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话语

话语

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追踪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

特点。同时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不同看法,诸如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划界、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

,也作了介绍和归纳。本文还着重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学科近些年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话语分析、篇章

1.历史背景

1952年,Zellig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

e杂志上。此后,Discourse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性的研究。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

有兴趣,这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由Halliday(1961)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

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美国,Hymes(1964)编的Languagein

CultureandSociety(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问世,书中已经注意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

形式”等课题的研究。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他和他的追随者对土著

语中叙述体的研究一直与话语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

大。

2.形成和发展

2.1.形成阶段

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

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

2.1.1.大量论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现

这段时期,研究话语的论文大量出现,专著和论文集也出了几十部。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

(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andcomment(话题和述题),co

hesionand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substitution(替换)等等。

有影响的论文集有:StudiesinTextGrammar(篇章语法研究,Petofi&Rieser(eds.),1974);Textv

s.Sentence:BasicQuestionsofText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篇章语言学的基本问题,Petofi(ed.),

1978);CohesionandSemantics(外在接应和语义学,stman(ed.),1978),PapersonDiscourse(话语

论文集,Grimes(ed.),1978);FrameConceptionandTextUnderstanding(框架概念和篇章理解,Metzing

(ed.),1979);SyntaxandSemanticsVol.12.DiscourseandSyntax(句法和语义学,12卷:话语和句

法,Givn(ed.),1979)等等。

这时期有影响的专著有:Suprasegmentals(超语段,Lehister,1970);SomeAspectsofTextGramma

r(篇章语法的若干问题,vanDijk,1972);TheThreadofDiscourse(话语的条理,Grimes,1975);Dile

mmasofDiscourse(话语的二难推论,Wooton,1975);CohesioninEnglish(英语的外在接应,Halliday,

1976);CohesioninLiteraryText(文学篇章的外在接应,Gutwinski,1976);TextandContext(篇章

和语境,vanDijk,1977);OnUnderstandingGrammar(理解语法,Givn,1979)等等。

2.1.2.“话语分析”形成的动力和原因

70年代的研究相对60年代来说,既有持续又有变化。传统的语法分析已受到挑战。话语分析者在传统

语法分析中,加进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变异、言语行为、会话、独白、篇章结构、交际活动、认知和语境等等

新的概念。这段时间的研究为80年代话语分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话语分析之所以在这段时间中形成,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1)受语言研究中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

。如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发现,许多问题在句内无法解决,只有借助话语分析才能

解决。又如社会语言学的研究,Labov(1972)对黑人斗嘴的话语、讲述的故事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

析的发展。2)理论语言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使人们把眼光投入到比句子更大的话语形式(详见陈平,198

7)。此处还有3)Austin,Grice和Searle等语言哲学家关于言语行为的研究。

2.2.发展阶段

80年代是话语分析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无论从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在语言学界的影响等方面来看

,都胜于70年代。下面是80年代话语分析中的几件大事:

2.2.1.TEXT(篇章)杂志创刊[1]

1981年,Text杂志在荷兰创刊(后移至德国),现任主编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vanDijk教授,其编

委都是世界各地一流的话语分析专家,我国陈平研究员也被聘为编委。从此,“话语分析”有了一块属于自己

的领地,这也是话语分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

2.2.2.两本专著

这个时期有关话语分析的专著不断出现,其中有两本影响较大。一本是英国的G.Brown和美国的G.Yule

合写的DiscourseAnalysis[2],本书于1983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仅1984年就重印两次。本

书写得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对前人的研究作了很好的概括。还有一本是R.Longacre写的TheGrammarofDi

scourse(话语语法);由Plenum出版社1983年出版。这是本超句语法书,讨论独白话语和对话,谓语的

组合,格,概念结构的层次,话语分析框架等等。这两本书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前一段时期的研

究水平。

2.2.3vanDijk主编的《话语分析手册》

荷兰语言学家vanDijk约请世界各地研究话语的有关专家撰稿,于1985年编辑出版了HandbookofDi

scourseAnalysis(话语分析手册)。本书共分四卷,第一卷:DisciplinesofDiscourse(话语的各个学科

领域);第二卷:DimensionsofDiscourse(话语的各个方面);第三卷:DiscourseandDialogue(话语和

对话);第四卷:DiscourseAnalysisinSociety(社会中的话语分析)。这本手册的出版,是话语分析史

上的一件大事,vanDijk称,该手册“可以看作是这门新的跨学科独立和自我体系形成的标志”。

2.2.4.话语分析在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上的展示

1987年8月10-15日,在前东德首都柏林召开了“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大会共分19

