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球物理在航道工程勘察中的运用

地球物理在航道工程勘察中的运用

摘要:伴随航道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对勘察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相较于其他勘察方法,地球物理勘察技术因其动态连续作业,成果资料的连续性较高,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本文以某航道工程勘察为依托,分析地震映像法的技术原理、测试过程及成果解译效果,提出了带状航道工程勘察的新思路,并对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进行总结。

关键词:航道工程勘察;地球物理;地震映像法

伴随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航道工程建设在交通建设领域的比重日益加大。随着沿线经济的发展,水运行业发展突飞猛进,运输船舶大型化、运输航线远程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其中,长江干线货运量2015年增至21.8亿t,黄金水道的地位日益凸显。航道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干线航运能力,整治浚深下游航道,缓解中上游航道瓶颈,改善支流通航条件。工程实践中涉及较多的为航道整治工程。相较于其他工程,航道整治工程的研究重点是论证河床演变特点,揭示河段内水沙运动规律、预测航道条件变化趋势等。由此可见,航道整治工程的研究对象多为线性且具面状特征。航道工程实践中的勘察方法多为工程钻探、原位测试、工程地质测绘等方式。其中工程钻探具有经验丰富、直观可靠的特点,但其局限于钻探点位的分析,对于面状工程而言其信息可靠度值得商榷;原位测试方法较多,相对而言静力触探测试法具有连续性,且受外界干扰较小等优点,但其贯入度较小,仅适用于松软地层,且仍局限于测试点位的分析;工程地质测绘通过对工程建设场地的地质调查,研究拟建场地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作用[1],但其应用范围为陆域,水域勘察中实施难度较大。相较于上述勘察方法,地球物理勘察技术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较少。地球物理勘察方法多为线性作业,揭露对象为带状,相对于其他勘察方法,其信息可靠度较高。地球物理勘察方法为动态连续作业,无需抛锚定位,施工过程对航道的通航影响几乎为零。地震映像法是近年来应用领域较广的地球物理技术,它利用了水中无面波干扰的特点,采用了小偏移距与等偏移距、单点高速激发,单点接收或多点接收,经过实时数据处理,以大屏幕密集显示波阻抗界面的方法形成彩色数字剖面,再现地下结构形态[2]。地震映像法可有效消除气泡效应且穿透能力较强[3]。地震映像法主要应用弹性波的动力学特征对波场进行解释,没有繁杂的资料处理流程,是一种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简便、快速的地球物理勘察技术[4]。鉴于地球物理勘察技术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积累的工程经验较少,现以长江流域某工程为例进行分析、总结。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长江流域航道工程,因工程建设需要,勘察范围涵盖主航道(见图1),受限于工程钻探对航道通航安全的影响,采用地震映像法进行线状勘察,并补充钻探工作进行成果验证分析。

二、测试操作

为消除气泡效应,本项目采用船载式水域连续冲击震源船。数据采集使用SWS数字映像剖面仪,具12通道高速采集功能,与船载连续冲击震源配合,实现高速密点距采集地震波场记录。12通道高速采集,有利于在具有波场特征的记录上识别有效波与多次波等干扰波。该震源由观测船上发电机供应激发能量,设置于观测船船头外侧舷。船舶定位及水深测量采用中海达IRTKGPS及海鹰测深仪HY1601,其中GPS天线及水深探头距震源7.66m,水上电缆第一道距震源22m.震源激发采用快速连续冲击方式,冲击时间间隔控制在1s之内,1h内连续激发3,600次,激发同时将观测船的走航速度控制在8km/h之内。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仪器采集参数,以保证信号采集质量。船舶工作中震动大,为抑制环境噪音和走航噪音干扰,同时兼顾最大限度地提取地层深部反射信号,仪器在采集工作时选用高通滤波档,高通档的频率为75Hz,对噪音干扰波的抑制效果较好。水上地震对采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时频转换和频谱分析。采集有效信号的主频为600Hz左右,干扰信号(主要为船舶马达的震动及快速水流)的主频为100Hz,在频域有很大的可分性。对资料进行带通滤波,频带为200~850Hz,滤波后信号效果较好。此外,在时间-空间域及频率-波数域对锤击及船舶马达产生的声波干扰进行预测,在资料处理工作中通过各种处理方法消除或抑制该干扰。由于采集中观测系统不规则,速度分析主要是基于炮集。根据对反射界面速度的准确分析,得到反射波的动校正速度组。动校正将不同偏移距的地震信号都校正为自激自收的零偏移距,这样有利于后期资料的分析和解译。考虑到采集过程中行船速度与路线原因造成观测系统不规则,形成共中心点道集并进行多次叠加有一定的困难,一般抽取共偏移距剖面进行分析。根据速度分析结果,可以计算不同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并对地震时间剖面进行时深转换,形成深度剖面。

三、测试效果分析

现场采集数据工作完成后,滤波及多次波消除后进行深度衰减补偿,最终进行地震映像的成图工作。本区域的地震映像成果见图3,其中ZK03为验证钻孔。通过地震映像解译图与ZK03的钻探资料的对比分析,两者成果基本吻合。勘探水域中覆盖层分为两层,上部为粉细砂,褐灰色,松散-稍密,厚度介于18~20m之间,波速为1,000m/s;下部为细砂夹卵砾石,褐灰色,稍密-中密,厚度介于15~22m之间,波速为1,800m/s。覆盖层底部平缓。基岩为泥质粉砂岩,灰-褐灰色,较完整,波速约4,500m/s。

四、结语

相较于其他勘察方法,地球物理勘察技术因其动态连续作业特点,对航道通航安全影响较小,成果资料的连续性较高,在航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其中地震映像法在浅部地层解译判别领域已积累一定经验,可作为航道工程勘察工作中的一种验证、补强手段。地震映像测试船舶走航过程中的GPS定位与水深测量存在延时现象,需重视现场延时的修正工作,准确确定河床表面高程后方可进行震映像测试成果的解译工作。地震映像法在测试过程中对水深小于5m地段成图效果较差,尚需调试震源激发能量进行试验性论证工作。

参考文献

[1]常士骠,张苏民.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李哲生,颜志宏,林榕.水域工程物探勘察的新方法-地震映象法[J].工程勘察,1998,3:70-73.

[3]熊章强,张学强,李修忠等.高密度地震映象勘查方法及应用实例[J].地震学报,2004,3:313-317.

[4]王治华,仇恒永,杨振涛等.地震映像法及其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8,6:696-700.宁夏回族自治区电力设计院宁夏银川750016

作者:赵志达 孙爱国 程江涛 唐正涛 熊荣军 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