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都市青少年生态文明论文

都市青少年生态文明论文

一、都市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现状

(一)生态安全的脆弱性、风险性和重要性已被认识就生态脆弱性而言,受访青少年中76.2%的意识到了自然平衡的易损性;86.9%的对“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有清醒认知;75.2%的反对“自然界的修复能力足够强,完全可以应付工业社会的冲击”这类观点。而就生态风险而言,86%的认为人类目前正在滥用、破坏环境;38.5%的感到在过去一年里上海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了;且有超过半数的担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海可能会出现新的生态事件,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空气污染风险(71.8%)和水污染风险(21.9%)。就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76.8%的受访青少年认为生态安全与自身密切相关,并普遍感到环境污染、突发性生态危机事件等已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且会在整体上影响上海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77.4%)。

(二)生态价值观介于传统思维和生态取向之间生态价值观的本质是对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优先发展经济等观念的反思,强调将实践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的有机整体中。调研发现,上海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认同度均值为78.75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100分),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对人类在自然界中地位和能力的警醒与反思已相当深刻:受访青少年中88.9%的对自然界万物具有平等的生存权表示认同,85.5%的赞同人类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但是,当被问及人类是否可以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变自然时,持环境整体主义的青少年下降至55%,持人类中心主义的升至27.8%。特别是被问及自然资源是否有限时,仅有46.9%的受访青少年看到了地球空间和资源的有限性,而32.3%的则认为“人类只要知道如何开发,自然资源就是充足的”。可见,上海青少年的价值观中已经认识到了要“优先保护环境”、人与自然要共存共荣;但是当追求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具体目标难以统一时,他们仍习惯性地把对自然的客体化、资本化视为“理所当然”。

(三)生活方式正在更新,生产方式亟待转变调研发现,上海青少年对日常生活中的生态知识、行为等的知晓度、认同度、践行度都比较高,例如,87.9%的受访青少年知道“少买不必要的衣服”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要求,认同并实践的人接近九成;绝大部分青少年认同并有时能做到“珍惜粮食”、购买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食物;接近九成的能认同并有时能做到“将空调温度维持在26度及以上”“不用电器时,选择关机”。“绿色”“低碳”已然成为上海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在生产方式转变上,青少年对生态科技在生产乃至消费领域的运用是持开放态度的,然而,对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准确度不高,系统性不强,行动力不足。例如,受访的上海青少年之中,仅有16.2%的系统了解过生态科技知识,29.6%的青年愿意参与传播生态科技知识;他们对运用生态科技制造的新商品有兴趣,但逾七成要视性价比来决定是否购买。这与其本该扮演的生态科技倡导者、传播者、使用者和创造者角色有较大距离。

(四)普遍认同环保政策,但环保责任感不强、践行力不足就环保政策支持度而言,“限塑令”已得到普遍认同,“垃圾分类”制度和“无车日”活动在上海青少年中的知晓度及认同度均较高,但“购买碳排放额度”和“取消燃放烟花爆竹”等尚待了解和认可。就环保贡献意愿而言,在资金投入方面,青少年群体中呈现出了矛盾和分化:半数青少年认为“如果确信钱能用于改善环境问题,愿意出钱”,但也有半数青少年表示“企业(49.5%)或政府(53.4%)应当对改善环境状况负责,最好不要花我的钱”,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支持政府增加税收专门用于改善环境问题,三分之一的反对;在时间投入方面,大部分青少年愿意践行那些耗时量低、难度系数小的环保行为,如“随手关灯”“捡起垃圾”“爬楼梯上下楼”,但耗时量增加后,践行比例就会下降。就环保行为而言,超过七成的受访青少年有意向参加环保组织,但超过九成的实际上并非任何环保组织的成员;接近七成的青少年愿意为环境清洁支付更高的费用,但真正能做到的仅有45.7%。

