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立德树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立德树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一、高校师德建设对立德树人的意义

(一)高校师德建设是立德树人的组成部分

立德树人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育原则。“立德”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树人,是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师德建设是立德树人的组成部分,既要立学生之德,又要立教师之德。

(二)高校师德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前提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师德为先。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者,其思想、行为都会衍生为其教育行为的一部分,最终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师德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只有先立师德,才能保证教师教育行为不失偏颇。

(三)高校师德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基石

实现立德树人关键在于师德,师德是立德树人的基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高校师德建设应先塑造教师良好的师德,打下立德树人的基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高尚的师德贯穿始终,更好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塑造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师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专业知识素养水平较高,接受新知识能力突出。但是高校师德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只是支流,但是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一)当前高校师德现状

1.功利性趋向的工作态度。

首先,育人意识淡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和成熟的关键期,其学习具有向师性,会在不自觉中模仿教师言行。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重要人生导师,其责任不只局限于教人,更重要的是育人。但是部分高校教师只重视教学任务,忽视育人责任,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位,甚至把个人对社会的偏见带入课堂,给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以错误引导。其次,科研浮躁。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他们作为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承担着科研任务。部分高校教师没有专业精神,科研浮躁,为了达到科研任务指标,科研工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再次,师生关系疏离。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最理想的关系,应是亦师亦友。但是部分高校教师重视个人利益,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尚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课余时间更是集中精力在自己的事情上,和学生关系疏离、对学生疏于指导。

2.失范的行事作风。

首先,教学失范。在2012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79%教师认为教学很重要,但是实践中很多教师不能认真履行教学任务,轻视甚至忽视教学责任。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出现课前无准备、课中无重点、课时随意变等现象。其次,科研失范。科研失范是高校教师失范行为的重灾区,从科学研究过程、成果发表过程到学术评价过程无不充斥着高校教师失范行为。科研失范行为表现多种多样,小到一稿多投、不当署名,大至伪造科研数据、剽窃他人成果等。再次,社会服务失范。教师参与的社会服务活动包括参与学校管理、学术活动,为社会团体和其他部门提供服务等。在西方国家中,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占据着重要角色,把社会服务归为其学术责任之一,但我国鲜有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技术,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多,部分教师过分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选择社会服务,忽视自身形象和责任。

(二)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冲击。

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学术市场内获得科研课题、职务、奖励等,在学术市场外换取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学术成为可以交易的“物件”,如果双方愿意,学术便可以作为“商品”交易。知识经济致使学术和和金钱紧密结合,是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高校教师认识到知识的经济价值,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学术的人文价值遭到轻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下,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确轨道,不自觉放松了对道德的要求。

2.高校管理疲软。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教师队伍亦不断壮大,学校规模的扩大为高校管理带来了困难。一方面由于学生增多,课堂规模变大,高校教师无力照顾到全部学生,教育秩序和质量受到冲击,致使部分高校教师采取漠视态度、得过且过。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扩大,致使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难度增大,出现高校管理疲软现象,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的师德建设遭到忽视,致使师德下滑。

3.高校教师个人亚健康的心理状态。

人的心理状态影响其思想及行为,亚健康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的专业复杂性及个人特质等特点,很多教师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出现职业倦怠、认知失调、情绪异常等情况。亚健康的心理状态导致很多教师师德水平的滑坡,比如有些高校教师在评优、晋级方面不顺利而怨天尤人,丧失工作热情;亦有高校教师不能正确认知教书育人的责任,致使教学偏颇。

三、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

(一)国家层面相关策略

首先,法律约束。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法律作为后盾。《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等相关法律法规,尽管明确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以及对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但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法律法规细则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在执法方面存在国家法律部门和学校权责划分模糊现象。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细则,并严格执法。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意识凸显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魂魄,是我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如何减少市场经济对师德建设的冲击,须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二)学校层面相关策略

首先,完善高校相关制度。一方面学校应将教师品行和职业道德作为岗位聘任的基本前提,同时把其作为高校教师考核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监督,明确责任主体,成立相关责任追究机制,构建教师、社会、家长多方参与的立德树人监督体系。再次,建设道德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组织实施的是软性管理,其作用是规章制度等硬性管理所无法替代的,它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高校建设道德的组织文化,把道德元素渗入组织文化中,可以对教师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引导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高校应重视对教师的心理援助。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出现了亚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对这种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导,会直接影响教师的道德行为,最终阻碍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高校应对教师进行心理援助,可参照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引入EAP员工援助计划,帮助高校教师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高校教师个人层面相关策略

首先,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知识更新换代快,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育人能力。其次,高校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加强立德树人的自觉性。高校教师只有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教师本身的师德修养在师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形成师德自律的最主要途径和主体动力。

作者:潘超 单位:黑龙江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