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汉翻译

英汉翻译

英汉翻译

英汉翻译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翻译症这一诟病。文章首先介绍了翻译症。然后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总结出翻译症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翻译症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 

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例1:galileo’s greatest glory was thatin 1609 he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turn thenewly invented telescope 0n the heavens toprove that the planet revolve around the sunratherthanaroundthe earth. 

原译:伽利略最大的荣耀是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寻转。 

分析:翻译只理解了原文的表层意思,机械地将glory理解为“最大的荣耀”,导致最终的译文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思,简单地依照字面意思理解,结果往往言不达意。通过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伽利略借助科学手段第一次用试验的方法证实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事迹。原文的正确译法为“伽利略最光耀的业绩在于,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运转”。 

例2:it doesn’t matter to me as longas i get something between my rids and mybackbone. 

原译:没有关系,只要有点东西放在我的肋骨和脊骨之间就行了。 

改译:没有关系,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就行了。 

分析:人的肋骨和脊骨之间是胃,getsomething between onffs rids and my back-bone等价于get something to eat。这是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英美人喜欢幽默,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源语理解,往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不知所云,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这一前提外,还要依赖于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和对这两种语言的把握。 

例1:the students in a cluster and lifttheirhandswhentheirnames are called. 

译文: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时,就举举手。 

分析:译文显得不够流畅。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者分句之间往往不需要词语来连接。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往往需要略去不译。英汉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when就译成“当……时候”,每遇修饰语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翻译症严重。 

例2: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eby no means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acquiredby a sortof special training, 

原译: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的思维过程相比,这个思维过程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分析:例2将“itisimagined”的被动结构机械照搬,译文“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读起来别扭。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汉语比英语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这种情况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变通手段,化被动为主动,而是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译文就显得不地道。 

例3:i have sought love,first,becauseit brings ecstasy-1 would have sacrificed allthe restoflife for afewhours of this joy, 

原译: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牺牲我所有的余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 

分析:可以改译为“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倾我一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由于语言结构体系的不同,英语语言具有相当的清晰性、分析性和逻辑性,而汉语则模糊性、跳跃性和圆融性见长。如果忽视了这种特点,认为中文不够精确,不够科学,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地借助一些词加以规范,向英文考虑,译文往往不伦不类,适得其反。仔细分析一下,“我所有的余生”并不比“我的一生”精确多少,而且汉语中的余生常指老年人的晚年,或者大难后侥幸保全的性命,这和原文的意思想去甚远。 

例4: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cricket, 

原译: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译文“息有”翻译症,其实不然。是不是患有翻译症,有时关键还要看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接收者文化水平不高或对“板球赛”不甚了解,那么这种表达肯定很难理解。但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所以有时这样的异化翻译还能更好地传达异国风格。 

 

(三)审校阶段 

审校是初步译好原文后,进一步全面查实工作的一个后期阶段。译者细致地通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表达阶段尚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难以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 

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中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翻译症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上述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未透彻理解原文、表达时片面强调忠实,从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审校工作不认真。 

 

三、如何减少、避免翻译症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对原文的理解不能见字不见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需要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此外,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体系、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译者一定要增强责任心,从开始阶段就要摈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作风。 

2、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透彻、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应摆脱英文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在表达形态上的种种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短时间减少翻译症的发生。 

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译标准尺度。翻译症的发生就是翻译标准走了极端。忠实和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好尺寸。 

其次要灵活运用转性、变态、增补、省略等多种翻译手法,以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审校习惯 

审校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一定要谨慎,切实把好这一关。建议译者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审查自己的译文,如果还不行,可以寻求他人帮助。 

 

四、结论 

英汉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译英 忠于原文 分析

一、翻译技巧的分类

一般来说,基本的汉译英“翻译技巧”值得我们注意并加以应用,包括:“分清主从”“选词用字”“增益”“省略法”“转换”“词序调整”“正说反译,反说正译”“长句拆译”。

二、翻译技巧的分析和应用

在把“并列结构”译成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仔细分析原文,以确定哪一部分是必要的(或主要的)部分,哪些是“从属”。换言之,我们必须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用“从属”的方法。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遵循以下规则。

(一)处理重要的表达

例如我们分析下面的句子:“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我们该如何翻译这个重要的声明?从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存在”在这里的意思是“生存”(而不是“存在”),“发展”意味着“进步”(不是“发展”)和“长处”,相对于“短处”,下面的段落中提到的,意思是“强项”。因此,英语版本应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没有,它如何生存?它如何进步?