个分组会议,这19个分会中,以讨论篇章和话语的论文最多,共108篇,占整个大会总篇数的12%,列

第一。“从会议听众出席的情况来看,篇章与话语分组会也是最吸引人的几个场合之一。与会者对篇章与话语

问题表现出如此浓烈的兴趣,这成了本届大会有别于往届的一个显著特征”(陈平,1987)。陈平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近年来理论语言学的发展,以及各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向语言研究工作提出

的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投向篇章和话语领域。二、同西方国家相比,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这个领域

里有着更为悠久的研究传统,对篇章与话语问题的探索多年来没有中断过。本届大会在东柏林召开,为他们提

供了一个将大批研究成果公之于世的便利机会”(陈平,1987)。

在这次大会中,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第一次面对面地展示了自己的阵容。

以上谈到的几件大事,标志着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已有了一席之地,可以看作是话语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自

己的研究框架,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3.一些理论上的看法

3.1.分歧的看法

3.1.1.对“DiscourseAnalysis”这个术语的理解

对DiscourseAnalysis这个术语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discourse看作是口语,而把text看作是书面语。

也有人把discourse看成既是口语又是书面语,迄今没有统一。跟DiscourseAnalysis相近的术语有textgram

mar,textlinguistics等等。国内大多数人把DiscourseAnalysis译成“话语分析”,也有人译成“篇章分析

”、“语篇分析”。对这门学科,也有人称“话语语言学”或“篇章语言学”。

3.1.2.话语分析和句法的关系

关于话语和句法的关系,通常有4种观点:“1、篇章话语与句法绝然无涉,句法研究根本不应考虑到篇

章话语因素。2、部分句法现象受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但那只体现在句法现象的一些非本质方面。从方法论

的角度考虑,阐释句法特征时可以不理会篇章话语因素,虽然此举并不意味着否认后者的存在。3、句法现象

从成形到现状都受到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句法研究过程中若不考虑这些因素,势必无法得到理论上富于洞察

力的阐释。4、根本不存在相对独立于篇章话语的所谓句法成分和句法规则”(陈平,1987)。一般的情

况是,大多数人赞成第二种和第三种折中的观点。极端的人不多,但也有一些,如Tannen,早期的Garc''''ia和G

ivn等。

在探索句法形成的篇章/语用原因方面,较有名的学者有:Sankoff和Brown(1976),Hopper和Thom

pson(1980,1984),DuBois(1987)等等。

3.1.3.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关系

语用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廖秋忠(1991)作了很好的归纳,他列出6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主要

是两种:1)话语分析包含了语用研究,如Givn和Thompson等人,因为他们认为篇章话语是研究实际运用中

的语言,研究篇章话语就是研究语用及源于语用因素的结构规律。语用研究包含在篇章研究之内。因此他们的

著作中,语用篇章经常不分。2)认为话语分析包括在语用学之内。

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界限还没有划清,实际上也是很难或无法划清的,因为话语分析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

,和语用学有许多交叉重叠的地方。

3.2.基本一致的看法

以下几种观点,人们的看法基本一致。

3.2.1.超句研究

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超句现象,这里的“句”,在书面语中,可以是clause(小句),也可以是sentence(

句子,以句号作为标记)。“话语分析最典型的研究对象是超出单句长度的语段,由前后相连的句子构成的段

落,如果在语言交际中表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我们便称之为篇章(text)”(陈平,1987)。

3.2.2.研究自然语言,考虑语境

话语分析者研究的是自然的语言,使用的例句也很少是由作者自己想出来的。研究时往往考虑语境,当然

人们对语境的看法也有各种不同,一般来说,分析话语时各种语境的因素都要考虑,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传

