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民主主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联性

新民主主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联性

摘要:建国之初,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摸索,中国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无论从社会主要矛盾及中心任务,或者从经济性质,或者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目的等方面,新民主主义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都有相似之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逻辑上的关联性。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逻辑;关联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正逐渐体现其优越性。然而,由于一些原因,也出现许多问题。我们应寻找当今经济与新民主主义时期经济的关联性,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文本。

一、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联性

笔者认为,现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同样适用于建国初期。由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物质极度贫乏,文化需求更是急迫。在这种背景下,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就是首要任务,极度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成为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才将多种所有制经济纳入国家经济发展中。1952年我国进入传统社会主义。虽然“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一直存在,但主要矛盾仍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在解决这一矛盾上,新民主主义经济发挥着重要功效,但因过渡仓促,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主要矛盾在建国初期与现在是大致相同的,那中心任务就要围绕这一矛盾展开,即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我国鼓励多种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当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经济手段存在关联。

二、经济性质的关联性

由于中心任务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而历史证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并不能适应当今中国国情,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性质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保证了能调动一切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利的经济形式共同解放、发展生产力。而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性质,即国营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合作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义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同样,新民主主义经济虽然在总量上公有制经济占比重较小,但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农业与个体工商业,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牢牢把握着国家经济命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称得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此外,虽然新民主主义经济只列举了五种性质的经济,但也几乎囊括了当初国内主要经济形式。笔者认为是当今社会经济种类繁多,因此要全面表述列举已不合适。因此,从本质上讲,新民主主义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都是积极调动国内几乎所有对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有利的经济力量与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作贡献。

三、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目的的关联性

经济性质决定着经济体制、经济模式以及所要达成的经济目的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也需要论述在这些方面两者是否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

1.经济体制的关联性。

关于经济体制的问题,在中国大体集中在“市场”与“计划”的关系这个问题。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是“市场”与“计划”并存的,根据等中共领导人的认识,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在实践中采取了直接计划、间接计划、市场调节相结合多样化的经济管理形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如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虽然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无论从市场与计划的结合还是调控的范围都更加科学合理,但本质上的国家调控下的市场自我调节是有关联的。

2.经济制度的关联性。

“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而新民主主义经济上文提及也是五种经济形式并存。首先,在在发展公有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采取的办法是公有制经济加入市场竞争当中,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采取的是计划经济式的管理。但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确保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主导地位不动摇。另外,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方面,除公有制经济以外,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也是采取商品经济形式,市场规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运行。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没有本质区别。

3.所要达成的经济目的的关联性。

新民主主义经济索要达成的目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有区别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的发展方向是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但是无论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或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由于国内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因此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最终目标始终是不变的。

参考文献:

[1].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王汉辰 单位: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