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汉互译

英汉互译

英汉互译范文第1篇

高职英语升学考试中英汉互译的主要目的是考查考生对英语词汇、语法及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对书面材料的理解能力。但是简单的说,任何形式的翻译都是一个“理解—表达”的过程。历届高职考试中这部分的得分情况不容乐观。下面就谈谈考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

1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先说汉译英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心里问题,学生普遍认为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简直是太神奇的事情。高职补习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职高或是中专,基础本身就不好。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所以当看到一个汉语句子,第一个反应就是头发懵、手发抖、无从下手。在2010年四月的的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这个广告中的小男孩大概五岁左右”。有许多同学一个英语单词没写。究其原因是太长了,不敢写。假如将此句改写为“小男孩五岁”则大部分的同学就可以写出主干部分,然后加以润色即可。再则就是基本知识的运用,如动词时态、句法、词义的掌握不好。往往会出现生译,如:“歌声听起来很优美”其中‘优美’译成‘elegant’让人苦笑不已。而英译汉的问题比比皆是,且不容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不少考生在做英译汉时基本能理解原文的意思。但由于汉语表达能力差,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于是写出生硬或严重欧化的译文。例如: ‘i do’ when asked at wedding ceremony, new couples will answer.此处 ‘i do’很明显翻译成‘我愿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结婚誓言,但有不少同学翻译出‘我做、我行’等等不合时宜,文不对题的‘胡’话。总之不像中国人说的话。

翻译无一定的方法,同样一句话,十个人也许可以翻译出十种不同的译文来。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技巧不同。”所以学翻译犹如学开车,只在马路边看别人开,或只听教练讲解,不管意会理解得多么深刻也无济于事,这样还是学不会的。不过,只靠自己实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他人的经验。 因此,下面文中我除了讲解一些基本的技巧之外,还精心挑选了一些翻译的实例,希望读者能受到启发。

2 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不同

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看似简单的英语句子,要译成汉语却总是不顺。这主要是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系统的差异造成的。大家知道英语句法严谨,每句句子都必须有主语(祈使句除外)和谓语动词,个句子成分的排列也有一定的规则,此外,英语句子还可以层层相套,拉得很长,汉语则不同,汉语的句子以达意为准则,许多成分都可以省略,句子成分的排列也没有那么严谨,而且句子一般比较短,较少长句,例如,“她年方二八,天生丽质。”翻译成英语则为主系表的结构“she is eighteen and beautiful”最为重要的是英语没有中国文化那样注重对称和平衡,也由于英语单词音节不均的关系。英语的词汇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整和正确,较少对称的结构,如表示王梅长得美,汉语中往往会说“天生丽质,倾国倾城,面容姣好,风姿绰约等等。英语中常用beautiful,very beautiful。

3 汉译英翻译技巧

在汉译英中考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按中文的习惯去翻译,而忘记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的不同。考生应在理解原文的意思之后,用英语去思维,然后用英文的习惯表达出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总结了下面的顺口溜,同学们感觉受益匪浅:

谁干啥了往前跑,不相干的向后赶。

定语从句小跟班,总是跟在名代后。

句子翻译我最行,不会说了绕着说

主干时态排好队,引导词主谓就ok

第一句说明哪些是主要成分—主谓宾,哪些是附加的修饰成分(定状补)。也就是英语译文的主要框架

转贴于

先确定下来,然后在寻找适当的英语词汇,将句子的主要意思翻译出来。这样译成的句子至少在结构上不会有大的问题,接着在看次要的成分(也就是定语状语等修饰语)译成英语后依照英语的习惯安放在适当的位置,这样,一个句子就译成了。例如:

(1)那一刻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里饱含幸福的泪水

i saw mom’s eyes filled with happy tears at that moment。

(2)小男孩吃力地端着那盆水,对他的妈妈说:“妈妈,洗脚。”

他的妈妈会心的笑了。

holding the heavy basin of hot water, he said to his mother, “mother,

i will wash your feet.” his mother smiled happily.

