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范文第1篇

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如何构建军民融合产业生态圈,做好“民、民参军”大文章?贵州坚持布局集聚化、企业集群化、产品和技术集成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以三线建设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贵州通过“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式,探索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统筹发展,奋力走出一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贵州“山鹰”飞向世界

11月在珠海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航工业贵飞公司正式公布,由他们打造的“山鹰”飞机,已经获得了第一张海外订单。

从2000年开始研制,2003年成功首飞,今年16岁的“山鹰”,已经从贵州飞向全国,又将从国内飞向国际。

与此同时,由贵飞公司打造的鹞鹰无人机,首次登上国际展台后,也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

这是贵州飞机制造业走向民用市场的第一支战队,是贵州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为军地双方做实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国家国防科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克俭表示,目前军工行业实现了从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迅速;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正在不断加深,“军参民”的范围不断拓展,开放发展格局进一步显现。

与此同时,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革也在扎实推进,核能、航天、航空、船舶等对外合作不断拓展,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为贵州军民融合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贵州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省委国防工委书记吴强说。

当前,贵州进入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机遇期,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民”和“民参军”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不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加快推动贵州军民融合发展,都显得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

航天梦的坚强后盾

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远在贵州高原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原061基地)全体员工十分激动,他们再一次为国家航天事业献了一份力。

在这次飞行任务中,航天十院为神舟十一号配套生产了齿轮传动系统、收口绳切割器、座舱风扇电机及控制器、净化电机及控制器、着陆电机及控制器、气体采样泵等零部件。

50年前,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第一代三线建设者,从四面八方聚集贵州山区,在人迹罕至的群山深处开山筑路,涉水架桥,日夜奋战。

历经半个世纪的洗礼,贵州国防科技工业构建起了以贵阳、遵义、安顺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新格局,逐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航空发动机四大板块为主体的科研生产体系。

在奉献国家国防事业的同时,三线军工企业还坚持走军民融合、自主可控、国际化经营发展道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军工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造福民众的社会责任。

据业内人士分析,贵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6.5亿元,规模在全国排第11位。

军工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特色科研生产渐成体系。全省国防工业系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家,建有院士工作站1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占全省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总数的40%以上。

龙头企业不断涌现,拳头产品越来越强。贵州在研制生产国防科技工业主机产品、系统配套、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拥有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燃机控制系统、大型锻件、高低压医疗氧舱、大功率液力变速器等一批打得出、叫得响的拳头产品,为国家武器装备重点型号任务配套率达80%以上。

目前,贵州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共有39家企业实现军用技术转民用,在特种车、高端装备、高端电子元器件、特种合金材料及高端铸锻件等领域颇有建树,成为我国重要的军民融合战略后方基地。

特别是由军品产业链衍生出的大批“民参军”企业,为军民融合增添了新鲜血液。目前,全省共有126家“民参军”企业。

军工产业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人才含量高,并且符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由此看来,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贵州都到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最佳历史时期。

军民融合再迈新阶

新的战略部署,新的伟大征程。

11月15日召开的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会强调,要深入贯彻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齐心协力开创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新局面。

具体如何布局?贵州规划先行。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完善顶层设计。

《规划》提出,贵州要把握做精做强军工主业、大力发展“民”、积极培育“民参军”“三大重点”,要聚焦打造示范园区、培育骨干企业、丰富优势产品、实施重点项目、突破核心技术、强化大数据引领和加快人才建设“七大任务”,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融合发展”良好格局,把贵州建成国家重要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到2020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8%以上,“民”“民参军”工业总产值合计占比超过50%;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新增“民参军”企业200家。

蓝图已经描绘。贵州率先在机制创新领域发力,盘活存量,做强做大军民融合产业。

今年8月,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成员包括国防科技工业、装备制造、大数据、冶金等企业,以及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等161家单位。联盟将通过市场拓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升全省军民融合产业整体竞争力。

今年11月,省经信委、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贵安新区共同出资,O立了总规模为1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以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贵州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同时,贵州还有多项激励措施激发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要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军事物流是国防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连接军事斗争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桥梁,是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点领域,必须从深层次认清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必要性。

