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立德树人下师德建设科学方位探析

立德树人下师德建设科学方位探析

摘要:研究以立德树人为视角,从问题层面对当前师德建设的现实站位进行剖解,对师德建设开展的科学思路与方位展开梳理,最终从理念、制度与环境等层次提出师德建设的实践落位,即建立全主体认同的师德建设愿景、健全全过程覆盖的师德建设机制、构筑全要素支持的师德建设体系等。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建设;环境要素

立德树人已深刻凝聚国家教育发展共识,成为教育全面改革推进的主挈领、主要求。从其教育框架看,“树人”是根本目标,更是“立德”行为价值的体现。“育人先育己”,面对“立德树人”目标,教师要首先树立崇高的品德,既要做行为道德的“示范者”,更要成为道德教育的“设计者”与“参与者”。

一、立德树人视野下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

1.师德价值认知异位当前,在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与持续就业高压态势双重影响下,职业待遇趋优的教师岗位更加受到公众青睐,大批非师范类毕业生被选聘入教师行列中,师德素养极易成为其职业“软肋”;同时,在经济加速发展与生存压力增大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处于社会与教育多重环境中的教师,不免摇摆于职业操守与功利主义之间,出现“道德失范”行为。一是师德理想“迷失”。部分教师教育信念不坚定,思想上仅仅把教育作为谋生手段,默认“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价值观,奉献意识淡薄,重视利益取得甚于学生发展,给师德建设带来极大挑战。二是师德规范“隐身”。长期以来教育评价受“五唯”观念影响,一些教师在评价标准之外的“师德准则”面前反而各行其是,“有偿补课”“违规教育惩戒”等现象时有发生,给自身及学校都招致了“差评”。三是师德追求“易位”。小到课堂教学不尽责,大到收礼取利、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发生时,部分教师并没有坚定立场、坚决抵制,甚至仿而效之,成为“失范”行为的支持者。2.师德教育管理失位当前,学校在制度建设、教师培训及管理层面,缺乏对师德教育的纳入,造成师德教育管理失位。一是学校制度建设与师德地位不相匹配。当前受传统教育观影响,学校制度建设大多聚焦于知识教育层面,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育人的政策导向明显,师德教育仍处于制度建设的“浅水区”。二是教师培训行为与师德要求不相适应。无论是送课下乡还是校际教研,培训大多重视专业能力提升,淡化了职业素养的修为;即便有师德培训,也大多放在“学生行为不端”的管理视角,师德专题比例不足,师德“失范”得不到及时矫正。三是教师管理行为与师德特点不相对应。当前,学校师德管理集中于在职管理,主要是师德失范导致潜在风险时的应急式管理,入职门槛缺失,在职师德师风动态监督缺乏,师德失范行为一般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削弱了师德管理的权威性与有效性。3.师德建设环境弱位美国学者赫茨伯格(F.Herzberg)在“双因素理论”中将工作环境影响因素分为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认为满意感等情感因素能够带来积极持久的工作状态。当前,师德建设支持要素缺乏激励性,教师居于师德教育被执行角色,师德规范主动性不够。一是评价激励不足。现代学校考核评价对师德指标的淡化,既影响了评价制度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更使得师德建设缺少了激励性。同时一些学校决策者非指标化主观的师德评价,也不利于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得教师的认同度与参与度降低。二是关怀激励不足。个别教师在职业工作与家庭琐事协调层面兼顾乏力,在安贫乐道与职业倦怠平衡层面存在思维矛盾,在职责履行与权利主张层面存在现实困难。如果学校不能动态关注并及时给予关爱帮助,教师便很难保持较好的从业者态度,从而导致职业归属感降低,更别提安心从教、廉洁从教、快乐从教。三是文化激励不足。现代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师德文化宣传教育是薄弱区域,“厚学崇德”的氛围尚未进一步推进;而学校对“尊师重教”文化的倡导仍然不够,教师愿意上心、主动用心于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奉献教育的内在精神动力尚待加强。