统语法分析往往是脱离语境来研究词句,这一点与话语分析很不相同。

3.2.3.表现出对趋向性和选择性的考察

话语分析十分注重量化分析,关注实例(token)的多寡,很少判别哪个句子能说或不能说。话语分析经

过对自然语言的量化分析,其结果往往表现出一种趋向性和选择性。“这种分析结果正是折射了这样一个客观

事实:无论在语言系统里还是在语言运用中,对立的成分、格式、过程或者环境等等,很少表现为非黑即白,

截然分明的两个范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呈现为一个由此向彼逐渐过渡的连续体(continuum),对立

的两极之间存在着数量不一的中间阶段”(陈平,1987)。

4.近些年来研究状况

4.1.“话语分析”的研究队伍

话语分析这门新的交叉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批比较稳固的研究队伍。近些年,在这

个领域里比较活跃的有:vanDijk,T.Givn,S.Thompson,D.Tannen,J.Petfi,W.Mann,R.Longacre,

W.Chafe,E.Prince,M.Halliday,G.Brown,G.Yule,C.Snow,T.Rcinhart,B.Sandig,M.McCart

hy,R.Wodak,F.Dane,D.Viehweger,B.Fox,M.Coulthard,P.Hopper等等。

从研究力量看,美国最强,西欧次之,然后是澳大利亚、前苏联及东欧等国,第三世界国家较弱。

4.2.各国研究“话语分析”的特点

各国的话语分析各有其特点。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的话语分析受传统人种研究法的影响较大,强调仔

细观察在自然环境中人与人的交际,研究语言事件的各种类型。在对话分析(conversationalanalysis)中

并不强调建立结构模式,而是强调仔细研究谈话中参与者的行为,不少人研究叙述文、研究谈话的准则、话轮

的转变等等。英国的话语分析受Halliday的功能研究影响很大,Halliday的研究框架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

口语和书面语的主题结构和信息结构,主要遵循结构语言学的标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话语分析者,用话语单

位的不同层次对老师-学生、医生-病人、店员-顾客的谈话做了很多研究。

从个人研究的特点来看,许多从事话语分析的学者同时还研究其他领域,如:句法、语用、认知、机器翻

译、人类学和社会学。也有许多学者进行学科的交叉研究,如:话语和语法、话语和认知、话语和交际、话语

和语义等等。

4.3.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本国语言

由于话语分析能弥补传统语言研究的许多不足,许多语言学者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各种语言。

如研究Swahili(Relativetenseindiscourse:TheinferenceoftimeorientationinSwahili,byE.C

.Morava,1983);研究古Greek(ThediscoursefunctionoftheparticipleinancientGreek,byB.Fox);

研究Malay(Ergative,passiveandactiveinMalaynarrative,byP.Hopper,1983);研究Arabic(Theme-

rhemeorganizationandparagraphstructureinstandardArabic,byY.Aziz,1988);研究Swedish和Yi

ddish(SwedishVP-topicalizationandYiddishverb-topicalization,byG.Kallgren&E.Prince,1989);

研究French(PresentationalcleftconstructioninspokenFrench,byK.Lambrecht,1988),还有研究Jap

anese,Sissala,Romance等。我国的廖秋忠、陈平等,在研究汉语方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当然,从数量上看,以英语作为研究对象的为绝大多数,一是由于英语具有特殊的国际地位;二是由于主

要的研究力量集中在讲英语的国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本国语言的

论文、专著是用本国语写的,在本国语杂志上发表或在本国出版,不容易受到国际上的注意。

4.4.研究范畴的扩大

4.4.1.向大结构发展

在对指示、连接、信息结构等热门课题进行研究后,有一部分学者把眼光投入较大的结构,如对段落(pa

ragraph)的研究(如T.Hofmann,R.Longacre等);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研究(如H.Clard,R.Gerrig

,A.Lehrer等等);对篇章类型的研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研究某种话语或篇章的结构,如论证结构

(argumentationalstructure)(如vanEemeren,Naess,G

【内容提要】tendorst等等),另一种是不同的话语篇章之间类型的比较(如Sanding,Coupland等等)。

4.4.2.向语音时态发展

一些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语音上(参看胡壮麟,1993)在口语中,人们靠语音发出信息与接受信息,

