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英汉习语翻译

英汉习语翻译

中文摘要

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论述习语在文化上六个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即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字习语的差异。从总体上看,英汉习语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在翻译时,对应关系的习语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的习语应该首先弄清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处理。因此,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应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Abstract

Differentpeoplefromdifferentculturesmayhavedifferentunderstandingsofthesamesentencebecausetheyareignorantoftargetcultures.Itisnecessaryforustostudytheculturaldifferencesinsomefieldsbetwee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Idioms,whichreflectcustoms,aretheessenceofcultureineverycountry.Idiomaticphrases,theessenceoflanguages,areloadedwithrichculturalinformationandserveasamirrorof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Therefore,inthispaper,theauthorwilldiscusstheidiomsreflectingthedifferencesofChineseandEnglishinsixlevels:livingenvironment,custom,religion,allusion,theacknowledgeofobjectivething.Whenexpressinglinguisticmeaningsandculturalfeatures,therearemainlythreetypesofidioms:correspondent,semi-correspondentandnon-correspondent.Forthecorrespondentidioms,wecantranslatethemwordforwordintothetargetlanguage.Butforthesemi-correspondentandnon-correspondentidioms,it’sbettertomakesurefirstoftheirculturalconnotationsandpracticalmeanings,andthentranslatethemappropriatelyaccordingtothecontext.Therefore,translationofidiomaticphrasesismoreculturalcommunicationthansimpletranslationofthesetwolanguages.Themasteryofthetechniquefortranslatingidiomaticphrasesisamusttothecultivationoflinguisticcomprehensionandinterculturalcompetence.

Keywords:idioms;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如此。英汉两国人民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颇具民族特色的习语。这些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是语言反映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1](p308)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关于习语,“<牛津>的解释是把idiom分为两义:(1)languageofapeopleorcountry;specificcharacterofthis(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殊之点);(2)(gram)successionofwordswhosemeaningisnotobviousthroughknowledgeoftheindividualmeaningsoftheconstituentwordsbutmustbeleantasawhole([语法]连串之词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各词单个的意义)。”[2](P1)因此,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惯用语、俚语和典故。

从语言的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各民族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因此,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共性。但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因物质环境和所处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哲学渊源不同,因而也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3](P66)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由于英国地处岛国,英国人历来善于航海,航海业曾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这些习语原来是水手用的术语,后来陆地上的人也渐渐使用起来。如:allatsea(全在海上,比喻不知所措),hanginthewind(在风中摇摆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threesheetsinthewind(三条帆脚都摇晃,比喻酩酊大醉),allhandstothepumps(所有人都去抽水,比喻事情危急,要全力以赴),inthesameboat(本是水手说的“与....同舟”,后来是人们用来表达“与....境遇相同”)等等。我国地域辽阔,虽然也临海,且海岸线也很长,但是航海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与航海有关的习语虽然有一些,但数量不多,如“同舟共济”、“风雨同舟”、“灭顶之灾”等。而汉民族主要生活繁衍在亚洲大陆,是个内陆国家,土地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陆地,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土洋结合”、“土嘣瓦解”、“斩草除根”、“土生土长”、“卷土重来”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常是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的,有许多描述夏天炎热的习语,如:“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似火烧”等等。而英国地处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季气候凉爽宜人,常与可爱、温好、美好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在莎翁的一首著名的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了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另外,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而在汉语中,报告春天的是东风。”[4](P43)

(二)习俗的差异

习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它构成了习语的底蕴,是习语赖于生存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是出自民俗。比如Apple-pie是美国百姓的传统食品。有的妇女习惯在每周开始时,先烤制7个苹果馅饼,然后把它们依次排放在食品架上。星期一吃第一格的饼,星期二吃第二格的。照此类推,有条不紊。因此apple-pieorder(苹果派的次序)又成为整齐而有序的代名词。例如:Beforeherguestsarrived,thehostesshadputherhouseinapple-pieorder.(在客人到来前,女主人将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pieceof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下,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的意思。但是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意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所以他们就用apieceofcake表示容易做到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长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

正因为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汉英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

(三)宗教信仰的文化差异

宗教方面的差异是心理文化差异的典型。宗教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西方人信仰的基督教,而中国人信仰的是佛教。因此,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的出现在英汉语言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习语如: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to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等等。

《圣经》被基督教奉为经典,因为《圣经》讲述了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神话和有关犹太人的传说故事、法典、宗教教规以及部分的史实等等。它反映了古人的喜怒哀乐,乞求与理想。因此,有大量的习语出自《圣经》。如:Job’spatience“极有耐心”,Judaskiss“犹大之吻”,adaughterofEve“女人”,aswiseasSolomon“智慧超群”等等。由此可见,《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汉语随之出现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因此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也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五体投地、回头是岸、顶礼膜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5](p52)

