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范文第1篇

一、 坚持育人为本,必须德育为先

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以德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制订德育工作的目标和规划以及实施方案,始终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的理念,不仅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而且寓德育于管理之中、活动之中。大胆实施德育新举措,重点从“学做人”抓起,重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行为习惯培养。重视开展公民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教育,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每年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冲破传统“以学习成绩论好坏”的误区,激励每位学生健康成长,科学评价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 精创文化校园,深化实践育人

(1)优化环境,积极营造学校德育氛围。本着“追求高品位,主题鲜明化”的设计理念,校园硬化、绿化、美化、净化是十分必要的。要营造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操场运动图景的张贴,楼道文化长廊的制作,展板橱窗的设计布置,将艺术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做到“面面墙壁在说话,时时处处都育人”,使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要注重打造特色班级文化,不断提升班级文化的品位,每学期积极开展创建班级文化活动,精心设计班级“特色文化版面”。图书角、学习园地、名言警句、学生作品等要折射出班级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营造一种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的浓烈氛围,让校园的每一处物化环境都充满教育意义,使广大师生在优雅的环境中受到熏陶。

(2)开展主题活动,强化德育实践体验。学校要坚持品德树人,坚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并根据新时期的特点不断丰富内涵,认真开展“孝”“俭”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品牌。结合每月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和重大节日,制定“孝”“俭”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通过电子屏、国旗下演讲、开辟专栏等宣传阵地,进行最广泛的动员,对学生进行孝道、勤俭做人的基本道德教育,让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之中。

(3)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诗歌朗诵会、国庆歌会、知识竞赛、征文、观看献礼性影视片等活动,结合学校田径运动会(体育节)进行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举办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参观访问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成人意识、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志成才。

三、 创新德育方法,提高育人效益

“依托德育科研,创新德育方法,提升德育水平”是学校德育的科学发展之路,把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亟需解决的突出矛盾以及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设计成科研课题,用科研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并经过德育实践的检验,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答案,以此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学校要以德育科研为导向,建立德育研究体系,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立“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求真,在实践中创新”的德育研究理念。

学校要积极开展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班主任节等节日,以“节日”文化为突破口,精心策划各个节日,提高每个节日的师生参与度,提升节庆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形成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突出“小场地,多兵团开展;小项目,多精品培育;小课程,多特色开发”的“三小三多”鲜明特色,使阳光体育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套路,体现各自不同的特点。“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要深入人心。坚持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精心组织“心存感激,学会感恩”大型演讲比赛、“感谢师恩”诗文朗诵会等活动,从细微处入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

立德树人范文第2篇

(一)理论学习薄弱,政治素质不高很多高校教师政治意识淡薄,很少主动进行理论学习和关心时事政治,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讲好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其无关,因此在重大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容易偏离方向。

(二)对师德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有效机制目前在国内高校的评价体系中,普遍呈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轻文化等倾向,师德建设并没放在突出位置,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也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推动师德建设。

(三)价值取向偏离,功利思想严重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教师价值取向逐渐以利益为导向,教师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课程选择、教学科研投入都以“能否获利”作为行动准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治学得过且过,缺少敬业精神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但是有些专业教师认为教学才是自己工作的全部,德育工作与自己无关,而且对于专业教学也只是安于现状,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二、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产生的原因

师德水平的每况愈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宏观方面:国家方针政策和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社会氛围的变化都严重影响着高校师德建设的走向首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利益观念日益深化,极大地冲击了高校教师的传统价值观念。职业的认同感下降,在面对工作选择和教学科研投入方面容易心态失衡,偏离正确方向。其次,国家对于高校的评价体系不尽科学,“唯成绩论”的传统模式依然主导,素质教育多停留在设计层面。因此高校在教学安排和业绩考核时只重科学文化素质,不顾思想道德素质就成了很“自然”的结果。

(二)中观方面:高等学校的各类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直接原因,对于师德的不断下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在教师聘用和职称评定方面,考核标准单一。把专业授课能力和科研水平作为唯一标准,对于师德修养方面没有设立考核环节或流于形式。其次,缺少定期师德培训,使得师德提升缺少公共平台。有的学校只是搞一些讲座或是发些材料自己学习,培训内容更新慢,过程中缺少互动,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本人都意识淡薄,不以为然[2]。最后,高等学校对于师德建设不够重视,并无主管部门或相应的管理、考核办法和奖惩办法,不能充分地激励、引导高校师德建设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微观方面:教师自身是师德建设发展的内因,师德修养不高,立场不坚定,随波逐流才是师德滑坡、失德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首先,价值观的转变。在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冲突时,放弃职业操守,一切以利益为标尺,是导致高校教师师德下降,失德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其次,师德修养不够。一些教师没有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作为重要内容,对于相关培训也是应付差事,与立德树人渐行渐远。最后,责任感和使命感淡然。现阶段的高校教师对于国家的需要和学校的学科建设漠不关心,完全站在个人立场,以是否有利于晋升职务,有利于提高待遇为标准。