例1中的主干部分是“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其余的可做非谓语来处理。这样就一目了然。例2中不会翻译“吃力地”可以非常灵活的处理为“那个小男孩端着非常沉得水,至于“妈妈会心的笑了”可以理解为幸福的含义,由此可以看到对每一个汉字意思的把握是多么重要。

4 英译汉翻译技巧

同学们在这部分往往是很苦恼,明明是看懂了,为什么老师给那么一点分数。这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翻译腔十足。或者是对英汉句法语法的理解上有问题,如英语有冠词,汉语则没有;英语多用代词,英语虽然也用,但远不如英语那样频繁;英语介词丰富,被称为“介词的语言”汉语则介词很少,英语中很多需用介词的地方汉语要么用动词代替,要么不用;英语多用关联词,没有语气助词,汉语测少用关联词,主要靠逻辑关系来铺排句子,强调意念的连贯性。因此,英译汉时,可根据具体语境省略原文的冠词和某些代词、介词、关联词等,有时则可适当增加一些语气助词。例如:the train moved away so slowly that butterflies blew in and out the windows.

火车开得非常缓慢,蝴蝶从窗口飞进又飞出。

英汉互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

英谚:1、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s,there'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 bethe head 0fadogthanthetail of alion.

英谚:1、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英谚:1、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

(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 on the city h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英谚:1、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 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suggest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 bowl is quiet,two bowls make a 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翻译为:sima zhao's intent is known to all.the villain's desire is obvious.

四、英汉谚语互译时需注意的“三化”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1:unti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0f lu will not be over,译文2:there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he who stirs it up is re-moved.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汉谚:少见多怪。试比较两种译文:wonder is the daughter of ignorance,(口语化)seeing little is the cause of amazement.(书面语)

英谚: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汉谚:酒后吐真言。wine in,wit out,看菜吃饭,量体裁衣。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and the dress to the figure.

英谚: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knows no what is sweet.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

英汉互译范文第3篇

写作翻译网权威经典散文英汉互译:春天的融化,更多经典散文英汉互译相关信息请访问英文写作翻译网。 Every April I am beset by the same concern-that spring might not occur this year. The landscape looks forsaken, with hills, sky and forest forming a single graymeld, like the wash an artist paints on a canvas before the masterwork. My spirits ebb, as they did during an April snowfall when I first came to Maine 15 years ago. "Just wait," a neithbor counseled. "You"ll wake up one morning and spring will just be here."

Andlo, on May 3 that year I awoke to a green so startling as to be almost electric, as if spring were simply a matter of flipping a switch. Hills, sky and forest revealed their purples, blues and green. Leaves had unfurled, goldfinches had arrived at the feeder and daffodils were fighting their way heavenward.

Then there was the old apple tree. It sits on an undeveloped lot in my neighborhood. It belongs to no one and therefore to everyone. The tree"s dark twisted branches sprawl in unpruned abandon. Each spring it blossoms so profusely that the air becomes saturated with the aroma of apple. When I drive by with my windows rolled down, it gives me the feeling of moving in another element, like a kid on a water slide.

Until last year, I thought I was the only one aware of this tree. And then one day, in a fit of spring madness, I set out with pruner and lopper to remove a few errant branches. No sooner had I arrived under its boughs than neighbors opened their windows and stepped onto their porches. These were people I barely knew and seldom spoke to, but it was as if I had come unbidden into their personal gardens.

My mobile-home neighbor was the first to speak."You"re not cutting it down, are you?" Another neighbor winced as I lopped off a branch. "Don"t kill it, now," he cautioned. Soon half the neighborhood had joined me under the apple arbor. It struck me that I had lived there for five years and only now was learning these people"s names, what they did for a living and how they passed the winter. It was as if the old apple tr

英汉互译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信、达、雅"为一般英汉互译之标准,而音译则要求更高,用翻译界的一句话来说即"翻译是一门艺术"。音译,其为求其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效果。又有更好的难度,不仅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更对译者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引言

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音译作为英汉互译中最特殊的一种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如果说一般的英汉互译,要达到艺术性水平,必须解决如何用本国语言传达原文风格的问题,那么音译,除此之外,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使打翻译达到美的享受,有其以下两个特点:

1. 音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音译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音译,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例如:

a widow bird

a widow bird state morning for her love

upon a wintry bough;

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

the freezing stream blow.

