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手机影响下的学风建设论文

手机影响下的学风建设论文

一、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在某高校中向1100名学生发放问卷,按性别、专业等开展正式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1065份,其中有效问卷1020份,回收率为97%,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主要针对学生对手机的关注点、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可能性以及使用手机的用途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对手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品牌和性能上,品牌手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性能,尤其是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而丰富的功能也正是吸引大学生购买和使用的原因。手机一般都有上网功能,很多学生会选择在无聊的时候,采用手机上网的方法来消磨时间。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在逐渐增强,随时随地都离不开手机,就连课堂也不例外。

二、手机对学风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手机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在上课之前,大多数老师会要求学生把手机关机或者调整为静音状态,一些学生对此不以为意。问卷调查显示,仅有4%的学生会在上课时把手机关机,其余学生有的会把手机调整为静音模式,有的则无动于衷,认为自己手机不会响起,是不是铃声无所谓,这就导致了课堂上经常有手机铃声或者短信铃声响起的情况。现在的手机铃声五花八门,无论是短信铃声还是手机来电提示铃声响起时,学生都会顺着铃声响起的方向寻找声音的源头,不但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还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思路与学生的听课质量。

(二)手机对大学生的生活、思维方式的冲击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说起现在的学生懒惰,不愿意思考问题,遇到难题后本能的反应就是拿出手机“百度”。这种思考问题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思考的惰性危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等都造成巨大的冲击。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离不开手机,甚至在过马路时都拿着手机发微信、玩游戏、看小说,完全无视身边的车流,对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不负责任,一旦由此引起交通事故,对正常的交通秩序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三)手机对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发展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注重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较强。部分大学生平时不与人沟通,只有在虚拟的交流平台中才会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弥补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情感的缺失。在现实中,往往越痴迷于虚拟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就会越缺乏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越可能加强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感。大学生基本已经成年,独立性开始出现并日臻完善,却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这种对手机的过度依赖给大学生个性与心理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手机对学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学习兴趣缺乏。在高中的教育过程中,老师为了鼓励学生,会提到诸如“再辛苦最后三年,到了大学你就可以尽情地玩了”这样的话,给大学新生造成了一定的误解。实际上,大学课程不仅科目多,而且学习内容有深度也有难度,况且由中小学教师填鸭式的教学转变到大学教师提纲挈领式讲授,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接受。在课堂上要想马上接受全部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必须要在课前复习、课后理解,必要时还得翻阅大量的课外书,才能让自己领会更多的专业领域内的知识。这些繁杂的、主动的学习过程对于刚从高中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非常需要放松的学生来说,很容易迷失了方向,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于是,学生逐渐对课程越来越不重视,越来越没兴趣,导致他们上课不爱听讲,只想打发时间,这时手机就是最好的工具——体积小、便于隐蔽且功能全。

2.逃避学习压力。有的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在课堂上偶尔会不集中注意力,使用手机。在学生使用手机的过程中,老师可能讲授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这部分学生就错过了。等学生再回过神来想要听课时,又因为刚才的溜号而听不懂接下来要理解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导致学业出现困难时,学生不知如何努力把落下的学业补上来,而是越不会越懒得学,越懒得学就越不会,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完全听不懂,在课堂上只能玩手机。

(二)客观原因

1.手机功能的多样化。现在的智能手机功能多,除了不能玩大型的网络游戏外,基本上具备电脑的功能,甚至有时候在使用上比电脑更方便、更快捷。各种聊天软件如微信、QQ等在手机中使用十分广泛,成为学生重要的交流平台。

2.教师授课方式传统单一。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数以传统的讲授方式授课,枯燥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这时学生就会想用能够吸引其兴趣的事来缓解倦怠情绪,于是,手机功能全面、使用方便等优势再度占据了主导地位。大部分学生一旦被手机里的新鲜事物吸引之后,很难再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那么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基本荒废。3.从众心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身边学生的影响,比如个别学生上课玩手机,其他学生见老师没有发现或者因讲课没有立即做出反应后,也跟着拿出手机。这就像考试作弊一样,一个学生作弊没被发现,其他学生知道了,也会存有侥幸心理的效仿,久而久之,课堂风气就会越来越差。

四、消除手机对学风建设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强化学生思想教育,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生进入大学后,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后,在课堂上就能认真听讲,课后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这样就能避免空闲时间过多、学生自制力较差而引起的沉迷网络行为。同时,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使用没有上网功能的手机,也许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自然就会慢慢产生自制力,会自觉地避免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

(二)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在课堂上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授课内容的新颖性与实用性。一般大学的培养方案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在修订和充实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使课程本身更接近现实需要,从内容上更能吸引学生,在实用性上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枯燥的讲授。学生一般对填鸭式的讲授方式比较排斥,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增加一些讨论环节或者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明确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手机的影响,减少课堂手机上网的概率。

(三)提高教师责任意识,管理与疏导双管齐下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会对教师的授课效果和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面对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部分教师选择“宽容”或“无视”的态度。一方面是觉得玩手机的总是个别人,没必要因为个别人的行为浪费大家的时间,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课,过多地管理班级会导致正常的教学计划无法完成;另一方面也表明部分教师对这种现象过于无视,只尽到了教书的职责,却放弃了课堂上应尽的育人的管理职责。久而久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影响而拿起手机。事实证明,课堂上玩耍和使用手机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旦宽容、无视了一位学生,就有可能传染其他学生甚至全班学生。因此,作为大学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现象,在严加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到正确的疏导,让学生们意识到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是错误的,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对其他学生的不尊重,同时,对其使用的手机先暂行收缴,课后再做处理。此外,学生家长应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加强同子女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努力消除“代沟”,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善于发现并妥善引导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障碍。同时,还应主动和教师、子女的同学及好友联系,从侧面了解子女的情感状况,帮助子女把情感从虚拟世界转到鲜活的现实世界中,鼓励子女多参加一些积极、健康、有趣的活动,以丰富情感,减少对手机的情感依赖。

(四)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做到管理有据可依教师通常在上课时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在课堂上依然频繁使用手机,这与学校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有着一定的关系。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制定出完整的针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规章制度。所以,学校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就曾经了《关于“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或玩耍手机”的管理规定》,对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手机铃声在课堂上响起”等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从制度上为教师的管理提供了依据,让教师在管理时有据可依,同时为减少手机对听课质量的影响及更好地开展学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对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安装手机屏蔽仪,在学生上课期间开启屏蔽仪对手机信号进行屏蔽,通过这种技术上的控制,能够极大地控制大学生上课玩耍和使用手机的概率,在没有信号时,学生自然就把注意力投向课堂学习和思考。

总之,手机上网有利有弊。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手机上网比禁止他们使用手机上网更为有效。学校、教师要提出相应的方式与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能够培养自身兴趣、提升自身能力的活动,使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起来,以减少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同时,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手机,充分发挥手机的学习、查阅资料、传递正能量等有益功能,努力提升自己的自制力、培养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减少沉迷于虚拟世界的时间,有效地矫正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不良行为,让手机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作者:钟莉刘海峰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