三、科学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推进高校师德建设

在现阶段,强化立德树人,把握教育本质,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阵地,统领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一)组织领导机制,为推进师德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政策保障首先,要成立立德树人,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一把手负责。把与师德建设相关的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等部门的一把手也纳入到领导小组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责任清晰。形成统一领导下的有机整体。其次,在各学院等教学单位也要按照学校模式设立领导小组,而且是师德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定期开展师德状况分析,为校级统筹提供第一手材料。最后,校、院各级领导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开展师德建设的实施计划。制定过程中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力争形成既科学合理又能反映群众心声的方案。

(二)宣传教育机制,为开展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保障,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首先,充分发挥宣传的窗口作用和感召力量,丰富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通过集体大讨论、典型讲座等方式宣传高尚师德,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全体教职工都动员到师德建设活动中。其次,丰富教育形式,不只停留在教条、枯燥的理论学习层面。把道德规范外化为教师更容易认可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内化为高等教育所需要的道德素质。最后,做好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严把质量关。定期总结培训经验,不断调整,力争在培训结束后给教师师德水平带来质的提高。

(三)激励引导机制,激发广大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和提高师德修养的主动性首先,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把师德修养纳入到职称晋升、业务考核评价体系中,对于在个人师德修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同等条件下给予适当倾斜,对于有失德行为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制”等,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3]。其次,注重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对于在师德建设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点带面,带动大家共同进步。最后,建立与精神激励相配套的物质激励机制。协调好精神与物质的利与弊,通过适度的物质奖励进一步坚定立场,以实现与科研中先进的“平衡”[4]。

(四)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对教师在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综合界定,评价机制是否准确、科学直接影响着整个师德建设工作的全局首先,要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把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但也不要一刀切,允许一部分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增设考核标准,以求更全面的考核评定。其次,考核评价可以分层级进行,如自我评定、学生评定、学校评定等,把每一部分都规定合理的比例,最后进行汇总,形成全方位的考评。再次,考核应该把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相结合,进而形成对师德状况的动态了解,还要把全单位的横向考核和个人的纵向考核有机结合,既要看到同行之间的差距,也不否定个人师德方面的进步。最后,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对于通知本人后,没有争议的考核结果,进行归档,动态管理,作为今后教师评优、晋级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立德树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五科融合 艺术课程 立德树人

自提出五科融合推进立德树人教育以来,我国各省市都实行了自己的教育规划,逐渐颁布学校教育各项规定,明确指出校长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负责人,并建立了透明的监督机制,促进各校五科融合的教育发展,本文主要论述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一、五科融合推进立德树人现状

五科融合推进立德树人观念是在近几年提出的,我国各省市都在不断进行教育规划。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相差比较大,因此各地的艺术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践中还需要根据自身的艺术教育特点与当地水平进行发展。

我国当地经济发展不同,因此在实践中,不同地区都开展了不同的发展经验。针对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如上海等,近一段时间不断扩编远郊区县体育和艺术教师,进一步融合体育、艺术以及学科教育,并不断开展了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改革,不断研究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以及应该起的教育实践等。

针对经济发展适中的中东部地区,在加强教师基础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体制改革的研究。具体而言,不断加大了农村学校音体美器材配备的引进,改善教师待遇以及办学行为等,保证艺术教育的开课率和课堂的效果。针对经济发展不太好的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等,争取了法律的保障,通过各项政策体系以及机构的建设等,落实课堂方案的改变和实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受到当地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各地的资金、设置等严重欠缺,因此在教育中,充分利用了民族体育项目,开展体育活动教学,坚持专兼结合,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师机制,并加大学校的各项设置的投入。

二、小学“五科融合”推进立德树人主要内容与建构的基本原则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发展中需要重视基本内容以及建构原则。

1.小学“五科融合”推进立德树人主要内容

小学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教育,也是立德树人发展的基础,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小学立德树人教育中需要不断加强小学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引导中小学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在教育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学生对于国家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充分结合身心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同样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建构原则

在构建五科融合推进立德树人模式中需要秉着导向性、整合性以及动态性的特点。导向性是指在立德树人运行机制的构建中,充分体现出目标性以及目的性,保证立德树人的每一个运行机构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保证立德树人机制能够围绕特定的目标,推动各科之间的整合和练习。在导向性中,不仅规范了各学科之间的运行方位,还规定了目标方位,保证各学科之间的目标统一,并在运行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