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

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

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

except the mill-wheel's sound.

译文为:

孤鸟

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

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

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

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原诗的诗眼在"widow"(孤寡之意)一词,译者紧扣诗眼,将state 译成"悲鸣",将wintry bough 译成"寒枝",将freezing stream blow译为"冷风何萧萧",将 mill-wheel's sound译为"喧桔槔"。可以说,这种译法在词义上讲是"失实"之处,但它却将原作创造的那种艺术境界给传达出来了,而且译文所渲染出的那种荒寒的意境、悲凉的心情,私以为,较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读罢,不禁从心底泛起一股悲怆之情,对那只孤苦伶仃的鸟儿顿生同情之心、怜惜之意。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寓言",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直觉的作用,对原作心领神会,而移情于自身,把原作的艺术美音译美表现出来。

2. 音译是一种创造性的美

音译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表现,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或者叫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不妨甩开原文形式,选用最佳的词句结构、表现手法,把原文(不仅仅是内容,而且还包括情感、意境、韵味和风格)重新表达出来。例如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 gerald)译波斯诗人俄玛(omar 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是传诵诗坛的名作。他不拘泥于原诗的词句,而是吸取灵感再创作,既有英国诗的音韵之美,又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堪称一绝。当然这种例子很多,俯拾皆是,顺手拈来。

徐志摩的《哀曼殊斐儿》,其音译之美曼殊斐儿,乃是爱尔兰女作家,年轻早故的她在志摩笔下有着令人眩晕震颤的美;而曼殊斐儿这四个字将其冰清玉洁的美好气质衬托得贴切无比,令人神往。这仙女般的名字,是katherine mansfield的音译-现时译作凯瑟琳o曼斯菲尔德,但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诗意,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英文名字罢了。

柏杨的《翡冷翠》其音译,引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firenze、firenge或英文名 florence)令人读后 瞬间心里仿似从仙境掉到了人间。

还是徐志摩的独创,将cambridge译作康桥。虽然主观,但比起同样半是音译半是意译的剑桥,却多了些象征的意韵。歌咏康桥的诗篇也和这独特的名称一起经久不朽。

把violin译作梵婀铃,来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换作小提琴,大约就少了一种婉约清丽的和谐。

大仲马的《三剑客》,里面多次提到法王行宫"枫丹白露" (fontainebleau)还有巴黎的著名大道"香榭丽舍"(les champs elysees)。 只觉得实在是妙不可言,一定是极为美好的场所。枫丹白露其法语本意是"枫树茂密有清泉的所在";而香榭丽舍本意是"欢乐所在的田庐";此情此景,如诗如画 - 不仅字音几近,字意也非常美妙得十分相似。

"香奈尔(chanel)"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音译;我想很多女孩儿一见这个名字就会喜欢上它 - 如梦似幻的性感、温柔和芬芳,作为女性化妆品和时装的品牌实在合适不过了。

中式的美丽音译,还有很多体现在电影名字上。比如把非常平淡直白的的《滑铁卢桥》译成《魂断蓝桥》;气氛悠然而出,让人感觉一定是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译作《廊桥遗梦》、一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婚外情,恰恰是这样如此平凡的题材,却被高明的艺术家渲染得缠绵悱恻,哀惋动人,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的人格魅力,使得整个作品甚至亘古以来无数男欢女爱悲欢离合的故事,升华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意外的收获》译作《鸳梦重温》...如古典的四字骈文,优雅微妙。美国有个以前的印第安人居住地yosemite,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因经常有灰熊出没,就用了印第安人语的"大灰熊"作地名,谁知中式的音译却把它变得如此巧妙。

