次重复出现这种效果,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使所用材料、步骤、手法都一致,进行多次实验也只有可能出现相似的,但不可能完全再现之前的效果,这也是水性材料灵动与随意之处。

2.3影响水性材料的偶然性形成的因素。(1)纸的干湿变化水彩画中可以利用湿画法,在适度湿润的纸上,颜料与水会自然晕染形成混色效果,纸的干湿程度会影响颜料的渗透力,如果纸过于湿润,水可以在纸上流淌,颜料反而不易渗透,所以纸上不同部分的干湿程度也会影响“偶然性”的形成。(2)调色中颜色的变化最常用的产生“偶然性”的方式就是减少颜色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次数,让颜色在混合后有自身色相的同时还参杂有几分别的颜色,这样可以让颜色更生动、富有韵味,避免单调。还有一种更主动的方式就是在画纸上直接调和颜色,这样颜色既可以混合,有没有完全混合,给颜色留有自由碰撞的空间。在调色过程中还有借助外界媒介,如牛胆汁、阿拉伯树胶、调和剂、沉淀剂、肌理媒介剂、增厚剂等,可以增大水和颜料流动的偶然性和肌理效果。(3)笔法的变化借鉴其他画种的笔法,是水性材料产生“偶然性”的有效方法,可以把水墨画的笔法用到水彩画中,水墨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水彩画完全可以借鉴这种表现形式,以激发水彩笔触产生的“偶然性”。(4)肌理的变化常见的制造肌理的方法,泼溅,拓印,刮擦等,恩斯特最常用摩擦法、拓印法、和刮擦法,他还发展了擦印画法,甚至将纹理的擦痕与素描结合,创造奇异的形象,对拓印技法的尝试,却亦天趣盎然,用画纸和画布在带有各种纹样的物体上用色笔或滚筒按压摩擦,拓印效果怪异多变。所以探索和利用新的肌理对“偶然性”的生发有很大的帮助,若善于利用这些肌理,对画面的形式美感以及质感的体现有时会让人眼前一亮。

3水性材料在插画中的特点

3.1视觉感受。如今,插画的表现手法和设计风格众多,不仅仅于传统的写实表现手法,新的表现手法以及丰富的载体不断涌现。水性材料与插画的结合是当代插画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表达不同主题的插画设计增添了一种新的选择。水性材料与插画结合,为二者产生了新的视觉感受,是一种不可复制的视觉冲击力,打破了人们对插画传统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促进了二者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恩斯特利用色彩和变形的手段,创造出了梦幻般的景致,《帽子造人》是恩斯特把帽子广告印刷品中剪下来拼贴并且使用水粉、墨水、铅笔共同完成,实际上我们根本很难在画作中看出人型来,只能靠艺术家标题引导去想象,但这种视觉趣味性以前只能从一幅天真孩童的作品中得到,而从成年艺术家那里得到的时候,却会让人刻意去思考更多含义。他善于在创作中利用材料带给他的趣味性和偶然性,这种材料带来的视觉感受和错乱的冲击力让他着迷。恩斯特创作绘画的新技法意在通过新的语言去抵达他尽可能可以抵达的未来在他眼里,画画绝不只是一张纸上作品,尘埃落定它包含了如何形成的过程,如何思考的过程如何在实体上呈现幻觉和虚构之物。

3.2情感感受。水性材料所呈现的色彩、透明度、光感、质感、触感等,会给观者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从而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感受。如细腻感、朦胧感、真实感、粗糙感自然感等。换而言之,材料代表的并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在插画中所表达的背后的情感感受和意义。任一水性材料在插画中都有其自身情感表达,水性材料通过独特的“偶然性”肌理语言为作品传递视觉感受和情感感受。恩斯特创作运用自动书写技法,(如拼贴法、摩擦法、刮擦法、腾印法、滴彩法、蒙太奇剪接法),并参照潜藏于生命与无生命物中的矛盾状态,以及个人独特的幻想情境、将造型与主题予以组合排列而成为一复杂,难以用传统分析方式解读的作品,情感蕴含于材料表现中。

4水性材料的偶然性在插画中的优势

4.1为创作带来的视觉联想。在创作过程中,要把握主动和偶然之间的关系,应把水性材料的偶然性转化为主动性,这样就可以把偶然产生的视觉效果转化为我们创作的视觉联想,那种看似可控,又不可能完全控制的“偶然性”,既能让观者产生好奇与神秘感,又能让艺术家陶醉其中。这让我想到了我国道家的一些概念,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看实物不能只看表象,表象之外亦有无穷之余味。恩斯特曾在书中记录过幼时体验的幻觉及特质,幻觉是他艺术表现的基础,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采用更为自由、开放的新型技术(例如拓印法、刮印法等),赋予偶然性和潜意识以更广阔的空间,儿时所接触到的神怪传说与幻觉、梦境纠缠在一起,象征与隐喻、现实与梦幻、理性与非理性交错组合,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恩斯特奇绝诡异的图画世界。

4.2意外的效果。我们在创作一幅作品之前,会对它构图形式、形式感、色调有一个大体的规划,完成后发现,和之前预想的可能有一定差异,而这一部分差异来源于“偶然性”,水与色在纸上相互交融、碰撞晕染的效果,这些不可预测的“偶然性”会产生的意想之外的效果。除拓印外,他还使用移画印花法,即在未干的画布上摩擦,使颜料在另一平面上形成粗糙纹理,藉此方法,艺术家摆脱理性控制,把偶得的纹样自由地加以组合,从而获得价值独特的作品,这种作品造型奇特模糊,富于视觉吸引力。在《超越绘画》一书中,他这样描述“我兴奋地盯着地板上经过成千次擦洗后挖出的条条沟沟,一种着魔似的感觉打动了我,之后,我决定研究这着魔感觉的象征意义,并且为了帮助我的沉思默想和创造幻觉的能力,我在木板上面随意放上印上石墨的纸片,作为一组素描,细心凝视这样作成的素描……我为我的视觉能力的突然变化和一个叠一个交搭形成的矛盾形象的一连串幻象所震惊”。许多艺术家都为这些意外的效果所着迷,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也是一种创作的有效方式。

作者:李雪琳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