(四)历史典故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的来源有历史的习语的来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的是出自寓言,神话传说,他们的结构简洁,但意义很深远。因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源自希腊神话的Achilles’heel让人想到了“唯一致命的弱点”;cat’s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ScyllaandCarbides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Pandora’s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思是“无穷的灾难”。

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是出自神话传说。这些习语成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五)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习语表现出来的各种动物的文化意义不同的有很多。这一点从两个民族的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见一斑。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著名文人鲁迅就曾经号召人们要“痛打落水狗”。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

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视作人类的宠物、朋友或伴侣。所以西方人对狗有极其哀怜的情感。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绝大多数没有贬义。法国大革命时期名人罗兰夫人有句名言:“我越观察人,我就越爱狗。”可见“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实”的象征。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褒义,其中既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topdog(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agaydog(快活人);aseadog(老练水手);awaterdog(水性好的人);tohelpalamedogoverastile(助人于危难)的真情流露,也有Youarealuckydog.(你真幸运)的由衷赞叹。更有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宁为鸡头,勿为牛后)的警示格言。再如:“熊”在中国人和西方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就会想起“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如“瞧他那熊样”、“真熊”等贬义词。而在英语中的bear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如:Heisabearatmaths.他是个数学天才。有此可见,同一动物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二、习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的过程和结果。”[6](P266)由于大部分的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意思在外、有的有很多层的意思,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问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它的意义。“王佐良先生说过:‘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7](P67)译者在翻译习语的时候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还要准确地阐述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两中语言文化的对比,尽可能的保持原文与译文的等效或等值,使得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如出一辙或大致相同的感受。“因此,翻译习语时必须兼顾两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8](P267)要翻译好习语,本人认为有以下具体的方法:

1、直译

有的英语习语与其对应的汉语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一致,当然,基本对应并不是说完全对等,两者有可能存在某些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可采用直译的方式,以保持原文的特点。

例:(1)Inancienttimesifaman’seyewasputoutbyhisenemy,hemightgetrevengebyputtinghisenemy’seyeout.Thiswastheruleofaneyeforaneyeandatoothforatooth.

(古时候要是一个人的眼睛被敌人挖了,他可以把敌人的眼睛挖出来当作是报复。这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

Aneyeforaneyeandatoothforatooth出自《圣经》的《旧约·出埃及》二十一章。这一习语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习语中为数不多的外来语之一。既然英语习语和汉语的习语同出一辙,意义未变,就可以直译。

(2)Thinkcarefullybeforeyouresign—ifyoudothatyouwillhaveburntyourboats.

(你对辞职的事须三思----辞了职就断了自己的后路。)

“Toburnone’sboat”破釜沉舟,出自古罗马凯撒大帝出征作战时为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使士兵无退路,烧毁战船。汉语的破釜沉舟,出自楚霸王项羽,两句成语的寓意和构词上相似,所以可保留原文形象,采用直译。英汉数字习语中有很多对应的习语,也可以直接采用直译的方法,如:“astone’sthrow一箭之遥,fallinloveatthefirstsight一见钟情,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箭双雕,aslikeastwopeas一模一样,beonthevergeofbreakingout一触即发,getsomethingdoneonceandforall一劳永逸,inacompletemess一塌糊涂,intwominds,half-hearted三心二意。”[9](P147)

2、直译加意译

英语和汉语习语在用法和意义上存在着差异,但是仍然有共同之处,也就说部分对应,这种情况下,可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式将英语转换成汉语。

例:(1)Toplaydancemusicatafuneralistoputnewwineintooldbottles.

(在举行葬礼时候演奏舞曲就像旧瓶子装新酒一样不协调。)

“Toputnewwineintooldbottles”直译为“旧瓶装新酒”,虽然完整地按照原文的语言习惯进行表达,但是读者有可能误解其寓意,故需要补充“不协调”加以说明。

(2)Heisareallysheddingcrocodiletears.

(他真的是鳄鱼掉的眼泪,假慈悲。)

“Toshedcrocodiletears”直译为“掉下鳄鱼的眼泪”,英语国家的人们无须说明就很清楚“鳄鱼的眼泪”为何物,但是对于汉族人们来说就习惯用“猫哭耗子”来表示同一的寓意。因此,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一注,可避免发生歧义。

3、代换法

由于中西文化传统、审美情趣、社会结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不同,有些英语习语在意义、用法、文化特征上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所承载的寓意无法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来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改换喻体,即采用读者较为熟悉的形象,从而产生与原语相近的或相似的寓意来,达到与原作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

(1)Apenny’sworthofquality,apenny’sworthofprice.