(二)补充一些词的语法结构,保证完整、意义明确

作为一个原则,译者不应该从原来的工作增加任何意义或减去任何意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应避免提供必要的~语,而是要使他的译本既准确又有意义,并符合译入语的用法。事实上,正是为了忠实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把翻译作为一种翻译技巧。这是因为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而且它的创作者和本族语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有许多不同的思想、习惯用语和短词等。

“一个篱笆要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在这里,“放大”是必要的,使英语版本理解的“一般公众在国外”。应译为:“篱笆需要三根木桩的支撑,一个能干的家伙需要其他三个人的帮助。”

现在让我们逐一讨论“放大”的各种案例。

(三)省略词语――使文本与英语表达习惯和修辞相一致

在汉译英翻译中,有一些一定要省略中文原版的英文版。

1.汉语中“重复宾语”的省略。“我们要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文中,“问题”提到了两次,这听起来很自然。然而,把这个句子译成英语的一般方法是:“我们必须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英语中,“问题”只有一个就够了。

2.遗漏的“动词”用辅助代替――避免重复。“他们为国家做的事,比我们所做的多得多。”翻译为:“They have done much more for the State than we have.”

(四)改变一些词――保持文本不变,符合翻译标准

转换是最重要的翻译技巧之一。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和习语有差异。此外,在“转换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以提高我们的版本的质量。”(杜厚道,1991)

(五)改变词序

汉语的自然词顺序与英语的通常不相同,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应予以倒装。

(六)否定――强化语气,达到良好的修辞效果

“一些语言学家说,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殊性。”(刘家庆,1984)在否定和否定中,汉语和英语在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上都有一个重要的但常常被忽视的差异。在中国,我们会说“我认为他不对”,然而,在英语中,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往往会说:“我不认为他是正确的”(不是“我认为他是不正确的”)。

翻译本质上是用另一种语言书面或说的语言的忠实表征。然而,正如实践所证明的,翻译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的承诺,而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更大的领域的一个方面,即交际。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们这个时代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翻译过程中,原作的深层意义和本质可以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准确地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翻译工作要忠于原作,遵守翻译过的语言的语法和用法。这样,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实现了教学的辅助。

参考文献:

[1]陈宏薇.翻译教学的初步体会[J].翻译通讯,1984(02).

[2]杜厚道.加强汉语素养,提高翻译能力[J].中国科技翻译,1991(01).

[3]范嘉碧.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杂谈[J].上海科技翻译,1995(02).

[4]封一函.论英汉翻译教学[J].首都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10).

[5]葛校琴.英语长句汉译教学初探”[J].中国翻译,1994(02).

英汉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式英语 产生原因 表现形式 避免方法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整体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冯庆华,2009:6)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翻译逐渐担负起了促进世界各族人民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重任。进入21世纪后,翻译的积极作用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凸显。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中国进一步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往。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这片土地更广泛地被世界所认识。无论是文化的输出还是输入,都离不开翻译这一重要的桥梁与纽带。正是在文化不断的交流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式英语”。本文着重探讨在汉英翻译中产生中式英语的原因和几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以及解决办法。

1“中式英语”及产生的原因

美国学者琼・平卡姆(Joan Pinkham)在其著作《中式英语之鉴》中,把“中式英语”定义为:“Chinglish, of course, is that misshapen 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所谓中式英语就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2000:1)。

1.1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与英语分别创于不同的地域,在其各自的发展中,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在语言的语音和表达形式上不同,而且也在语义层面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些词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色彩,例如东西方对“龙”这个字就有着不同的文化感受,汉语中的“龙”往往是褒义,比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吟虎啸、龙马精神。以前的皇帝自称龙,因此才有了龙颜大怒、龙心大悦之说。汉语人对龙的感情好到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但是英语中的dragon却是指口中吐火、无恶不作的怪物,往往喻指凶猛的人、专制的力量、罪恶的势力、邪恶的影响等。正是因为英汉语中对“龙”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联想,在翻译龙的时候就需要谨慎,不能套用汉语文化来应对英语,比如“亚洲四小龙”一般翻译为The Four Asian Tigers,不能根据中式英语来翻译为The Four Asian Dragon。(冯庆华,2008:63)