二、立德树人视野下师德建设的科学方位

1.把握好“立何德”的师德建设导向

将党员“修德”定位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师德建设也是如此。一是立师德要明大德。这里的“大德”既是意识信仰又是理想信念,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思想站位,筑牢意识防线,勇于“舍小我而为大我”,建立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意识自觉与行为规范;要立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站位,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教育责任,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优势,在风浪是非面前笃定社会主义教育的拥护践行者角色。二是立师德要守公德。坚决以《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师德八条》等法律法规为行为准则,恪守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和工作之德,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为教育奉献”的道德旨归,遵从以法律公权和良俗公序为基础的社会公德,具备教育提升全社会文化水平及文明程度的主动性,拥有引导全社会营造尊重教育、尊重学术、尊重教师氛围的能力值。三是立师德要严私德。这里的“私”是教师个人,更指教师私人生活圈。要夯实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素养,倡导“爱国、敬业、奉献、自强”的品行美德,严以律己、行端坐正、为人师表;更要严以律人,保持生活圈“干净”、社交圈“洁净”,进而生发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厚重的道德引力。

2.确立好“如何立”的师德建设方法

学校师德建设既要明确“立何德”的内容及范围,又要找准“如何立”的过程与方法。一是要找准师德建设的“立脚点”。邓小平同志曾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推进师德建设,要从保障性出发,从制度层面将师德置于与法律关切、社会关注等相一致的地位,从师德准则的调适到师德评价的设计,再到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逐渐形成既定独立章程,以规范师德认识、引导师德行为。二是要牵好师德建设的“生命线”。推进师德建设,就要坚持有效性,创新拓展途径,加强师德规范普及,引导教师明确行为“红线”,划出失范“禁区”,让教师真正知其“为”而知其“不可为”,不断形成师德共识,锤炼师德品质。三是要编织师德建设的“守护网”。师德建设的服务主体应为教师,推进师德建设离不开教师管理,要强化系统性与科学性,全方位关注与全过程管理,覆盖教师职前、入职与在职阶段,串联课堂、校园与生活时段,实施跟踪监测、动态评价与全程管理,避免师德教育出现“自留地”“空白区”。

3.建立好“立多久”的师德建设机制“立多久”问题关系到师德建设成效的可持续性。推进师德建设,就要突出积极要素,挖掘激励因素,创设良性化、自主化的师德建设环境。一是聚焦“立多久”,师德建设要突出“激励要素”。利用理念引领、制度引导与待遇引路,增强师德评价激励性,倡导“守德光荣,失德可耻”的从业意识场域,激励教师形成恪守师德、履行师道的行为自觉。二是围绕“立多久”,师德建设要突出“关怀要素”。教师职业状态很大程度受制于职业之外因素,如个人情感、家庭纷争、经济条件及其他突发问题。关怀教师生活、帮助教师解除生活“预警”、卸下生活“包袱”,教师将更主动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代言者,将更大精力、更大动力投入学校教育中。三是服务“立多久”,师德建设要突出“文化要素”。建立师德文化,有利于提升各教育主体对师德建设目标及内涵等的认知感与认同度,同时也将为纯化教育风气、优化师德素养形成意识引领,逐步营造厚学崇德、钻研奉献的教育氛围。

三、立德树人视野下师德建设的实践落位

1.理念落位:建立全主体认同的师德建设愿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认为,人一旦确立某种主观心理期望,就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及判断,这种理论被称为愿景理论。学校师德建设要基于“立何德”的目标厘定,面向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全主体建立共同认同的师德建设愿景,树立鲜明导向,形成师德建设合力。一是建立共同的价值愿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强化教师的国家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要笃定职业理想,增强教育理解、深化教育情感、提升教育境界,将国家兴衰、民族荣辱作为“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的价值导向,切实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职业愿景。二是创立公认的师德规范。可通过专家研判、主题座谈、师生研讨等方式,纳取意见并论证拟定共同的师德规范及实施细则,常态实践、动态修正,确保教师在熟悉并认同规范内容前提下,自觉遵从规范要求,规范从教行为。三是树立共学的师德榜样。国家教育部《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指出,学校要“用价值立标、用事实说话、用榜样引领、用奖惩激励,将师德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现代学校要关注日常教学管理全过程,常态化挖掘师德典型;可结合“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等节庆契机,动态化开展“五一道德模范”“六一爱心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用师德榜样行为立标,用身边故事说话,培育教师以大爱大德的育人情怀。同时可借助微博、微信及官网论坛等平台,定期推送优秀事迹与榜样,打造富有影响力的师德教育课堂。