二、结束语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含有物象的基因,具有某种空间性和可视性,有一种模糊的图画美,正如著名诗人闻一多所说:"惟有中国的象形文字,可直接表现绘画的美。西方的文学变成声音,透过想象才能感到绘画的美。可是中国文学,你不必念出来,只要一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立刻就可饱览绘画的美。"老舍先生说的"我们的语言文字之美是我们特有的,无可替代的"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并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之美译后使读者看到思想之美,意境之美,感情之美,做到音、形、义兼美,"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在英汉互译时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平平淡淡地译出来,韵味尽失,丰姿全无,即使文字流畅,忠实通顺,但不传神,也不能算好的、合格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翻译》编辑部,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

[2] 杨自俭, 刘学云. 《翻译新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

英汉互译范文第5篇

虽然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进行实践,但是开展有指导意义的翻译理论教学,对于翻译教学来说大有裨益。在汉英互译中涉及的原则与标准相对复杂,除“信、雅、达”外,还有众多翻译理论,例如对等理论、等效翻译等。不同的翻译原则与标准对于翻译实践的开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对翻译活动的开展有着重大意义。

阎佩衡所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学论》概括了翻译的复杂过程,既考虑到语内翻译,也考虑到语际翻译乃至语文翻译。该著作在叙述翻译理论的同时,又附有翻译实践练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汉英互译教学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该书结构明确,分为绪论、上中下三卷和附卷。绪论针对翻译、翻译标准、翻译原则进行了论述。上卷论述了翻译的一些理论以及分析方法;中卷论述了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并对语言与文化进行了对比;下卷针对常见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等,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汉英、英汉的翻译方法。附卷部分涵盖了词语(意义)、句子、描述性文字、叙述性文字、阐述性文字、论述性文字、科技性文字、对话中的文字翻译等。

笔者在对《英汉与汉英翻译教学论》进行阅读后,认为在汉英互译教学中需要事先明确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第一,翻译的本质就是不同语言之间转换,让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因此,翻译所得到的语言必须要完整、真实地传递原文所包含的相关信息,符合目的语言的习惯。

第二,在大学翻译教学中主要以适用型翻译为主,大部分涉及的文章均为说明文、记叙文、书信、商务文体等。相对于文学体裁来说,上述文体都需要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并不是抒感,需要注重逻辑清晰、条理明确、思维明确。因此,在汉英互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始终遵循准确、通顺的原则,无须追求华丽的语言与文字,只需做到准确表达,真实传递原文的意义,并且翻译中词汇的搭配、句子的结构要符合英语或汉语的语法规范、习惯等,保持行文流畅。

第三,英语与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其在概念、表达、思维、运用方面都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汉英互译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理论的正确运用。

同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汉英互译教学的内容要简单易懂,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汉英互译教学中要始终关注翻译实践的进行,同时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做到概念准确有效,能够联系实际案例,让学生明确认知每一种翻译技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用于解决哪一些翻译问题,并且如何灵活使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在海量的语言教材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例,给学生塑造清晰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与探索。

第二,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以及保证教学内容学术性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汉英互译的材料x择方面可以予以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兴趣爱好,以便在汉英互译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积极提供自己喜爱的翻译材料,并且说明翻译材料的优势与特点,并且将其集中组合成为素材库。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从素材库中选择翻译材料,并且将汉英互译理论与技巧融入其中,从而实现专业性、技术性、学术性以及趣味性的融合。

第三,在汉英互译形式方面也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将汉英互译课堂分为三个步骤开展,分别为学生自译、学生互评、师生共评。例如,在拿到材料后学生自己进行现场翻译,并且记录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完成翻译后与同学相互开展翻译评价,交流翻译中的体会。这一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成为汉英互译课堂的主人,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最后的师生共评环节中,教师与学生要互相评价,学生对于翻译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要勇于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以便形成汉英互译的批判性思维。

相关期刊更多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