一、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

军事物流是指物资由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最终抵达部队用户实现空间转移的过程。军事力量正是通过军事物流活动,源源不断地供应其所需要的各类军事物资,从而有效的开展军事活动。

作者认为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包括几层含义:一是军民物流资源共享。军民融合在资源上表现为军民共享,除了国防专用资源,其它资源如物流技术、物流人才、物流科技、物流信息、物流资金等,尽可能实现军民共用,本着效益最大化原则,最大限度的建设物流资源的通用平台。军民之间的物流资源共享能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因争夺资源而显现出来的竞争关系弱化,共生共长、互惠互利使两者之间产生一种正合博弈的关系。军民之间资源共享的程度越高,军事物流的支撑力就越强,国家的负担就越小,越有利于对国防事业的支持,有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二是军民物流目标一致。军民融合是将军事物流目标与地方物流目标有机融合起来,使发展目标与安全目标的利益指向统一起来。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以国家总体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是国家总体设计的结果,既没有倾向于发展地方物流的经济目标,也没有侧重于军事物流的国防目标,而是将发展与安全两大战略目标融合于一个过程中实现,各有侧重又齐头并进。三是军民物流责任共担。军民融合是军队和地方共同承担军事物流责任,承担军事物流任务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同时为了保证与军队合作的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军队需要负责地方从事军事物流活动所带来的高风险。

   二、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必要性

(一)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施富国强军战略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是信息主导、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整体”战,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社会技术、资源、信息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产生了寻求外部资源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保障功能日益强大,地方物流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许多高技术的产生和运用往往先于军队,地方物流具有向军队保障、军事物流渗透的“能力”。信息的高速流动、社会单元的相互开放、资源的广泛共享和技术的广泛通用,又为这种“需求”与“能力”的交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地方物流与军事物流的结合面越来越广,在国民经济与国防之间形成顺畅的资源流通渠道,能有效推动富国强军的一体融合,协调发展。

(二)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

?在机械化战争时代,飞机、坦克、军舰是完全独立于民品之外的,“大炮”与“黄油”的矛盾十分尖锐。就像列宁所指出的,要塞和军舰,这些东西在国民经济中不是一个正数,而是一个负数。现代经济技术发展改变了这一状况。据统计,一战时期,武器装备研制涉及的工业行业技术门类不到20种;二战时期,扩展到160种左右;而到海湾战争时期,已达到了上千种。今天,构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所涉及的资源,则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战略资源,使创造财富的方式与军事活动的方式深度融合。可以说,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根基已深深植入经济社会的全部。

而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更加强调初战决胜,只有依托精干高效的军民一体战略物流体系,才能为夺取作战主动权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的后备役和民船多达79所,占海上运输船总数的64%,短时间内向海湾运送了500只集装箱、3000多吨物资和400多辆油罐车。未来我军作战,在战略预警系统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平战转换时间更加有限,争夺战争主动权更加困难,只有将军事需求真正贯彻于各项社会建设之中,建立军民融合的战略物流体系,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实践表明:“在军事行动中使用商业公司实施保障,甚至可能比军人更迅速、更经济、更有效率。”其次,信息化战争消耗巨大,只有立足于全社会的整体资源,才能提供持续不断的战争物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先后投入7个航母编队和1个特混舰队,仅最小的6万吨位“中途岛”号航母,每隔4到5天就要补给6万吨燃油、8500吨弹药、3万吨航空燃油以及1200吨军需用品和大量的淡水,大型航母所需补充物资就更多。如此庞大的消耗,仅靠军队储备是难以满足的。对我军而言,未来作战如果没有持续可靠的国家经济潜力作后盾,军队作战资源将很快枯竭。军事物流只有军民紧紧相融,依托国家强大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各领域、各部门的潜力,才能赢得战争。