1.2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成长的土壤。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深深地烙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和折射着某一独特的思维方式,汉英文化同样存在着巨大的思维差异。例如:当我们陪同翻译雇主送别外宾的时候,雇主作为中国人,出于礼貌常常会说“路上注意安全”、“慢走”等,这所表达的是其对外宾的一种关切之情,但是如果我们按实翻译的话,外宾听了或许心中会有所不悦,因为他们会觉得我们小看他们,外宾心里也会想“难道我们连走路也不会吗?”作为翻译员,我们这时应转变汉语思维为英语思维,将“路上注意安全”、“慢走”翻译为简单的 “Goodbye”、 “See you next time”等。(李明晔,2013:174)

1.3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在学习一门第二语言,遇到和母语相似的地方会学得比较快,叫做正迁移,而负迁移是指母语与第二语言的不同之处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干扰的作用。如很多学生在碰到英语的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态的句子时常常忘记要在谓语动词后加“s”,这就是因为汉语没有这种变化,译者往往就会忽略这一点。因此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最困难的应该就是容易受到母语潜移默化的影响,译者也会不自觉地受到自己母语的影响,从而译出“中式英语”,例如:“白菜”翻译成“white cabbage”、“早恋”翻译成 “early love”,这些词的正确翻译应为“Chinese cabbage”、“puppy love”。(冯庆华,2008:35)

2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2.1词语搭配不当

译者在做翻译工作时由于会不自觉地受到汉语的影响,从而容易造成用汉语词语的搭配方式套用于英语之中。例如:“救火”翻译成“to save a fire”,这很明显犯了词语搭配不当的错误,应翻译为“to fight a fire”。

2.2词语的重复

“重复”在汉语修辞学上又称“反复”,是汉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通过有意识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达到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效果或增强节奏的目的。而英语却不倾向于用重复,一般是通过省略替代等手段来表意。因此,在汉译英的时候,可以对其中一些重复的词语进行省略,不必全部翻译出来。例如:

“我们从事了10多年的英语教学,教学质量高,教学经验丰富,在世界各地有成功办学的范例。”

译文:We have over te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quality English and have successfully managed school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原文一句话里,重复出现了三处“教学”,而英语里是不需要重复的,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文省去了冗余的信息。(冯庆华,2008:47)

2.3词序倒置

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词语的表达顺序是相反的。译者在面对这些词语的翻译时,往往忽略这一点而采取汉语的思维进行翻译。例如:“新郎新娘”翻译成“bride and bridegroom”,这就是按照汉语的语序翻译的,而真正的英语应为“bridegroom and bride”。(康志梅,2011:45)

2.4词性混淆

英语和汉语在词语表达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词多义。但是,英语对词性的定义要比汉语严格得多,汉语对词语的词性界定相对宽松,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很容易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结果导致词性混淆的错误。例如:“我不喜欢这个游戏”翻译成“I am dislike this game.”此句错误地将动词dislike当作形容词使用,应该译为:“I dislike this game.”

3避免“中式英语”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举例,我们认识到“中式英语”在英语学习中是极容易遇到的,尤其是译员在做口译翻译时,没有过多的时间斟酌自己的译文,这就要求译员们平时必须注意“中式英语”这个问题,以确保对话双方的有效交流。

3.1译员必须注重汉语的学习

对于一个翻译者来说,平时必须把汉语摆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笔者从自身的翻译经历中发现,翻译过程不但考验译者的英语功底,更能反应译者的国学底子。然而事实上,大多翻译者的汉语水平完全不能胜任英汉互译这样需要“两条腿走路”且要走得平稳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纠正“中式英语”的前提必须是学好汉语。