翻译这句话,涉及到英语国家的货币单位。如果直译就成了“一便士的钱,一便士的货”。但如果换成中国的货币单位中“分”来表达,译为“一分钱一分货”,既通俗又易懂,又符合汉语的习惯。

(2)Theproofofthepuddingistheeating.

如要译成“要检验布丁,就要吃一吃”也无可非议,但是“布丁”毕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译成“亲身下河方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更赋予汉语的色彩。

在使用其他形象时,凡是含有明显的民族色彩或地方色彩,或赋有人名、地名的习语,翻译的时候就不能拿来互相替换,否则就会不伦不类,失去原文的特色。如:Twoheadsarebetterthanonehead.虽然和“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含义有相同,但是在汉译的时候不能套用,因为诸葛亮并非所有的西方人都很熟悉的中国历史任务,与原作上下会形成矛盾。如果把它译成“一人不及二人智”就较为合适,意思既不走样,也避免因民族色彩而引起的矛盾。

4、意译

由于英汉两中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原语包含的信息在特殊的历史、经济、政治和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特殊需要毫无共同之处,如果硬译,不仅会显得繁冗拖沓,而且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也会感到莫名其妙。这时翻译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拘泥于原文,另可舍去形象,重在原文的表达,即在透彻理解习语的基础上舍弃原语中的形象对寓意进行意译,用非形象性的语言表达将原语中的信息表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准确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美妙之处。

(1)Knowingfullywelltheimportanceofthetournament,alltheplayerspulledtheirsocksup.

(队员们十分清楚锦标赛的重要性,因此,人人精神振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英语习语“topullone''''ssocksup”意为“鼓起劲儿”,若按字直译为“挽起你的袜子”,虽然形象鲜明,但是读者对译语不能接受。因此,用“精神振奋、摩拳擦掌”直接转译原语语义,增加译文的感染力,尽可能的缩小译语和原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差异,就好多了。

(2)Itisalonglanethathasnoturning.

(路必有弯,事情必有转机。)

若直译为“没有转弯的小巷的确是一条很长的小巷”正好与所要的意思相反,这样就会贻笑大方。

5、移植法

为了更多的保留原文风格,对于英语中的习语,只要符合汉语规范,而且形象又为中国的读者所了解,不妨大胆的移植过来,保留英美文化中特有的形象,这样有助于将英美文化介绍到汉语中来,丰富汉语的词汇,提高汉语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是这种移植的形象,必须能够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不会产生错误的联想。这种译法的优势在于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提高译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如:

(1)Hewentaboutthejoblikeabullinachinashop.

(他干这种活就想公牛进了瓷器店那样莽撞。)

(2)Hewasverythinandhisskinhungonhisboneslikeanoldsuitmuchtoolargeforhim.

(他瘦得皮包骨,那样的皮肤像一件大的不合身的旧衣服一样耷拉在骨架上。)

上面的两句习语的翻译不但为汉语表达此类意思提供了一个新颖别致的语言形式,而且也使译文更加的生动形象,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又反映了原文文化特质。

6、补译

有些英语习语常以缩略的形式出现,但是寓意并没有改变,翻译时若只译出其缩略形式,中国的读者很可能不太明白其意义,若将原文的部分补译出来就比较好懂。如:

(1)It''''stheoldstoryofthestitchintime.

(还是那句老话,及时补一针,可以省九针。)

这里thestitchintime是习语Astitchintimesavesnine的缩略形式。

(2)Henryhadawildpartyathishomewhenhisparentswereoutoftown.Oneofhisneighborshookhisheadandsighed,“Whenthecat''''saway.”

(亨利的父母出城了,他在家搞了个狂欢晚会。一个邻居摇摇头,叹气道:“爸妈不在,无法无天了。”)

这里whenthecat''''saway是习语Whenthecat''''saway,themicewillplay.猫儿不在,鼠儿乐翻天的缩略形式。

三、结语

本文对习语的差异性及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习语是文化的产物,他们蕴涵了太丰富的文化知识。“尽管英汉习语在起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影像的选择和内涵意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10](P89)从习语中可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应用习语的时候,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但要具备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知识,只有这样,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才能准确的理解他人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王德春姚运.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P308。

[2]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P1。

[3]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66。

[4]吴瑾瑾.实用英汉翻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43。

[5]彭晓蓉.从学习汉英习语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J].宣传与文化,1999.P52。

[6]向明友、徐玲.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P266。

[7]范思勇.汉英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年第一期:P67。

[8]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P267。

[9]卢梅.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二期:P147。

[10]缪昌义.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P89。

[11]谢元花、魏辉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比较与翻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第十四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