语音的分布也受到话语的制约。也有些学者研究时态和篇章的关系(如S.Fleischman,D.Schiffrin等),

通常人们把时态看作句内现象,他们则发现,篇章话语的结构对时态有时也起制约作用,在有的文学篇章中(

如小说),尽管是叙述过去的事,却突然出现大批的用现在时态的句子。

4.4.3.向实用性较强的话语发展

以vanDijk为首的一批学者,研究新闻报导的结构、制作和理解,以及分析各种话语类型中(教科书、新

闻报导、对话)所表现出的认知现象、种族歧视现象等等。

4.5.集中研究某种话语现象

有了较固定的研究队伍、有了学科的带头人,就有可能组织较大的研究阵容,研究某种话语现象,以论文

集的形式显示其研究成果。这里举一个例子。1992年,W.Mann和S.Thompson主编了一本论文集,题目是

DiscourseDescription:DiverseLinguisticAnalysisofaFund-raisingText(话语描写:资金筹措篇

章的多样化语言分析),论文集前附了一封信,这是美国“人口零增长组织”(ZPG)常务主任SusanWeber写

的一封集资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这个组织对美国184个城市地区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是拥挤程度、

出生率、空气质量、毒害物质等等跟人口发展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公众的健康和福利

。这个组织希望大家捐钱,以便组织一批活动分子在各地建立一个网络,把调查结果传播给各级领导人,使大

家认识到人口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对这样一封捐款信,Mann和Thompson组织了一批世界知名学者进行研究,从

各个角度进行,这些学者是:K.Callow&J.Callow,B.Meyer,R.Longacre,E.Winter,M.Jordan,E.Pi

ke,W.Chafe,E.Prince,M.Halliday,J.Martin,J.Benson&W.Greaves.

还有一些有影响的专项研究论文集,如W.Chafe主编的ThePearStories:Cognitive,CulturalandLi

nguisticAspectsofNarrativeProduction(1980)(梨的故事:叙述文的认知、文化和语言研究);T.Gi

vn主编的TopicContinuityinDiscoukse:AQuantitativeCross-linguisticStudy(1983)(话语中的

话题连续性:一种量化的跨语言学研究);G.Aston主编的NegotiatingService:StudiesintheDiscours

eofBookshopEncounters(1988)(交易技巧:书店柜台前的话语研究);N.Coupland主编的StylesofDis

course(1988)(话语类型);R.Coulthard主编的AdvancesinSpokenDiscourseAnalysis(1992)(口语话

语分析中的进展)。

4.6.注重口语研究

在话语分析中,书面语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好掌握,口语研究由于受到环境、设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

不易掌握。近些年来,人们对口语的研究有所加强。比较引人注目的是Text杂志1993年第2期出的一本专

集,题为“NewDirectionsinConversationAnalysis”(会话分析中的新方向),由AnitaPomerantz主编

。专集共收论文6篇,都是用新的视野来研究口语,下面介绍其中的第一篇和第二篇:

第一篇是S.Clayman写的“Reformulatingthequestion:Adeviceforanswering/notansweringques

tionsinnewsinterviewsandpressconferences”(重新组合问题:新闻采访和新闻会中回答或拒答

问题的方法),这篇论文主要研究记者采访新闻人物时,这些人物是如何回答问题的。一般说来,碰到难回答

的问题,人们通常采用两种方式:1)“曲线”方式,不正面回答。这种回答往往会被人看作是无知或无能的

表现。2)改变话题。采用这种方式往往又会被人们看作是有“政治上的动机”。作者研究的是应该如何回答

,才不被人们看作是“回避”。这种研究有三个特点:(1)研究人们以前忽视的东西和现象;(2)跟政治

生活直接相关;(3)结合社会学、修辞、大众传播等进行。

第二篇论文是E.Holt写的“Thestructureofdeathannouncements:L

【内容提要】kingonthebrightsideofdeath”(死亡通告的结构:积极地看待死亡),此文研究熟人之

间如何传递某人(熟人)死亡的消息,研究的是“死亡通告”的结构。一般讲,说话人先要准备传递这个消息

,然后再进行“传递”这个过程。接受者的反应通常是悲哀,然后说话者介绍某人死亡过程,死者在临死前情

况,接下去双方都开始讲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话,然后引出新的话题。这篇论文有3个特点:(1)死亡传播