立德树人机制由多各学科之间共同融合而成,所谓整合性便是在融合中保证能够发挥出系统功能的最大化。无论是在内部环境还是在外部环境的构建中,都需要保证体制的整体性原则,相互之间协调,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构建立德树人运行机制中需要重视目标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出教育的最大效果。

在实际的运行中,立德树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个运行机制也是与外界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机制的变化,因此它属于一个动态的与新兵系统,在构建立德树人运行机制中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构成要素等,保证立德树人机制的适应性。

三、加强艺术教育与文化课的融合,推进立德树人

目前我国小学艺术教育中,学生普遍对于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兴趣,并且能够在艺术教育中得到乐趣。但是在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中发现,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国家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是不太清楚,艺术教育课程很多时候都被占用,学生的艺术教育远远不如文化课重要,阻碍了五科融合的发展,针对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艺术教育推进立德树人。

1.加强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提高艺术教育的地位

五科融合教育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伴随着艺术实践而存在的,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才能达到目标,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中充分与其他学科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认识,保证每个教师都能够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艺术教育中,艺术是不能被其他教育所替代的一种精神粮食,是人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艺术本身,艺术教育是在培养未来社会,因此学校应该把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放在同一个位置。在课程设置中,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保证学校在教育发展中同样对待艺术教育和学科教育工作。学校在艺术教育中需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避免艺术课程的缺乏,或者是被其他课程所占据,确保艺术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民族传统艺术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美术等的教育中,我国不断有新的教育研究进展,近一段时间不断强调了传统艺术培养的重要性,不少研究人士通过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研究,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特定的文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以后的艺术教育中,需要重视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入。在艺术教育中,可以采用感性体验为先的教育思想,建立更加稳定的学习形态,保证学生对艺术教育一直保持积极的心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分析了目前我国各省市开展五科融合推进立德树人的工作进展,分析中小学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研究加强艺术教育以文化课融合推进立德树人的措施,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立德树人方面还会有新的要求,这些还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去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潜涛,吴俊.坚持“三个面向”与“立德树人”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4):47-53.

[2]统筹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教育部基教二司负责人答记者问[J].中国农村教育,2014,1(06):9-10.

立德树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立德树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5-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提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作为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对个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1.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德育课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者有机结合的过程,它不仅是讲授德育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的水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分工已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社会的发展对于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劳动者必须学会专业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这样才能具备适应职业变化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这样的形式下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完成培养任务,德育课作为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更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它不仅需要教给学生职业所要求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除专业技能素质外,其他素质的培养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成为职业院校德育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

2.职业院校德育课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内容丰富,课改后的教材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与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也应该是多种多样,以便于实施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减少就业阻碍。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为本位,培养面向服务行业一线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学生毕业后能否履行工作岗位职责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当前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关注和评价,除了专业方面的实践能力外,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更为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已成为影响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砝码,减少就业阻力。

4.提高办学声誉,促进学校发展。同样,衡量一所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除了看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外,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评价因素。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无疑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壮大。

二、“立德树人”现状分析

1.从理论层面上看,缺乏新意和可操作性。如罗建的《关于高职德育创新思路研究述评》提到了教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创新、德育手段创新、德育机制创新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应金萍在《试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 》中提出了“社会资源”是“职业道德教育资源”之一的观点,但是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细致的分析,没有将国家制度纳入其中。他们更多的注重道德的政治价值取向,缺忽视了实现这些政治价值取向的基础性问题,如怎样将学生的个人兴趣融入社会职责中,如何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冲突,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等等。

2.从实践层面上看,只注重内部德育环境的完善。国家示范校评比活动,各中职学校的硬件得到迅速的提升,相关的德育环境也配套完备,但在德育活动中还缺乏灵活性,在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上还有待于提升和改进。、

三、对策及建议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体系。

3.营造环境,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

4.理论联系实际,改革德育方法。

5.发挥社会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中国共产党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立德树人范文第5篇

立德树人体育文化乒乓育人一、前言

体育精神兴校、乒乓文化育人一直是传统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立德树人”教育精神的提出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启示。以乒乓活动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不但要坚持,更加要拓展。家、校、社区多方参与的立体式乒乓活动文化体系必须建立起来。

二、乒乓活动文化的育人功能

1.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现代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际上,学生个体的德育、智育与体育发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三者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共同进退的内在联系。近年来,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中小学以体育教育为切入点,以学生们熟悉与长期接触的校园环境为依托,培养出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中小学生心态、志趣和精神面貌的科学导向,带动其德育、智育的共同进步,促进德智体三大素质要素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良性循环和相互推动。乒乓活动文化的育人功能本质上源于体育与德育、智育的交融性。乒乓活动的展开锻炼了学生们的机体运动能力、反应平衡能力,在强健身体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大脑,间接提升了学生们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与吸收能力。

