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英汉习语来源翻译

英汉习语来源翻译

【摘要】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结晶,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和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所以习语的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习语的起源说起,论述了习语的五种翻译方法,即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加注和音译加注法。

【关键词】英汉习语;来源;翻译;文化特色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语言的结晶。英汉习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英语习语包括习惯用语、谚语和许多俚语表达;汉语习语可以被大致分为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和粗俗语。习语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英汉习语有很多共同点,都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适当地使用习语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没有习语,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单调而干涩无味。

正确的翻译习语有助于对整个句子和文章的理解。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翻译时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很多习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翻译时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文化特色等。所以,习语的翻译是译者的难题,也是翻译理论者关注的话题。

一、英汉习语的来源

首先,大多数习语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用语。劳动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习惯用语,比如水手发明了很多和海洋有关的生动的短语,运动员使用运动方面的习惯用语。这些习惯用语产生于各行各业,它们不仅简洁、口头化而且生动形象,和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不久就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场景下广泛使用,其中最生动最有用的习惯用语逐渐地由普遍的对话演变为约定俗成的语言,最终被广为使用。比如sharehappinessandwoe(同甘共苦)指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strikewhileironishot(趁热打铁)指利用有利条件首先采取行动;becomereconciled(言归于好)指化敌为友。Harmonybringswealth(和气生财)指人缘好生意自然就好。

其次,习语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寓言。古希腊罗马文明对英语有着深远影响,许多英语习语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传说,它们在书面语中广泛使用。如theappleofdiscord(不和的种子)指争端,祸事;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是指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装着所有罪恶的盒子。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个习语源自《伊索寓言》。一只饥渴的狐狸想吃葡萄架上的熟葡萄,但它想方设法去摘,结果还是够不着。最后它只好悻悻走开并自我安慰地说:“这些葡萄是酸的,可能还没熟透呢。”

再次,宗教是习语的重要来源。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深受宗教的影响,现在仍有很多反映当时宗教信仰的习语。圣经中也产生了大量的习语,事实上很多的圣经短语至今还出现在口头的对话中,但却很难去追溯它们的根源。如olivebranch(橄榄枝)源自圣经,意味着“和平”的意思,其真正含义为“讲和”。《旧约·创世纪》中说,“上帝降洪水灭世,义人诺亚一家靠了方舟得以安然无恙。洪水稍退,诺亚放出鸽子试探水势,鸽子回到方舟时嘴里衔着一枝橄榄叶,诺亚由此判断洪水已经消退。”后来人们就将橄榄枝看作平安、和平的象征。现在,“伸出橄榄枝”这个习语已被中国读者广泛使用。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自中国的佛教。

最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表达也是产生习语主要来源之一。圣经之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成为英语习语最丰富的文学来源,这些习语被广为使用。如,Achilles’heel(阿咯琉斯的脚踵)来自著名希腊史诗《伊里亚特》;Talkofthedevilandhecomes(说曹操,曹操就到)是出自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总之,习语不仅和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有关,还和其历史、文化遗产、生活经历、地理条件、社会习俗和心灵境界等紧密相关,这些都是习语的民族性特征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可以将习语视为一面反映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特征的镜子。不同的社会体系、文化遗产、科学技术和习语的民族性特点息息相关。英国是一个有着漫长航海历史的岛国,所以很多英语习语都和大海有关;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的人生活在乡村,因此农民的俗语形成了大量的习语,这些习惯用语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丰富体验的结晶,由农民在劳动中积累并代代相传。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

英汉习语的来源丰富多彩,又往往带有各自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有言外之意、有的有多层含义,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它的意义和翻译。译者在翻译习语时,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修辞手法等。笔者认为,要有效地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可遵循如下几种方法。

1.直译法

东西方人们对于感情、客观事物和社会经历等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因此,有少量的英语习语,不仅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或相似,而且隐含意义也相同。这时保持直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还保留了原文的修辞和风格,且增添了语言表现力,译文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汉语中的“瑞雪兆丰年”就直接译为Atimelysnowpromisesagoodharvest;“糖衣炮弹”直译为sugar-coatedbullets;“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直译为bestrictwithoneselfandlenienttowardsothers。英语中的Wallhasears直译为“隔墙有耳”;olivebranch直译为“橄榄枝”;atoothforatooth译为“以牙还牙”。

2.意译法

当由于文化和民族差异直译会导致读者不理解甚至误解时,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时,此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原词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原始意义来进行翻译,即采用意译法。如:汉语中的“纸包不住火”应意译为Truthwillcometolightsoonerorlater,若直译为Thepapercan’tbefoldedbyfire,西方读者也许会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尤其在一定的语境下,不如采取上文的意译,意思明了,有利于整个句子和整篇文章的理解。又如:汉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常常意译为Misfortunemaybeanactualblessing.“塞翁”这个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中国的读书人大都熟悉,但西方人大都不熟悉这个人物,若采用直译,会让西方读者读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英语中的robPetertopayPaul应意译为“拆东墙补西墙”,正好和汉语的习语意思相对应。若直译为“抢彼得的钱付给保罗”,中文的读者会引起歧义,不能达到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3.对等翻译

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内涵意思和形式结构上都很相似,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采取对等翻译法,即互相套用同义习语。这种译法不但可以保留原语的形象、风格和文化色彩,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习惯,体现目标语的文化特色。例如:汉语的“爱屋及乌”可以套用英语习语Loveme,lovemydog.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又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内涵特色;英语中的breakabutterflyonthewheel可以套用汉语中的“杀鸡用牛刀”;又如英语中的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可套用汉语习语“宁为鸡头,无为牛后”。

4.音译加注法

汉语中的某些概念化的人名、地名等名称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译法,可以直接音译过来再添加解释性文字,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样的翻译方法既可以保留原文的语言结构、文化风味、修辞形象,又容易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读者也易于理解。如“班门弄斧”译为to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themastercarpenter属于加注的文字。鲁班在中国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词,但西方读者不一定知道。在中国鲁班是木匠大师,加了注释性文字后,充分地向西方读者传达了原语中的文化信息。

5.直译加注法

有些习语的起源非常复杂,直译不能充分表达其含义,而且不宜用太长的译文对其详加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只好借助注释说明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如英语习语ItwasFridayandsoonthey’dgooutandgetdrunk若译成“星期五到了,他们很快出去喝酒”,译文表面上似乎忠实原文,可目标语读者不明白为什么到了星期五就会出去喝酒,也许会误解为“星期五是周末了,所以有空出去喝酒”。殊不知,星期五是英国的发薪日。此句译文应为“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会出去喝得大醉”。翻译时通过这样的加注法,“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日”的文化信息一目了然。又如:HethatliveswithMusesshalldieinthestraw,若直译为“和缪斯住在一起的人将死在草堆里”,会让中国读者很困惑,若在后面加注“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在死后才出名。”其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翻译的目的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习语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翻译过程比较复杂,即要做到“信、达、雅”,还须斟酌、权衡,尽量兼顾“音、形、意”几方面,以达到最佳效果。翻译习语时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五种方法,既要充分表达出原习语的含义,保留其生动、简洁、深刻和幽默的特点,还要再现原文习语的文化意蕴和民族色彩。

参考文献:

[1]ChitraFernando.IdiomsandIdiomaticity[M]: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军、韩晓玲.常用英语习语翻译及应用[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3]郁福敏、郭珊.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4]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对照与对比[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