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军民科技资源融合探究

军民科技资源融合探究

1促进军民科技资源融合的国际经验

在军民科技资源融合理论与实践方面,国际上已有一些有益经验,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采用不同的模式和途径,加快推进军民结合的进程,从而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国内学者赵澄谋、白俊红、周旭、叶继涛等就世界典型国家及国内有关城市(如南京、重庆和成都等)推进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军民融合中的制约因素、军民结合促进区域创新的机制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对部分国家军民科技资源融合的实际经验进行总结。

1.1美国:推行“军民一体化”

在科技资源融合问题上,美国的典型做法是“军民一体化”,通过国家政策措施的调整,改革军、民用工业基础,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的资源共享与双向转移,推进军民结合、坚持寓军于民,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军队(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非营利机构是基础研究、预先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国家颁布和制定法规政策以及军政部门的协作,促进军民融合、培育开放型产业链和军民结合型创新主体等。从国家战略层面以法律形式推动寓军于民,如《国防授权法》和《联邦采办精简法案》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军民一体化的原则,要求军方要加大对两用技术开发的投资,《国防拨款法》对推动军民一体化也有明确的规定。

1.2日本:“藏军于民”。依靠民间企业发展国防科技

日本主要依靠民间企业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如推行“政、军、民”相结合的决策运行机制,民间防卫企业不仅是具体装备和技术研发的实体,而且对日本国防建设和武器发展的方针政策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相关部门及时调整军用和民用标准,扩大民品生产,对可生产军品的民间企业进行政策倾斜。为了动员民间力量为军品的研发服务,日本政府专门为在武费保障,在补助费和税制上实行优惠。发展两用技术,既减少国家投资的风险、降低武器装备的成本,又有利于军工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

1.3以色列:“以军带民”,促进民用科技技术的提升

以色列在军民科技资源整合中,采取“以军带民”模式,即其建设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以军事工业发展作为本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先导,扩大军工技术成果的利用,并将部分军工企业转为民间经营,同时鼓励其它企业利用国防投资来开发生产民品。如建立有利于“以军带民”的军工管理体制,大力推行军转民,鼓励从军工企业出来的员工发挥其在军事工业中的经验和技能,到能够生产军品的民口企业做贡献;鼓励军工企业收购民口企业;鼓励军工企业转人准军用市场。总结部分国家经验,可以看出各国都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共同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把国防建设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并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采用不同的军民融合模式和途径。

2关天经济区科技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关天经济区通过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使其成为科技资源高效运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成为全国一流、引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创新型区域。区域内军民科技资源丰富,科技实力较强。根据同期GDP的水平(关天经济区规划),2015年RD经费投入将为300亿元,2020年R&D经费投入器装备研制过程中符合要求的民间企业提供必要的经将为500亿元。从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情况来看,2008年关天经济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达到268.22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277.04亿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为141亿元,R&D投入强度达到3.01。从科技活动机构情况来看,2008年关天经济区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为143个,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数为1004家,有R&D活动的单位数为599家,拥有各类科研机构916家。其中拥有独立科研机构96家,比2006年减少了3家,主要是受到民口科研机构转制的影响;从科技活动人员来看,2008年关天经济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14.25万人(拥有两院院士49人),R&D人员全时当量为6.4万人,科技队伍逐渐壮大,结构也不断优化,科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关天经济区科技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西安市拥有高等院校48所、科研院所460余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8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万人,科技实力比较雄厚。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以西安为中心的关天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科技实力不匹配,科技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大,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

2.1科技资源分布不均

关天经济区科技资源一个比较明显的分布特征是“中央强,地方弱”,有相当一部分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央属在陕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防科技单位,而地方科技资源和R&D实力比较薄弱。2008年关天经济区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中,中央单位仅占16.6,但其拥有的科技活动人数、科技经费筹集额、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占86.2、6O.3和72.2。其中军民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比较明显,2008年关天经济区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中,军工科研机构仅占3.3,但拥有的科技活动人数、科技经费筹集额、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占21.9%、32.2%和54.9%;关中地区科研机构中,军工科研单位仅占3.6,却拥有当地仪器设备总价的55.5。从空间布局来看,科技资源总体呈现“关中大、陕南陕北小”的格局,关天经济区的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安,如陕西省军工6O%以上的生产能力和86%的科研院所均分布在西安市。另外,科技资源在布局上存在“分散”状况,科研实施和科技信息共享不够,没有产生聚集效应,西安市军工单位可对外的通用生产设备和试验仪器27000多套,基本上没有实现共享]。