2.制度落位:健全全过程覆盖的师德建设机制

现代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宏观布局,将师德师风内容纳入制度建设体系,立足指导性、强化能力值、覆盖全过程,不断健全标准化、长效化的师德管理机制。一是制度建设全覆盖。要健全基本性制度,不仅有宏观指导规范要求,也要有微观行为细则指标,明确实施目标、实施过程与实施方法。要健全选拔性制度,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关,对入职教师进行师德素养的专项考核,形成入职教师职业道德可行性报告;对在职师德表现量分评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要健全保障性制度,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一方面建设专业化师德教育空间平台,配以专业化团队,保障师德建设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引入先进考核理念并辅助以数字化技术,海量搜集、精准分析、科学评价,保障师德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二是师德培训全覆盖。职前加强师德评价、量分,并通过专题性培训补齐师德短板,使之顺利通过入职门槛。职后坚持“请进来、沉下去、站出来”,邀请专家展开专题性理论培训与现场“问诊疗”式培训;组织“老中青”分层次培训,走进教学课堂、沉入管理一线,专题解决不同层次的师德焦点问题;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培训,鼓励问题发生主体与问题解决主体主动“站”出来,指导结对教师善察心理、善用师德“教育法”,提升实践培训效果。三是师德管理全覆盖。师德管理要拓展管理主体、创新管理方法,全面涵括教师职前到职后的成长过程,不断强化管理适配度与覆盖面。要突破角色禁锢,将教师、家长、学生等纳入师德评价主体,兼顾教师自评与互评、家长学生随评与总评,提升评价多元性与科学性;要破除方法单一僵局,监督与评价相结合,自督与互督相融合,建构多主体互动、多群体互补的师德管理网络。

3.环境落位:构筑全要素支持的师德建设体系

师德环境建设中,要结合双因素理论,挖掘激励因素,或化保健因素为激励因素,创设全要素支持环境,有效解决师德建设“立多久”的问题。一是培植激励要素支持。一方面为教师设计阶梯式晋级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师德素养作为教师获取评聘登记与进修晋升机会的重要指标,强化师德“称号”“模范”等荣誉导向,引导教师自觉提升师德修养,争取职业进步;另一方面,重视物质奖励,以薪酬福利为牵引,让优秀的教师更有心力与动力参与到教育奉献中。二是壮大关怀要素支持。要俯身倾听教师诉求,既明白教师在自身师德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更要了解教师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挺身解决教师难题,尤其是临时经济困难、突发人生变故、子女学业保障等问题,最大程度降低生活隐忧,解决工作后顾之忧,让教师更安心地主动投入教育战线中。三是厚植文化要素支持。要将师德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及办公室文化中,设计专题推出师德理论文化,进而建立浓厚的师德文化氛围;要强化相关“师德文化”的课题研究,析出科学性强、适用度广的成果,并将其录入学校师德建设成果档案,使得师德建设内涵更为丰富;要重视师德文化宣传,通过电子屏、黑板、墙体等载体宣传师德制度、师德规矩、师德案例,增强文化感染力,继而在学校层面凝聚更多师德建设的支持声音与力量。师德师风是“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指标。推进师德建设,是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与育人质量的必然举措。新时期,师德建设要立足服务,继续在立定师德导向、健全师德制度、建设师德环境等层面开拓思路、夯实步骤,为“立德树人”理念的高效长远践行形成长效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剑.有的放矢: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N].人民日报,2020-09-10(009).

[2]马多秀.“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5(05):58-61.

[3]朱景林.新知新觉: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N].人民日报,2017-02-13(007).

作者:崔萌 单位: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