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住区慢行系统景观设计

住区慢行系统景观设计

摘要:从健康视角出发,阐述住区慢行系统景观的发展机遇,并诊视我国住区慢行系统的景观设计及建设现状;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探讨,提出针对住区慢行系统景观的4点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视角;住区慢行系统;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对健康的需求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状况的良好,而是转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三者统一的全面健康。同时,公众健康问题也不再局限于医学领域,而是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包括环境心理学、景观设计学等。如何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寻求专业层面的实现途径,已经成为各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21世纪以来,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环境下,国内开始流行“慢生活”理念,并且激发了以慢跑、健步走、健身操等为代表的“慢行”潮流兴起。“慢行”以其运动时间自由、场地条件灵活、运动量适度等优势获得人们的青睐。而“慢行”发生的场地载体,则通常被称为“慢行系统”。它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系统,主要包含3个要素,即人——主体要素、慢行空间——环境要素、慢行行为——行为要素。近年来,由于城市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居民慢行行为产生的起止之所,也是满足居民交流往来、亲近自然、休闲栖息等需求的场所,因此,慢行系统的概念也被逐渐引入住区建设之中,并受到越来越多从业者和学者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道:“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应当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可见,住区慢行系统建设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是提高公众整体健康程度的必然选择。慢行系统的景观配套不仅仅包含慢行路径,还包括了慢行系统沿线的空间环境。良好的住区慢行系统景观,可以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外部活动空间质量,为居民创造健康、友好的环境品质。由于慢行景观中使用者的行为特征是“慢行”,因此慢行系统景观往往呈带状,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使其具备慢行的功能,符合慢行的视觉特点并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

2我国住区慢行系统景观现状分析

目前,在很多住区的景观规划及建设中纷纷将慢行系统融入其整个过程。但是由于我国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不够完善、居民要求不断提升等,住区慢行系统景观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2.1路径规划失衡,影响生理健康

路径规划是慢行系统最基本的环节,对慢行系统的空间质量起到根本性的影响。合理的路径规划能够提升居民外出活动的频率和时长,从而改善住区居民的生理健康状况。住区慢行系统路径规划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住区慢行系统路径不连续,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不连续主要指4种情况:(1)住区慢行路网未做环形闭合式设计,出现尽端路;(2)住区内慢行路径与机动车道产生交叉,易产生安全问题;(3)住区机动车停放混乱,挤占慢行系统道路;(4)慢行路网未能覆盖住区居民经常性往来的场所。其二,某些住区慢行系统的竖向景观设计处理不当,给老年人及儿童群体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也不利于提升居民外出活动的积极性。

2.2沿线景观乏味,影响心理健康

沿线景观是住区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营造住区文化特色,为居民带来领域感和归属感,又可以构建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景观环境,起到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然而,现有的住区慢行系统沿线景观往往“千景一面”,没有起到传承地域文化和体现住区特色的作用。以沿线种植设计为例,容易造成植物搭配方式不符合慢行行为与视觉要求的问题,如植物品类单一,缺乏季相变化;植物疏密和尺度组织不当,导致漫步者形成视线交汇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居民在进行慢行运动时难以获得高层次的、愉悦的精神感受,不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2.3缺少交流空间,影响社会适应健康

住区慢行系统及周边景观环境也是居民主要的交往空间之一,且此类交往活动具有短时性与伴生性,即交往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散步、跑步、遛狗等活动进行的。然而,现有的住区慢行系统景观空间往往缺乏可供停留的、可产生随机交往的驻足景观。与此同时,居民在进行随机交往时,往往还需要提供不同使用情境的交往空间。例如与朋友、家人进行交往活动时,人们往往倾向于私密性较强的交流性空间;而进行公共性交往活动时,则更需要开放性较强、能供人集散的开敞空间。就现状而言,目前很多住区景观还缺乏对居民日常交往类型的综合考量,这会导致住区内居民交往频次降低和交往时间减少,不利于住区居民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健康。

3案例分析

3.1促进生理健康——菲茨杰拉德复兴项目

该项目位于美国底特律菲茨杰拉德,虽为国外住区景观更新项目,但其采用的设计策略亦可为我国住区慢行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底特律曾是美国的重工业制造中心,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一地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一度面临破产的窘境。底特律的城市住区也正面临着损毁和空城化的问题。该项目基于以上的时代背景,以住区复兴为导向,以“健康景观”为框架,大胆地将目光投向整个住区环境,而非逐一解决损毁的房屋。该方案通过平面规划,将空闲的土地连接合并为全新的林荫道和公园,并将200个闲置地块改造为住区活动中心、果园、授粉生物栖息地以及雨水处理场地,展示出一种以景观为驱动力的、全新的住区复兴方式。根据方案构想,住区慢行林荫道将承载出行和日常锻炼的基础性功能。主林荫道将贯穿整个社区,为各处景观带来更多路径上的选择。次林荫道贯穿了社区中的空置地块,与周边的街角花园和果园共同增加了社区景观的丰富性。另外,新建成的慢行系统路面将利用标线漆绘制印花图案,在起到安全引导作用的同时,赋予道路独有的特征,增加了使用的领域感和场所感。