2.国球精神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

国球精神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扶助作用其实正是体育文化对个体德育发展良性影响的体现。乒乓球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优势体育项目,被称为中国的国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乒乓活动文化之所以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其原因有二:首先,乒乓球曾经无数次地为我们国家争得国际荣誉,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同样也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它代表的是一种自强、向上、不断追求与突破的人类精神。对乒乓文化的深入学习不但有利于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更能够帮助他们树立坚韧不拔的个人品格。其次,对于很多体育运动爱好者来说,乒乓球不但是一种运动形式,更加是一种生活习惯。它代表的是健康、蓬勃、自信的人生态度。在学生群体中推广乒乓文化,既是在向他们传达一种国人精神,也是在向他们传授一种运动技能和健康理念,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体会体育文化自由、多元、拼搏、友善的实质与内涵。

三、三位一体的乒乓活动文化的构建

1.紧扣十立德树人教育精神

乒乓活动文化在我校的推广与建设由来已经,在积极了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在实我校的校园文化体系的同时,也丰富了广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与个人品格的提升。在长期的校园乒乓活动文化建设历程中,笔者自身也深刻领会到体育精神的博大和坚持乒乓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校园乒乓文化不但要贯彻、要坚持,更加要延伸与拓展。

十的召开和“立德树人”教育精神的提出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流入了新鲜血液与全新动力。所谓“立德树人”教育精神,它有两点内涵:首先,结合当下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必须突破智育为先的传统理念限制,在重视智育的同时还需要抓紧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其次,对下一代的教育不应当局限在校园空间的小范围内。教育是关乎整个国家与社会未来的大计,是每一个国人的都应当肩负起责任,它既需要传统教育力量的倾性投入,也离不开个人、家庭、团体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乒乓活动文化的拓展与延伸、新的乒乓活动文化的形成必须要紧扣十“立德树人”之精神,做到以体育文化推动学生德育发展,举家、校、社区多方合力促进乒乓活动文化体系的充实与更新。

2.强化家、校、社区的乒乓文化沟通

(1)明确学校在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乒乓活动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乒乓活动文化由一种校园文化拓展成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共同教育文化的过程离不开学校这片最初孕育它的土壤。作为乒乓活动文化的发起者,学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明确自身责任:乒乓活动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活动目标的确定、计划的制订需要科学的规划、精心准备,潜在的问题也需要思考与预防;从学校与家庭、社区在乒乓活动文化构建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学校是乒乓活动文化传播的主动方与引领者,相关活动的组织与沟通平台的搭创建都需要学校方面的发起;学生是乒乓活动文化构建的受益者和重要参与方,也是学校与各个家庭之间的联系纽带。学校是学生们的集中聚集地,乒乓活动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方面加强对学生们的体育文化教育,保持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有效沟通。

(2)创建家、校、社区乒乓文化交流平台

乒乓活动文化的构建需要群策群力和大家的共同参与,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乒乓活动文化的构建缺乏的并不是当事各方的参与热情,而是一个能促进有效沟通的平台。现代教育应当适当融入现代技术的参与,家、校、社区乒乓文化交流平台的建立可以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创建一个乒乓文化主题网站,用以记录各方的活动参与感受和对乒乓文化体系构建的意见、建议。

(3)丰富乒乓文化活动

活动是乒乓文化构建与传播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活动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乒乓文化的构建成效。而活动的发掘既可以围绕着主题文化的背景展开,也可以选取对乒乓球运动的操作实践为内容。具体来说,乒乓球是一项有着较久远发展史的体育运动,它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很多轶事、趣闻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素材,可以发掘成为如主题讲座、乒乓球知识展览等活动的组成内容。同时,乒乓球也是一种操作性强、容易上手的体育运动及游乐形式,故而乒乓文化活动也可以以考验运动能力、手脑配合能力的亲子活动及游戏为形式展开。

(4)强化学生在乒乓文化活动中的传导作用,发挥社区联动作用

在乒乓活动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视作为一个辐射源,将其在学校中接触的乒乓文化和培养出的信念、意识传递给自己的家庭和所在的社区。学生群体是最先接触乒乓活动文化并在其中受益的对象,同时也是学校与各个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纽带,他们在学校中的所得会直接体现在其家庭生活和社区活动中,是不可以小视的乒乓文化传播力量。此外,社区是人员聚居的地方,也是信息传达与流通的高效率地带,在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乒乓活动文化构建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考虑到社区人口密度大、信息影响广泛的特点,在乒乓文化的建立应当充分利用好其联动性,让将乒乓文化活动深入社区。必须加大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保证乒乓文化信息在社区内的流动与更新,最大程度地发挥社区在乒乓文化建设中的功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