2.2国防科技工业对地方经济影响作用小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科技成果形成产业化的项目达2300多项,增加产值102亿元。2009年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收入712亿元,西安市军工系统民品产值约为12O亿元,军工实力在全国各城市排名第一,但军转民产业的工业产值占总量不到5。军工系统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3158项,其中本地转化只有6,尽管西安军工系统门类齐全,但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民品集团,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产品大约10种,过lO亿元的产品仅有2种。另外,通过科技创新所产生的高附加值的军工产品,其收益大多归科研院所所在部门或企业集团所有,加之对军品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军工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总体来看,国防科技工业对地方经济影响作用较小。

2.3中央军工科研单位与地方经济的融合程度不高

从上文有关数据可以看出,关中地区中央单位特别是中央军工科研单位R&D实力较强,科技资源也非常丰富,但地方单位RD实力相对较弱,这种不协调的科研结构形成了陕西省科技实力在全国排名靠前,而经济实力排名靠后的不协调现象。陕西省是军工大省,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军品RD的投入力度,中央单位的R&D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科技实力大幅度提高。但由于条块分割、机制不顺、隶属不通和行业各异等原因,军工科研长期形成条条封闭式管理体制,造成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够,创造的科研成果当地转化不足,其本地实现的成果交易不足总量的3O,强大的军工科研优势无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改革现有的军工科研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军工科研在人才、技术和装备方面的优势,在保证军品R&D任务的同时参与民品R&D,提高其同陕西省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是一项重要任务。

2.4军民科技资源融合面临体制与市场障碍

关天经济区军民科技资源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体制与市场障碍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缺乏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性规划,政府部门与军队装备主管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军民科技互动发展的宏观指导与协调机制缺乏;第二,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的动力不足,科技资源共享的安全机制及保密制度尚未建立,导致在陕军工企事业单位对科技资源共享的安全方面有所顾虑。军口企事业单位科研和生产任务饱满,科研成果基本上在军工系统内部实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向民口转化的动力不足,造成原本可以公开的军用技术成果不能及时用于民用工业;第三,民口企业进入军品市场困难较大。造成这方面的原因较多,如“民参军”信息不对称、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军民标准不统一、部分民口企业与军工企业的合作能力和动力不足、缺乏支持和鼓励军民技术转移及其产业化的良好政策环境等。

3推动关天经济区军民科技资源融合的对策

陕西省军工资源富集,军民融合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要调动军民双方积极性,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共享,加快两用技术双向转移,鼓励军工单位培育军民结合型创新企业,支持民口单位参与军品配套科研生产,走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军民科技资源融合可以为国家及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3.1完善军民科技资源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

首先,改进军工技术保密制度,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联合地方政府,建立军民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军民融合的引导,制定“十二五”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规划。通过开展军工科技资源普查,明确可以共享的军工科技资源范围,对不涉密的军工仪器或军工科技成果纳入“中国西部科技资源中心”。建立军工科技资源共享安全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军民结合的市场环境。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大力推进军工科技资源为关天经济区经济发展做贡献。其次,建立军民两用技术融合的奖励制度,如设立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促进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发展。鼓励产业基地、园区发起建立军民两用高技术创新基金,鼓励“军转民、民进军”,以项目为纽带组建军民合作企业,加大军民企业合作力度。最后,健全相关领域军品市场需求的信息制度,建立国防科技招标采购制度,鼓励民用单位参与国防装备科研和生产,对通过竞标承担军工科研项目的民口单位给予补助。