3.2促进心理健康——“乡愁设计”回迁住区景观营造

该项目地处北京西南五环外的长辛店老镇,区域自然优势显著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钢筋水泥的高层住宅取代了传统的村落,住区景观呈现基础设施落后、历史文脉断裂、地方特色缺失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提出5L理念来延续并提升场地内的人文及自然优势,分别是:低维护、低成本、当地文化、就地取材和场地记忆,并以景观设计为媒介,重新建立起居民与环境的联系。住区慢行系统景观将居民怀念乡村生活的心理纳入考量,不仅保留了场地内的古庙和原生树木,还结合特色竹廊、雨水花园和种植设计,在慢行系统周边构建了类似乡村自然环境的景观,形成了乡村野趣风格的住区人造自然。以此唤起居民对自然的向往、对场地的追忆、对聚居的渴望,唤回丢失已久的一抹乡愁(图02)。

3.3促进社会适应健康——“缘圈”青年人住区景观设计

该项目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以青年人为服务对象,旨在打造集社交、会谈、聚会、体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青年住区景观。项目以“缘圈”为景观设计策略,即以圆形为基本元素布置各种主题功能,并通过慢行系统步道串联各个功能分区,形成紧凑有序的开放空间。设计者希望通过富有特色的景观设计,促进青年人走出居所来到室外环境,并结合自身兴趣,结识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居民,由此探索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住区内慢行系统贯穿场地形成环路,且与城市人行道路保持了良好的衔接,同时很好地消解了场地内的高差,增强了通达性。道路局部呈现波浪形,增加了游赏的趣味性。沿线种植采用了灌木—花灌木—乔木的种植层次,结合道路状况形成有节奏的空间形态。住区慢行系统周边分布着运动圈、分享圈、阅读圈、互动圈、聚会圈等可供随机交流的场所,以便兴趣相投居民的日常交往及聚集活动。另外,活动场地有大量的装置以供青年人使用。装置以明亮的黄色为主,既契合了青年人的审美,也奠定了场地的整体风格。考虑到青年人的行为特点,装置为不同姿态的运动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健身圈”中的环形装置,结合了休息座椅、绿化和健身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多样的使用方式和宜人的健身环境(图03)。

4社区慢行系统景观优化策略

4.1合理规划路径,形成环形流线

合理、科学的路径规划是慢行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步,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日常步行出行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因此,社区慢行路径应当注意以下3点:(1)保证社区慢行系统的便捷性以及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良好接驳,为居民创造在进行必要性活动时采取步行的景观条件;(2)住区慢行路网应当覆盖住区居民经常性到访的场所,提高自发性健康活动、促进活动发生的频率;(3)场地内慢行道路应尽量形成闭环,便于开展较长时间的体育锻炼。

4.2优化沿线种植,增加游赏趣味

住区慢行系统的沿线种植有着优化景观体验、增加游赏趣味等作用,有助于增加住区居民单次户外活动的时间长度,以增强居民的身心健康。良好的沿线种植设计应当强调以下几点:(1)在对住区居民慢行行为特点研究的基础上,营造慢行场地微地形、组织有季相变化且适宜步行观赏的林缘线,增加游赏的趣味性;(2)利用植物的疏密程度优化沿线的空间体验,避免植物郁闭度较高或植物种植密度过低给使用者带来不良的心理感受。

4.3丰富停留空间,促进随机交流

住区慢行系统周边的停留空间,是居民随机交流行为产生的主要场所。驻足景观的布局及质量能够影响居民的交往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居民的社会适应健康程度。因此,驻足景观的布局应当符合慢行行为的特征,特别是要顾及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使用体验。另外,在驻足景观的营造上,应当结合绿化种植、建造材料、景观小品、色彩搭配等因素进行系统设计,以打造宜人、舒适的驻足景观。

4.4结合住区文化,营造慢行特色

富有住区特色的慢行系统景观能够强化居民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从而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状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体现因地制宜的特色化空间效果,还要发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以创造符合城市大环境下的住区慢行景观。此外,还可以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让社区居民参与到住区景观营造之中来;结合交流空间,设置社区文化展示廊道,以便住区居民了解住区文化,增强邻里感和归属感。

5结语

住区慢行系统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对使用者的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其景观设计质量更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我国慢行系统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住区慢行系统的景观建设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设计好服务于居民健康的慢行景观,仍需长期关注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晔.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3):78.

[2]张婷婷.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住区慢行交通规划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3]杨茜.居住区慢行系统中的景观环境设计优化方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作者:林墨飞 高艺航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