(三)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客观需要

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军事物流既要增强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保障能力,又要承担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海洋权益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物资保障任务。面临日益繁重的多样化军事任务,军事物流的保障任务越来越艰巨。只有走军事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民用装备、设施、人员等资源,不断发展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援力量,发展以国家民用航空、远洋力量为基础的海空战略投送力量,加快开发军民两用的尖端物流技术,才能为应对非战争军事任务提供可靠的物资保障。因此,军事物流只有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依托综合国力,建立健全军地协调机制,充分运用国家和社会保障资源,同时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紧密结合,才能有效组织全民动员,加快形成全民一体的保障体系,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实施快速高效和不间断的物资保障。

三、结束语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范文第3篇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义

军民融合式发展,为我们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从战略全局上把握内涵、认清意义,不断增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

第一,军民融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是有效利用和发挥现有军地资源优势,防止重复、分散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建设与国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二,军民融合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关于人民战争思想,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有论述。中国革命历史经验表明: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军发展壮大的根基在民、力量在民、保证在民。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军队靠山,军队是人民支柱;战争是保护人民的战争,战争也是人民的战争;经济社会要发展,军队建设也要发展;“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总书记提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是对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就。

第三,军民融合是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明显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四,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新方略;是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加快富国强军步伐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地区优势,加强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实现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它要求在制度设计、体系构建、资源利用等方面,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方位、宽领域的融合,形成双向优势互补的局面,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二、如何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当前,后备力量建设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必须顺应时展、坚持改革创新,探索特点规律、破解发展难题,整合建设资源、优化保障机制,提高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拓宽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完善融合机制,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卓有成效地推进军民融合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

第一,科学统筹、资源共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要统筹基础建设规划,合理安排经济建设与国防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军民融合;要统筹军地技术规划,使军品与民品的设计制造充分考虑相互需求,形成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技术上的军民融合;要统筹军地资源规划,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避免军地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实现资源使用上的军民融合。通过科学统筹规划,积极搭建军地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国防资源和民用资源的相互融合和优化配置。

第二,军地互动、实现双赢。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质,是形成军民两大体系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格局,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确保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使国家一笔投入产生双重效益。要充分发挥国防建设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资源整合优势,实现兼容、双赢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范文第4篇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从此,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逐步丰富、持续深化和日益完善起来:在20世纪90年代,同志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建设思想,强调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要根植于国家科技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来加强国防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进入21世纪后,同志指出:“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更加自觉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同志强调,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毫无疑问,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推动,我们在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在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探索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一是在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的进展、政策环境上有新改善,如: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军工融资环境进一步开放和“民参军”环境不断改善等;其二是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如:军工行业已初步形成军品为本、民品兴业的发展态势,军地经济融合发展和“民参军”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推进中仍然步履维艰,实行起来非常难,一旦涉及所谓敏感部位、敏感问题就会停步不前,融不进去、合不起来。尤其是多头管理、缺乏统筹,行业保护严重、市场开放不足,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军民资源综合利用不高,民和“民参军”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以及军工经济与国民经济相互促进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等突出矛盾、问题,已经成为开拓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严重阻碍或者拦路虎,成为深化改革的攻坚点或者亟待破解的难题。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并不是一条现成的路,而是在探索化解各种重大阻碍、破解各个重大难题中开拓形成的。这需要群策群力、集中智慧以化解阻力、破解难题。在这攻坚克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兵工学会的有关领导迎难而上,敏锐地提出,要为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发展建言献策。为此,学会向中国工程院提出申请,兵工学会牵头,以中国工程院举办科技论坛的方式和开展战略咨询课题的形式,就军民融合问题开展讨论、研究。通过两年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为国策建言:从院士《建议》

到建言十报告

为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做好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2011年4月,中国兵工学会策划并向中国工程院提出申请举办一场以军民融合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申请获得批准,王哲荣院士担任论坛主席。2011年9月1日,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即中国工程院第123场论坛)。论坛就军民融合问题展开了认真研讨。来自兵器、航空、航天、船舶和核工业等军工集团、工业与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军事科学院、国防高等院校的11位专家学者和领导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党组书记尹家绪、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副总经理龚艳德作了主题报告,共计约450名代表出会。论坛出版了论文集,106篇论文全面地回顾了国防科技工业在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在深入交流的基础上,论坛形成了一份会议纪要,经中国工程院组织院士专家认真讨论、修改完善,以《关于加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建议》(简称《建议》)为题,由中国工程院以院士建议的方式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等31位院士、专家在这份《建议》书上签名。