过程和传播行为两种类型的分析互为补充。(2)本研究说明了“关系”对谈话的设计和组织起了很重要的作

用,这种“关系”不但包括参与者、而且包括谈话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跟去世者之间的关系)。(3)这种

研究是跨学科的,是叙述文、类型分析、人际交流、人际互动等等的综合研究。

4.7.开始进入教学领域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和教师把话语分析纳入语言教学的领域,出了一些话语分析教科书,如:M.McCarth

y的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话语分析教学参考书,1991);E.Hatch的Discourse

andLanguageEducation(话语和语言教学,1992);M.McCarthy和R.Carter的LanguageasDiscours

e:PerspectivesforLanguageTeaching(作为话语的语言:语言教学的观点,1994)等等。还有一些

教学用书跟话语分析很接近,如有关自然语言的交际(C.Brumfit;W.Rivers);语境的教学(J.Richards

);口语的教学(G.Brown;G.Yule)等等。

5.结语

尽管现在人们对话语分析这门学科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从目前来看,话语分析这门新的交叉学科正处

于充满活力,向前发展的时期,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迭出不穷,相信话语分析

在语言学内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正如McCarthy和Carter(1994)所说的:“人们一旦开始从话语的

角度来观察语言,那么他的整个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永久性的变化。”

注释

[*]谨以此文悼念许国璋教授。

如以1952年Z.Harris的“话语分析”论文算起,至今已有40余年。但话语分析作为一门学科的形

成和发展,只是近20余年的事。1.专门研究话语的杂志,除Text外,还有两本,一是DiscourseProcesse

s(

话语过程),再是DiscourseandSociety(话语和社会)。

2.参看廖秋忠的介绍,文章载《国外语言学》1987年第4期。

参考文献

陈平,1987,话语分析说略。《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陈平,1991,《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重庆:重庆

出版社。

胡壮麟,1993,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徐赳赳,1990,话语分析--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国外语言学》第2期。

徐赳赳,1991,90年代话语分析展望-TEXT杂志90年1-2期(合订本)介绍。《外语教学与研

究》第4期。

Brown,G.&Yule,G.1983,Discourse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Chafe,W.(ed.)1980.ThePearStories:Cognitive,CulturalandLinguisticAspectsofNarrat

iveProduction.Norwood:AblexPublishingCooperation.

Clark,H.&Gerrig,R.1990.Quotationsasdemonstrations.LanguageVol.66,No.4.

Fleischman,S.1985.Discoursefunctionsoftenseaspectoppositionsinnarrative:towardsat

heoryofgrounding.Linguistics23.

Givn,T.(ed.)1979.SyntaxandSemantics.Vol.12:DiscourseandSyntax.NewYork:Academi

cPress.

Givn,T.(ed.)1983.TopicContinuityinDiscourse:AQuantitative

Cross-linguisticStudy.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Hatch,E.1992.DiscourseandLanguageEduc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Hofmann,T.1989.Paragraphsandanaphora.JournalofPragmatics13.

Longacre,R.1983.TheGrammarofDiscourse.NewYork:PlenumPress.

Lehrer,A.1989.Rememberingandrepresentingprose:Quotedspeechasadatasource.Discour

seProcesses12.

Mann,W.&Thompson,S.(eds.)1992.DiscourseDescription:DiverseLinguisticAnalysisofaFu

nd-raisingText.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McCarthy,M.1991.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McCarthy,M.&Carter,R.1994.LanguageasDiscourse:PerspectivesforLanguageTeaching.Ne

wYork:LongmanPublishingCompany.

Pomerantz,A.(ed.)1993.Newdirectionsinconversationanalysis.TextVol.2.

Schiffrin,D.1981.Tensevariationinnarrative.Language57.vanDijk,T.(ed.)1985.Handbo

okofDiscourseAnalysis.London:AcademicPress.

附言:本文曾在94年10月下旬于洛阳召开的“全国第3届话语分析研讨会”上宣读,任绍曾、朱永生

、周忠杰、严辰松等先生提供了许多新的信息和建议,特此致谢!

--作者

收稿日期:1994年9月27日;

本刊修订稿,1994年11月5日

通讯地址:10073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本文关键词:话语分析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