3.2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翻译者作为汉语和英语两种文化的桥梁,必须深悉两种语言的文化,在做翻译时,尽力摆脱母语思维的影响。例如:中国有一种减肥药叫做“轻身减肥片”英译为“Obesity-reducing Tablet”,看了译名后很多人误以为这种药是给“obese people”吃的。“ obese people”在英文里的意思是“特大胖子”,所以很多消费者,即使是胖子碍于面子问题,不愿去购买此药。如果英译为 “Slimming Pills”, 相信此药销路将会大大提高。

3.3充分了解“中式英语”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译者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必须加强自己对“中式英语”的了解,深悉其成因和各种表现形式,从而避免在翻译中出现“中式英语”。

4结束语

中式英语是汉译英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在母语、文化、思维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对汉英翻译者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学习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会无意识地遵循汉语模式,从而造成中式英语。我们只有在认清中式英语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汉语学习,拓展知识面,多了解西方文化才能进一步地提高英语地使用能力,从而摆脱中式英语。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陈科芳.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英汉翻译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翻译症这一诟病。文章首先介绍了翻译症。然后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总结出翻译症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翻译症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

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例1:Galileo’sgreatestglorywasthatin1609heWaSthefirstpersontoturnthenewlyinventedtelescope0ntheheavenstoprovethattheplanetrevolvearoundthesunratherthanaroundtheearth.

原译:伽利略最大的荣耀是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寻转。

分析:翻译只理解了原文的表层意思,机械地将glory理解为“最大的荣耀”,导致最终的译文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思,简单地依照字面意思理解,结果往往言不达意。通过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伽利略借助科学手段第一次用试验的方法证实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事迹。原文的正确译法为“伽利略最光耀的业绩在于,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运转”。

例2:Itdoesn’tmattertomeaslongaSIgetsomethingbetweenmyridsandmybackbone.

原译:没有关系,只要有点东西放在我的肋骨和脊骨之间就行了。

改译:没有关系,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就行了。

分析:人的肋骨和脊骨之间是胃,getsomethingbetweenonffsridsandmyback-bone等价于getsomethingtoeat。这是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英美人喜欢幽默,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源语理解,往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不知所云,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这一前提外,还要依赖于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和对这两种语言的把握。

例1:Thestudentsinaclusterandlifttheirhandswhentheirnamesarecalled.

译文: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时,就举举手。

分析:译文显得不够流畅。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者分句之间往往不需要词语来连接。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往往需要略去不译。英汉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when就译成“当……时候”,每遇修饰语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翻译症严重。

例2:AnditiSimaginedbymanythattheoperationsofthecommonmindCanbebynomeanscomparedwiththeseprocesses,andthattheyhavetobeacquiredbyasortofspecialtraining,

原译: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的思维过程相比,这个思维过程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分析:例2将“itisimagined”的被动结构机械照搬,译文“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读起来别扭。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汉语比英语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这种情况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变通手段,化被动为主动,而是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译文就显得不地道。

例3:Ihavesoughtlove,first,becauseitbringsecstasy-1wouldhavesacrificedalltherestoflifeforafewhoursofthisjoy,

原译: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牺牲我所有的余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

分析:可以改译为“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倾我一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由于语言结构体系的不同,英语语言具有相当的清晰性、分析性和逻辑性,而汉语则模糊性、跳跃性和圆融性见长。如果忽视了这种特点,认为中文不够精确,不够科学,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地借助一些词加以规范,向英文考虑,译文往往不伦不类,适得其反。仔细分析一下,“我所有的余生”并不比“我的一生”精确多少,而且汉语中的余生常指老年人的晚年,或者大难后侥幸保全的性命,这和原文的意思想去甚远。

例4:Itisassignificantasagameofcricket,

原译: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译文“息有”翻译症,其实不然。是不是患有翻译症,有时关键还要看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接收者文化水平不高或对“板球赛”不甚了解,那么这种表达肯定很难理解。但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所以有时这样的异化翻译还能更好地传达异国风格。

(三)审校阶段

审校是初步译好原文后,进一步全面查实工作的一个后期阶段。译者细致地通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表达阶段尚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难以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

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中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翻译症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上述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未透彻理解原文、表达时片面强调忠实,从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审校工作不认真。