3.2建立和完善军民科技资源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陕西军民结合产业信息网,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专利、科技文献等科技信息数据库,军民融合技术、产品及人才等相关供需信息,为军工和民口单位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资源整合需要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网络,为关天经济区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军工单位和企业的合作提供畅通的信息和优质服务,引导军工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之间密切合作;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化,开展仪器共享、科技成果孵化、产学研对接、技术交易、人才培养等系列服务,促进军民科技信息共享化、科技服务集成化、科技交易市场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关部门(如科技厅、国防科工局等)组建军民融合创新委员会,组织制订军民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负责军民合作重大项目的申报及组织实施和平台建设,指导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和运行,逐步建立军民统一的项目评审、评奖和奖励机制及项目招投标机制,鼓励军工企业持续发展民品。也可以面向有关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园,鼓励军民在园内共建实验室、技术交易中心、军民两用技术示范基地。通过共建共享,提升军民两用技术的R&D、转化和产业化能力,集聚和培养军民两用人才。

3.3推进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

根据关天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编制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计划,军民两用技术重点资助领域指南,实行军民两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制度,对重点项目给予财政投入、条件保障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支持军工单位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创新企业,采用股本投入、贷款贴息、科研投入、财政奖励等综合措施,优先支持军工单位吸收多元化社会资本,建立人、财、物相对分离的股份制民品企业,加快实施以民用市场为目标的重大军转民高端产品产业化生产。建立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品牌影响力强、效益显著的军民融合企业群体。引导和支持军工与民用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形成军民一体化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工业发展体系。依托军工院所和民口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以及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互动,以多种形式联合共建实验室、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鼓励以企业为主,依托创新基地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创新科技计划资助方式,激励产学研结合。“十二五”期间,可以设立技术转移及产学研结合的专项计划,对于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除采取竞争性项目申报、定向委托等方式外,积极采取后补助、借款、贴息以及成果购买等多种资助方式。同等条件下,科技计划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申报,特别是有军口、中央单位参与的项目。对企业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基地的经费投入,可按R&D投入抵扣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以自身的资金、场地和资源等优势,依托大专院校、科研所的技术、人才优势,联合创办科技型企业。

3.4寓军于民,鼓励民用单位进入军品市场

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在关天经济区军民科技资源融合中,对与国防工业关联度高、产业链紧密的民用工业实行综合管理;对与民用工业关联度高、产业链紧密的国防工业,敢于放开,使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技术和资本的经济作用。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生产是推进军民科技资源融合的重要途径,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发展趋势。民营企业之所以能融人国防军工产业,参与军品生产,一方面是它们在某些技术上确实优越于军工企业,另一方面是“军”、“民”技术的高度互补使军工企业产生一定的效益。应进一步健全国防军工产业准人制度],支持民口单位参与军品配套科研生产,对通过竞标承担军工科研项目的民口单位给予科研后补助。

3.5加强军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高质量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从体制、机制创新人手,营造低成本、高质量且适合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支持和鼓励军工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及民口单位联合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和经营人才。可采取相互兼职、互访、客座研究、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和共同进行产品开发等形式,加强不同单位间人力资源交流和信息交流。

3.6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融合协调机制

新公共管理思想及其在多个国家的实践表明,在军民科技资源融合过程中,政府应由发挥直接参与微观活动为主的“划桨”功能,转变到“掌舵”功能上来,为“军民融合”提供政策导向、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需要依靠相关政策支持和军地各部门的协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完善军地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口。“十二五”期间,军民科技资源融合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掌舵”作用,建立和完善关天经济区军民两用科技资源的融合机制,加强军民互动、统筹协调,最终实现军民两用技术高效双向转移。

4结语

陕西省是军民科技资源大省,但军民科技资源融合程度不高,未实现最大限度的规模经济效应。有效融合军民科技资源对于统筹科技资源及关天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关天经济区科技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应借鉴国内外军民融合成功经验,积极发挥政府在军民科技资源融合中的“掌舵”作用,构建有效的融合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及要素的“集聚”和“聚合”,实现科技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聚变”,使军民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关天经济区经济发展优势,进而辐射和带动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又快又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