二、都市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特点

(一)青少年的生态信息正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目前,都市青少年主要运用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媒体获取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和信息。网络、广播电视、书报杂志是他们了解生态文明的三条重要途径,其中,通过上网搜索、微信、微博转发等途径了解环境信息的青少年(73.1%)超过经由电视(64.5%)、报刊(48.6%)等途径获取信息的青少年。而在学校课堂里学习到相关知识的比例仅为23.2%,经由讲座、报告会的途径了解信息的有15.4%,通过家人朋友了解的有15.1%。传递经验是互联网交往最大的特征之一,这不仅令青少年在选择和接收信息时的主体性地位加强,同时,也让他们在建构生态文明观念、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能力升级。

(二)女性青少年比男性在意识和行动上更接近生态文明女性在生态文明认识观、价值观、参与观上均比男性更接近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和具体要求。81.4%的女性青少年已经认识到了生态安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高出了男性青少年9个百分点(男性比例为72.5%)。对生态价值观符合度进行评分时,高分区间内女性比例普遍高于男性,低分区间内女性比例却低于男性。不过,男性青少年接受过系统的生态知识教育比例(18.2%)高于女性(14.1%)。从生态行为上看,女性青少年相较于男性青少年更愿意为环保花钱,如当被问及“如果确信钱能用于改善环境问题是否愿意出钱”时,女性青少年表示“不愿意”的比例为12.4%,男性的则为15.6%;被问及“如果政府增加税收专门用于改善环境问题是否同意增税”时,女性青少年表示“不同意”的比例为29.6%,男性则为33.1%;而51.3%的男性青少年认为“企业应当对改善环境状况负责、不应该花公众的钱”,但女性持此观点的比例仅为47.6%。此外,女性青少年相较于男性也更愿意为环保花时间。

(三)年龄与生态文明意识成正比,与参与行为成反比西方的研究结果通常是:年轻人比年长的人更容易接受生态文明的理念,但本次调查的结果却恰恰相反。“70后”(79.7%)比“80后”(77.5%)“80后”比“90后”(71.4%)对生态安全有更充分的认识。对生态价值观符合度进行评分时,得分在90分以上的“70后”比例(29.5%)高于“80后”(23.6%)“80后”高于“90后”(15.6%),而得分在60分以下的“70后”比例(7.3%)却低于“80后”(8.0%),“80后”略低于“90后”(8.1%)。此外,“70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也比另外两个世代的比例更高。但是在生态参与观和环保行为方面,“90后”比“80后”“80后”比“70后”的意愿更强、践行度更大。例如,55.4%的“90后”50.5%的“80后”35.3%的“70后”愿意为环保花钱,这表明,相比其他两个世代,“90后”青少年更愿意为环保花钱;同时,他们也更愿意为环保花时间,因为当环保行为要花2个小时以上时,仍愿意去做的“90后”占48.1%,“80后”占45.5%,“70后”仅占35.3%。

(四)高学历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强,但主体责任意识相对较弱文化水平越高的人生态知识越丰富,对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越深入,环保意识和能力越强,对建设“美丽中国”等的认同度也越高。但也存在学历越高、主体责任意识相对越低的问题,高学历青年中有部分人尚未认识到自己就是建设“美丽上海”的主体力量,而倾向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推给政府或企业。例如,学历层次为研究生的青年把生态责任归咎为企业(57.1%)的比例最高,本科为52.6%,大专/高职为50.4%,高中/中专等为40.4%,初中及以下为39.8%;当被问及“政府应当对改善环境状况负责、不应该花公众的钱”时,学历为研究生的青年中表示认同的比例高达61.3%,本科为55.1%,大专/高职为54.7%,高中/中专等为45.3%,初中及以下为40.3%。

(五)党团员青少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青少年中的中共党员和团员在生态文明意识的各个层面上表现均强于其它政治面貌的青少年,环保行为上也表现出更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例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信心和非常有信心”的青少年中,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占76.5%,团员的占72.7%,非党团员的占61.6%,派的占61.6%;而表示“没有信心和非常没有信心”的青少年中,中共党员的仅占3.7%,团员的为4.2%,非党非团员的占7.2%,派的占30.8%。可见党团员青少年确实是党和国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可以信赖、能够依靠的主体性力量。