《建议》对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科技工业民和军民结合的探索实践进行了回顾。《建议》指出,军民融合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选择,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但是由于目前在国家层面上还缺乏集中统一领导,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致使各行业、各部门的军民融合还处于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状况;由于体制机制上的缺陷,形成了一些阻碍军民融合的“壁垒”,保护了落后,影响了技术创新与进步,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竞争和无序竞争,缺乏团结协作,造成巨大浪费,影响了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总结范文第5篇

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陕西是国防科技大省。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陕西国防装备制造业的基础。陕西军工企业横跨航天、电子、核工业、兵器、航天和船舶等六个行业,有科技人员11万。陕西省还是中国大中型军民两用飞机的科研、设计和制造基地。为实现军民融合产业的快速发展,陕西省把“支持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纳入“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为军民融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陕西建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园区。设立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园,这些园区的建立为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遇。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依然有一些问题。

1.军工企业对陕西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军工企业处于封闭和独立的状态中,与陕西地方经济关联度小,对陕西的经济和发展贡献不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重军轻民,民品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对民品的研发投入不足,没有把民品发展作为主业,也没有把民品生产真正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全省形成规模的民品品种相对较少,能在全国范围打开市场,成为龙头企业的企业更少,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比不高。虽然有些民品具有一定规模,但市场占有率低,往往受制于人。即使在具有优势的民用飞机生产领域,在陕西境内的配套企业也很少、没有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军民融合的体制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由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分别实行的是部门管理和行业管理,经济建设的部门管理,综合执行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宏观决策机构“缺位”,因而缺乏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军工企业纵向行业管理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度低,对地方的配套要求不高,难以融入地方经济。传统的体制为军民分离的形式,因而并不能充分统筹各个领域的决策意见。由于军工企业的特殊性,其体制的变革和创新往往滞后于民品企业,军工企业与民品企业的契合不强,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和解决由此产生的矛盾。

3.军民融合产业的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融资问题依然突出。资本市场是军工企业实现集中化整合的有效平台。2003年,世界军工十五强100%是上市公司。而我国尤其是我省的大型军工企业在融资、股权制改革方面仍相当滞后,从而限制了企业向国际军工巨头的发展。目前陕西军工企业的投资主体仍然是政府,即使那些经过了股份制改革的军工企业仍然没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没有改变国有股份的主导地位。到2010年,陕西的172家军工企业中上市的只有西飞国际和航空动力,而其中西安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持有西飞国际57.07%的股份,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持有航空动力53.23%的股份,这充分体现了陕西省军民融合企业投资主体的单一性。

4.军工企业对发展民品重视不够,军民融合度低。陕西军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重军品生产,轻民品开发,对民品的研发投入不足,没有真正把民品发展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军工企业改革创新意识不强,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简单地把军民融合理解为军工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民品。企业改革滞后,没有进行制度创新,不善于运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导致陕西军民融合力度不强。

国外经验对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启示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优势下,结合陕西特有的军民融合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借鉴世界军民融合产业典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启示如下:

1.加强军民融合的制度创新,进行顶层设计。成立省一级的“军民融合管理委员会”,统筹国防科技资源,对军工企业进行领导和协调。打破行业之间、军民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进行军民融合的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军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坚持军民品发展并举,军民资源共享,军地经济融合互动,真正实现军民之间协调发展。

2.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军民融合管理委员会”定期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公布项目,向社会进行招标,给项目一定的财政扶持和优惠措施。联合军工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公司,转化军民两用技术的成果。

3.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西安的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产业园是我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军民两用技术重大项目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快军民融合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通过军民融合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强化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和“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作用,加快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把军民融合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期刊更多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军转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骏马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呼伦贝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