三、如何减少、避免翻译症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对原文的理解不能见字不见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需要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此外,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体系、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译者一定要增强责任心,从开始阶段就要摈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作风。

2、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透彻、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应摆脱英文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在表达形态上的种种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短时间减少翻译症的发生。

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译标准尺度。翻译症的发生就是翻译标准走了极端。忠实和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好尺寸。

其次要灵活运用转性、变态、增补、省略等多种翻译手法,以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审校习惯

审校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一定要谨慎,切实把好这一关。建议译者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审查自己的译文,如果还不行,可以寻求他人帮助。

英汉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 汉语 文化差异翻译

引言

语言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正如皮萨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与此同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也指出:“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所以对一个成功的翻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彻底弄清英汉文化差异之处,并且在精通双文化基础上的翻译才会翻译准确。因此研究英汉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1.文化与英汉文化差异

文化的经典定义,是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确定的,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而所谓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历史、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思想意识、观察、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深入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1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在词汇意义、词的搭配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1.1.1英语中词汇与汉语中词汇在词义对应方面:如:mascon(表示月球表层下高密度的物质聚积),beddo(一种多用途的床),这些词在词义上到现在都没有相对应的汉语词汇与之对应。

1.1.2词的搭配能力方面:如:to cut wheat即汉语的“割麦子”;to cut cake即汉语的“切蛋糕”;to cut finger-nails即汉语的“修指甲”,由此to cut的搭配能力很广,可以用于麦子、蛋糕、指甲,而汉语则要用割、切、修等来搭配。

1.2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在句法方面的表现:

1.2.1句子结构方面的差异。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可以不转换,但有时则要转换,这种转换,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

Here ends the diary of Dr.Watson.

华生医生的日记写到这里就结束了。(英语倒装句结构―汉语正装句结构)

1.2.2句子顺序方面的差异。句序是指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的顺序,因为其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致,从而导致句子顺序方面的差异。比如:

Nothing has happened since we parted.(后置)

我们分别之后,一直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前置)

2.英汉文化差异的翻译

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东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差异、文化习俗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的差异、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差异的影响,导致英汉文化在词汇意义、词的搭配能力、词序变化、句法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以上通过举例清楚讨论了这些文化差异之处,于是对这些文化差异翻译的策略选择则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更加广泛地分享英汉文化精粹,笔者总结了四种针对性的翻译方法:直译、代译、增词、意译。

2.1直译法

直译的优点就在于能够保存文化特征,因此有利于英汉文化的交流,并能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能力。如直译“hot dog”为“热狗”,“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为“血浓于水”等。

文化意义上一方有特殊含义而另一方没有特殊含义的词,也可采用直译法。如:“olive branch”直译为“橄榄枝”,其象征和平的文化意义在原本无此义的汉语中也强化了此意。

2.2代译法

代译是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文中的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替原文词语的方法。对于文化负荷较重要的词,由于其排外性太大,用直译法不能传达出原文的文化意义时,可考虑代译法,特别是比喻和习语的翻译中更常用此法。例如“four Asian tigers”译为“亚洲四小龙”。

2.3增词法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而直译不容易使译文读者理解的时候,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这样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译文读者的理解。举例说明:“班门弄斧”译为“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如果不加上“the master carpenter”英语读者就无法理解本句之意了。

2.4意译法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词汇,直译不能准确传达其文化意义,代译又易将译文强加到原文文化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说,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考虑意译法,即完全用译文中文化意义较弱的词汇去译原文所传达的信息。这样虽然会造成翻译过程中原文文化的损失,但对于达到合理的翻译来说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比如说:“child’s play”直译为“儿戏”显然不对,不如译为“非常容易的事”。

3.结语

研究英汉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提高译者对英汉语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重视英汉文化差异,以便充分理解原语言的文化内涵,再合理地根据译文文化对译文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研究英汉文化差异,探索英汉文化差异翻译策略,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既是对翻译理论的补充,也是翻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Nida,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编著.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9-69.

[3]孙小军.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报,2006,(1):186-189.

[4]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范振辉.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与翻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91-93.

[6]杨贤玉.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70-72.

相关期刊更多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