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知行不统一,价值观转向是关键无论在生活、生产还是政策执行中,对什么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而言,青少年一般有清醒的认识,但是真正做到的比例相对较少。例如,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面临两难时,受访青少年中77.5%的在认识层面会支持政府选择前者,仅9.1%的支持后者,13.4%的态度不明;但在具体情景中,坚持“环境优先”的下降至59.8%,而实际滑向“经济优先”的升至15.7%,且有24.7%的不确定该怎么办。这与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仍处于过渡性阶段密切相关,调研发现,越倾向于生态价值观的青少年生态认识越合理、参与观越强、践行度越高。可见,帮助青少年更加坚定地转变传统生态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是当务之急。

(二)青少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意识须强化生态危机并非天灾,而是“人祸”,资源开发者、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企业、政府、个体都是“共谋”。因而,各主体都应反思自身的生态安全责任,积极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义务。但从调研来看,虽然青少年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力军”角色,可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充分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等具体实践中,他们却大多有意或无意地将环保义务转移给了政府,寄希望于城市政府来推动生态事业的发展,而对自身的主体性责任隐而不宣。这种强调政府在生态保护上的主要责任、减轻个体职责义务的意识和做法,不仅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有效推进,还可能在具体的环境事件中引发“邻避效应”甚至“官民对抗”。因此,增强青少年的生态责任感和责任能力,是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绕不开的着力点。

(三)共青团需要思考推进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长效机制纵观整项调研,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在青少年中达成共识,共青团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共识转化为广大青少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激情、智慧与活力。但调研发现,认为共青团开展的环保活动更有吸引力的仅为15.9%,觉得青年社会组织举办的同类活动更有吸引力的达25.2%。环保类青年组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生力量,在有效动员、环境保护、协同治污、生态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公信力不足、资源不足等问题。事实上,有高达72.8%的受访青少年提到“共青团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因而,充分认识共青团在推动青年、青年社会组织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力点,逐步形成共青团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显得非常有必要。

四、对策与建议

如何进一步焕发都市青少年的青春智慧与创造活力,让他们以更为积极的主人翁姿态,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保护环境、珍惜地球、爱护生命、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呢?基于经验数据和逻辑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以及全社会需要继续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青少年要拓展生态认知,倡导生态观念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协助青少年了解如何利用、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去认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同时,也要让其知道全球社会在生态危机之中的反省、觉醒以及应采取的积极应对之策。另一方面,青少年不仅自身应树立生态文明观,还应成为宣传者、倡导者、引领者,促进全社会成员共同提升自我的生态文明素质。

(二)青少年要丰富生态体验,践行生态活动首先,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在岗青少年要增强珍惜资源、循环使用资源的观念,围绕“增收节支、节能降耗”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综合运用资源、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推动生态科技进步和绿色经济发展。同时,还要继续转变生活方式,遵行低碳生活方式,养成理性的绿色消费习惯,杜绝奢侈浪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优化。其次,青少年自身在生产、生活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努力培育起热爱生命、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使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善待生命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

(三)针对青少年特点,调整宣教的内容和形式党和政府、社会各界要为青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营造更好的环境,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广的平台,特别是要根据青少年获取信息渠道的改变,调整宣教策略,做到精准传播。充分发挥数字新媒体的平台,主动探索利用新媒体进行环境信息传播、在线互动交流、环境舆情监测和环境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办法。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电信、新媒体等渠道商、内容制作商密切合作,通过移动互联、移动终端、开辟环保微博、微信、APP等加强宣传、沟通、调查、互动等,从青少年的角度设置议题,从青少年舆情中捕捉话题,用青少年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进行报道、推广,让有意义的事更有意思,从而将生态文明意识和理念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工作、学习、娱乐和生活中。

(四)共青团需着力探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作为青年组织,共青团理应肩负起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的历史重任。为此,共青团需要通过更新组织协调机制、调整目标考评机制、完善项目带动机制和拓展宣传引导机制等,构建与都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服务能力更强、社会化水平更高、青年参与面更广、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保证共青团推动青年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另外,共青团可定期课题或召开论坛,来整合高校、智库、青年社会组织等力量,围绕如何进行生态现状教育、生态意识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消费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等专题进行研讨,厘定适应青少年需求的教育内容。通过开发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建立绿色志愿者总队等来加强实践育人,提高青少年节能、低碳、增效的能力和责任感。

作者:邓蕾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讲师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都市文化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都市心情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